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宋朝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朝代:宋朝时期名人名言

宋朝历史(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为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真宗、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中期出现了社会危机,经过王安石变法得以缓解。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占领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残余势力被元朝消灭。两宋时期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宋朝名言 宋朝经典语录 共收录宋朝名人名言2048条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见宋·陆游《陇头水》。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叫启明星、长庚星。传说太白星主杀伐,诗文中多用以比喻兵戎。南宋小朝廷主张对金“和亲”,以屈辱求苟安,故以“太白收光芒”喻之。这两句大意是:夜间观察天象,太白星收起了光芒,国家不会有军事行动,我想以死报国.已没有了战场。陆游毕生以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素志,以委身锋镝、裹尸马革为乐事,由于甫宋小朝廷以屈辱投降为国策,以至诗人壮志成空。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备,不图光复,颇为确切。由此引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慨叹,也十分自然。确实,对一个满怀壮志的爱国志士来说,没有比“报国欲死无战场”更可悲的了。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陇头水》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朝名人名言

宋·陆游《病起抒怀》。位卑:指职位低下。本句大意是:地位低下仍不肯忘记忧心国事。这是陆游五十二岁时写的诗句。当时作者在范成大幕府当参议官,是个地位不高的闲职所以自称“位卑”。这首诗写他久病初愈,“病骨支离”,刚能起床就忧念国事,深更半夜还在挑灯细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忧念国事之心,由此可见。~确是老诗人心灵的写照,今天抒写忧国情怀仍可沿用。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病起抒怀》
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北宋散文家 苏洵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本句大意是: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讲究三个“到”字: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这是几个重要的环节,朱熹的概括很精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博览,才能扩大知识面;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精粹,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三字经》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即从此句总结概括而成。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 宋朝名言语录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辨左氏》
欲尽致君事业,先求养气工夫。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宋代诗人林逋《省心录》私心太重、私欲太强的话,就会使你丧失理智,做出一些于公不利的事。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省心录》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朋党论》。同道:共同的道德规范。朋:结党,成群。同利:私利相同。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与君子以志同道合为前提结合在一起,小人与小人则因私利相同而勾结成私党。范仲淹曾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因此,君子结为朋党与小人结党营私不同,于国无害.不可禁止。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朋党论》
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宋朝名人名言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朋党论》
小人无朋。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朋党论》
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南宋学者 罗大经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宋朝名言语录

宋·苏轼《留侯论》。卒然:突然,出其不意。卒:同“猝”。这几句大意是: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物,面临突然的事变不会惊慌,遇到无缘无故加给他的屈辱也不会发怒。《留侯论》是苏轼的一篇著名史论文章。作者认为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不足为勇,充其量不过是匹夫之勇;只有“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算是有大勇者,因为这种人“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即这是胸怀宽阔,志向高远的人物。作者认为,留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兴汉的关键所在,就是他具有“忍小忿而就大谋”的大智大勇。~几句可用以形容临危不惧,遇辱不怒,从容大度的智勇人物,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留侯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宋·胡瑷《松滋县学记》。这几句大意是: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关键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方法在于教化,实行教化的根本保证在于学校的教育。此名句采取环环相扣的方法。像剥笋似地一层层剥出所强调的重点,最后驻足在学校教育,使主旨鲜明,一目了然,这种线性因果的论述方法,是古代议论文的惯常表现手法之一。

北宋教育家 胡瑷 《松滋县学记》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宋·陆游《书愤二首》其二。鬼雄:鬼中的英雄。这两句大意是:报国的壮志没有随着年龄而衰老,身死之后还能作鬼中的英雄。写这首诗时,陆游七十三岁。闲居山阴已有七年。此时,他年老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人问津。但毕生未能实现的报国壮志却依旧在他胸中燃烧,诗人明知以七十余岁的高龄,再去驰骋疆场已不可能,于是寄希望于身后。设想死后能成为鬼雄来清除人间的妖孽。这种用浪漫主义笔法抒写的生死不渝的报国壮志,确实令人感动。但是,对于“死去元知万事空”(见《示儿》)的陆游来说,把报国壮志寄托于明知其“空”的身后,仍然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因此诗句在雄壮的笔调背后,仍带有悲凉的意味。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二首》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朝名人名言

宋·陆游《夜泊水村》。青:这里指黑色。这两句大意是:我誓以一身报国,不辞万死,而今呈现在人们面前却是不能转黑的斑自双鬓。这是陆游五十八岁闲居山阴时的作品,作者立志杀敌报国,万死不辞,可是朝廷却弃置不用,以至双鬓斑自,一事无成。这里前一句写壮志,音调高亢,气概豪迈;后一句写现状,音调低沉,意境悲凉。在壮和悲的对比映衬中,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夜泊水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乌江》(一名《夏日绝句》)。这两句大意是:话着应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作鬼中的英雄。原诗又题作《绝句》,后两句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李清照借凭吊项羽乌江自刎,批评南宋朝廷在金人淫威下忍辱偷生、妥协投降的。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最后败退乌江,全军覆没。有人劝他返回江东称王,以图再起。项羽认为当年和他一同渡江西征的八千子弟无一生还,自己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遂自刎而死。~两句表达了作者这样的见解:人活着,应当活得有尊严,堂堂正正,与其忍辱含垢,苟且偷生,还不如保持气节,壮烈死去。可用以表现志士仁人为捍卫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过去的革命年代里,许多烈士曾以这两句互勉或自勉。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乌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苏轼《晁错论》。不惟:不仅。坚忍不拔:坚毅而决不动摇。这几句大意是:要作出大事业的人,不仅要有高于世人的才干,而且必须有坚毅不拔的志向。这几句说明了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恰如人们所说,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分努力。作者以唯物的观点承认天才的存在,但又不唯天才论,超世之才仅仅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志向、有毅力,才能把事业进行到底。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晁错论》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代教育家 程颢
好胜者必争,贪勇者必辱。 宋朝名言语录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古人愁不尽,留与后人愁。南宋诗人 范成大 《江上》
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宋朝名人名言宋代文学家 胡宏
动则生,静则乐。南宋诗人 杨万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留下。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汗青:古对在竹简上记事,将青竹板烤得冒出水分才便于书写,也可防虫蛀,称为“汗青”;后世把著作完成称作“汗青”,这里特指史册。这两句大意是:人生自古以来谁能免于一死,要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一二七八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兵败潮州,因叛徒出卖而被元军俘获,这首诗作于第二年正月被押解过零丁洋之时。这两句诗以反问引起,以豪语作答,气势磅礴,音调高亢,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此后,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被囚三年。处境危恶,元人威通利诱,百般劝降,文天祥毫不为动,于一二八二年英勇就义。可以说,~的壮歌,是文天祥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它和文天祥的名字一起,光照史册,永垂千古。千百年来,在民族危亡之际,在生死考验之时,这两句壮语鼓舞着无数志士舍生取义,英勇献身,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过零丁洋》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荀卿》
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 宋朝名言语录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荀卿》
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宋元学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这几句大意是:流逝的时光容易把人的年华抛在后面,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此三句写时间的流逝。“流光”句是说光阴似箭,逝者如斯,显得过于抽象,似在给人讲哲理,因而词人便以樱桃渐红,芭蕉转绿,形象地写出季节的推移。樱桃是一点点变红,芭蕉是一点点转绿,而青春、年华也正是在这渐红、转绿中消失,可谓别有情致。以此三句来形容晚春景致,感叹春光流逝,均十分恰切。

宋末元初隐士 蒋捷 《一剪梅》
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 宋朝名人名言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偶成诗》。这两句大意是:少年时代适宜学习,到年老时再学就难有成就。因此,从少小开始,哪怕一寸光阴也不可以轻易放过。这是两句说理诗。作者以老年就学与少年就学的对比及其反差为例,说明珍惜光阴的重要性。后者是对前者的理性概括,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的总结。因此,这种诗句与名言,具有很强的警世醒世的意义。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偶成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等闲:随随便便,轻易。这两句大意是:不要随随便便地虚度年华,等秋霜染满双鬓时,白白地留下许多悲哀与遗憾。这是岳飞发出的自勉之辞,反映了岳飞终生自强不息,勉力奋发的风貌,给当时坚持抗金救国的军民以及后世文人以巨大鼓舞与有力鞭策。这种积极进取,抓紧眼前,切莫留憾于晚年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全句言词激切,语句铿锵,意境博大,具有震聋发聩的气势,已成为至理名言,代代传诵,不绝于今。

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 《满江红》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代教育家 程颐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朝名言语录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读书要玩味。

宋·程颢《遗书》。本句大意是:读书要反复咀嚼体味。此条阐明读书的方法。认为只“读”而不“品”(玩味),便不可能理解书中要义。可见读书最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至今仍可惜鉴。

宋代教育家 程颢 《遗书》
不以先进略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

宋·王安石《谢王司封启》。先进:前辈。略:忽略。后生:后辈。卑:卑视,看不起。下吏:下级官吏。这两句大意是:不因为自己是前辈就忽略年青人,不因为自己官居高位就看不起下级官吏。前辈往往自恃阅历丰富,而看不起初出茅庐的“后生”;“上官”又往往因为自己功名显赫而看不起下级官吏。实际上,“后生可畏”,他们富于朝气,富于进取精神,很容易超过前辈;“下吏”也更接近现实,接近人民,往往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真知灼见,为“上官”所不及。~告诉我们:作为前辈,作为“上官”,就特别应该谦虚谨慎,重视“后生”的力量,重视“下吏”的作用,这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谢王司封启》
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见宋·陆游《次韵季长见示》。元:同“原”。徐:慢慢。这两句大意是:成功与失败,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格局;正确还是错误,原要慢慢观察,通过实践去验定。~启示人们:失败时不可灰心丧气,而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成功;是非功过也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判定,“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冯梦龙《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次韵季长见示》
成事在理不在势。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理:公理。势:权势。本句大意是:事情办成功是由于符合公理,而不在于有强大的权势。符合公理的事,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和支持,因而易于成功;不符合公理的事,虽然依仗强势,但因为受到多数人的反对,也难以成功,故云“~”。本句多用于说明要按公理办事,不可依仗权势横行。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
东风吹雨细于尘。

见宋·辛弃疾《浣溪沙》[花向今朝]。本句大意是:东风吹落的细雨比灰尘还要轻,还这句词抓住了春雨“润物细无声”(见杜甫《春夜喜雨》)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和风轻柔、细雨迷蒙的景色。精细的观察是作者写景的基础,以灰尘的轻细来喻雨,也颇精当。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浣溪沙》
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见宋·王安石《杏花》。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杏花好像在招呼过往的行客,伸出墙外的三两枝被斜阳映照得格外红艳。这两句也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杏花比作多情人,她独立小院,不甘寂寞,故意伸出墙头,炫耀自己的娇艳,逗弄晚晴,撩惹行客,妆点春色。可用于描写杏花,也可用于表现春光烂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杏花》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见宋·苏轼《和荆公绝句》造物:指大自然。这两句大意是:仔细观察,在春天到来之前,大自然的一切都没有复苏,好像什么都没有;曾几何时,春天来到了江南,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百花自然而然地盛开了。这两句诗就写景说,突出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盎然生机,可用于描写江南初春景物;就寓意说,由于诗句道出了事物发屉变化的契机,也可用以说明要善于等待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条件的成熟。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和荆公绝句》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陆游《马上作》。这两句大意是:茂密的杨柳遮不断春天的景色,一枝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头之外。在作者笔下,杨柳仿佛有意要用浓郁的枝条遮住春色,不让它外溢,好使自己独占春光,成为春天唯一的标志。而那伸出墙头的红杏,以自己娇艳的花朵雄辩地证明了春色是遮不断的。这个情趣横生的名句,可用于表现绿柳红杏争奇斗艳的烂漫春景,也可借以表现人们冲破重重阻力,取得某种成果。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马上作》
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

见宋·王安石《周公》。夫:那些。君子:指道德修养高尚的人。骄:骄逸,放纵。暗室:指无人之处。慢:松懈。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从来不放纵自己,即使是独处于无人之所,也不敢松懈。这两句以比喻的手怯,强调人应该表里如一,时时处处用较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不能阳一套.阴一套,大庭广众之下道貌岸然,背地无人之处胡作非为。可供论述人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懈怠时引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周公》
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见宋·陆游《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这两句大意是:桐叶拂擦着窗户落下,稻花散发的香味缭绕着屋舍。山中秋早,六、七月间山外还是残暑天气,山中已经落叶时下,稻花飘香了。这两句可供引用表现夏末秋初景色。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
敢道人之所难言。

见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道:说出。难言:不敢说的话。本句大意是: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可用来赞扬不惧风险,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的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欧阳修《答李诩(xǔ许)第一书》。苟:如果。庶几(shùjī树基):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差不多。这两句大意是:如果不自满自足,半途而废,估计可以终身兢兢业业,作出成就。自满自足,势必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使本来可以取得的成就尽付东流。只有永不满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才能作出一番事业来。有志者当以此为训,力戒自满。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答李诩第一书》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见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菰(gū孤):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陵泽、水边,俗称菱白。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浅水或池沼中。这两句大意是:菰蒲无边无际,湖水浩浩荡荡,荷花在夜色中开放,风露中渗透了它的幽香。景物阔大清幽,花香袭人,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夜景。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
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见宋·王安石《南浦》。鸭绿:指春水的颜色。鳞鳞:鱼鳞状的微波。鹅黄:指淡黄色的嫩柳。袅袅:飘拂摇曳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鸭绿色的春水随风泛起鱼鳞般的微波,鹅黄色的嫩柳在春日中低垂摇曳。我国古代的诗文宜于对偶,一出自然。如王安石此名句:“鸭绿”代水,“鹅黄”代柳,而“鸭”、“鹅”皆禽鸟,“绿”、“黄”皆颜色,“鳞鳞”、“袅袅”均为叠字形容词,而“鳞”字从“鱼”,“袅”字从“鸟”,可谓天遣地设,浑然天成,不见斧凿之迹。可用于描写水边春色,讲诗歌的对仗常引作例句。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南浦》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走趁月明归。

见宋·岳飞《池州翠微亭》。这两句大意是:美好的山水令人陶醉再也看不够,直到入夜才催马踏月归来。岳飞是南宋初年抗金名将。他为保卫南宋的半壁江山,始期转战于两湖、浙、赣、苏、皖一带。这首诗是他驻军舒州(今安徽安庆)时游池州(治所在夸安徽贵池)翠微亭所作。全诗是;“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诗人一生戎马倥偬,征尘满衣,当他忙里偷闲,登上翠微亭,纵目观赏为之战斗的祖国美丽山河时,不禁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直到入夜时分才满怀喜悦地趁月催马而归。此名句可化用来表现旅游中为美丽的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迟迟不忍归去的心情。

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 《池州翠微亭》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句大意是:黑云像泼翻了的墨汁一样翻滚而来,但山头还没有完全被遮住;急骤的白雨打在湖面,激起的水珠争先恐后地跳入船内。诗句写西湖夏季云急雨骤的奇丽景色,比喻形象,绘景生动,写出了盛夏西湖阵雨的特点。这是描写西湖风景的名作,全诗为:“~。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四句四景:骤云、骤雨、骤风、骤晴,变化多端;云黑、雨白、水碧、天蓝,色泽鲜明。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纵横开阖,舒卷自如,深得写景诗的妙谛。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呼之则来,挥之则散。

见宋·苏轼《王仲仪真赞序》。这两句大意是:叫他们,他们就聚拢来;一挥手,他们就散去了.原文说:“决大策,安大众,~者,唯世臣巨室为能”,讲的是治国安民之道,认为只有“世臣巨室”才能指挥调动大众。现在可用来形容指挥群众、调动军队等行为,也可用来形容领导者的指挥、控制能力。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王仲仪真赞序》
见义勇发,不计祸福。

见宋·苏轼《陈公弼传》。计:考虑。这两句大意是:遇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不去考虑个人的得失或安危。可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坚持正义置个人利益或生死于不顾的人。成语有“见义勇为”,与首句义同。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陈公弼传》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见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灯明出远寺:据周密《癸辛杂识》载:“西湖四圣观前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湖光:西湖中一种奇异现象,于月黑之夜可见湖波如火,称为“湖光”。这两句大意是:随着小舟的行进,渐渐看见青红色的灯火从远方四圣观前的湖面出现,而要目睹湖光的奇观,则要待到月落夜黑之后。两句既写出月明西湖之景,又写出月黑西湖之景,从中透出“夜泛”的题意来,此二句只适于表现夜西湖的奇特景观,却扩大了读者的见闻。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闻鹧鸪:听到鹧鸪的啼叫。关于鹧鸪啼声的谐音,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宋人以前通行的谐音是“但南不北”。汉人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呜呼飞,但南不北。”这两句大意是:天色己晚,我在江边正为国事担忧的时候,忽然从春山里传来鹧鸪鸟“但南不北”的叫声。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从济南沦陷区投奔南宋朝廷,他矢志抗金,却壮志难酬,尽管他的恢复大计尚未实现,但他决心像鹧鸪鸟一样留在南方。因此,在他愁苦的时候,鹧鸪的啼叫使他闻声生情,促他振奋,更坚定了他报国的志向。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菩萨蛮》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见宋·贺铸《鹧鸽天》[重过阊门]。挑灯:挑起油灯的灯心,使灯光加亮。这两句大意是:躺在空床上愁听南窗外的雨声嘀嗒作响,还有谁再来为我连夜挑灯缝补衣裳!这两句写得回肠荡气,催人泪下。由于贺铸生活清贫,亡妻生前经常在灯下缝缝补补,甚至大伏天就给丈夫缝补寒衣(见《问内》诗)。当时,作者夜晚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做伴,生活里充满了温情。如今,风雨凄凄,一灯如豆,卧室里永远失去了妻子的身影。作者在空床上卧听凄切的雨声,哀思萦回,久久不能入眠。此时,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又重现脑际,但这种情景在生活中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他忍不住潸然泪下,在心灵里呼唤着“谁复挑灯夜补衣?”随着这一结句,贺夫人勤劳淳朴的形象,作者哀痛欲绝的心声,一齐展露在读者面前。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叙写这一生活细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北宋词人 贺铸 《鹧鸽天》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见宋·苏轼《思堂记》。这两句大意是:作战前想侥幸苟活,在战争中必然不能竭尽全力。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死人是经常发生的。临战时若有私心,希望自己能侥幸苟活,那么,在作战时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冲锋陷阵;而战士作战不力,就可能导致全军灭亡。此二句说明临战时士气的重要。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思堂记》
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

见宋·欧阳修《删正黄庭经序》。形:这里指身体。长年:长寿。这两句大意是:经常活动身体的可得长寿,沉溺于安乐生活的会短命。经常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可以振奋精神,使浑身血脉顺畅,促进新陈代谢,故可延年益寿;安于逸乐,精神萎顿,身体疲软,血脉滞碍不畅,就会影响健康,招致短命。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健康长寿就要多活动,勤锻炼,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删正黄庭经序》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杨万里《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这几句大意是:我急着饮酒,月比我更急,酒刚刚斟入杯子,月就争先跳人杯内,它还领着青天一同入杯,结果连月带天都被酒蘸湿了。这是诗的开头四句。诗句生动活泼,极有风趣,不仅把月的形象写得活泼调皮,也反映出作者开朗而幽默的性格,显示了“诚斋体”洒脱明丽的诗风。

南宋诗人 杨万里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见宋·欧阳修《司门员外郎李公谨等蘑勘改官制》。这两句大意是:政令必须讲信用,法律必须要执行。政令若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说了不算,何以取信于民?法律若想得到民众的拥护,必须做到执法从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这两句说明执法要严格,政令要取信于民。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司门员外郎李公谨等蘑勘改官制》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见宋·苏轼《新城道中》。絮帽:白丝绵制的头巾,这里以絮喻云,取其轻软洁白。铜钲:铜锣,这里以钲喻日,取其圆而明亮。这两句大意是:久雨初晴,几朵白云给山岭披上了絮帽,一轮初升的红日,像铜锣一样挂在树梢。这两句诗写久雨初晴后的山间景物。当时,作者正要出门,恰好天也放晴了。因此作者的心情特别喜悦,又把这种喜悦之情传给了笔下的景物,一开始就写“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在这里,东风知意,自云多情,那挂在树梢的初日,也显得特别可爱,这种移情于景的拟人笔法,可作借鉴。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新城道中》
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见宋·苏轼《连雨江涨二首》其一。连雨:连阴雨。龙卷:龙卷风。这两句大意是:龙卷风夹带着鱼虾随雨落下,人随着呜犬爬上墙头过夜。两句诗绘出一幅风雨灾情图。龙卷风是一种范围小、时间短的猛烈旋风,破坏力极大,能把人、畜卷上空中落到别处。苏轼贬官恵州,那里滨海多水,阴雨连绵,江水暴涨,龙卷风肆虐。作者目睹这一自然灾害,并把它写到诗中来,成为龙卷风的艺术记录。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连雨江涨二首》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陆游《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磊落:众多杂沓的样子。苍凉:指日头初出时的光芒。这两句大意是:楼台以远的晓星还历历在目,山顶已能见到初升朝阳的曙光。晓星还未落尽,初日已经发出光辉。以“磊落”、“苍凉”来形容拂晓的晨星和曙光,颇为恰切。可用来描写天将破晓的景色。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见宋·秦观《鹃柝仙》(纤云弄巧)。这两句的大意是是两个人的情感若是长久不变,又岂在朝朝暮再相聚一处!这是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词人在刻画了这一对仙侣久别重逢的甜蜜以后,在篇末又一以吼感情色彩很浓的语言,抒写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多情自古伤离别”(见柳永《雨霖铃》,在文人笔下,曾为牛郎织女抒写了许许多多离愁别恨,可是作者却立意不凡,提出一种新的爱情理想,认为真正的爱情一定能经得起久别的考验,着力歌颂爱情的天长地久。这种高尚的精种境界,运远超过古代的同类作品,显得十分可贵。这两句词的基调乐观而旷达,至今仍可以用来表白忠贞不渝的爱情,安慰那些为了追求理想、忠于事业而不得不暂时分离的情侣。

北宋文学家 秦观 《鹃柝仙》
临行而思,临言而择。

见宋·王安石《仁智》。临:即将。行:行事。择:选择。这两句大意是:即将行事时要认真思考,即将说话时要慎重选择。经过思考再行事,就会去掉盲目性,减少失误;经过选择再说话,就会去掉随意和轻率,避免失言。~应成为人们谨言慎行的座右铭。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仁智》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见宋·陆游《书愤》。楼船:高大的战舰。瓜洲渡:瓜洲镇的渡口。瓜洲在长江北岸,与镇江斜相对峙,是南宋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是南宋与金西部的边界。这两句大意是:高大的战舰冒着夜雪从瓜洲渡北上,披甲的战马迎着秋风由大散关挺进。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罢官退居江阴已有六年。这首诗写他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年轻时,作者涉世未深,不了解抗金复国的艰难,仿佛北伐易如反掌,中原唾手可得,所以他“北望中原气如山”。~两句以形象化的语言抒写这种豪气。他想象浩浩荡荡的北伐队伍会从瓜洲渡、大散关两路进军,水路进军定于夜雪纷飞之时,以示奇袭;陆路出师选择秋风劲吹之际.以示盛壮。“楼船”“铁马”,更是球陆两军必有的战备。这两句各以三个名词构成工整的对仗,以典型的时间、典型的地点、典型的战备描绘出一幅浩浩荡荡的出师图,语言十分凝练,两句中没有一个动词,而威武雄壮的进军场面如在目前,作者早年的雄心壮志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内:内心。妄思:错误的思想。妄动:错误的行动。这两句大意是:内心没有胡思乱想,形体就不会轻举妄动。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世上根本没有思想纯洁高尚,而行动胡作非为的人。因此,无论检查自己或批评别人的错误行为,都要注意查找思想根源。可供论述思想与行为的联系时引用.也可作为自我修养的要求。当然,何为“妄思”,何为“妄动”,在不同的时代是有不同理解的。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朱子语类辑略》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

见宋·柳永《佳人醉》[暮景萧萧]。萧萧:风雨声。霁(jì计):雨止。这两句大意是:傍晚时分,萧萧的雨停止了,高高的天空中只有淡淡的云飘浮着,细细的风吹拂着。两句写玉宇在暮雨初霁之后的恬静、幽美和辽阔。“云淡天高”让人体味出阔大,而只有在静境中才会感觉到“风细’。前句的“萧萧雨霁”作为时间背景也烘托了后句的环境氛围。正是“萧萧”雨声之止才让人更鲜明地体察到“云淡天高风细”之景。这两句可用来描写雨霁后的暮景和气氛。

北宋词人 柳永 《佳人醉》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见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凭:凭借,依靠。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晚年被废黜,投奔魏国。后来秦攻赵,赵王又想再用廉颇,派使者前去探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却受了廉颇仇人的贿赂,在赵王面前恶意中伤,说他虽已年老,还很能吃饭,但和我坐了一小,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巳不堪用,就不再召回。这几句大意是:有谁来问我:你这位廉颇老了,还能不能吃饭?写这首词时,作者已经六十六岁。作者在这里以廉颇自比,一则表明自己虽已年老,身体还很健康,还有报国的雄心;二则表明自己的遭遇还不如廉颤,廉颇还有赵王遣使相问,准备重用,而自己有谁来探问呢?从作者南归到此时,已经过去了四十三个年头,作者已由青年英雄变成了白发老人,但山河依旧破碎,北伐抗金的素志未能实现。作者借廉颇的典救,反映了内心深广的忧愤。这个典故运用得非常贴切,表情达意的能量很大,不是叙述、描写等手段所能替代。而运用典故抒情论事,正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永遇乐》
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见宋·苏轼《策别》第九。这两句大意是选拔人才应当精细,任用人才应当长久。对人才的选拔应当精细,以求选拔出真正具有才能的人;既然选拔出丁人才,对他们的任用就要长久一些,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一展才学。若选拔不精,就会误选出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任用不久,即使有真才实学,刚到任不久熟悉了情况,或摸到了一些经验,就被调离,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策别》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这两句大意是: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可以诉说人间的凄凉。这两句紧承前三句而来,上阕的全文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霸。”如果说前三句主要从死别时间之久来抒写悼亡之情,这两句则侧重从孤坟相隔之远来表达伤悼之意。当时,苏轼仕宦山东密州,王氏的孤坟远在四川眉山县,从密州到眉山,路漫漫,水迢迢,遥隔千里。生者形单影只,死者孤冢独卧。特别是王氏病逝后的十年,作者处于政治逆境,南迁北调,仕途坎坷,忧谗畏讥,心无宁日。他容颜苍老,心境凄凉。如果爱妻的坟墓就在近旁,也许可以就近祭奠,一诉衷肠;而现在孤坟遥远,想到坟边说一说凄凉也不可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景况!短短两句,把悼亡之情、身世之叹融于一炉,令人摧折肝肠。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江城子》
清明时节散天香,轻染鹅儿一抹黄。

见宋·欧阳修《酴醾》(túmí涂迷)。天香:特异的香味。鹅儿:雏鹅。这两句大意是:清明时节酴醾花散发出特异的芳香,它那玫瑰状的花朵像轻轻染上一抹鹅黄。酴醾,又名独步春、佛见笑等,属落叶灌木,花玫瑰状,白色,亦有浅黄者,初夏开花,烂漫可观,在百花中别具风采。~两句从正面写酴醾开花的时令、浓郁的香味和浅黄的花色。下面两句:“最是风流堪赏处,美人取作浥罗裳”则以美人喜欢拿它浸润成香料洒在衣裳上,突出它的天香惹人喜爱。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酴醾》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见宋·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弄风:乘风。跑空立:马飞奔腾空面立。趁兔:追赶免子。掠地飞:贴地疾飞。这两句大意是:骄马乘风急奔,腾空立起;苍鹰追逐野兔,贴地急飞。这首诗写作者祭常山回来途中与同僚会猎的情景。骄马立空,苍鹰掠地,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如画,极有笔力和气势,并且把打猎队伍的英武矫健也烘托出来了。写健马、苍鹰的迅疾及会猎场面都可作借鉴。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祭常山回小猎》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见宋·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箱:通“厢”,仓禀。这几句大意是:早晨在霜露下耕田,晚上到月出还在劳作。自己并不享受丝毫的利益,却为人们创造了千万仓粮食。诗句颂扬了牛的奉献精神。早晨田野里还是霜露满地,牛已下田耕耘,直到夜晚月亮升起,牛还在田里劳作不已,其辛苦疲惫,可以想见。然而牛并没有一毛之利,它只是为人类创造着丰硕的果实。可见牛是只有奉献,而无所索取。它默默无言,只是耕耘着,奉献着。这种“老黄牛精神”实在是可歌可颂!可借以颂扬任劳任怨,不谋私利的奉献者。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和圣俞农具诗》
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苏轼《代滕甫辩谤乞郡书》。言无所择:言语来不及加以选择。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有了感触,马上就要表达出来,来不及斟酌词句。可用来说明人们讲话或写文章时措辞虽有不当,表达的却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代滕甫辩谤乞郡书》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见宋·王安石《初夏即事》。麦气:麦熟后的香气。花时: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两句大意是:晴天的丽日暖风使大麦小麦散发出阵阵清香,再加上绿树成荫,幽草繁茂,这风光胜过了春暖花开之时。这两句着重强调了春景、夏景各秉一时之秀,春景当然艳丽,夏景也自不差。那晴日、暖风、麦香、绿阴、幽草与春天的细雨、微风、花香、嫩柳、繁花各有特色。可用于描写初夏景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初夏即事》
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见宋·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穷:窘迫,不得志。这两句大意是:人在不得志的时候,理想与原则是不能遗忘、放弃的;人在老之已至的时候,仍应该坚持学习。此条实际上是苏轼的自勉。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大文豪,然而一生抑郁不得志,屡任职事,屡遭贬谪,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因而奉行儒家“达则兼济,穷刚独善”的原则,几经磨难面其道不改,孜孜学习,毕其一生,表现出执著的进取精神。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黄州上文潞公书》
晴色先从喜鹊知,斜阳一抹照天西。

见宋·范成大《病中绝句》。晴色:晴朗的天气。天西:西边的天空。这两句大意是:天欲放晴的消息预先从喜鹊的鸣叫声中得知,一抹夕阳的斜辉正从西边的低空映照下来。久阴欲晴,不啻大好消息。鹊能报喜,自然会将这大好消息预先通知给人们,故古人有“鸟鹊呼晴”、“喜鹊报晴”之说。这两句即从鹊知阴晴这种传说起笔,表现了诗人病中初逢久雨新晴的欣悦心情。可用于描写霪雨新霁的景色,也可用于表现“鸟鹊呼晴”的情景。

南宋诗人 范成大 《病中绝句》
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欧阳修《详定贡举条状》。取士:选拔人才。实:实际才学。术:技巧.艺术。这几句大意是:选拔人才的方法,是一定要寻求有真才实学的人;任用人才的艺术,是能让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才,要注重真才实学;用才,要做到人尽其才。这是人才学上的至理名言,无论古今中外,都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详定贡举条状》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见宋·苏轼《上梅直讲书》。苟:苟且,不正当。徒:听任。这两句大意是:人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也不能白白地安于贫贱的处境。作人要正直、高尚,不当取的富贵送上门也不能取,更不能施用不正当、不光明的手段去猎取;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应该安于贫贱,不思变革,不图进取,人不是为了贫贱而活着,关键是要通过光明正大的途径,通过诚实的劳动,去争取富裕。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人不能因厌恶通过不光明的手段去猎取富足就安于贫贱。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上梅直讲书》
人枥闻秋风,悲鸣思长道。

见宋·王安石《骐骥在霜野》。枥:马槽。这两句大意是:骏马入槽后听到秋风呼啸,就悲鸣长嘶,还想到悠长的大道上去奔驰。是骏马,就应该奔驰在广阔的天地里,而被羁入枥,则是极大的悲哀。诗句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不甘伏枥的壮心,强烈地传导出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希望一展雄才的心态。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骐骥在霜野》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见宋·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怜:爱。自许:期许自己。这两句大意是:人们喜爱竹子的直节,它生来就那么劲瘦;竹子以高材期许自己,到老时变得更为坚硬。人们喜爱竹子,是因为竹有“直节”,竹的“直节”象征着人的耿直的气节;竹以“高材”自许,竹的“高材”象征着高于常人的才智;竹老质地变硬,象征着人老志刚。丰富的联想和贴切的比拟,使诗句命意高远而又别有情趣。可用来咏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人微言轻。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本句太意是:地位低下的人,言论主张常常不被重视。此名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等级社会中,人所起的作用与其所处的地位成正比。地位越高,说话越起作用,甚至奉为金口玉言,金科玉律;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有真知灼见,也往往不被承认。《后汉书·孟尝传》“身轻言微”与~意同。现多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地位低,说话没分量.也可用以反映一种不正常的待人态度。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
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见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论语·阳货》:“苟患失之(指失去富贵),无所不至矣。”伪:伪诈,欺骗。这两句大意是:一些人为了争权夺利,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上天是不容许他们这样伪诈的。这两句可借以说明:有些人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但天理难容,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见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专:专于一种事业,本句大意是:人才的成功在于专心致力于一种事业,他的失败在于学得杂而干事不专一。此条阐述王安石所认为的人才的成功之道。它以解决“专”与“杂”的关系立论,指出“专”是成才的关键所在,而“杂”是许多有才气的人无成的重要原因。此条所言恳切,秉笔直书,文风质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见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寿:长命。元气z精神。这两句大意是:人寿命的长短在于他的精神.而国运的长短在于社会风俗。人的寿命与其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精力旺盛,意志坚强。就不会为困难吓倒,不会为疾病屈服。国家的盛衰兴亡与民风民俗的关系至为密切。若民风淳朴,国家自然崇尚节俭.则人民可以体养生息.发展生产。若民风浮靡。社会习尚追求享受.好逸恶劳.国家就危险了。可以此说明国家兴亡与社会风俗关系甚为密切,强调教化的重要。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注语。濯(zhuó茁):洗。心:这里指思想的器官。去:除掉。垢(gòu构):污秽,肮脏。这两句大意是:人们洗涤自己的心来除去坏思想,就像洗个澡来除去自已身上的脏东西。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多重比喻,先把自我反省比作“洗灌其心”。又把“洗灌其心以去恶”比作“沐浴其身以去垢”,这就把自我反省的必要性说得非常明白浅显,而易于被人接受。可用以自勉勉人。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四书集注·大学》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见宋·苏轼《后赤壁赋》。这两句大意是:山高大便衬得月亮小,水退落石头就自然露出。此名句原是描写自然景色,由于它警约而暗含哲理,后人常以之阐发道理。尤其是“水落石出”一句(欧阳修《醉翁亭记》也有“水落而石出者”之语),流传过程中意义逐渐定型,成为比喻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便会彻底明白的成语。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后赤壁赋》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见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两句大意是:山何破碎,犹如风飘柳絮;身世浮沉,就像雨打浮萍。文天祥是宋末民族英雄,他在南宋危亡之际坚持抗元斗争,直到兵败被俘,壮烈牺牲。这首诗写于被元军俘获后过零丁洋之时,~是全诗的第二联,当时的南宋,几乎已经丢失了全部国土,八岁的末代皇帝赵昺把朝廷设在崖山海中.,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以“风飘絮”来形容十分确切。文天祥生当末世,虽官至丞相,危局已无法挽回。他在抗元斗争中孤军奋战,出生入死,曾一次被扣,两次被俘,如今身陷敌手,生死莫测,如此坎坷的身世,确实像无根的浮萍遭受风吹雨打,浮沉不由自主,生命朝不保夕。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精当,形象鲜明,感情悲怆,写危局和凶险的处境时可作借鉴。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见宋·文天祥《南安军》。这两句大意是:山河是千古不变的,城市却一时之间改变了模样(指被元人占领)。这是文天祥被俘北行途中写的诗。此时,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已被元军攻陷,陆秀夫背负着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宋王朝已经彻底灭亡,文天祥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这两句诗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春望》)的意境,通过鲜明的对比,抒写了江山易主的沉痛感慨。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南安军》
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苏轼《策别十六》。养:养护,调养。逸:安闲,休养。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养护自己身体的人,使自己既能够得到休养,又能够经常劳动。身体常安逸,则易怠惰失神,血脉不畅;劳动过度,则又会神形疲惫,这些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正确的作法应是有逸有劳,劳逸结合,使身体一张一弛,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得到锻炼,如此调济,方能身体康健。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必须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人才能健康长寿。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策别十六》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见宋·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县西南,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狂胡:猖狂的异族入侵者,这里指金人。这两句大意是:骑上战马击退猖狂的敌人,下了战马起草杀敌的文书。南宋的爱国作家陆游在这里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能驰骋疆场,运筹帷幄的文武全才的将领形象,他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实现书剑报国的夙愿。可是,“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qú,意为瘦)儒”,在投降派当道的南宋,陆游的愿望终究落空了,但他的著名诗句却与世长存,为他表白心迹.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观大散关图有感》
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见宋·苏轼《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这里指孔子。赤子:幼子。这两句大意是:孔子看到天下得不到治理,感到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水火之中一样焦急。《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谓急矣。”~表现了孔子看到天下动乱,百姓痛苦,因而忧心如焚,急于推行仁政的急切心情。可用于表理爱民如子的恻隐之心。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见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茫茫: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思量:思念,记挂。这几句大意是:十年来生死阻隔,谁也不知道谁的景况。不必有意识地思念,心中自然难忘。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写的。当时,苏轼因政治失意而离开京师,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作知州,王弗辞世已有十年。二十一年前,十九岁的苏轼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夫妇之间十分恩爱。可是,王弗二十七岁时便在汴京去世,次年归葬于四川祖茔,这对苏轼是一个很大的精神创伤。十年以后的正月二十日夜,苏轼又梦见了念念不忘的爱妻,醒来后写下了这首记梦词。~几句是词的开头。“十年”写诀别时间之久;“生死”从妻、我两方着笔,一在人间,一在黄泉,生死阻隔;“两茫茫”写音信渺茫永无相见之日;“不思量,白难忘”用寻常之语,道深长之情。“不思量”是自我宽慰的话,既然不能起死回生,那就忍痛节哀,好自为之吧!但感情却不肯听命于理智的指挥,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记忆里,要忘悼她,不思量,谈何容易!明明作者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亡妻,却偏从“不思量”着笔,再反跌出“自难忘”三字,大大突出了刻骨铭心的感情力量,笔势也显得摇曳跌宕。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江城子》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蹙(cù促):收敛,折皱成团。浮花浪蕊:指春天轻浮、艳冶的桃、杏之类的花卉。这几句大意是:含苞半开的石榴花像折皱收束的红巾,专等着轻浮艳冶的花儿朵儿都凋谢净尽,才吐露自己的秾艳和幽芳,来陪伴佳人度过寂寞的时光。苏轼的《贺新郎》是一首托物取喻,寄意高远的写景咏物词。词的上片写夏日深院,幽居着一位冰清玉洁,孤寂无依的佳人。下片咏石榴花,把咏物和写人结合起来,亦花亦人,既写出了花之态,也写出了人之神。~是过片三句,写榴花艳丽文静,自甘幽独,不肯与浮花浪蕊为伍,而情愿与孤寂的佳人作伴。在这里咏花与写人已融为一体,是花是人,难以分辨。读者从榴花的形象看到了佳人的身影,又从佳人的孤高透露出作者的不遇之感。词人用比兴象征的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失意迟暮之感,这在词史上是富于独创性的。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贺新郎》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游金山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见宋·陆游《示儿》。元:同“原”。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两句大意是:死后原本知道万事皆空,只伤心看不到全国统一。这是陆游的临终绝笔。陆游享年八十五岁,毕生以抗金复国为素志,但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弥留之际,他明知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不以为念,唯一的遗恨仍是“不见九州同”。诗句以质朴的语言倾吐生死不渝的爱国热忱,感人至深。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示儿》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见宋·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这两句大意是:杨花像花又不像花,人们不知道珍惜它,任其飘零。杨花没有美丽的形态,没有撩人的色香,故无人观赏,无人怜惜,自落自飘。这两句一反常人对杨花的鄙薄,而以同情的笔触加以描绘,将杨花的坠落归于人们对它不珍惜,可谓别有新意。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水龙吟》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苏洵《心术》。本句大意是:即使是泰山在自己面前崩塌下来,脸色也不变。原文说:“~,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讲的是“为将之道”。现在可以把它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形容那些心雄阻壮,冷静沉着,无论遇到什么突然的变故,出现什么危险情况,都能镇定自若的人。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心术》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见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太山:泰山,喻巨大的障碍物。疾雷:巨雷。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有所专注,有所追求,外界的一切都会置之度外,)泰山一样的障碍物会视而不见.破柱巨雷的声响会听而不闻。~二句并非宣扬唯心主义,而是强调人若有所追求.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产生强大的动力。这种力量,使你能战胜艰难险阻.能克服平时视为难以克服的困难,能产生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智慧,所谓“仁者之勇,雷霆不移”(苏轼《祭堂兄子正文》)就是这个意思。可以此二句说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或劝勉青年应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六一居士传》
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见宋·苏洵《审敌》。内忧:国内的忧患。外惧:外患。本句大意是:国家虽然有时可能没有内忧,但时时必有外患的存在。本句用于说明国家对外敌应常有所虑,不可懈息。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审敌》
惟教之不改,而后诛之。

见宋·苏辙《新论中》。诛:惩罚。这两句大意是:对于教之不改的人,才施以惩罚。刑罚的目的是教育人、改造人。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动则咎之,势必人人谨小慎微,无新适从。故前人有“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见《尚书·胤征》)之说,意在孤立首犯,教育胁从,分化敌人,争取多数。此二句强调应注重教化,作者认为,只要施以教化,多数人定可悔过自新,此时再对顽固不化者施刑,他也无话可说。可以此二句强调对犯错误的人应注重教育,注意打击少数争取多数,只对首犯和教之不改者施以惩罚。

北宋文学家 苏辙 《新论中》
文起八代之衰。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苏轼《潮洲韩文公庙碑》。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本句大意是:韩愈的文章使古文从八代骈偶绮靡的衰颓文风中振兴崛起。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他针对六朝以来社会上长期广泛流行的骈俪文体及形式主义文风,大力倡导形式与内容统一、适于表达思想感情的单句散行的散文。这一运动取得丁巨大的成功,改变了几百年来骈文几乎独霸文坛的局面,开拓了文章写作的新道路,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苏轼称赞他的文章是~。此句和清人刘熙载说韩愈“文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都是对韩文的高度评价。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潮洲韩文公庙碑》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见宋·苏轼《荔枝叹》。赤子:百姓。尤物:特别珍奇的东西,常含贬义。疮痏(wei委):疮伤,这里借指灾害。痏,疮之有瘢痕者。这两句大意是:我愿老天可怜可怜那些老百姓,不要生出希罕东西而给人民带来灾害。公元一O九四年苏轼远贬广东惠州时,写了这首《荔枝叹》。荔枝是很难保鲜的一种水果,又必须在新鲜时才好吃。历史上,汉和帝为吃新鲜荔枝,让人们像“兵火催”似地飞马运送,以至死者枕藉;杨贵妃爱吃鲜荔枝,唐玄宗为了博得她的欢心,也让人们跨山越海飞速传送,致使“惊尘溅血流千载”。为此,作者仰天长叹,情愿人间没有荔枝之类的“尤物”。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仍然关心民生疾苦的精神。苏轼未尝不知道,荔枝无罪,祸起皇室。在诗的下半部分,他就联系现实,直斥当朝权贵为了献媚皇帝而贡茶、贡花的丑行。可见~的喟叹,实际上是对弊政的一种讽刺。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荔枝叹》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见宋·欧阳修《别滁》。这两句大意是:我和平常与你们饮宴时一样开怀畅饮,尽兴而醉,不要教助兴的音乐奏出感伤的离别曲调。这是欧阳修滁州任满改知扬州时写的一首留别诗。全诗是:“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滁州吏民亲故设宴给太守送行,作者就要离开民俗醇厚、风景美丽的滁州了,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但诗人却以坦然自若的语言表达这复杂的感情,一扫凄恻愁怨的离别常态,使诗意余韵不尽。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别滁》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见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纤柔的云彩。飞星:飞动的行星。这两句大意是;纤柔的云彩仿佛是织女的巧手编织出来的云锦,飞动的星星好像是牛郎织女的使者,为他(她)们传递离愁别恨。这两句描写七夕之夜的空中景色,想象丰富,比喻巧妙,富于浪漫色彩,成为描写七夕特定情景的名句。

北宋文学家 秦观 《鹊桥仙》
心欲言而口不逮。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逮:达到,及到。本句大意是:心里想要表达的意思嘴却说不清楚。要用来形容口才不好,辞不达意的情形。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见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宠辱:得宠受辱。这里是偏义词,着重指“辱”。偕(xie鞋):一同。把酒:端起酒杯。这几句大意是:精神愉快,心情开朗,一切屈辱的事都已遗忘,临风举起酒杯,内心喜气洋洋。这两句写“迁客骚人”(被贬的官吏,失意的文人)登上岳阳楼见到周围大好风光时的愉快心情,神情毕现。原文是:“登斯楼也,则有~者矣。”写人们陶醉于自然风光时可以化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 《岳阳楼记》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宋·欧阳修《采桑子》却:反。空水:天空倒映水中。澄鲜:清新。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作者描写泛舟游颍州西湖时领略到的云水澄鲜而留连忘返的奇景妙趣。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采桑子》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见宋·欧阳修《连处士墓表》。躬:亲身实践。信:取信于人。这两句大意是:事事带头去做,虽然不说话但能取信于人。事必躬亲,虽然不说话,但自己的行为本身已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和证明,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若只是夸夸其谈,指手划脚,却并不付诸实践,那么说得再动听人们也不会相信。身教重于言教,信行不信言,这是一条规律。这两句可用以启示要取信于人必须亲自去做,而不能停留在空谈。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连处士墓表》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宋朝名人名言

见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鲈(lú卢)鱼:一种体侧扁,嘴大,鳞细,肉味鲜美的鱼。脍:把鱼肉切细。“尽西风”二句:《晋书·张翰传》:张翰,吴中人,在洛阳居官。“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几句大意是:请不要说家乡的鲈鱼脍多么味美,尽管现在西风已经吹起,张翰可曾归去?(言外之意是:我不愿学张翰那样忘怀时事,心系桑梓,见西风起就弃官归乡。何况北国早已沦陷,我这个“江南游子”已经无乡可归了。)在中国原始宗教中有一种固执的“厚土”观念,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重土轻迁,故乡之情特别浓厚。因此,在中国文学中,桑梓之念,莼鲈之思,故乡明月,霜鬓乡音已成为历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归之情成为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感情。而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示自己为了抗金复国,以国家时事为重,不以家乡为念,不愿学习张翰那样弃官归乡,希望有所作为,一片赤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借典故言志,不仅经济笔墨,丰富词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仍可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水龙吟》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见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这两句大意是:治学所宝贵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知道道理。此名句反映正统的儒家思想。这里所说的“不贵于知之”,并不是说“知”不如“行”重要,贵行而贱知,而是说“知”与“行”相比,应该更注意培养“行”(实践)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付诸实践,如果学习了许多知识却一点不会运用,那么,这种“知”再多也不值得珍贵。这种强调学以致用的观点应该说是正确的。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答孔文仲司户书》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见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注语。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

见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下位:地位卑下。弓马:走马射箭等武艺。山林之杰:隐在山林之中的人才。薄:瞧不起,这几句大意是:贤能而英豪的人士,不要以他地位卑下而受限制;有智慧而善谋略的人才,不必以骑马射箭的方法来考核他;隐匿山林的豪杰,不可因贫贱而瞧不起他。这几句用排比句式相连贯,增强语意气势,有力地说明对于人才不可以财富、地位相局限,也不可避其所长而试其所短。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宋朝名言语录

见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羽扇:用禽鸟羽毛做的扇子。纶(guān官)巾: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强虏:强大的敌人,这里指曹魏军队。一作“樯橹”,指曹军的战舰。这两句大意是:周瑜手挥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之间,就把曹操打得大败,将强大敌人的战舰烧了个一干二净。这两句描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的情形,词句塑造周瑜的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气概,却并不写其如何英姿飒爽,强壮剽悍,而写其轻衣便服。一副儒将风度,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表现其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这种举重若轻的手法是非常成功的经验。可用来描写军事将领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念奴娇》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见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博:广博。未若:不如。要:要点。实:实际行动。这几句大意是:学习得广博,不如掌握住要点;掌握住要点,不如付诸实际行动,这几句讲的是“博”与“精”、“卸”与“行”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学的知识多而杂,样样都是半瓶子醋,不如学得少而精,能掌握住重点要旨,像“鼠五技而穷”不如“腾蛇无足而飞”(《苟子·劝学》)一样;掌握了重点要旨,不如用于实践,将所学转化为社会效益。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最后落脚到“行”上,突出了“行”的重要性。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朱子语类》
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

见宋·苏辙《观会通以行典礼论》。繁:繁多的事物。夷:平地。这两句大意是:遇到繁多的事情,好像只在处理一件事;处于危险的境地,好像是走在平地上。人的一生中,有时往往会许多事情一拥而至,有时则会处于艰险的境地。这种时候,关键在于要心神镇定,不为事情的繁多而慌张,不为处境的艰险所吓倒,在心理气质上要~,沉着地分析情况,从容地制订对策。这两句可用于教导或称扬人们遇乱履险而能从容自若。

北宋文学家 苏辙 《观会通以行典礼论》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mingjudaquan/134473154629.html

名人名言朝代:宋朝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