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十册:《白杨》教案及习题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白杨 > 白杨教案和习题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等词语。

2.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思考和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心愿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心愿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西部大开发相关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事迹资料。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白杨》

设计教师

杨聚荣

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渲染氛围

第一课时

1.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在优美的旋律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出示白杨图片或视频资料。

2.教师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师:今天我们就随着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列车,到茫茫戈壁去欣赏白杨。同时教师板书课题《白杨》)。

3.师:谁搜集到了作家袁鹰写这篇文章的社会背景?

学生介绍或教师介绍。

音乐导入渲染了氛围。图片导入,直观形象。尤其对茫茫戈壁有了直观的认识。

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很陌生,这就给学习本文加大了难度。社会背景的介绍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逐段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本课生字记忆方法、新词的理解。教师可适时补充。(摩:“手”“麻”需要按摩。疆:一块弯“弓”“土”,两块方方“田”,为了分界线,画上三条线。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3.理清文章脉络,交流读懂了什么和不明白的问题。

戈壁是荒凉的、白杨的特点、爸爸的心愿……

(无论学生读懂了什么,教师一定要问: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提出疑问,尽量让学生解答,有困难的他生帮助或教师解答。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交流学习方法,互相促进。

为细读课文打基础。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内练习

巩固提高

一、敌我矛盾。(写反义词)

坚强—— 清晰——

严肃—— 干旱——

二、找好朋友(写近义词)

沉思—— 清秀——

清晰—— 分辩——

 

复习导入

明确目的

第二课时

1.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

2.白杨树有什么样的品质?旅途中的爸爸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学生回顾课文,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品读课文

感悟喻意

一、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白杨树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挺秀

2.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师:请你读出白杨的高大挺秀。

二、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师: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认真读课文并画出相关的词、句、段。

学生读、画。

2.学生交流。

学生每说出白杨的一个特点,教师都要让学生说出依据,说一说从文中的哪一自然段或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并感情朗诵。再让和这个学生有同感的学生读一读,看谁读得更能突出白杨的特点。

正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生命力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芽、长了粗壮的枝干。”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哪儿……哪儿……”“很快”)

坚强不屈。“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不管……不管……总是……”)

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出白杨的特点(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时,教师相机板书。

二、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深情地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第13自然段内容)。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2.学生默读第14、15自然段并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文章用了三个“他们只知道”构成了排比句式,说明了孩子们知道的很有限。他们不知道戈壁滩如此的荒凉、偏僻,爸爸为什么要在这工作,还要把孩子们带到这读书?你知道吗?

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就和学生一起再读15自然段。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与前文“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芽、长了粗壮的枝干。”相照应。

学生:这儿(新疆的建设)需要爸爸,爸爸就在这儿工作。

3.教师介绍“借物喻人”的特点。

4.老师朗读16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学生交流。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白扬陷入沉思,可见他由白杨想到了孩子,想到了孩子的将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暗指孩子。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教育下,一定也能扎根边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爸爸为此而欣慰。

了解白杨外形特点。

学生在朗读比赛中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使学生概括出白杨的品格,为后面学习人的品格做好铺垫。

使学生对白杨的特点一目了然。

读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更是为了让学生悟文章的“神”。

发现白杨和建设者的共同品质。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理解托物言志表达方法。

师生总结

主题升华

1.《白杨》这篇课文表面看是写白杨,实际上也赞扬了爸爸,赞扬了千千万万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

2.想象升华。新疆需要他们,他们就在新疆安家。西部大开发,有这样的“白杨”;2008抗冰救灾中有这样的“白杨”;抗震救灾中有这样的“白杨”;北京奥运有这样的“白杨”。谁知道这样的白杨指的是谁?

学生汇报交流。

3.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因为你们关心国家大事,为冰灾、震灾踊跃捐款,为北京奥运加油助威。我想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大白杨”看到你们的茁壮成长,他们的嘴角一定也会“浮起一丝微笑”。

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具有白杨品质的人。使学生认识到文章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美文”,处处有“白杨”。让这些“小白杨”们在“大白杨”的身边茁壮成长。

课后练习

巩固提高

小练笔:

写一写你心中的“白杨”。

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

会运用这两个句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巩固提高

巩固提高(一)

1.区别近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3.小练笔: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象二十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巩固提高(二)

一、读写我行。

gē bì hún huáng yì tǐ fēn biàn

( )( )( )

jiè shào fǔ mó qīng xī tǐng xiù

( )( )( )( )

二、敌我矛盾。(写反义词)

坚强—— 清晰—— 严肃—— 干旱——

三、找好朋友(写近义词)

沉思—— 挺秀—— 清晰—— 分辩——

四、查漏补缺。

《白杨》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_______。文章借_______赞美________。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_____,哪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_______遇到风沙还是雨雪,______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_____那么______,那么_____,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隔壁 浑黄一体 分辨 介绍 抚摩 清晰 挺秀

二、软弱 模糊 随意 洪涝

三、深思 挺拔 清楚 辩解

四、借物喻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直 不管 不管

总是 直 坚强 软弱

正直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