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南北朝·南朝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朝代:南北朝·南朝时期名人名言

南北朝·南朝历史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九十五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南朝名言 南北朝·南朝经典语录 共收录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259条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戚戚:忧虑貌。汲汲:急于营求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不忧虑贫贱,不追求富贵。人首先要谋生,但不能为活着而生活。所以不该得来的富贵,不能热中于追求;置身于贫贱之中,也大可不必为此忧愁不休。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安于清贫的清高人格。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引古语。峣(yáo摇)峣:高峻的样子。缺:残破。皦(jiǎo绞)皦:洁白貌。这两句大意是:高峻的东西容易残破,洁白的东西容易被玷污。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两句话告诫人们:居要位者要特别严于律己,因为此时最容易出现史误。可用于对人立身的劝说,或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道理。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黄琼传》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爰延列传》。嘉训:好的教益。邪情:邪恶的思想。这几句大意是: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会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为不轨的人鬼混,就会天天产生邪恶的思想。这几句说明了择友交游的重要性。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环境的薰陶,交往的盛染会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爰延列传》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见南朝·粱·徐朏《夏诗》。这两句大意是:团团绿荷斜映水中,碧绿的水色和青翠的荷色,合为一体;亭亭红莲倒影水里,水上的莲花和水中的莲影,对分红艳。荷花为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又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我国十大名花中名列第八。它花大色美,清香远溢,清波翠盖,赏心悦目,磊落大方,别有风姿。作者这两句诗对水中玉立的荷花写得细,写得真,水面上的翠叶红花,水里边的荷阴莲影,或两相合翠,或上下分红,都一一描摹出来。可用以写荷塘、莲花。

南朝·粱学者 徐朏 《夏诗》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草木葱茏,欣欣向荣;清泉涓涓,蜿蜒而下。这两句描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所见到的山村景象。草、木、清泉,这些本是极常见到的景物,但由于作者心情愉快,热爱自然风光,因而这些十分普通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喜悦、明快之感。可用以描写山村风光。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见晋·陶渊明《咏贫士》。沥:液体的点滴。这两句大意是:倾倒酒壶没有一滴剩酒,看看炉灶没有一丝炊烟。此名句以记实的写作手法,通过生活中典型而微小的细节表现诗人无衣无食,难以为生的贫士生活与尴尬,冷落的现实处境。两个细节,一个空倒酒,一个空看灶,通过一个“绝”字传神。无论是字面上的“绝”字,还是字里含的“空”字,都是表现这种家中景况的绝好形式。一“倾”一“窥”两个动作,写出人物穷窘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所以,我们说,陶诗看似随手拈来,淡而又淡,其实颇具匠心,意蕴极深。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咏贫士》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见南朝·束·范晔《后汉书·岑彭传》。苦:苦于.感到遗憾。陇(lǒng垄);古地名.在今甘肃东部。蜀:古地名,相当于今四川省中西部。这几句大意是:人凡遗憾的是不知满足.既已平定了陇地,又眼望着蜀地。东汉初年,隗嚣和公孙述分别占据着陇地和蜀地。汉光武帝刘秀派岑彭攻打隗嚣占据的陇地西城和上圭,井写信给他说:“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成语“得陇望蜀”即本于此,争天常用于比喻人不知足,贪得无厌,欲墼难填,和俗语“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意思相近。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岑彭传》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见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生:指生计。归:归趋。道:常理。固:固然。端:开始。这两句大意是:人的生计归结于一种不变的道理,衣和食固然是这种常道的发端。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无衣无食,生且不能,何论其它!所以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民以衣食为本”,陶渊明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可用以说明丰衣足食是人生的合理要求,进而表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重要。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掷:抛弃。获:能够,骋。指实现壮志。这两句大意是:日月飞速抛弃世人而去,即使有远大志向,也没有驰骋壮志的机会。陶渊明生逢“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到处存在着欺骗与虚伪,面对着世界,他“欲言无予和”,只能“挥杯劝孤影”,在隐逸与饮酒的孤独生括中以沉默的方式来回答。联想到自己少学琴书,游好六经,希望大济苍生的志向,更感到日月飞逝,岁月蹉跎,发出“有志不获骋”的感叹,这是压抑与不甘的心灵的躁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能的流露。诗文质朴冲淡,感情十分强烈,别具一番风格。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重(chōng虫):再。这两句大意是:年富力强的阶段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重来一次;早晨这段宝贵的时间,无论如何不会在当日再次重复。此句采用直言其事的手法阐述切莫蹉跎岁月的道理。“不重来”、“难再晨”直言相劝,试图通过最直接、最坦率的方式给人以警示,使人及时自勉,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使文风显得简洁、自然,而且给人以坦诚相见的强烈印象,反而比刻意雕琢修饰更能收到劝诫的效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山阿:山陵。这两句大意是:死去有什么关系,无非寄身山陵与自然化为一体罢了。此条写诗人对生死的达观。诗人一生崇尚自然,纵浪其中,不畏不惧。在他看来,生是主观能动地与大自然交合,无论生死都在自然之中,所以死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这种轻松愉快地去迎接死亡的旷达人生观,与汉诗所表现的畏惧死亡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诗句在旷达之中带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正确认识人生的因素。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拟挽歌辞三首》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无予和:无人与我相应和。这两句大意是:想交谈却无人与我应和,举杯劝酒却只有身影与我相伴。此名句用画描笔法勾勒出诗人孤独、寂寞的神态,形象鲜明突出,造型别致新颖,如特写镜头令人难忘,这种画面清晰单纯又传情无限的素描手法,是今天写作时的良好范例。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形:身体。宇内:天地间。曷(he河):何。委心:任凭自己的心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能有几时,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意欲进则进,欲止则止呢?此条表现诗人对人生的认识与追求,抒发了诗人委顺自然,超尘脱俗的情志。上句写生命短促之感叹,下句化用《琴赋》:“委性命兮任去留”,写顺乎自然之态度。两句意超言外,情发心际,于嗟叹中露出旷达,在醒悟后表现超脱,是诗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夜光之珠:即隋侯殊,其珠光明照夜。孟津:位于洛阳东,孟县南,是古代黄河有名的渡口。盈握之壁:大玉壁。昆仑:大山名,传盛产美玉。这几句大意是:夜光珠不一定得出自有名的孟律河中,大玉璧不一定非得采自盛产玉石的昆仑山上。天地造化,无奇不有,名山太川可以产精美珍贵的稀世之宝,而一般的地方也会出惊世骇俗的宝物,大可不必一味仰慕名山大川之所产,而贬低里井村野之所出。这几句用比喻说明人才不必一定出自强国胜地和名门望族。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以明防前,以智虑后。

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文士传》。这两句大意是:用聪明事前防患,用智慧考虑善后。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并与其它事物相关联的。所以每做一件事,都要思前顾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出现意外或留下后遗症。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凡事要前后左右考虑周到。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见南朝·束·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虑:思考,思想。度(duò夺):推测。选两句大意是,用小人的心胸,猜度君子的襟怀。该名句采用对比的手法,使较为抽象的心理如“小人之虑”、“君子之心”之类通过比较,形成反差,形象而易于理解。“以”、“度”两个动词的运用,使抽象的心理带有动作性,符合心理活动的特点。其成功姓还在于以警约的语言揭示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准确而生动,因此至今沿用不衰。也可说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讼:争辩是非。这两句大意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当时,王公外戚骄奢淫佚,不守法度,第五伦以~立论,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该名句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身教重于言教。它强调教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使道理一目了然。此名句说理深刻而通俗平易,故具有长久的活力。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第五伦传》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靠,依。寄傲:寄托傲世之情。审:明白。容膝:只能容下双膝,形容住房极狭。这两句大意是:斜倚南窗,寄托傲世情怀,明白住房狭窄、简陋,却容易得到安适。此名句长于用动词表情达意,前句用一“倚”字刻画人物神态,后句用一“审”字表达人物心理。前者孤傲,后者旷达,两句合在一起,把人物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早终:早死。促:短促。这两句大意是:人有生就必定有死,既然如此,那么早死也不算命短。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个谁也逃脱不掉的规律。既然如此,晚死也是一死,早死也是一死,那就不必为“早终”而过于悲伤。当然这里有宽慰的意思,但也表现了作者能够正视人生,能够以淡泊的心情对待人生,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这两句多用于表现达观恬淡的人生态度。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拟挽歌辞三首》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见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感叹词。这两句大意是:可叹死后留名这类事,在我看来就像飘浮不定的烟云。这是陶渊明晚年在“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情况下所作的人生抉择,表现出诗人的傲骨和不同流俗的节操。写作上采用“比”的手法,通过“浮烟”这种具体可感的物质,表现“身后名”一类物欲的淡而不足道,有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见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终:穷尽。复何如:又怎样。这两句大意是:在一俯—仰的瞬间就游遍了宇宙,怎不使人快乐呢?这两句写作者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无穷乐趣。《周王传》即《穆天子传》,叙述周穆王驾八匹骏马周游四海的神话传说;《山海图》指《山海经》及郭璞为它作的圈赞,此书共十八卷,大多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及神话传说。作者在“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优美景色中流览这些书籍。仿佛宇宙间古往今来的各种景观一下子都来到心中,怎不感到快活?这两句既可表现隐居之乐。又可表现读书之乐,后一句以反问增加盛情色彩的写法,也可借鉴。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适意:称自己的心意。尔:而已。羁宦;为仕宦所羁束。要:通“邀”,追求。这两句大意是:人活在世上,最珍贵的是顺乎自然,顺乎内心,怎么能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奔波几千里使身心受到束缚呢?据《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季鹰自谓山林间人,在洛阳做官。有一年秋风瑟瑟勾起思乡心绪,想到家乡鲈鱼脍等佳肴的美味,油然产生隐居思想,脱口说出了这一名句。它表现出一种对束缚人性的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顺心适意的旷达生活的追求。这种肆意旷达的生活追求是魏晋时期特有的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后人多用此典表示弃官归隐。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俨(yǎn演)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qiānmò千默):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变通:互相通达。这几句大意是: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这是《桃花源记》所写渔人见到的桃花源中的景象。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理想社会,那里人人自耕自食,没有剥削压迫,男女老少,生活都‘怡然自乐”。现在仍可化用某些句子勾勒农村景象。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源记》
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二首》其一。穷秋,深秋。雨(yù玉):动词,本指下雨,这里指降霜。这两句大意是:深秋九月荷叶已经枯黄,北风驱赶着大雁南飞,天空中降下丁寒霜。荷叶枯黄,北雁南飞,风寒霜降,都是探秋的特征性景物,作者把这些组合在一起,不仅措绘出一幅生动的九月秋景,字里行间,还透露出阵阵寒凉。一个“驱”字,赋予北风与大雁以人的情态,用得极妙。可用以描写深秋景物,其写作方法也可借鉴。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白纻曲二首》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迅疾的北风。塞:此指北地边塞。沙砾:沙石。猬(wèi胃):刺猬。角弓:用兽角装饰把柄的硬弓。不可张:拉不开。这两句大意是:强疾迅猛的北风冲天而起,吹得边塞走沙飞,马匹冻得像刺猬般缩起了皮毛,将士手中的硬弓也因寒冷而拉不开了。诗句极写塞北狂风怒号,沙石飞扬的景象。可用于描写塞北严寒的恶劣气候,也可借以描绘军旅生活的艰苦。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三。凫(fu扶):野鸭。别鹤;失去配偶的孤鹤。这两句大意是:宁愿作地上彼此相守的野鸭,不愿作空中高飞失偶的孤鹤。本诗旨在表现富贵家庭妇女爱情得不到满足时的愁怨。与其富贵而离居,独守空房,不如贫贱而团圆,恩恩爱爱。写作上采用“比”的手法,以鸭、鹤作喻,寄寓人生感慨,使主人公态度得以鲜明地表观。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拟行路难》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南朝·来·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一轮明亮的太阳正悬中天之时,普天之下共享着它的光明。白日中天,普照山河,这一形象不仅可以用来描写中午的太阳,也可以引申其义。用来讴歌赞颂造福人类,泽被四海的伟人或其他光明美好的事物。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南朝·陈·江总《闺怨篇》。这两句大意是:好心的屏风有意遮掩逗人愁思的月光,无情的灯火却使闺房通明,照出了美人孤眠独宿的模样。此条写深闺怨思,意境清丽凄楚,情感婉曲含蓄,勾画出一幅美人深闺独卧图。写作上以拟人手法塑造出“屏风”、“灯火”两个各具风貌的形象,观察细腻,传情独特。屏风障月,似乎深知人意;灯火独照,更添一层孤独。诗句对仗工整,句法新颖,别有一番情韵。

南朝·陈文学家 江总 《闺怨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东隅(yu鱼):东边,指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指太阳落下的地方。这两句大意是:早晨受到损失,傍晚挽救回来。此句是千年流传的民间俗谚,具有明显的劝诚意味,它劝导人们正视变故,正视损失,以积极的态度,从眼下做起,来弥补失误,不能因过失而失去心态平衡。此句长于打比方,说理贴切,手法委婉,句式整齐,结构谨严,富有积极意义,至今常为人频频引用。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冯异传》
有志者事竟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弁传》。竞:终于。本句大意是:有志气的人终于会把事业完成.耿弁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大将,开国功臣。他在南阳时曾建议刘秀讨平齐地强敌张步;后来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击败了张步,齐地悉平。刘秀认为耿弃的功劳大于西汉韩信当年平齐的功劳,称赞耿彝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舍,~。”从此,~成了著名格言,用以说明只要有志气,事业终于成功,干百年来为人所习用。荀子《劝学篇》说。“懊而舍之,朽术不折;镇而不舍,金石可镂”,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都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的道理。现可以此句勉励青年树立远大的志向,完成时代赋予自已的使命。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耿弁传》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立:确立。令名:好的名声。这两句大意是:人担心的是志向没有确立,何必忧虑好的名声不能传开去.~二句指出了志向、事业、名望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认为,有了坚定的志向,加之以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届时何愁没有美名?所以人们应首先关心志向是否确立,而不应担忧名望如何。相反,有些人胸无大志,不学无术,却唯恐自己名望不济,四处招摇撞骗,沽名钓誉,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名流,实在无聊。可以此二句劝勉青年应有坚定正确的志向,不要多注意名声如何。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粱·周兴嗣《千字文》。守真:保持自然本性。逐物:追逐物欲。意移:意志就要移向邪路。这两句大意是:保持自然本性,志向便能满足;追逐物欲,意念就会转向邪路。道家认为为:“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素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见《庄子·大宗师》),《尚书·旋獒》有“玩物丧志”之语,~二句便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此二句继承了道家“弃圣绝智”的思想.提出为人处事应归朴返真,坚持信仰。向往真理.保持人所固有的本性,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淡泊,因为物欲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可以此二句劝勉青年人多追求精神文明,淡化物质欲念。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千字文》
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履,患实共之。

南朝·采·范晔《后汉书·朱穆传》。舆:车。济:渡.倾:倒。覆:翻。患:灾祸。这几句大意是:共坐在一个车上奔驰,同乘一条船渡河,一旦车倒船翻,车上船上的人将要共历患难。这是朱穆给粱冀上奏谏中的几句话,说明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意思。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朱穆传》
贫娃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引古语。知:知交,朋友。糟糠之妻:贫穷时食糟糠共患难的妻子。下堂:指妻子被丈夫休退。这两句大意是:贫贱时结交的挚友不能忘记,共患难的妻子不可抛弃。糟糠之妻在丈夫身处困境时,吃糠咽菜,安贫守贱,共度难关,坚贞不渝.表现出夫妻间探挚、纯真的感情,难能可贵,令人敬佩。因此.当丈夫的境遇改变而富贵起来时,绝不可忘掉或抛弃经过艰苦生活考验的妻子,做“陈世美式”的人物。相反,像苏秦、朱买臣的势利眼妻子,当苏秦落魄归来时,“妻不下纴”,冷眼以对;当朱买臣贫寒未第时,妻子嫌贫慕富,改嫁他人。后来苏秦、朱买臣飞黄腾达做了官,她们就一反故态,或“侧目而规,倾耳而听”,表现出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或妄图重续旧好,梦想做官夫人,这样的女性实在可鄙。在现实生括当中,不忘贫贱之交,不忘糟糠之妻仍是应该提倡的。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宋弘传》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南朝·粱·周兴嗣《干字文》。上:长辈。下:晚辈。这两句大意是:一个团结融洽的家庭,应该是长辈、晚辈能和睦相处,丈夫说什么妻子就跟着随和。“夫唱妇随”是封建夫权思想的集中表现,即妻子不能够违拗丈夫的意志,不管同意不同意都必须随声附和,唯丈夫之命是听,以此表示夫妇关系的“和好”。这种夫妇关系在新社会已被否定。现在人们则戏称夫妇两口一个腔调说话是“夫唱妇随”或“妇唱夫随”。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干字文》
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人肠胃,己绝咽喉。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谞传》。附子:中药,乌头的侧根,有毒。鸩(zhèn阵)毒:毒酒。绝:指气绝身亡。这几句大意是:用附子来解除饥饿,用毒酒来解除口谒,这些东西还没有进入肠胃,人已经死去。要解除饥渴,先要认清食物,如果乱食毒物,那就会饥渴未除,先绝人命。这几句比喻人要摆脱困境,先要谨慎地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可情急蛮干,以致事与愿违,造成恶果。“饮鸩止渴”的成语即源于此,比喻不顾后患而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急难。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霍谞传》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晋·陶渊明《九日闲居》。祛(qū去):驱除。制:限制。颓龄:衰年。这两句大意是:饮酒能驱除一切忧虑烦恼,食菊能扼制自己的衰老。喝酒能麻痹人的神经,所以人能够在饮酒后暂时忘却人世的一切忧虑;菊花纯洁清高,能作药用,食菊可以散风清热,平肝明目,静心除病,延年益寿。陶渊明出于对当时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憎恶而归隐田园,他饮酒食菊,忘忧祛病,过着一种闲适自在、心旷神怡的恬淡生活,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是他总结的一种养生之道。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九日闲居》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这两句大意是:性情安静,精神就恬淡舒适;动了欲念,精神就疲劳倦怠。性情安静,万事万物能不想即不想,能放开即放开,超脱于利欲之外,精神就会安逸舒坦;利欲之心一动,总要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精神就疲劳了。这两句可用来说明私欲滋生是修心养性的大敌。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千字文》
位尊身危,财多命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殆(dài):危险。这两句大意是:地位尊贵,财产丰多,性命就危险。位太尊,就会引起别人的忌妒,或有人企图取而代之,有时还会引起皇帝的疑惧;财产太多,也会引起别人的忌妒,甚而图财害命,这些都会危及生命的安全。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对地位和财物的追求应该适可而止,也可用以提醒“位尊”“财多”者处事谨慎。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冯衍传》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缘:由。庆:奖赏。这两句大意是:灾祸是因为坏事做得多而积累起的,幸福是由于作好事而得的奖赏。做一件坏事,积一分仇怨,多一分灾祸,坏事的积累,最终会导致灾祸加身;做一件好事,积一分恩德,多一分福气,好事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幸福的来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两句可用于教育人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千字文》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无为:不要让。这两句大意是:凡是办事,不要让亲朋好友伤心痛苦而让那些仇视自己的人高兴。此二句内涵十分丰富,态度十分鲜明。所谓亲痛仇快之事,必是损害我方整体利益,而有利于敌对势力的事;必是灭自己的威风,长敌人的志气的事;必是伤害了亲朋好友,帮助了敌人寇雠的事。办了这样的事,自然使亲者伤心,敌人高兴。~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政治原则,很值得重视。这句话现已演化成“亲者痛,仇者快”或“亲痛仇快”的成语,用以劝勉人们不可做出蠢事来。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朱浮传》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南朝·陈·陈叔宝《戏赠沈后》。这两句大意是:这个地方不留我,自有别的地方留我。在生活中,有时受人恶意驱赶,有时受到环境挟制,不宜再待下去,那么,天下之大,到哪里不能找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何不离开此地呢?这两句视处境的不同,有时带有激愤之意,有时则表现为一种幽默的豁达。多用于表示环境不宜,要离此它去的态度。

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 陈叔宝 《戏赠沈后》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广陵思王荆》。精诚:真诚。加:施加。这两句大意是:真诚所施加的地方,再坚硬的金石也能把它打开。其含义和用法与前一条相同,也可写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明人的行为至诚,就能使人感动,即使像金属、石块一样坚硬的东西也能被打开。这两句现常用以比喻有坚强的意志,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广陵思王荆》
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冰泮(pàn盼):正在融解的冰块,比喻危险境地。枳(zhǐ止)棘:多刺的树木,比喻艰难的环境。这两句大意是:在即将融化的冰块上创立基业,在满是荆棘的丛林中立足,都是危险、艰难的。这是黄琼给皇帝的上巯中称颂光武帝复兴汉室,极言创业艰难的两句话。试想在即将融化的冰块上创立基业,是多么的危险;在荆棘中立足,又是多么艰难困苦。尽管作者没有用“出生入死”、“腥风血雨”等刺激人感官的词汇,仅以“冰泮”、“枳棘”作比,便足可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你可以任意地想象其危险、艰难的程度,从而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可以此二句说明创业之难。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黄琼传》
墙高基下,虽得必失。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太传》。基下:基础低矮。这几句大意是:高耸的大墙,其基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办什么事情,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其后患无穷。犹如参天的大树,如果根扎得不深,一遇风雨,便会被连棍拔起;高峻的太墙,其基础不牢,稍有震动,便会倒塌;人的的事业也是如此,若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动荡,轻则事业受损失,重则整个事业垮台。可以此二句比喻做什么事都要打好坚实基础。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郭太传》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忌:顾忌。这两句大意是:建立大事业的人,不能顾忌小恩小怨。此二句是讲应如何处理大事大业与小恩小怨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若要办成大事,必须胸怀开阔,目光远大,不能顾忌个人的恩恩怨怨。《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为了登上中原霸主的宝座,抛开了在楚时受到楚成王礼遇的恩惠,大败楚兵,他也不计较寺人披曾奉献公之命至蒲城追杀自己的旧怨,而听信他告密免受灾难,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夺得晋国的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见前人在处理事业与小恩怨问题上,都是将事业放在首位的。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岑彭传》
传闻之事,恒多失实。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宫传》。遗曲句大意是:传闻的事情,经常与事实不符。这两句点明了道听途说的不可靠性。传闻之事,往往加传播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加以夸张,而且越传越神,越传越难以置信。对于传闻之事,应采取不信、不传的态度。《论语》指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就是这个道理。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臧宫传》
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齐·张融《白日歌·序》.这两句大意是:衰败是兴旺的终结,兴旺是衰败的开始。由于事物矛盾的双方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盛与衰相反相成,衰败是极盛的终结,极盛又是衰败的开始,往复转化,以至无穷。可用以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也可用于对世人的告诫。

南朝齐文学家、书法家 张融 《白日歌·序》
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暴长(zhǎng涨):突然猛长。夭折:比喻事情中途失败或废止。卒(cù促):通“猝”,突然。亟(jí极):急迫,快。这两句大意是:物体突然猛长,必定中途夭折,成功来得突然,必然很快毁坏。“暴长”和“卒成”指事物的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必然导致恶果。可用于说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或对某事发展的预测。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朱浮传》
破山之雷,不发聋夫之耳;朗夜之辉,不开矇叟之目。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刘祥传》。朗夜:照亮黑夜。矇叟:瞎眼老人。这几句大意是:能使山崩地裂的巨雷,不能振开聋子的耳朵;朗照黑夜的光辉,不能启开瞎眼老人的眼睛。这几句本意是说,再大的声音,再明朗的光亮,对于耳聋眼瞎之人都没有任何意义。能使石破山惊的巨雷,能使黑夜生辉的明月,与细微的虫呜,蜡烛的光芒,对于耳聋眼瞎之人都是一样的。可以这几句讽刺那些政治上麻木不仁,反映迟钝,以至于“破山之雷”、“朗夜之辉”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人。与~意思相反,“振聋发聩”的成语,则比喻能够唤醒糊涂沉醉、麻木不仁的人。

南朝梁朝史学家 文学家 萧子显 《南齐书·刘祥传》
枳棘非鸾凤所栖。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枳(zhǐ止)棘:多刺的灌木或小乔小。鸾凤:凤凰一类高贵的鸟,相传它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本句大意是:枳棘这样低矮多刺的灌木丛,不是凤凰那样高贵的鸟类所栖居的地方。这句比喻杰出的人物不愿屈就局促的地方,也可用作谦词,说有名的人不肯到自己这小地方来工作。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仇览传》
羊质虎皮,见豺则恐。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论》。质:本质,本性。这两句大意是:本身是羊,虽披上虎皮,见到豺狼就感到恐惧。怯懦、软弱是羊的本性,在豺狼面前尤其如此。羊虽披上了虎皮,但本性未改,不敢“羊假虎威”,所以见到豺狼就情不自禁地害怕。后来人们用“羊质虎皮”的成语,比喻外表强大面内心空虚。此成语源于汉人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十分真实地刻画了外强中干、名实不副的形象。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刘焉传论》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盛名:很高的名声。副:符合。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名声很大,其实际未必相符。东汉顺帝永建年间,有个名叫黄琼的人,名望根高,不少大官推荐他到朝中做官,他推脱不去。后朝廷下诏,他才勉强应聘。有个叫李固的人仰慕黄琼,给黄琼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意在劝告黄琼不要做孤傲自恃、名不副实的人物。这两句现多用来批判某些徒有空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也可用于谦指自己虽博得众人称誉,而实在不配。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黄琼传》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纡(yú于)传》。涓流:细小的水流。寡:少。浸:渐渐。爝(jué决)火:小火把。卒:最终。这几句大意是:细小的水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这段话说明量变和质变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量变即渐变;这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正是事物质变的媒介,正是这种变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还可说明积累而成学业、事业的道理。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周纡传》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靡(mǐ米):无。这两句大意是:高树没有荫翳,独树不成森林。高树无荫,是比喻达官之不可依;也说明这样一个哲理:量(高)的增长超过限度(即成荫的高度)则引起质变(无荫)。独术不林,是比喻个人力量的薄弱;也说明量的变化达不到所必须的限度就不会引起质变。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态——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也可比喻人事。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崔骃传》
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兴:起。毫端:原指野兽毛的尖端,比喻极细微的开头。这两句大意是:差之千里的大错,起于细微的开端。正由于人们往往忽视挺细小的失误,才会导致不可挽救的大错。量虽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形态,其变化又具有渐变的特性,但其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带来质的突变。因此,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免致大错。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忠传》。端:开头,蚁孔:蚂蚁洞。针芒:针尖。这几句大意是:轻是重的开端,小是大的起源,所以河堤溃决是肇始于细小的蚁穴,气泄是缘起于针尖大的小洞。要从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变化,逐渐的、不显著的渐变,孕育着质的根本变化,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补漏于事先。可用于处事、立身的劝说。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陈忠传》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微:细小,指事物的开端。末:指事物的终结。忽:忽视。致:导致。这几句大意是:禁某事于开端容易,抢救在终结时就很困难,人都是忽视细微的小事,才导致(错误)变大。小节易制,大错难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形成、发展,终止的过程,所以要从细节开始,防微杜渐,免得酿成大错。也就是说,从量变的开始阶段就人手矫正,才不会引出质变的不可救药的后果。可用于谋事、劝诫等。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丁鸿传》
掩目捕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进传》引谚语。掩:遮,捂。本句大意是:捂住自己的眼睛去捕麻雀。~和“掩耳盗铃”意思相同,说的是捉麻雀的人怕麻雀看见而飞走,连忙捂住自己的服睛;偷窃别人大钟的人,怕钟声响起来人家听见,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两个成语生动地讽刺了那种自己欺骗自己的人的愚蠢行动。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何进传》
天命难知,人道易守。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天命:天的意志。人道:指社会的人应恪守的行事原则。守:恪守,掌握。这两句大意是:老天的意志难以知晓,不可捉摸;而人世间为人行事应恪守的原则是容易掌握的。这两句的原意是说,人的命运难以预卜先知,而为人行事的准则易于把握;为人臣的只要恪守臣子的本分,不僭越妄求就不会招致灾祸。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冯衍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这两句大意是:严寒到来,炎暑就要过去;秋天收割,冬天进行贮藏。前句写自然规律,后句写生活规律。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在各自的规律运动中无限发展,不断延续,永远不会打上句号。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千字文》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南朝·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这几句大意是:(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奇飘逸,有的像龙跳跃于天庭之门,有的像虎雄踞于皇宫的楼阙。这是梁武帝萧衍评竹书圣王羲之的话。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早年学书于卫夫人,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自成一家。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而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宗尚,唐太宗称其书法为“尽善尽美”。萧衍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他的字势如龙腾虎踞,雄奇飘逸,变化多端。王羲之的真迹无存,而书迹刻本则多流传于世,其《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南朝梁皇帝 萧衍 《古今书人优劣评》
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奇文:新奇、精美的诗文。疑义:指诗文中的疑难之处或见解分歧的地方。相与:互相。这两句大意是:得到新奇、精美的诗文,便与朋友、邻居们共同欣赏,遇有疑难问题或意见分岐,就互相分析、讨论。原诗是表现作者归隐田园后的闲适自得生活的,这两句写自已日常与朋友谈诗论文的欢乐。可供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经常与别人交流看法,以加深理解,提高鉴赏能力。也可只引前一句反用其义,以“奇文”指代那些奇谈怪论,讽刺某些人经常散布一些破格之谈;以“共欣赏”指让大家共同见识,分析批判。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移居二首》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语。谢:指谢灵运。芙蓉:荷花。颜:指颜延之。错:涂饰。镂:刻镂。错采镂金,原指绘面和雕刻色彩绚丽,雕琢精美,后用以形容诗文辞采华美。这两句大意是:谢灵运的诗如同刚刚出水的芙蓉,清新自然;颜延之的诗如同精心雕绘的工艺品,秾艳绚丽。谢灵运与颜延之都是南朝刘宋时代的著名诗人,虽当时齐名,世称“颜谢”,但他们诗歌的风格则大不相同。谢诗语言自然,风格清淡;颜诗则词藻华美,风格艳丽。因而《南史·颜延之传》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这段话与~虽指出了颜,谢诗歌的不同特点,但并没有褒此贬彼的意昧,所以可供引用论述诗文作品虽风格各异,但都能成为佳作,或用以说明在诗文创作中,应努力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南朝文学批评家 钟嵘 《诗品》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南朝·粱·何逊《赠诸旧游》。这两句大意是:少壮之时,风华正茂,年月时日,不知珍惜,届临暮年,来日无多,才倍感光阴珍贵。此名句采用对比手法表观人生易老的感叹。“轻”字写出对少壮时浪费时间的悔恨,“惜”字表现晚年对于人生的无限依恋,带有浓厚的劝戒意义。字面上是写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观念上对时间所抱的不同态度,而实质上是在抒发时不我待的人生感慨,是作者的经验之谈。此条长于炼字,对仗工稳,“少壮”对“迟暮”,“轻年月”对“惜光辉”,句式整饬,严格相对,强化了对比手法的分量。

南朝梁诗人 何逊 《赠诸旧游》
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注引《晋阳秋》。大禹:夏朝圣君。凡俗:一般人。分:一寸等于十分。这几句大意是:像大禹这样的圣人还珍惜每一寸光阴,至于一般的凡夫俗子,更应当珍惜每一分光阴。这又是一个征引圣哲来说明道理的典型的例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是分为等级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贷》)。像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寸阴,凡夫俗子一定要下十倍的工夫,珍惜每一分光阴,这个名词虽是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产物,但它阐述的珍惜时间的道理还是正确的,尤其是在朝着现代化迈进的今天,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这些惜阴名句,今天读起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桑榆:太阳落山处,比喻人的晚年。朝阳:早晨的太阳,喻指少年。这几句大意是:人的晚年就像夕阳的光辉,没有多少照耀的时刻了;但愿少年人能像早晨的太阳,随早晨以后的时光一起光明。这是一个完全采用比喻与象征手法表现生活哲理的名句,在这里只字未涉人间世事,而用“桑榆之光”与“朝阳之晖”等形象比喻来象征人事,手法委婉巧妙,表意含蓄蕴藉,符合魏晋清淡注重词锋的特点,也符合文学贵曲不贵直的艺水规律,使人在美的享受中获得启迪。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会意:体会。这几句大意是:喜欢读书,但不局限于细微末节;每当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心志冥然相合,便乐得忘了吃饭。魏晋时玄学大畅。魏晋名士崇尚“清淡”,书与研究事物时每以得“意”为高。“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是魏晋时期读书的一种风尚。这个“不求甚解”,只是指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风神精义,并从领悟与发现中获取莫大的快意。因此,名句原义表现一种清高的名士风度,流宕着一种探索精神。后世在理解上发生了转变,尤其前一句,往往被用来表现一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的读书方法,这是与本义不相符合的。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凯传》。奢(she):奢侈.不节俭。薄:不厚道。敦厚:成实忠厚。这两句大意是:改正奢侈的毛病必须于俭省节约着手,拯救浮薄的风俗无过于推崇诚实忠厚。民风民俗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追求崇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奢侈浮薄的风俗诱导人民追求享受,贪图安逸,崇拜金,.缁铢必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改变选种状况的最好手段,是推祟俭省节约,培养淳朴忠厚的民风,使人民意识到节俭于国于民的好处,从而自觉抵制靡的风尚。可以此二句说明匡正奢靡风俗,必须倡导节俭敦厚之风。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郎凯传》
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恒谭传》。加:施及。这两句大意是:不能把刑罚加于无罪之人,不能让邪恶枉曲的势力压倒正义之士。荀子《王制》说:“无罪不罚”。无罪受罚,谓之冤狱;有罪之人不绳之以法,气焰会更加嚣张,故执法者应重枧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邪恶的势力可能会得意于一时,忠贞正直的力量可能会一时消沉,甚至南冠为囚,但邪不压正,颠倒的历史最终还会颠倒过来。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恒谭传》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朝·粱·萧子显《南齐书·壬敬则传》。这两句大意是:三十六种计第中,逃跑是上等计策。王敬则是齐高帝的辅国将军。齐明帝嗣位后,杀害旧臣,敬则起兵造反。明帝儿子萧宝卷昕说敬则兵至,急装欲走。王敬则说:“檀公~,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意思是说你们父子只好赶快逃跑了。王敬则所说的檀公,是指南朝宋武帝开国武将檀道济,功勋卓著。道济与北魏军作战,屡战屡捷。后因粮草枯竭,援兵不继,军心惶惶。道济将少量的米散置在沙土上,乘车缓缓出巡,又用疑兵、反间等计策,使魏军不敢追逼,然后安全退走。后来人们把“檀公~”这句话,发展为古代兵法所谓“三十六计”,其中有“走为上”计。~宋·惠洪《冷斋夜话》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后被广泛运用,指打仗时无力对抗敌人,就以走开为上计。现在泛指事情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别无良策,就采取逃避的做法,一走了之。

南朝梁朝史学家 文学家 萧子显 《南齐书·壬敬则传》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纯传》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这几句大意是:投放香饵,必有鱼儿上钩;重赏之下,必有敢于拼命效死的人出现。这几句以香饵钓鱼作比,点出统治者以金钱收买死士的实质。重金悬赏,犹如香饵。鱼儿吞食香饵,必定上钩,成为钓者的美味佳肴;拿了别人的赏金,必定得为别人效力卖命。反过来说,这些人不是为真理、正义而战,而是为了金钱而战。这几句可用来揭露统治者以金钱为诱饵,悬金买死士为其效力的实质。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耿纯传》
节用储蓄,以备凶灾。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凶:凶年,指水旱灾害及战争动乱等。这两句大意是:节约用度,储蓄财物,用来防备灾害饥荒。无论一个围家或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储备,就难以应付突然出现的困难。因此,平时就要注意节俭、储蓄。这两句可供引用论述克勤克俭、节约储蓄的重要性。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道:只说。桑麻:泛指各种农作物。这两句大意是:彼此相见之后不谈其它的话题,只说桑麻等农作物生长的情况。诗表现作者归隐后常与农民交往,一切尘俗杂虑都已屏绝,只关心农事,这两句则高度概括了这种生活情况。可供描写乡间质朴的民风时引用,也可用于表现人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共同关心的某些事情。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义动君子,利动贪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列传》。这两句大意是:正义能感动有道德的君子,财利能打动有贪欲的小人。以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推祟非功利性,“喻于义”者是君子,“喻于利”者是小人是我国社会的传统观念。西方文化则强调极端功利主义,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作为后代的继承者,应该根据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整理与转换,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以重铸符合国情的中国政治文化精神。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班固列传》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廉约:为官廉洁,生活简约。克己:严格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这两句大意是:廉洁简约,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以公事为重。这两句原是赞颂祭遵的话,现在可用来称扬清廉不贪,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一心为公的干部。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祭遵传》
既谓之才,则不宜以阶极限,不应以年齿齐。

南朝·粱·沈约《来书·周朗传》。年齿:年龄。这几句大意是:既然论才能,就不宜用阶级出身来局限,也不应用年龄资历来等齐。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当然不能以阶级出身、门第品位来局限;也不能按年纪太小,论资排辈。这是南朝周朗上书宋孝武帝抨击当时门阀等级制度的话,今天用人提干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约 《来书·周朗传》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图:按照。艺:技艺,才能。授任:授职,任命。这两句大意是:人各有各的才能,要按照各人所具有的才能授给他相宜的职务。~,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而要做到因才授任,首先必须做到知人。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张衡传》
疾风知劲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疾:猛烈。本句大意是。其有经过猛烈的大风,才能知道什幺样的草是最强劲的。~原是议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的话。“光武谓霸日:‘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后世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酷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唐太奈李世民《赠萧瑀》诗云:“~,板荡识诚臣。”意谓经历动乱之世,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王霸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忠良:指忠诚贤良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时局危急可以看出臣子的节操,社会动乱可以识别谁是忠良。这两句表明,在太平年月,人的品质往往不易识别,而在严俊考验面前,有的动摇,有的坚定,有的屈节投降,有的舍身取义,良莠就明显地区别出来了。可化用以表现在艰苦的考验中去识别人的品格。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采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狂夫:狂妄的人。不逆:不违背。盘薪:背柴者,此指地位低微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择取狂妄盼人的正确言谈,不违背地位低徽的人的精当议论。即使是狂夫的活,只要合理也予以采纳;即使是地位低微的人的议论,其要正确也不违背。这就是说,无论是谁的话,只要正确合理,都应尊重和采纳,所看的是话,而不是人。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班固传》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晋·陶渊明《桃花源诗》。靡王税:没有君王租税的负担。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养蚕缫出长长的蚕丝,秋天收获没有交纳租税的负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国家政权、没有战乱和徭役、人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借此抒写情怀,寄托自己美好的情趣,.并以此为参照物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给予批判和否定。这种幻想的理想国在封建社会里永远不会实现,但它反映了农民美好善良的愿望。陶渊明的空想,比思格斯、列宁曾经充分肯定过的圣西门、傅立叶提出的空想学说要早一千四百年,其进步意义难道不应给以充分肯定吗?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源诗》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枉;歪斜。矫:纠正。这两句大意是:在上位的人走邪道,下面的人就很难走正道,等到众人都歪斜不正形成了风气,想纠正这种歪风邪气就不可能了。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上粱不正下粱歪”。在上位的人走歪门斜道,搞不正之风,就很难要求下面的人光明正大走正道。这两句话仍不失现实警戒意义。

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 何承天 《上邪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指老人。人年老后,头发变白再变黄。垂髫(tiáo条):指儿童。古代孩子头发下垂称,“髫”,长大后就把头发束起来。这两句大意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生活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乌托邦,那里与世隔绝,“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男女老少都生活得“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垂髫”,实际上指代“人人”。现在可化用以形容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的富足景象及人们的愉悦神态。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源记》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晋·陶渊明《桃花谭诗》。这两句大意是: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白发人欢乐地到处游玩。这是陶渊明理想境界中人民生活的写照。在这个桃花源中。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烦恼愁苦,老老少少都是“怡然有余乐”。可化用以描写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安居乐业、尊老爱幼的情状。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谭诗》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此处喻壮宦。这两句大意是:脱离官场重归田园,如同长久被关在笼中的鸟兽重返大自然一般,欢自由,扬眉吐气。此名句表现诗人初近田园时的强烈感受。上句以“樊笼”作比,暗喻现实社会禁锢思想扭曲人性,没有人身自由,比喻贴切。“久”字既点出时间之长,又写出置身“樊笼”的深切体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厌恶之情。下句写返朴归真的心愿了却时的欣慰。“复”字用得极妙,其间有渴望,有欢愉,有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诗句不言欢乐而欢乐之情贯通笔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充分体现出陶渊明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抒写无限纯真的心情的艺术风格。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两句大意是:仰望白云看到高空中的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为自己忙于仕途经济而羞惭;来到水边见到游鱼悠然自得地戏水,为自己在尘世日夜奔波而心愧。这是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时期写的诗句。诗人有感于仕途的奔波与官场的束缚违反人的自由本性,羡慕鱼、鸟的自由自在,由此产生联想.准备归隐田园。诗句以对比手法摹写心理,十分微妙、生动、细腻。一“惭”一“愧”,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追求又有厌弃,文笔自然而意蕴深刻。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天天在园中散步。这两句大意是:息交绝游,每日徜徉于田园居所之中,适情惬意,趣味自生,门户如同虚设。此条通过简单重复的行动,着力表现诗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村野庭院,竹篱茅舍,面积虽小,却自然淳朴,没有丝毫的矫饰、造作.与官场的喧闹、嘈杂以及人际间肮脏的交易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可以无天涉足其间,获得一种本性的满足。这便是“圈日涉而成趣”的“趣”之所在。至于“门虽设而常关”既是对上述情趣的充分肯定,又是息交绝游—与世俗断绝往来的明证。此条用舒缓的白描手法勾勒一幅写意图,表现诗人酣乐园田,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态,意境空灵疏淡,情趣盎然,多为后人仿效。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遥遥:一作“摇摇”,船摇动的样子。轻飏(yang扬):此处形容船行轻快。这两句大意是:微风轻拂,波光涟滟.一叶小舟自由自在地轻轻行驶在江面,站立船头的诗人衣襟随风摆动,飘飘欲仙。此名句状写陶渊明辞官归隐途中如释重负的解脱感,气氛轻快、欢悦,流露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上句写舟随水流,水催舟动。“遥遥”“轻飏”看似描写舟行之姿,其实言状诗人心态。下句写和风吹衣,“飘飘”二字,名为写景,实乃传导诗人心境。两句情与景,景与情通,情景融汇,无衣无缝;意境清新舒雅,语言平淡素净,准确地传达出诗人超尘脱俗时的闲雅疏放情态,勾画出一幅含笑飘舟图。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晋·陶渊明《饮酒十三首》其五。结庐:筑室。尔:如此。这几句大意是:身处纷纭人世,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若问怎么能够如此,因为我独得情趣,心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处的地方自然就显得超尘绝俗。结庐人境而无人境俗气,身处尘世而无车马喧闹,前两句写出诗人高蹈尘俗之上的旷选心怀,后两句追述脱俗去尘的精妙机制。“心远”一词如参禅悟道,将其中情趣、意趣、理趣淡淡传出,禅味是那样地浓馥,又是那样地淡泊,表现出一种静穆的美。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饮酒十三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在东篱下采摘秋菊,悠悠然见到南山。该条上句写动作所触,旷远静谧之情于清幽雅趣中表现;下句写视觉所见,“悠然”二字用语极工,神情毕现,写出了诗人有心无心之间若有所见若有所悟的淡泊宁静的心情,达到超然物外,飘飘欲仙的艺术境界。意境平淡疏放,诗意含蓄蕴藉,理趣盎然。这种用写意笔准表现物态情状的艺术技巧,抒写心境时可以借鉴。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韵:气质,品性。本:本来。这两句大意是: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就喜爱山水林壑的自然风貌。此句通过一反一正即对“世俗”的否定与对“本性”的肯定的方法,旗帜鲜明地表现出对官场尘俗及山水自然的态度,一憎一爱,一抛弃一追求,主观情志豁然自出,诗句平淡质朴,内蕴十分丰富,故而千古流传。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南朝·朱·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这两句大意是:凭着内心兴致,欲走便走,欲止则止,兴致消尽就返归故里,不受礼节制约。《世说新语·任诞》曰:“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巾欲进则进,欲止则止,适性而往,任真无饰,是六朝人崇尚的人性美,表现出一任自然.旷达超迈的生活态度。诗句造语警约,表述传神,故能演变为成语,久为后人沿用。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迁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革;去毛并经加工的兽皮。邪(ye耶):表示疑问语气。这儿句大意是: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要死在报效祖国的抄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能死在卧榻之上,死在儿女手中呢?此名句表现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处世态度。前两句豪迈奔放,直抒胸臆,后句用反问否定庸庸碌碌、老死床榻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肯定男儿应当以身许国的思想,一正一反,加强了语句的表现力,给人以振奋与激励。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马援传》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精卫:鸟名,传说是炎帝之女女娃溺死东海后所变。刑天:神话中人物.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干:盾牌。戚:斧。这几句大意是:淹死于东海的女娃.虽化作鸟仍决心衔着细木填平浩瀚的东海;与天帝争权的刑天,杀了头依然挥舞斧盾,壮志长在。此名句语言省净,形象突出,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两个失败的英雄形没之后壮志恒在.平淡之中奇气袭人,具有志超抻怡的艺术效果。可引用以表现超远的壮志。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羡慕。行休:将要结束。这两句大意是:羡幕自然界的生物顺乎时序茁壮生长,感叹自己近垂暮之年,不能有所作为。陶渊明厌恶官场污浊,弃仕归隐,然而内心深处大济苍生的潜意识时时骚动于心。面对“本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景观所表现出来的无限生机,蓦然产生欣羡之情,岁暮无成的慨叹、惆帐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此名句长于准确细腻地传导人物心理,诗人触景生情,由景及人,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反迭出人生的失意落拓。两句于平淡的诗风中流露出抨击门阀制度的情绪,诗的深层流动着积极用世的潜在信息。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语助词。芜:荒芜。胡:为何。这两句大意是:回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此条长于抒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质朴形式抒发朴素的乡土之情,使人凭直觉即可感受到归心似箭的感情激荡,真切,淳朴,自然,疏朗。这是一种艺术上的炉火纯青,返朴归真,上句中的“来兮”虚词连用,用舒缓语气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下句用《诗经·式徽》“式微,式微,胡不归”的成语构成反问句式,上下联系,反复咏叹,写出愤世嫉俗而急于归隐之心,“胡不归”三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急不可耐的心理。此种以同义反复及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的艺术手法在写作时仍有借鉴意义。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面对餐桌上丰盛的佳肴却难以下咽,突然拨剑击在柱上,发出长长的叹息。此条极写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通过“不能食”、“拔剑”、“击柱”等连续的动作刻画,表现气愤郁积既久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塑造出一个刚正不阿,峻逸傲世的诗人形象。感情突落天外,动作形象传神,语言跌宕顿挫,自然天成。后人评介表现手法时说他“起手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鲍参军集注》引沈确士语)。唐诗人多效法此种写法,如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就是从此中化出。这种火山爆发式的情感表现,写作时仍可借鉴。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
野风吹秋木,行子心肠断。

南朝·宋·鲍照《代东门行》。这两句大意是:旷野漫漫,荒草萋萋,树木的枝干在瑟瑟秋风中摇曳,浪迹天涯的游子触景伤情,肝肠欲裂。该名句长于比兴。以“野风吹秋木”起兴喻旅愁缠绕行子,以寂寞空旷、荒凉萧条的秋景展示游子飘零在外,有室难归的悲怨心境。上句写景,景中有情;下句抒情,情自景生。两相映衬,凄楚旅怨尽现眼前。后人评曰:“风吹秋木,本是无心,入离人之耳,则以为离声耳”(钱钟联《鲍参军集洼》引吴伯其语)。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东门行》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到。天际:天边。归舟:指驶向京都的船。江树:指京都方向江岸的树影。这两句大意是:离开京城,越行越远,从天边云中回首远眺,看到的是回京的船只和江岸的树影。通过对这种开阔而迷茫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京邑的依恋之情。可用于抒写旅愁。

南朝齐诗人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南朝·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未央:未尽。这两句大意是:滔滔长江,滚滚东流,一泻千里,日夜不息,羁旅之人的思情愁绪,犹如长江水,绵绵无绝期。此名句写思乡。上句以“流日夜”起兴,写出长江浩茫之势,引出下一句“悲未央”,使二者交融为一,表现诗人落拓之情。这两句景语中见情致,情语中现景色,思乡惆怅之情在滔滔茫茫的动势中流出,意境苍茫浑厚,诗风流丽清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可为今天写作时借鉴。

南朝齐诗人 谢朓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羁鸟:养在笼中的鸟。这两句大意是:圈在笼中的鸟依恋出生的森林,养在池中的鱼思念出生的深渊。此名句采用比兴手法,引出下两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羁鸟”、“池鱼”暗比受官场束缚的自己。鸟、鱼尚有向往自由的林、渊之思,自己弃官归隐便是十分自然的了。诗文借物作比,巧妙地表达了对本性的追求和对田园自然风光的向往,于冲淡宁静中寄寓了强烈的主观感情。句法工整对仗,句式同一反复,客观上也起到了突出情感的作用。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南朝·梁·江淹《别赋》。黯(àn暗)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销魂:悲伤愁苦的样子。别:离别。这两句大意是:世上最令人心神沮丧,愁苦欲绝的事情,只有离别一事罢了。~是著名的《别赋》的开头两句,它突兀而起,喟然长叹,不但先声夺人地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而且高度概括了整篇作品所要表达的离别痛苦的种种感受,同时也为离别定下了感伤、忧愁、痛苦、悲怆的基调,成为伤别的千古名句,人们提起离别,就会体会到“黯然销魂”的况味。持别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和战乱不息的岁月里,“黯然销魂”更成了离人们所共有的思想情绪。

南朝诗赋家 江淹 《别赋》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梁·江淹《别赋》。攀:拉,扯。沾(zhān占):浸湿。这两句大意是:(她颤巍巍的手)挟着桃李树立撑着身子啊,不忍与儿子分离;望着爱子远去的身影啊,纵横的老泪沾湿了衣裙。~写一位自发苍苍的老妇送爱子从军戍边,她送了一程又一程。此去不仅是骨肉分离,而且生死难卜,所以她不忍离别,泪湿罗裙。这两句是伤别的名句。

南朝诗赋家 江淹 《别赋》
征人拔剑起,儿女牵衣泣。

南朝·梁·何逊《见征人分别诗》。这两句大意是:应征者拨出宝剑,起身出发,儿女们牵衣哭泣,依依不舍。《见征人分别诗》表现军队开赴前线时的送别场面,应征者拔剑出发,表现出一种毅然的果决。亲人的牵衣哭泣与前句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出英雄的气魄。~两句与下四句“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一起,塑造出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热忱的征人形象,呈现出一种壮烈的气氛与伟岸崇高的美感。诗歌化用汉乐府民歌《东门行》中“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的诗句,可以看出汉乐府对文入诗作的深远影响。

南朝梁诗人 何逊 《见征人分别诗》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怨诗》。飙(biāo彪):暴风。箧笥(qièsì怯寺):盛放衣物的竹箱,长方形的叫箧,方形的叫笥。中道:半路。这几句大意是:(用细绢裁制的团扇)经常恐惧秋季到来,凉风驱散炎热,被弃置在箱子里,恩爱半途断绝。《玉台新咏》在这首怨诗前加有小序: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可是最早收录这首诗的《文选》李善注则说《怨歌行》是古辞,而班婕妤拟之。《汉书·外戚班婕妤传》也无“并为怨诗一首”之说,故近人认为本篇是乐府古辞而非班作。诗的全文是:“新裂齐纨索,鲜沽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全诗以扇喻人,托物见意,“秋扇见捐”已成为常用的成语,用以比喻日久色衰,恩移情替,终遭丈夫遗弃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南朝陈诗人 徐陵 《玉台新咏·怨诗》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南朝·梁·无名氏《施驱乐敢》。这两句大意是:月色尚明,星星将要堕入地面,你今晚到底来不来赴约要早早言语一声,不要叫我在这里傻等。此诗表现一位女青年在恋人失约时的心理活动。通过女主人公的抱怨,写出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爽快直率的性格特征。写作上前句写景,后句写情。“月明”句既带有象征意义,又点出时间,交待了抱怨的原因,蕴含极为丰富,有了这个坚实的铺垫与有力的前提,后一句的直率表现就顺理成章了。全诗仅此二句,却生动地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因而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

《施驱乐敢》 《施驱乐敢》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甫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之间也以“卿”为爱称。这几句大意是:亲你爱你,所以称你为卿,我不称你为卿,谁该称你为卿?王安丰的妻子常称他为卿。安丰说,妇人称夫婿为卿,按礼来讲是不敬,以后不要这样称呼了。妻子回答说:“~”。后常以“卿卿”连用为夫妻间的受称。韩偓《偶见》诗说:“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有时也含有戏谑、嘲弄之意,如《红楼梦》第五回对王熙凤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该名句写作上采用重言与重复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有节奏感。同时表现出妻子在丈夫面前撒娇的嗔态,使形象活泼可爱,大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妙。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够。

南朝·粱·江淹《古离别三十首》其一。免丝:蔓生植物,依附其他植物而生长。水萍:即浮萍。寄:寄托。这两句大意是:像兔丝寄树,浮萍寄水一样,我寄托给你的爱情忠贞不二,永远不能移易。借助比喻写爱情的坚贞,其抒情方法可作借鉴。

南朝诗赋家 江淹 《古离别三十首》
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黄(Ji技)制:与“荷衣”相同。都是用芰荷制作的隐士穿的衣服。芰荷是出水的荷,指荷叶或荷花。抗:高举。走:驰聘。抗与走都有张扬显露的意思。逮两句大崽是;撕裂并烧毁用芰荷制作的隐士衣裳,脸上显露出鄙陋的笑容,奔走驰趋捶出俗不可耐的情状。《北山移文》假托北山神灵谴责假隐士周颙(yong),辛辣地讽刺了身在林泉,心在朝廷的伪君子。~两句写周颠平时穿“芰制”披“荷衣”,装腔作势,摆出天下第一高人的样子;一旦听到皇帝征召,马上撕去伪装,露出一幅俗不可耐的丑态。此名句可甩以形容借隐居而养名待时的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南朝齐骈文家 孔稚珪 《北山移文》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晋·陶渊明《归击来兮辞》。帝乡:仙乡。期:及,至。这两句大意是:富贵不是我的本愿,仙境也不可企及。上句引用《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段话,写脱尘去俗的高蹈情志。下句对“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的求仙思想抱以怀疑。诗句在双向否定中蕴含任真自得、疏放自许的生活态度。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击来兮辞》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粱·沈约《宋书·庾登之传附庾炳之》。姑:婆婆。公:公公。这两句大意是:没有一点痴呆和耳聋,是当不成婆婆公公的。家庭矛盾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姑嫂、婆媳之间常会有口角发生。当公公做婆婆的倘若没有一点涵养,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那就有生不完的气,吵不完的嘴。因此,无关宏旨的事,当公婆的有时来点装聋卖傻,睁只眼闭只眼也是必要的。宋文帝时,吏部尚书庾炳之违犯了不得留宿吏部官员的规定,遭到弹劫。左丞孔万祀在文帝面前为庾炳之解说以求文帝宽容时,引用了~这句话。后人常引用类似~的话说明要宽容下属的小过失,才能使别人乐于和他共事,不能老掀下属的小辫子,硬给小鞋穿。~不失为一种领导艺术。也可用以赞美宽厚待人的长者。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约 《宋书·庾登之传附庾炳之》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益:更加。这两句大意是:失意时志向应更加坚定,年老了志气应更加豪壮。此二句点出人所应有的心理状态。失意时,常有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如若不是懦夫,一定会坚定志向,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锲而不舍。同样.年老体弱时,也应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可用以说明人越在困境中,越应激发积极奋进的精神;或劝勉处于逆境中的人应坚定信心,决不能消极颓废,自暴自弃。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马援传》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玉壶:玉制的壶,后用以比喻高洁。这两句大意是:我的秉性耿直,有如琴瑟的丝弦;我的为人清正,有如玉壶中的冰晶。这是鲍照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而借《白头吟》这种长于表现见弃之情的乐府形式写的一首名作。此为全诗首二句,采用“比”的写作手法,以琴弦比喻孤高耿直,以玉壶冰比喻自己的品行洁净。这两句又是全诗的起兴。由咏朱丝绳、玉壶冰入手,引出表现自己满腹经纶不被见重的义愤,引出对当时门阀政治的批判。这种既比且兴的手法使诗文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故屡为后人称道。壬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化用此句意境。可用以表现刚直清正的人品。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白头吟》
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南朝·粱·丘迟《与陈伯之书》。鼎:古代烹煮用器,圆形,三足,两耳。巢:做窝。飞幕:飘动的帐幕。这两句大意是:鱼游在煮沸的鼎水之中,燕子做窝在飘动的帐幕之上。鱼游沸鼎,离死不远;燕巢飞幕,随时会倾覆。这两句比喻处境岌岌可危,可用于表示处于危急境地。这种以形象的比喻逼真地说明环境状况的方法,值得学习。

南朝梁文学家 丘迟 《与陈伯之书》
盲人骑瞎乌,夜半临深池。 南北朝·南朝名言语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这两句大意是: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半夜来到深池旁,危险之至。此名句以生动的比喻表现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而不自觉。“盲人”更兼“瞎马”,再加上“夜半”来到“深池”,各种不利条件,层层叠加,登峰造极,大有千钧一发之势,如越雷池一步,必将大难临头。此语暗含哲理,语言精约,具有警世喻人的意义。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纲传》。若:像。釜:相当于现在的锅。须臾:片刻.这两句大意是:就像鱼在做饭的锅里游动一样,苟延残喘也不过片刻之间罢了。唐时广陵官吏暴虐,逼得张婴等聚众起义,长达十余年之久,官府无可奈何。后来朝廷派张纲为广陵太守,张纲放弃武力镇压手段改以怀柔的方法,亲自找张婴谈判。张婴对张纲说:自己是因为不堪忍受欺凌才挺而走险,“~。”现在可用来比喻身处危境。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张纲传》
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忍辱:忍受耻辱。含垢(gòu购):承受侮辱。垢,污秽;也作“诟”,作耻辱讲。这两句大意是:忍受着耻辱,经常好像怀着畏惧。这是东汉曹世叔妻(即班昭)《女诫·卑弱篇》中的话:“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是谓卑弱下人也。”《女诫》宣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不足为训;~要女人以忍辱负重、卑弱下人为美德,更是须要批判。现在抛弃其原意,可借以形容身处逆境中的人不得已而忍受耻辱,畏首畏尾,动辄得咎,经常处在恐惧的状态之中。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mingjudaquan/134473154318.html

名人名言朝代:南北朝·南朝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