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为了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冀教版小语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组漫谈

苏天祥

新学网 > 语文 >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哲理故事 >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哲理故事说课稿

这组教材的文化主题是哲理故事。由三篇课文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三篇课文是《绿色的和灰色的》《捞月亮》《肖伯纳和小姑娘》。2002年版的本组教材是由《捞月亮》《截竿进城》《抬驴》组成,有质大于文的感觉,《文心雕龙》中说“质胜文则野”,尽管故事幽默而富有哲理,但语言形式略显粗俗。经过调整,加强了语言美感,拓深了蕴含的哲理,读后掩卷沉思,给人以登高望远、天朗气清、心旷神怡的感觉。学习富涵哲理的文章,对儿童的一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哲理往往蕴含在事物的联系中,经常去感悟,会激发儿童的情感,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下精神的底子。

研究教材应达到教者之心、作者之心、编者之心、学生之心的“四心”相通。叶圣陶曾讲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下面笔者试图与作者、编者之心相沟通,看看每篇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声,编者又是怎样把它们组为一个主题单元的。

《绿色的和灰色的》是一首意蕴丰厚的童话诗。古人云“诗无达诂”,企图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首诗的哲理,是既不应该也不可能的拙劣想法,越是千古流传的好诗,给人的启迪越是跨越时空的,多方面的。《绿色的和灰色的》从情节上看很简单:一只灰色的狐狸躲在草丛里想抓住小白兔,绿色的翠鸟向小白兔报告了这一消息,小白兔有了准备,头上顶着一张张棕榈叶轻轻地穿过了森林、穿过了草地、穿过了小溪,最后,狐狸只能在风中叹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作者却渲染得那样富有诗意:绿色和灰色这两种意象,如同音乐的旋律给人以丰富朦胧的想像,绿色代表着蓬勃的生命,也意味着和平与发展,短短的28行诗,就有13行写绿色,甚至整节反复,如同音乐的主旋律,反复咏叹,给人以盛大顽强的感觉,灰色则那些落后反动事物的象征,蓬勃发展的绿色事物必将战胜瑟瑟风声中的灰色事物,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讴歌绿色、讴歌生命、讴歌正义,这就是笔者的感悟。当然,儿童读了也许只会产生下面某一方面的感悟:绿色孕育着生命,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令人崇敬和赞美;绿色为小动物生存提供了保护;幼小的动物团结起来,可以战胜困难,保护自己;等等。

《捞月亮》是一篇传统课文,编排在这里,又赋予了时代内涵。它告诉读者:遇着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能迷信、盲从别人。《肖伯纳和小姑娘》通过描述英国大作家肖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半天时间的愉快相处,告诉人们“人和人是平等的”这一深刻主题。这两篇课文对培养新世纪未来公民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重大意义: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具备独立的人格、批判的意识,而不应该迷信盲从他人。这种品质的培养,不论是从历史、现实还是将来看,对民族的发展和振兴都很关键。尽管儿童不可能理解得那样深刻,但是,在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打上烙印,对打好人生底色还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对三篇课文所蕴含的哲理作了大致的勾勒,概括起来说,灰色的坏家伙是可怜的,盲从的糊涂虫是可笑的,自尊自信的聪明人是可敬的。

这组教材的综合学习内容与单元文化主题不是十分密切的。“读读背背”的《池上》主要描写儿童的天真烂漫,不是为了传达某个道理。“口语交际”是编故事,想像往往抒发了儿童真挚情感,寄托着美好的理想,与单元主题有一定的联系。

单元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思想,体现快乐语文、享受语文、成功语文的教材特色。

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因课制宜,因班制宜。例如《绿色的和灰色的》适和运用“诵读-想像-感悟”这样的程序,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渲染情境,即使学生不能感悟出道理,对这如诗如画的意境留下美好的记忆,也是不小的收获。《捞月亮》的前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表演,以体验那种“猴云亦云”的场面。在引导学生感悟道理时,多运用投射的方法,如不是直接问孩子明白了什么,而是引导想像:捞月亮后,老猴子主持召开总结会,群猴会怎么说呢?以形象活泼的方式去感悟。又如,肖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在想象的世界里去自我感悟。

努力洞悉儿童已有的经验世界,补充必要的资料丰富经验世界,以文本世界去拓展升华儿童的经验世界。如学习《肖伯纳和小姑娘》,课前了解孩子们是怎样看待明星的,调查了解肖伯纳的成就,为顺利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悟到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另外,在整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哲理的故事、儿歌、笑话等,也可以组织故事会,把课内外结合起来。

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为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