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汉朝·东汉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朝代:汉朝·东汉时期名人名言

汉朝·东汉历史(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与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的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反复打击下,匈奴西迁,远走欧洲、蔡伦对造纸术的重大革新和以汉明帝“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传入中国,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大事。东汉中后期,宦党弄权,残害忠良,造成了两次“党锢之祸”,东汉王朝亦走向没落,直至最终魏、蜀、吴三足鼎立,东汉灭亡。

汉朝·东汉名言 汉朝·东汉经典语录 共收录汉朝·东汉名人名言240条

爱国如饥渴。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 张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骥:良马。枥:马槽,指养马的地方。烈士:犹言壮士。这几句大意是:伏在马槽吃草的良马虽老,壮志仍在千里疆场;怀有大志的人,年近垂暮,雄心不减当年。该名句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豪迈的气魄与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奔放,语言自然朴质,故历史上屡有爱此名句成癖之例。晋人王敦每于酒后执如意击壶唱“老骥伏枥”,因而成为著名典故。此名句直到今天仍活在人们的口语中。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步出夏门行》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对事物最好的证明是看看他是否有效,对理论最好的检验是看他有没有证据。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薄葬》
君看金尽失颜色,壮士灰心不丈夫。

汉·马臻《前结交行》 不丈夫:不是男子汉。 金尽失颜色:钱财散尽就遭到冷落。

东汉水利专家 马臻 《前结交行》
处颠者危,势丰者亏。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见王充《论衡·累害篇》。颠:顶端。丰:满。亏:缺。这两句大意是:处在顶端的东西易生危险,状态丰满的东西容易亏缺。“处颠”与“势丰”是事物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无以复加,故矛盾必向其相反方面转化,易生危险,易生亏损。可用于说明某种事物的态势或事物矛盾转化的哲理。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累害篇》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见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萧瑟:形容草木被秋风欢拂所发出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这两句大意是:秋风飒飒作响,大海涌起了巨浪。这两句诗以简洁而健拔的笔触勾勒出秋风劲吹、海涛汹涌的壮阔景象。气势雄浑。可用来描写大海和抒发雄心壮怀。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见王充《论衡·书解篇》。优:优秀的品质。固:必。劣:劣质,缺陷。工:巧。这几句大意是:人有优点,也必有缺点;人的技能有巧的一面,也必然有笨拙的一面。这里以人为例,指出其优、缺点与巧、拙是相对存在的,说明看人要一分为二,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光看长处或光看短处。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书解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见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星汉:指银河。这几句大意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方落下,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又回到大海之中;星光灿烂的银何斜贯天宇,它的一端垂向地平线,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诗人勾勒出了大海的形象,表现出它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雄浑气势。连太阳、月亮、银河这些自然界最辉煌的形象全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这是一种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壮观的境界;诗人在这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可用来描写大海和抒发雄心壮怀。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见三国·魏·曹操《短歌行》。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虚心招纳贤才。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吐哺:吐出口中正嚼着的食物。《韩诗外传》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为了接待天下贤士,连洗头吃饭都顾不上。这几句大意是:山不厌烦高大,海不厌烦深广;周公吐出正吃的饭,忙干接待贤才,使天下豪俊都归心于他。曹操在《短歇行》中表示自己要像山不辞土石。海不辞水泡一样招揽贤才,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以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这两句可用于表示招揽贤才多多益善。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短歌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见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盈缩:本指进退、升降,这里指寿命的长短。养怡:指保养身心,怡然自得,不为物欲伤神。永年:长寿。这几句大意是:寿命的长短,不只决定于天,保养身心带来的福气,可以使人益寿延年。汉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鼓吹谶纬神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成为统治者欺骗人民的信条。作者在这里强调“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种认识在当时是很可贵的。在写法上,作者在议论中凝聚深刻的哲理,使句子的内涵显得宏大精深。可以用这几句说明要延年益寿就要破除天命观,积极主动地去调养身心。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步出夏门行》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见班固《汉书·东方朔传》。管:竹筒,竹管。窥:看。蠡(lí离):瓢。这两句大意是:拿竹管子来窥看天,拿瓢来测量海,都是很蠢笨的。茫茫宇宙,浩瀚银河,都是无穷无尽的,企图以管来窥看,犹如坐井观天一样,所见不过数星而已。无垠的大海,一望无际,企图以瓢测量,真是可笑得很。此二句形象地比喻视野狭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法,并已概括成“管窥蠡测”的成语,用以形容见识狭窄、短浅。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东方朔传》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见班固《汉书·韦贤传》。遗:留给。籝(yíng营):筐笼一类盛物的竹器。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这两句大意是: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这两句古谚是说:黄金再多,用完不会再生;学丽优则仕就能受用无穷。现在可以理解为: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学会自立谋生的本领。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韦贤传》
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见班固《汉书·扬雄传》。这两句大意是: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两句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外不见其内。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行动,不可不戒。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扬雄传》
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暗:不明。劲:强。挠:弱。诬:受骗。驽(nú奴):能力低下的马。惑:分不清。这几句大意是:宝剑不试一试,则不知其利钝;弓箭不试一试,则不知其强弱;猎鹰不试一试,则不知其捕获猎物的能力高低;战马不试一试,则无法辨别它是不是好马。这四句讲的是一个同题,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事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住实践的检验。任何主观猜测、判断,都是靠不住的。只有亲自实践体察,才能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结论,才不会影响工作,造成失误。可用以说明凡事应经实践的检验。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考绩》
不可同日而语。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汉书》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汉·班固《汉书·食货志》。积贮(zhu助):指积蓄储存粮食。大命:命脉,命根子。这几句大意是: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储备很多而且财物有剩杂,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这是贾谊向文帝上疏中的一段话。贾谊认为国家应以农业为车,重视积贮,并且把积贮提到国家“大命”的高度,因为国家有了丰厚的积贮,才可以保证人民有安定的生活,可以应付水旱自然灾害和突然发生的战争,确保安定的政治局面。文章说理透僻,精警有力,受到文帝的重视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对西汉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食货志》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班固《汉书·陈汤传》。疵(Cì刺):指责,挑剔。瑕(xiá侠):玉上的小毛病,比喻人的小过失。这两句大意是:评定人的大功劳,就不必记他的小过错;推举高才能的人,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功与小过,大才与小疵相比,前者是主要的。这两句用于表达论人评事要抓住主要方面,不必拘泥于小节问题。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陈汤传》
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汉·班固《汉书·晁错传》。主:君主。这几句大意是:将领不会指挥自己的士兵,就是把他的君主送给敌人;国君不认真选择称职的将领,就是把他的国家送给敌人。这是晁错上书文帝时引用古《兵法》中的话,精彩地阐述了君主、将领、士兵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职责。将不知兵,君不知将,不仅会带来军事上的失败,甚至要招致国破身亡。司马迁有言:“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刘向《说苑》认为:“将者,士之心也”,可见择将必须慎之又慎。不可掉以轻心。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晁错传》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汉·班固《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患咎(jiù救):灾祸凶险。这两句大意是: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内部和睦团结,亲密无间,齐心合力,干起事来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敌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内部分崩离析,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干起事来难以成功,外部仇敌也认为有机可乘,灾祸自会降临。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和睦生福善,内离降灾祸,告诫人们要注意团结。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汉·蔡琐《悲愤诗》。截:斩断。无孑遗:一个不留。:这几句大意是:杀戮斩截一个都不剩留,众多的尸体互相支撑着。(敌人乘坐的)马边悬挂着男人的头颅,车后边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悲愤诗》揭露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胡兵残暴的景象。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出兵关东,大肆掳掠陈留、颍川等郡。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尝遣军到阳城(河南登封),值二月社(祭社神庙会),悉就断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其所断头系车辕轴上,连轸而还。~所写的就是这场战祸惨绝人寰的景象。

东汉才女和文学家 蔡琰 《悲愤诗》
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班固《汉书·枝乘传》。溜(1iù六):小水流。单极之绠(gěng耿):单股的细绳。断干:勒断树干。这两句大意是:泰山上的小水流可以穿石,单股的细绳可以勒断树木。俗语说:水滴石穿。水、绳之柔,能克石、树之刚,在于日积月累,长此不懈。量的增长变化,终于形成“穿石”、“断干”的质的变化。可启发人们在学业上也应在韧性的努力中寻找成功,也可说明“防微杜渐”的道理。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枝乘传》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三国·曹操《龟虽寿》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骥:良马。枥:马槽,指养马的地方。烈士:犹言壮士。这几句大意是:伏在马槽吃草的良马虽老,壮志仍在千里疆场;怀有大志的人,年近垂暮,雄心不减当年。该名句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豪迈的气魄与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奔放,语言自然朴质,故历史上屡有爱此名句成癖之例。晋人王敦每于酒后执如意击壶唱“老骥伏枥”,因而成为著名典故。此名句直到今天仍活在人们的口语中。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步出夏门行》
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兵:军事。计:计谋。算:谋划。这两句大意是:军事行动以计谋为根本,因而谋划全面的将战胜谋划片面的,谋划多的将战胜谋划少的。此二句讲行军作战要多谋算,强调用计之重要。“这里所说的“多算胜少算”,实则为《六韬·三疑》“凡谋之道,周密为宝”的注脚。战争中考虑得越周详,越能减少失误,越能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取得胜利。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赵充国传》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其:他,指司马迁。直:直书其事。核:翔实准确。虚美:即溢美,过分夸奖,指美化统治者。隐恶:指隐瞒统治者的恶行。这几句大意是:他的文章能忠实地直书史实,他所记述的历史事件翔实准确,他不虚构统治者的善事,也不隐瞒统治者的恶行。这几句是高度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尊重并忠实于历史的。由于司马迁修《史记》时能够作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因而司马迁被誉为“良史”,《史记》被誉为“实录”。可供论述修史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时引用,也可引用强调记实文学应该具备的特点。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司马迁传》
资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清,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

汉·傅毅《舞赋》。悫素(quèsù确速)朴实而纯洁。修:治。仪操:仪容志操。杳冥:深远幽冥。这几句大意是:(领舞的女子)姿态真是美妙到了极点,同时也显示了胸怀的质朴纯洁,她的仪容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情操,神志正在遥远杳冥处驰行。这几句是描绘领舞女子的精神高超,意象旷远,就像希腊艺术家塑造的人像往往表现出不凡的神情,高贵纯朴,静穆庄丽。当代一位美学家说,博毅塑造的这个古代舞女的形象,“它的高超美妙,比起希腊人塑造的女神像来,具有她们的高贵,却比她们更活泼,更华美,更有远神。”

东汉辞赋家 傅毅 《舞赋》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三国·魏·曹操《却东西门行》。这两句大意是:狐狸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人之远行,故乡怎么能够忘怀?此名句采用比兴手法,以狐狸将死必归首山丘作比,兴起人的故乡不可忘怀之情。举例生动,承接自然,表现出不忘本的质朴情感和强烈的思念之情。尤其是“狐死归首丘”一句从《楚辞》化来,并最终演变成“狐死首丘”的成语,常被人用来表现不忘本的乡土之情。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却东西门行》
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也。

汉·班固《汉书·娄敬传》与人争斗,不用力扼住他的咽喉,按住他的后背,就不能获得彻底的胜利。说明要善于抓关键抓要害。亢(gǎng):咽喉。拊(fú):拍,按。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娄敬传》
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三国·魏·曹操《举泰山太守吕虔才令》有这样的志向,必然会成就这样的事业,这是一切有志之士为之献身的。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举泰山太守吕虔才令》
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

汉·班固《汉书·谷永传》让人坦率地提意见的风气形成了,则四方的许多贤者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谷永传》
家富势足,目指气使。

汉·班固《汉书·贡禹传》。目指:动目以指物,即不说话而用眼睛示意。气使:出气以使人,即用神情支使人。这两句大意是:家产富有,势力显赫,常用眼神气色指挥别人。这是汉时大臣贡禹给皇帝上书中的话。他指出当时社会败坏,奸邪横行,一些行为连猪狗都不如的人,~,也成了“贤”者。“目指气使”后来写作“颐(yí宜)指气使”。颐,即腮帮子。北宋·孔平仲《续世说·谗险》:“朱梁李振,唐自昭宗迁都之后,王室微弱,朝廷班行,备员而已。振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用“颐指气使”形容有权势者支使别人时的傲慢神态,是非常形象贴切的。这个成语现在还被广泛使用。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贡禹传》
顺我者昌,逆我者死。

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

东汉末年军阀 董卓
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

汉·王充《论衡·程材篇》。这两句大意是:宰牛的刀可以杀鸡,杀鸡的刀难以宰牛。宰牛的刀可以宰大畜也可以杀小禽,而杀鸡的刀则只能杀小禽而难以宰大畜。人才亦如此,知识渊博、本领高强的大才,可以办大事成大业,也可以办小事成小功;而知识浅薄,本领低微的小才,则只可以办小事成小功,而不能办大事成大业。这两句多用于比喻应尊重和信任才能高强的人,不要大材小用,更不能小才大用。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程材篇》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引谚语。吠(fèi费):狗叫。吠声:指许多猗闻声跟着叫。这两句大意是:一只狗见形而叫,一百只狗闻声也跟着叫。这两句话比喻一些人不察真伪,胡言乱语,随声附和。可用于讽刺某些头脑简单,随波逐流,专好附和某种情势井聒嗓不休的人。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贤难》
欲投鼠而忌器。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本句大意是:想掷东西打老鼠,但又怕损坏了器物。《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意思是权贵接近君主,受到宠信,恐怕打击了权贵会得罪君主。本句常比喻想除去恶势力但又有所顾忌,不敢放手去干。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贾谊传》
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共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三国·魏·徐干《中论·虚道》。贵:贵重,重视。迁善:改恶从善。这几句大意是:君子所注重的是:跟从好人好事唯恐达不到,改正恶行劣迹唯恐不彻底。我们虽非古时之君子,却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的当代人。迁善改恶,人心所向。可化用以说明对待错误应持的态度。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虚道》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宏:大。至言:深切中肯的言论。这几句大意是:听不到高明博大的理论,则不会有宏大的志向;听不到深切中肯的意见,则心思立场就不坚定。没有理论作指导,则行动必然糊涂、盲目;没有推心置腹的规劝,则思想容易混乱,立场容易动摇。因此应博采“大论”与“至言”,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样对自己的工作定会大有裨益。

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 《申鉴·杂言下》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汉·荀悦《申鉴·俗嫌》。浮术:虚浮的策略。华:浮华,不合实际。这几句大意是不能接受虚假的言辞,不能听从轻浮的策略,不能求取浮夸的名声,不能去干诡诈的事情。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语言,把四个否定副词和动词联台使用,组成整齐的排比句式,说明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应采取什么立场,不能作什么事情,态度坚定.毫不含糊。

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 《申鉴·俗嫌》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汉·卫宏《诗大序》。这两句大意是: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话的人值得作为警戒。此二句指出“言者”、“闻者”应持有的态度。在作者看来,言者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应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闻者足戒。两者的关系中,闻者最为关键,只有闻者足以戒,言者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否则,动辄抓辫子,打棍子,甚至捕风捉影,无限上纲,有谁还敢说一句话?在人民内部进行批评,批评者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了错误时意见也是无罪的,不可责怪他;被批评者即使没有错误,也可以从批评者的意见中得到教益,引为鉴戒。白居易《与元九书》把~浓缩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二者意思相同。以此二句作为领导人的座右铭,十分恰切。

东汉学者 卫宏 《诗大序》
欲人勿阐,莫若勿言;欲人勿知,墓若勿为。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班固《汉书·枚乘传》。莫若:不如。这几句大意是:想要叫人不听见,不如干脆不说;想要叫人不知道,不如干脆不作。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路旁说话,草里有人”,若想叫人听不见,最好是不说,作事也是如此;所以,亏心之事不作,无根据之言不说,自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实只要一说、一作,就可能成为公开的秘密,路人皆知。“附耳之语,流闻千里”(《文子·微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汉·王充《论衡·气寿篇》。本局大意是:世道太平,长寿人就多。太平之世,兵乱不兴,天灾不起,政治稳定,物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身心健康,长恒寿人就多。本句多用于称赞太平盛世,也可用来说世凡多长寿是因为世道太平。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气寿篇》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固:本来。发:发生。忽:不注意。这两句大意是:灾祸本来就大多藏匿在隐蔽和细微的地方,而在人们的轻忽中产生。灾祸的苗头大多隐蔽,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再加上人的轻忽怠慢,就会由小而大,最后终于酿成。所以人要注意从平安顺利中发现灾祸的苗头,从细微之中看出后果的严重,给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预防和补救的措施,以避免灾祸的发生。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善于从隐蔽和细微处发现问题,提高警惕,防微杜渐。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

汉·班固《汉书·枚乘传》。基、胎:均指事物的开始。这两句大意是:幸福与灾祸的发生都有个开始。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突发的,都有一个由萌生到形成的过程,幸福也好,灾祸也好,都是如此。所以,对于祸害的苗头,一开始就要引起注意,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其发生发展。这两句可用来说明对于灾祸应注意防微杜渐,幸福的争取也应从细小处着手。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
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贿:财物。这两句大意是:没有道德的人而拥有丰厚的财物,就埋下了灾祸的胚胎。没有道德的人而财物丰厚,就会引起人们的不平;甚者,利用丰厚的财物胡作非为,为害一方,这样都会引来祸害,那财物就不是福而是造成祸害的根子了。这两句可用于说明拥有的财物要与自身的道德修养相称,要以德取财,不取不义之财。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遏利》
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齿:指象牙。焚:毙命。焚身犹言丧生。蚌(bàng棒):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软体动物,贝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产出珍珠。这两句大意是:大象由于牙齿贵重而丧命,蚌蛤因为可产珍珠而被剖体。“象以齿焚身”是由《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演化而来。贿,即财。晋国范宣子执政时很贪财,常要求诸侯给他送厚礼。郑国子产带信给他,劝他不要过分重视财物,钱财过多会招致毁灭性的灾祸。~两句比喻身边财富过多,就会招祸甚至丧生。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遏利》
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

汉·王符《潜夫论·救边》。著身:及于自身。不出家:不从自家拿出。这两句大意是:疼痛不加于自身,就劝人“忍着吧”;钱财无须自家拿出,就劝人“送给他”。疼痛不在自身,人人都能宽言劝其忍耐;钱不出于自己,人人都能劝其不必吝啬。这是一种旁观者不关痛痒,不负责任的议论,道出了一种事不关己,妄论是非的心理。可用于揭露那种不考虑别人的痛苦和困难,妄发动听言论的人和事。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救边》
曲妙人不能尽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汉·王充《论衡·定贤篇》。言是:道出真相。是,实。这两句大意是:曲子高妙,不是人人都能和唱;说出真相,不是人人都能相信。人人注重事实,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相信事实,或出于疑心,或由于偏见,有不少的人虽然听到事实真相,却井不相信。可见人的心理是多么复杂,要人相信事实是多么困难!作者以“曲妙人不能尽和”作巧譬,道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含有深深的感叹,也道出了做真人,说真相的困难,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定贤篇》
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王充《论衡·解除篇》。衰:没落。好(hào浩):喜好。这两句大意是:没落的时代喜好相信鬼魅,愚蠢的人们喜好祈求福分。世上本无鬼,鬼由人心生。而人们之所以心中生出鬼来,则是由于世道纷乱,灾祸并作,人们生活不安定,精神有所困惑不安所致。若处盛世,诸灾皆无,人们无忧无虑,没有什么可惧可惑的,鬼从何而生?一个人的祸福,一个朝代的盛衰,都有一定的现实因素,都是前有因后有果,如何能祈求得来?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不从现实的努力中去创造幸福,而向冥冥中去祈祷福佑。这两句表现了王充无神论者的唯物思想。可用于分析信鬼求福的现实原因,让人们破除迷信,致力于现实的创造。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解除篇》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三国·魏·孔融《临终诗》。器。器皿。这两句太意是:话说得多了,一定会使事情失败;器皿漏水是苦于它不严密,有漏洞。孔融对曹氏政权多有抨击,终被曹操所害,此二句是他对曹魏野蛮专制政权的控诉,也是对自已惨遭不测的总结。作者认为,自己的悲剧是由于言多所致,其实不然,在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时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东汉文学家 孔融 《临终诗》
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

汉·班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镑(juān捐)凿,刻。摧:摧毁。枯朽:枯草朽木。这两句大意是:在金石上雕刻,难以显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显示其力量。这两句是形象的比喻之辞。作者说“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原因何在呢?这是刘邦利用了暴秦苛刻的政令所激起的天下人的反对,形势使其然也。就像在金石上雕刻,半天难刻上一刀一凿,不容易显出功力;而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则很容易显示出威力,取得成功。用~形容事物的难易,十分恰切。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誉人不增其美。

汉·王充《论衡·艺增篇》。誉:赞美。本句大意是:赞美别人的时候不要言过其实,凭空增加他的长处。原作在后面还有“毁人不益其恶”之说,意思是批评别人的时候也不要凭空增加他的缺点。对人进行褒贬要实事求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夸大其辞。添枝加叶的溢美或添油加醋的中伤都是不正派的表现,都应该避免。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艺增篇》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王充《论衡·案书篇》。相割:相砍,相削。订:订正,交锋。这几句大意是:用两把刀子割东西,就知道哪一把锋利,哪一把不锋利;两种不同的观点经过交锋,是非曲直自然显现。这几句讲出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经过比较,通过考察才知哪把刀子锋利,哪把刀子不锋利,单凭主观的猜测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同样,对立的观点,只有经过辩论交锋,才能得出孰是孰非的结论。若只允许一方发言,不允许另一方辩护,或论辩双方在不平等的地位上论争,都达不到交锋的目的。因此,~几句可借以说明真理越辩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案书篇》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汉·班固《汉书·伍被传》引古语。聪者:听力好,此指聪慧的人。明者:视力好,此指明智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听力好的人,在声音未发出之前就预感先觉;视力好的人,在事物未出现之前就预见先知。聪慧明智、思虑通达的人,善于观察、思考、深辨、细究,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故能洞察事物的未来,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有先见之明。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伍被传》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道:方法。事:指行为。这几句大意是:听别人议论的方法是一定要用说话人的行为与其议论结合在一起考察,这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说八道了。这是经验之谈。看人处事,要听其言,观其行,主要是观其行,这样才能认识其人的真实面目。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只有听其言,观其行,才能“知人知面又知心”。不肯妄信其言,也使说话的人不得不小心谨慎,不敢胡言乱语。可以这几句说明对人应多分析,多观察,听其言,观其行,不为其夸夸其谈所迷惑。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贾谊传》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

三国·魏·徐干《中论·贵验》。验:证据。征(zhēng):证验,证明。这两句大意是:没有什么比有证据的事更为可贵,没有什么比无根据的话更应该抛弃。此二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事实证据的重要。前句从正面提出事有证据的可贵,后句从反面提出话无根据的可弃。尽管作者没有分析这里面的原因,但道理大家都清楚,即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谎言、隐瞒、伪证,终究会真相大白的。此名句可在司法、行政管理、治学、交际等工作中作为座右铭。王充《论衡·薄葬》中有“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的话,意思是事情的好坏,没有比它具有的效益更能说明问题;推论是否正确,没有比确凿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与~意义相近,都说明事实、证据的重要。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贵验》
太刚则折,太柔刚废。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班固《汉书·隽不疑传》。折(shé蛇):折断。废:无用。这两句大意是:过于刚硬就会折断,过于柔弱就没有用处。事物的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处事讲求“中和”,超越了客观限度,矛盾就必然向相反方面转化而适得其反。可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隽不疑传》
贵富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佚(yì义):放荡。这两句大意是:富贵太隆盛,就必然会骄奢放荡,从而产生过错。富贵太盛,就会放纵自己,荒淫放荡,从而产生过错。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乐极生悲”。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对富贵的享受不可过分。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忠贵》
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迹:行程。铦(xiān先):锋利。这两句大意是:脚力不强劲,行程就不会远;刀刃不锋利,割东西就不会深。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都需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不创造必要的条件,不事先作充分的准备,就难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益和巨大的事业成就。孔子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是很有道理的话。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超奇篇》
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汉·王充《论衡·超奇》。这两句大意是:外表与内里应相符相称,即表里如一,名实相符。~两句,原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符。作者说:“实诚(指内在思想)在胸臆,文墨(指写出的文辞)著竹帛,~,意奋而笔纵(指思想感情充沛自然文笔纵横恣肆),故文见而实露也(所以写出的文章就表现了内在的思想)。”我们也可借以称赞人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美德。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超奇》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王充《论衡·状留篇》。结合,冻结而凝合。斯须:一会儿,言时间很短。这几句大意是: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告诉我们:事业的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通向胜利彼岸的航程中,必须从一橹一桨开始;凡事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韧性的艰苦奋斗,不断的积累,才有可能取得硕果。可用于劝学。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状留篇》
十围之术,始生如蘖。

汉·班固《攫书·枚乘传》。十围:十双手合抱才能围拢的大树。蘖(niè聂):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这两句大意是:十双手合抱那么粗的大树,开始生长的时候不过是一枚新芽。大树是由嫩苗长成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界限,引起质的变化。新的质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因此,认识事物发展的本始状态,对于理解其本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可用于说明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原理,也可说明成就大事业要从小事做起。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攫书·枚乘传》
众煦漂山,聚蚊成雷。

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煦(xū许):吹气。漂:浮动。这两句大意是:众人吹气能使大山浮动,蚊子的声音聚集起来会成雷声。这两句话的原意是强调人言的可畏。但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相同质物体的量的组合会引起质的突变。也可用以说明集微成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给:供。卮(zhī只):酒壶。这两句大意是:山林再大,也经不住野火的焚烧;江海再深,也灌不满一个有漏洞的酒壶。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而它的存在是离不开某种条件或环境的。山林虽大是有限的,山火蔓延是无限的,江海虽深是有限的,漏卮漏水是无限的。以无限对有限,所以再大的山林也不够火烧,再深的江海也装不满漏底的酒壶。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浮侈》
不清不见坐,不高不见危,不广不见削,不盈不见亏。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尘:用如动词,污染。危:危险。盈:满。亏:缺损。这几句大意是;没有清白就显不出尘污,没有高峻就显不出危险,没有宽阔就显不出尖削,没有满盈就显不出缺损。事物发展的结果是一定的条件促成的,这些条件具有相对性;清白和尘污、高峻和危险,宽阔和尖削、满盈和亏损都是相对比而存在,无此即无彼。可用于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条件的相对性及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自纪篇》
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这两句大意是:与狐狸商量用它的皮做皮袄,什么时候能商量成呢?比喻只凭主观愿望谋求对方牺牲自己的根本利益,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不会成功。现有成语“与虎谋皮”,原作“与狐谋皮”。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述赦》
天不变,道亦不变。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天:这里指的是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源,宇宙万事万物的主宰者。道:这里指的是来源于“天意”的人世的规律与法则。董仲舒是“天命论”者,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这两句大意是:“天”不会发生变化,体现“天”的意志的人世之“道”也不会发生变化。~是董仲舒的著名论点,是形而上学宇宙观的表现。它是为“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观点,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董仲舒传》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悲:动听。这几句大意是:美丽的面容各不相同,看起来都很美好;动听的乐声各不相同,听起来都很快意。这里强调一种共同的审美情趣。美丽的容颜和动听的音乐,是人们都喜爱的。当然,怎样才算美丽,怎样才算动听,不同阶层、不同情操的人还是有不同标准的。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自纪篇》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傅毅《舞赋》。骆驿:即“络绎”,不绝的样子。飒擖(sàjiá萨荚):宛转屈折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领舞女子)轻柔的罗衣,随着风飘荡,长长的袖子,不时地左右变横,飞腾的舞步络绎不停,柔软的身姿随着乐曲旋转。傅毅的《舞赋》为我们记录了汉代歌舞的实况,使我们看到汉代的歌舞已经达到这样美妙而高超的境界。我们可以从傅毅所塑造的华美而飘逸的艺术形象里,见到艺术净化人生,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

东汉辞赋家 傅毅 《舞赋》
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汉·王充《论衡·案书篇》。文有真伪:指文章有的真实,有的虚假。这两句大意是:才华有高下之分,没有古今之别;文章有真实、虚伪之差,没有新旧之异。原文是作者针对当时食古不化的社会风气有感而发的,这几句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观点。现在可仅用其字面上的意思,说明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人才,文章无论今古,只要表现的是作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阐发的是真实的道理,都是好文章。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案书篇》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世:社会。补:益。这几句大意是: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以现在的观点看,作者的这个论断未免有点偏颇,因为对文学创作不必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要求所有的作品全都为现实所用,但考虑到作者提出这个论断时,正当铺排辞藻、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汉赋风行天下的时候,这个论断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供论述文艺创作要尽可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时引用。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自纪篇》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汉·王充《论衡·佚文篇》。这两句大意是:文人的笔,是用来劝人为善,惩戒恶行的。王充在这里说的是一种写作目的,认为文人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劝善惩恶”。这里的“善”、“恶”,自然是以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但王充已经认识到文学的社会性,指明了文人的社会责任,这是应该肯定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家,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好人好事,惩戒恶行劣迹,爱憎分明,褒贬得当。从这个意义来看,~两句对当前的写作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佚文篇》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这两句大意是:饥饿的人唱出的歌都是有关他所吃的食物的,劳累的人唱出的歌都是有关他所从事的劳动的。这是两句常常被引用的名句,多用来论述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表明民歌表达了人民的感情与愿望,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同时也用以说明任何文艺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东汉经学家 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中:通“衷”,内心。文语:指文章的内容。这两句大意是:所表达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情,因而他的文章能深深地感动人。这两句意思与“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相近,是从正面强调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说明在文学创作中,只有那些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才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超奇篇》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弥(mí迷):越,更加。盛:多。缛(rù入)繁多。彰:明显,明:明智。这两句大意是:好品德越多的人文章越有文采.,好品德越显著的人越明智。虽然文章写得华丽的人或才智超群的人并不一定品德好,但具有优良品德的人必定有超出常人的聪明才智。本名句可供论述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时引用,也可用来称赞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书解篇》
闭心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闭心塞意:闭目塞听,不思不想。高瞻览:高瞻远瞩,博览广识。这几句大意是:闭目塞听,不思不想,不登高博览远望的人,和死人是一类的啊!作者把博览群书,有远见卓识的人,比作能敞开窗户,照进阳光,登到楼台高处远望四邻的人,把闭目塞听,不肯学习的人,比做紧闭门户,坐在阴暗角落,挖个墓穴睡在里面的人,这种人不是和死人一样吗?比喻多么形象,讽刺又何等深刻啊!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别通篇》
人不博览者,不闻今古,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见:识别。事类:各种事物。然吾:是非。痈(yōng庸):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化浓性炎症,周围变硬。这几句大意是:人不博览群书,不了解古今情况,不能识别世间事物,不知道是与非,就像瞎子,聋子和鼻子长痈的人一样啊。世人中有生理上的瞎子、聋子和患鼻痈者。王充认为,不博览群书,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智力上的瞎子和聋子,这种人如同“土木之人”(泥人木偶),十分可悲。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别通篇》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三国·魏·徐干《中论·治学》。患:忧虑。赡(shàn善):充裕,丰富。这两句大意是:治学的人不忧虑自己的才分不够,却要考虑远大志向是否确立。立志是立身之本。人而无志,即使才高八斗,也难有所作为。人如立志,即使才分平平,一样可成就事业。同此,治学不可以不先立志。此条阐述了治学过程中“才”与“志”的关系,蕴藉而富有哲理,常使古人言之于口或书于鹿右,用以劝学。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治学》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这几句大意是:不用学习天生就知道,不用求教于人什么都明白,自古至今,这样的事从未有过啊。此条以否定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凡是治学,必须勤学不已,虚心好问。任何人不要幻想不学自知,不问自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本名句阐明的道理。它从否定方面开始行文,采用否定之否定的论述方法,乍看起来,极为通俗平常,仔细推敲,处处暗藏机巧,可表面上又让人感觉不到,毫无斧凿痕迹,可谓炉火纯青。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实知篇》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学习始终应是开放的过程。而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出于自尊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羞于启齿向他人求教,这样就使他的学习成为一个封闭式的过程。这句格言以其精粹的句式,质朴的语言,告诫人们要遵循学习的规律,虚心就学,不耻下问,养成良好的学风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它是一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箴言,应该书之座右,铭记于心,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实知篇》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索:寻找。良于:比……更好。典:经典。这几句大意是:在夜里寻找物件,没有比火更好的东西;在当世寻找人间正道,没有比经典更好的东西。~以类比手法说明儒家经典对于人生的极端重要性,是几千年正统思想的反映。此条前边举例,后边说理,由直观到较为抽象,生动具体,由浅入深,是一种说理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手法。现在仍可借以说明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的重要。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赞学》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

三国·魏·徐干《中论·治学》。习:温习,练习。堕:堕落。这两句大意是:每日温习,所学的东西就不致忘记;时时自我勉础,思想就不致堕落。此条从怎样学习和怎样做人两方面阐明道理。它主张学习应依照孔夫子的教导,“学而时习之”,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做人首先要树立自强不息的观念,在思想上绷紧一根“弦”,而仅有“弦”还不行,还要时时以自勉的形式,使之不致松懈,这是防止人走向堕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条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在学习与做人中的重要作用,兼重人的能力与思想品德,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仍有其现实意义。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治学》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

汉·王充《论衡·率性篇》。练丝:白色的丝。蓝:青色染料。丹:红色染料。这几句大意是:好像白色的丝一样.放到蓝色的染缸中,就成为青色;放到红色的染缸中.就成为赤色。这几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苟子《劝学篇》的“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可以成为这几句的注解,说明年轻人天真无邪,全在社会教育,环境影响。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罪犯不是天生的罪犯,成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这几句说明教化的重要。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率性篇》
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习贯:习惯。这两句大意是: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为自然。存在决定意识。人生活在社会上,一定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贾谊少年老成,看来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他长期瑾言慎行.克己抑欲,时问长了,也就成了习惯。此二句可用来说明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无不是在客观环境中逐新形成的。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贾谊传》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至圣:最杰出的圣人。知:智。这几句大意是:虽有最杰出的圣人,也不能生下来就有智慧;即使最有才能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才能。王充认为就是帝王圣贤,也得从师求教,因为人不是生而知之者。接着他列举: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每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这十一个都是最高的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一般的凡夫俗于自然更需要拜师求学。这儿句可用以强调尊师的重要。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赞学》
人不可以不矣就师。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本句大意是:人不能够不跟随老师学习。该名句强调,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一切事都无师自通。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十分聪慧的人,也必须向别人学习。“就师”就是“从师”拜别人为师,或跟随别人学艺。人如果不就师、素质就很难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一句所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属于一种格言式的语言。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赞学》
养稊稗者仿禾稼,惠奸宠宄者贼良民。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稊(tl提):一种类似稗子的草。稗(bai败):稗子。稊稗都是稻田的害草。惠:给以好处。奸宄(gui鬼):作乱犯法的人。贼:伤害。这两句大意是:培养稊稗,势必损害庄稼的生长;豢养奸宄之徒,势必伤害善良的人民。成语有“养虎伤身”,“养痈遗患”之说。“养虎”、“养痈”不仅伤身,而且害人。有稊稗,必然会伤害禾稼;有恶人,必然会伤害良民。梯稗和禾稼不能并存;奸宄之徒怎能和良民共处?作者通过比喻说明铲除奸宄.惩办恶人的重要,发人深省。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述赦》
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

三国·魏·徐干《中论》。这两句太意是:奖赏或惩罚,不在于一定很优厚或很严厉,主要在于说到做到,一定要落实。严刑峻法固然可畏,重奖厚赏当然可喜,但若不实现,仅仅是纸上谈兵,只能画饼充饥而已。《资治通鉴》上也曾说:“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苛不必有罪,虽捶挞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侥幸,虽参夷之严,不足惩禁。”只有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恪守奖惩条例,才能达到惩前毖后、赏一劝百的目的。否则“虽日用斧铖于市而民不去恶矣。日赐爵禄于朝而民不兴善矣”(徐干《中论》)。~二句说明必须依法行事,做到法明人信,盲而不欺。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荀悦《申鉴·政体》。劝:奖励。纵:放纵。这两句大意是:应该受到奖赏,却不给予奖励,这叫禁止好人做好事;应该受到刑罚,却不给予惩处,那叫放纵坏人行邪恶。此二句说明奖善惩恶的道理。奖善,能够伸张正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走正道,为国为民多效力;惩恶,可以铲除邪恶,使坏人歹徒慑于刑罚,不敢为非作歹,走邪道,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治理。刘向《说苑·政理》说“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也是这个意思。

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 《申鉴·政体》
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

汉·班固《汉书·王嘉传》。信:信用。节:节度。这几句大意是:奖惩应该明确而有信用,说一不二,同时还应有节制,不滥施与。对人的功劳不能忘掉,对人的小过失则应宽容。这虽是丞相王嘉称许汉文帝的话,但它言茼意赅地点出刑赏时应持的态度,很值得执法击者借鉴。在作者看来,奖惩必须明白公正,无有偏私;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必须谨慎适度,不滥奖乱罚。尤其应注意到:小功也应给予奖励,“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素书·遵义章》);小过则应予宽恕,“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同上)。能做到上述几点,就会收到赏罚的最佳效果。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王嘉传》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常:长久不变。弛:废弛。这几句大意是:国家不会有永久的太平,也不会有永久的混乱。法令能够执行,国家就能得到治理;法令废弛,国家就会出现动乱。这几句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国家,都必须依法治国,加强法制,一旦法令废弛,就意味着国家动乱的到来。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述赦》
忘战者危,极武者伤。

汉·李尤《弩铭》。这两句大意是:忘掉战争是危险的,必然带来祸患;过份重视武力,也台受到损伤。此二句从两个极端论述战争。作者认为:若忘记战争的危险,麻痹大意,势必给外敌造成可乘之机,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若过分迷信武力.动辄兵戎相见,则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势必会给人民带来损伤。因此既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又要尽量减步战事,使人民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可以此二句强调既不要忘掉战争,又不要迷信战争的思想。

东汉文史学家 李尤 《弩铭》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班固《汉书·高帝纪》。这两句大意是:出兵而没有正当的理由,一定打不了胜仗。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新城三老董公劝他说“~”,只有师出有名,才能号召群众。《礼记》也曾说:“师必有名”,可见前人十分重视发动战争是否具有正义性。因为“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廿八年》),“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六十九章),名正言顺的战争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得到人民支持的战争才能获胜。后常用此名句说明发动不义战争必然要遭到失败。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高帝纪》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为(wei围):治理。本句大意是:治理国家的入应当以富民作为根本。民为国之本,若要国家富强安定。必须先使人民生活富裕安定。此句可用来阐述以富民作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务本》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

汉·班固《汉书·货殖传》。贪贾(gu股):贪心的商人。廉贾:廉正不贪的商人。这两句大意是:贪心的商人牟取暴利,反得利少,只能十得其三;廉正的商人薄利多销,反而得利多,可以十得其五。商人都以营利为目的,不图利何用经商?但廉正不贪的商人目光长远,薄利多销,讲究信誉,赢得顾客的信任,虽然一次获利不多,生意却越做越红火,得利越来越多;狼贪豺狠的商人则搞短期行为,一锤子买卖,为了牟取暴利,弄虚作假,不讲信誉,能坑就坑,能骗就骗,短期可能获利非小,长此下去,生意却越做越萧条,甚之倒闭破产。~,是古人对两种商人、两种经营思想成败的经验总结,今天对我们的经济工作者、工商企业家也不先启迪意义,它警示我们切不可只顾眼前,图牟暴利,贪心黑心.坑骗顾客,否则非砸锅不可。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货殖传》
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汉·班固《汉书·孙宝传》。豺狼:喻犬奸大恶的人。复:再。狐狸:比喻奸猾小人。这两句大意是:太奸大恶的人当道执政,就不用再推究狡奸猾的小人了。大奸大恶之人祸国殃民,罪大恶极;相比之下,那些奸滑小人作奸犯科,欺睢百姓,就不足挂齿了。两句写尽封建社会狐狸遍地,豺狼当道的穷凶极恶的社会现象。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孙宝传》
臣门如市,臣心如木。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班固《汉书·郑崇传》。这两句大意是:登于我门的人熙熙攘壤如市场上的人一样多,但找的心却像水一样澄澈精白。郑崇曾为汉哀帝尚书仆射,因得罪权贵受谗被疏。皇帝责问郑崇:“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郑祟回答说:“~,愿得考覆。”这两句可用以说明:身在高位,门庭若市,有求于自己的人很多,自己却不能仗权挟势谋取私利,心地应该如水一样清白。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郑崇传》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三国·魏·曹操《求贤令》。明扬:发现和推举。仄(zé昃)晒:狭隘,卑贱,这里指贫穷,低贱的有才之士。这两句太意是:发现和推举出身贫贱的宥才之士,只要有才能就应荐拔。不论贫富,不绝社会地位,只耍有才能就荐拔,唯一的标准就是才能。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条件下,曹操这种人才观是难能可贵的。~表现出曹操的政治家风度和他诚恳求贤的心情。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唯才是举的用人精神和措施。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求贤令》
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苟:如果。名迹:名声,迹行。这几句大意是:如果发现一个非常需要的人,就不要嫌弃他的贫贱;如果得到一个非凡的人才,就不要嫌弃他的名声和迹行。王符在《潜夫论·本政》中强调君主要有治国安民的人才来辅佐,对于这样的人才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不要计较他的地位和名声德行如何。这几句用于说明荐拔人才要不拘一格,惟才是举。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本政》
腐术不可以为桂。

汉·班固《汉书·刘辅传》。本句大意是:腐朽的术头不可以作柱子用。柱子顶大厦,立大屋,乃大厦大屋得以建成的关键材料,而朽木的本质已坏,用来作柱,则大厦必倾,大屋必毁。办大事,主持国家大政,需大才大德者充任,品质恶劣、才能低下的人不可用,用则必坏太事。本句多用来比喻无德无才的人不可委以重任。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刘辅传》
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套于效验。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志行:志向,行为。毁誉:批评、赞扬。参:参照。效验:效果。这两句大意是:评论一个人必须以他的志向和行为来决定,批评或赞扬一个人必须参照他行事的效果。评论一十人,对之进行批评或赞扬,要由选个人的志向和行为来决定,还要以他的行事效果来参证。不能随众附俗,人云亦云,不能因为其出身尊贵,是上级,是故旧,是亲近者而赞扬,也不能因其出身低贱,是下属,是新交,非亲近者而批评。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交际》
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

汉·王符《潜夫论·论荣》。和氏之璧(bì毕):春秋时楚人卞和所得到的一块美玉。璞(pú匍)石:内藏有玉的未雕琢的石头。隋氏之珠:传说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蛇,蛇衔夜明珠报答,即名隋靛珠。蜃蛤(shèngé慎格):大的蛤蜊。这几句大意是:和氏璧出于璞石,隋侯珠产于大蛤蜊。和氏壁是名贵的,但它出于束未经雕琢的玉石;隋侯珠是宝贵的,但它出于平常的蜡蜊。平常的事物不可小觑,因为精华出于平常。这几句用于比喻宝贵的物品和有才能的人往往出于平常的物品和平常的人之中。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论荣》
因时施宜。

汉·班固《汉书·韦贤传》。本句大意是:根据不同的时事,灵活地施行与之相适宜的措施。《汉书·韦赞传》:“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租宗之制~。”社会是在发展的,时代不同,时事也不同,所以治世或处事的措施和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化,墨守成规,刻舟求剑,是要不得的。此句也写作“因时制宜”、“随时制宜”、“顺时施宜”的,与此意相同。这句话多用于说明方法、措施的制定要适应于时事的需要。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韦贤传》
下不钳口,上不塞耳,则可有闻矣。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钳钉口:钳制人口不让说话。有闻:听到下面的意见。这两句大意是:在下者言论不受钳制,在上者不塞耳不闻,这样就能倾听到下面的真实情况了。~可谓治国谋政的经验之谈。

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 《申鉴·杂言上》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兼听:听取多方的意见。偏信:只听一方片面之词。这两句大意是:国君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够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国君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一方的片面之词。这是两句很有名的话,说明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听偏信就会受蒙蔽而失之偏颇。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曾用这两句话告诉唐太宗如何区分明君暗君,受到太宗的称赞。《资治通鉴》记载,当唐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时,魏征将这两句话概括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回答唐太宗。从此,“兼昕则明,偏信则暗”以更高的知名度广泛流传,以至人们误认为这是魏征的话了。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明暗》
爱民如身。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身:自己。本句大意是:爱护人民就如爱护自身一样。人之爱心,都比不上爱自身,如能爱民如爱自身,那就可见爱民之深厚,可用于要求统治者要深切地爱民。

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 《申鉴·杂言上》
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

汉·班固《汉书·鲍宣传》。心:思想,愿望,情感。本句大意是:治理走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天下人之心,那么,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不可为一己之私,一意之专,只求个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顾及天下人的心情和愿望如何。此句可用来说明要时时想着人民,为人民着想。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鲍宣传》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汉·桓谭《新论·离事》。纲:提网的大绳子。目:圈上的眼。这两句大意是:提网如果提起大绳子,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吕氏春秋-用兵》:“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及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与~意思相同.后多引作“纲举目张”。这两句常用来比喻条理分明,也比喻做事要抓住主要环节,带动次要环节。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家 桓谭 《新论·离事》
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贤:贤德的人。谄:谄谀奉承者。佞:奸臣。这几句大意是:国家因为多贤能的人而兴盛因为多谗谀之辈而衰亡;君主因为有忠臣而安宁,圆为有奸臣而危险,这是古往今来普通的道理。这几句用于说明国君近贤用忠,远佞废奸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宋人王安石、元人揭傒斯都有类似的言论,可见它是人们的共识,说它是“古今之常论”不为虚妄。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实贡》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杜康:传说古代最早造酒的人,此处借指酒。这两句大意是:怎样解除找内心的忧郁?只有借助美酒痛饮一醉。《短歌行》作于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统一全国的大业暂时受阻,心中忧郁。此名句即表现他自安自慰,借酒浇愁,从酣饮中求超脱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直抒胸臆,诗风雄健,颇具诙谐意味,劝饮时可借用。以人名“杜康”代指酒,是修辞学上的借代格,写作时可以应用。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短歌行》
男儿宁当格斗死。

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本句大意是:男子汉大丈夫宁可与敌人搏斗而死。《饮马长城窟行》主要描写封建统治者修筑长城给人民造成的妻离子散的痛苦,此名句是“太原卒”愤然回答“长城吏”的话,它与下文“何能怫郁筑长城”一句既写出了男子汉甘于献身疆场,战斗而死的豪迈气质,又写出丁“太原卒”对无休止的徭投的痛恨之情。此名句后来在引用中卫有了新的含义,常表示男子汉为国捐躯的豪情.历代为之传诵。

东汉末年文学家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这两句大意是:高朋满座,应当举觞酣歌,人生在世,生命多么短促!《短歌行》是曹操著名的“求贤歌”。诗文起首即以此条喟叹人生短暂,抒情酣畅沉郁,表现出深厚质朴、悲凉慷慨、急于建功立业的志向,但由于语句中又有幸福不能长驻的思想情绪,后人多以此表现及时行乐一类主题。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短歌行》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汉朝·东汉名人名言

汉·赵壹《秦客诗》。文籍:文章书籍,指学问。囊:袋。这两句大意是:学问虽然满腹,价值却不如一袋钱。在封建社会,许多文人虽然满腹经纶,却不能为世所用,大志不伸,穷困潦倒,为人所贱;而那些富贵之人,虽然不学无术,无所事事,但却趾高气扬,为人所重。诗句以学问与金钱作比,以“满腹”和“一囊”对照,表现了封建社会世人重金钱不重才学的现实,含蕴着不平和悲愤之情。这种以对比见意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成句揭示旧社会重财不重才,有才之士不得其用的现实。

东汉辞赋家 赵壹 《秦客诗》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汉·赵壹《鲁生歌》。被(pī披)褐:穿粗布衣服,指地位低下。怀金玉:指胸有才德。兰蕙:香花美草。刍(chú锄):喂牲口的干草。这两句大意是:位卑身贱,但却胸怀才德;香花美草,竟被当作草料。此条通过被褐怀玉,兰蕙化刍的比喻抒发诗人胸有才德,渴望成就功业而不被世用的郁闷。一个“化”字把压抑人才的黑暗社会的腐朽污浊写了出来。作者在慨叹中带有满腔愤激之情。今天可用于反映封建社会士大夫的不幸遭遇。

东汉辞赋家 赵壹 《鲁生歌》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三国·魏·徐干《室思》。穷:穷尽。已:停止。这两句大意是:思念你的情怀有如潺潺的流水,哪里有穷尽消竭的时候?此名句采用比喻的手法,以无尽的流水喻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相思的苦楚。借具体的形象状无形的思绪,既含蓄又生动。后句直抒胸臆,感叹愁绪之长,别离之苦,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此名句如叙如诉,自言自语,准确地剖白了思妇的心绪,感情炽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徐干是较早用水喻愁的的诗人,这种表现手法使后人受到启迪而仿效创新,演化出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以水状愁的名句来。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室思》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汉·班固《汉书·王嘉传》引谚语。千人:很多人。指:指责。进两句大意是: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发有病也会死去。汉哀帝时,岳臣董贤把大量税收物资赠授私人,王嘉上书皇帝引了~一段俚谚,指斥董贤的做法必将引起众人的忿恨,最终不得好下场。“千人所指”现多写作“干夫所指”、“千夫指”.用以警告坏人:触犯众怒,必将在强大杜会舆论压力下完蛋。成语“众怒难犯”与此义近。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王嘉传》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朝·东汉名言语录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耳:同“而”。这两句大意是:为国忘家,为公忘私。古人提倡的这种为国忘家、为公忘私的精神,与当今提倡的无私奉献是一脉相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值得继承。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贾谊传》
危于累卵,难于上天。

汉·班固《汉书·枚乘传》。累卵:把蛋堆叠起来,比喻非常危险。这两句大意是:处境比把蛋堆叠在一起还危险,要奏效比登天还困难。枚乘是汉代文、景时代著名的辞赋家,曾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吴王谋反前,枚乘上书谏阻。其中说道:“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人一道离开吴国投到粱孝王门下。此名句以两个生动的比喻把难以明说的道理表现得十分充分,强调了背叛中央搞分裂的危险性与成功的无可能性,言简意赅,震聋发聩,可谓善于言理。可用以比喻危险的处境。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三国·王粲《七哀诗》。这两句大意是:(作者走出长安)出门别无所见,所看到的唯有累累白骨覆盖着原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兵连祸结,造成人民的大量惨死。特别是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之乱”更给中原人民带来一场浩劫。《七哀诗》写的就是作者离开长安时所看到乱离景象和悲痛心情。~两句中,一个“无”字与一个“蔽”字形成鲜明对照,说明中原大地除了白骨之外已别无他物了,战祸之惨,于此可见。它与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样,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是建安文学名作中名句,常被后人引用。

东汉末年文学家 王粲 《七哀诗》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mingjudaquan/13447315396.html

名人名言朝代:汉朝·东汉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