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宋朝·南宋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朝代:宋朝·南宋时期名人名言

宋朝·南宋历史(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宋高宗赵构在北宋陪都南京(今河南商丘)仓促登基,后南迁绍兴率百官遥拜二帝,以绍兴为行都,以临安为行在,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宋朝·南宋名言 宋朝·南宋经典语录 共收录宋朝·南宋名人名言621条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见宋·陆游《陇头水》。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叫启明星、长庚星。传说太白星主杀伐,诗文中多用以比喻兵戎。南宋小朝廷主张对金“和亲”,以屈辱求苟安,故以“太白收光芒”喻之。这两句大意是:夜间观察天象,太白星收起了光芒,国家不会有军事行动,我想以死报国.已没有了战场。陆游毕生以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素志,以委身锋镝、裹尸马革为乐事,由于甫宋小朝廷以屈辱投降为国策,以至诗人壮志成空。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备,不图光复,颇为确切。由此引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慨叹,也十分自然。确实,对一个满怀壮志的爱国志士来说,没有比“报国欲死无战场”更可悲的了。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陇头水》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陆游《病起抒怀》。位卑:指职位低下。本句大意是:地位低下仍不肯忘记忧心国事。这是陆游五十二岁时写的诗句。当时作者在范成大幕府当参议官,是个地位不高的闲职所以自称“位卑”。这首诗写他久病初愈,“病骨支离”,刚能起床就忧念国事,深更半夜还在挑灯细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忧念国事之心,由此可见。~确是老诗人心灵的写照,今天抒写忧国情怀仍可沿用。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病起抒怀》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本句大意是: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讲究三个“到”字: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这是几个重要的环节,朱熹的概括很精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博览,才能扩大知识面;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精粹,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三字经》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即从此句总结概括而成。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欲尽致君事业,先求养气工夫。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南宋学者 罗大经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陆游《书愤二首》其二。鬼雄:鬼中的英雄。这两句大意是:报国的壮志没有随着年龄而衰老,身死之后还能作鬼中的英雄。写这首诗时,陆游七十三岁。闲居山阴已有七年。此时,他年老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人问津。但毕生未能实现的报国壮志却依旧在他胸中燃烧,诗人明知以七十余岁的高龄,再去驰骋疆场已不可能,于是寄希望于身后。设想死后能成为鬼雄来清除人间的妖孽。这种用浪漫主义笔法抒写的生死不渝的报国壮志,确实令人感动。但是,对于“死去元知万事空”(见《示儿》)的陆游来说,把报国壮志寄托于明知其“空”的身后,仍然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因此诗句在雄壮的笔调背后,仍带有悲凉的意味。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二首》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陆游《夜泊水村》。青:这里指黑色。这两句大意是:我誓以一身报国,不辞万死,而今呈现在人们面前却是不能转黑的斑自双鬓。这是陆游五十八岁闲居山阴时的作品,作者立志杀敌报国,万死不辞,可是朝廷却弃置不用,以至双鬓斑自,一事无成。这里前一句写壮志,音调高亢,气概豪迈;后一句写现状,音调低沉,意境悲凉。在壮和悲的对比映衬中,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夜泊水村》
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古人愁不尽,留与后人愁。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南宋诗人 范成大 《江上》
动则生,静则乐。南宋诗人 杨万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留下。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汗青:古对在竹简上记事,将青竹板烤得冒出水分才便于书写,也可防虫蛀,称为“汗青”;后世把著作完成称作“汗青”,这里特指史册。这两句大意是:人生自古以来谁能免于一死,要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一二七八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兵败潮州,因叛徒出卖而被元军俘获,这首诗作于第二年正月被押解过零丁洋之时。这两句诗以反问引起,以豪语作答,气势磅礴,音调高亢,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此后,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被囚三年。处境危恶,元人威通利诱,百般劝降,文天祥毫不为动,于一二八二年英勇就义。可以说,~的壮歌,是文天祥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它和文天祥的名字一起,光照史册,永垂千古。千百年来,在民族危亡之际,在生死考验之时,这两句壮语鼓舞着无数志士舍生取义,英勇献身,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过零丁洋》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宋元学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这几句大意是:流逝的时光容易把人的年华抛在后面,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此三句写时间的流逝。“流光”句是说光阴似箭,逝者如斯,显得过于抽象,似在给人讲哲理,因而词人便以樱桃渐红,芭蕉转绿,形象地写出季节的推移。樱桃是一点点变红,芭蕉是一点点转绿,而青春、年华也正是在这渐红、转绿中消失,可谓别有情致。以此三句来形容晚春景致,感叹春光流逝,均十分恰切。

宋末元初隐士 蒋捷 《一剪梅》
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偶成诗》。这两句大意是:少年时代适宜学习,到年老时再学就难有成就。因此,从少小开始,哪怕一寸光阴也不可以轻易放过。这是两句说理诗。作者以老年就学与少年就学的对比及其反差为例,说明珍惜光阴的重要性。后者是对前者的理性概括,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的总结。因此,这种诗句与名言,具有很强的警世醒世的意义。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偶成诗》
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见宋·陆游《次韵季长见示》。元:同“原”。徐:慢慢。这两句大意是:成功与失败,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格局;正确还是错误,原要慢慢观察,通过实践去验定。~启示人们:失败时不可灰心丧气,而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成功;是非功过也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判定,“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冯梦龙《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次韵季长见示》
东风吹雨细于尘。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见宋·辛弃疾《浣溪沙》[花向今朝]。本句大意是:东风吹落的细雨比灰尘还要轻,还这句词抓住了春雨“润物细无声”(见杜甫《春夜喜雨》)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和风轻柔、细雨迷蒙的景色。精细的观察是作者写景的基础,以灰尘的轻细来喻雨,也颇精当。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浣溪沙》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见宋·陆游《马上作》。这两句大意是:茂密的杨柳遮不断春天的景色,一枝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头之外。在作者笔下,杨柳仿佛有意要用浓郁的枝条遮住春色,不让它外溢,好使自己独占春光,成为春天唯一的标志。而那伸出墙头的红杏,以自己娇艳的花朵雄辩地证明了春色是遮不断的。这个情趣横生的名句,可用于表现绿柳红杏争奇斗艳的烂漫春景,也可借以表现人们冲破重重阻力,取得某种成果。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马上作》
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见宋·陆游《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这两句大意是:桐叶拂擦着窗户落下,稻花散发的香味缭绕着屋舍。山中秋早,六、七月间山外还是残暑天气,山中已经落叶时下,稻花飘香了。这两句可供引用表现夏末秋初景色。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见宋·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闻鹧鸪:听到鹧鸪的啼叫。关于鹧鸪啼声的谐音,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宋人以前通行的谐音是“但南不北”。汉人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呜呼飞,但南不北。”这两句大意是:天色己晚,我在江边正为国事担忧的时候,忽然从春山里传来鹧鸪鸟“但南不北”的叫声。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从济南沦陷区投奔南宋朝廷,他矢志抗金,却壮志难酬,尽管他的恢复大计尚未实现,但他决心像鹧鸪鸟一样留在南方。因此,在他愁苦的时候,鹧鸪的啼叫使他闻声生情,促他振奋,更坚定了他报国的志向。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菩萨蛮》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见宋·杨万里《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这几句大意是:我急着饮酒,月比我更急,酒刚刚斟入杯子,月就争先跳人杯内,它还领着青天一同入杯,结果连月带天都被酒蘸湿了。这是诗的开头四句。诗句生动活泼,极有风趣,不仅把月的形象写得活泼调皮,也反映出作者开朗而幽默的性格,显示了“诚斋体”洒脱明丽的诗风。

南宋诗人 杨万里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见宋·陆游《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磊落:众多杂沓的样子。苍凉:指日头初出时的光芒。这两句大意是:楼台以远的晓星还历历在目,山顶已能见到初升朝阳的曙光。晓星还未落尽,初日已经发出光辉。以“磊落”、“苍凉”来形容拂晓的晨星和曙光,颇为恰切。可用来描写天将破晓的景色。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见宋·陆游《书愤》。楼船:高大的战舰。瓜洲渡:瓜洲镇的渡口。瓜洲在长江北岸,与镇江斜相对峙,是南宋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是南宋与金西部的边界。这两句大意是:高大的战舰冒着夜雪从瓜洲渡北上,披甲的战马迎着秋风由大散关挺进。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罢官退居江阴已有六年。这首诗写他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年轻时,作者涉世未深,不了解抗金复国的艰难,仿佛北伐易如反掌,中原唾手可得,所以他“北望中原气如山”。~两句以形象化的语言抒写这种豪气。他想象浩浩荡荡的北伐队伍会从瓜洲渡、大散关两路进军,水路进军定于夜雪纷飞之时,以示奇袭;陆路出师选择秋风劲吹之际.以示盛壮。“楼船”“铁马”,更是球陆两军必有的战备。这两句各以三个名词构成工整的对仗,以典型的时间、典型的地点、典型的战备描绘出一幅浩浩荡荡的出师图,语言十分凝练,两句中没有一个动词,而威武雄壮的进军场面如在目前,作者早年的雄心壮志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书愤》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见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内:内心。妄思:错误的思想。妄动:错误的行动。这两句大意是:内心没有胡思乱想,形体就不会轻举妄动。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世上根本没有思想纯洁高尚,而行动胡作非为的人。因此,无论检查自己或批评别人的错误行为,都要注意查找思想根源。可供论述思想与行为的联系时引用.也可作为自我修养的要求。当然,何为“妄思”,何为“妄动”,在不同的时代是有不同理解的。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朱子语类辑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见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凭:凭借,依靠。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晚年被废黜,投奔魏国。后来秦攻赵,赵王又想再用廉颇,派使者前去探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却受了廉颇仇人的贿赂,在赵王面前恶意中伤,说他虽已年老,还很能吃饭,但和我坐了一小,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巳不堪用,就不再召回。这几句大意是:有谁来问我:你这位廉颇老了,还能不能吃饭?写这首词时,作者已经六十六岁。作者在这里以廉颇自比,一则表明自己虽已年老,身体还很健康,还有报国的雄心;二则表明自己的遭遇还不如廉颤,廉颇还有赵王遣使相问,准备重用,而自己有谁来探问呢?从作者南归到此时,已经过去了四十三个年头,作者已由青年英雄变成了白发老人,但山河依旧破碎,北伐抗金的素志未能实现。作者借廉颇的典救,反映了内心深广的忧愤。这个典故运用得非常贴切,表情达意的能量很大,不是叙述、描写等手段所能替代。而运用典故抒情论事,正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永遇乐》
晴色先从喜鹊知,斜阳一抹照天西。

见宋·范成大《病中绝句》。晴色:晴朗的天气。天西:西边的天空。这两句大意是:天欲放晴的消息预先从喜鹊的鸣叫声中得知,一抹夕阳的斜辉正从西边的低空映照下来。久阴欲晴,不啻大好消息。鹊能报喜,自然会将这大好消息预先通知给人们,故古人有“鸟鹊呼晴”、“喜鹊报晴”之说。这两句即从鹊知阴晴这种传说起笔,表现了诗人病中初逢久雨新晴的欣悦心情。可用于描写霪雨新霁的景色,也可用于表现“鸟鹊呼晴”的情景。

南宋诗人 范成大 《病中绝句》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见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注语。濯(zhuó茁):洗。心:这里指思想的器官。去:除掉。垢(gòu构):污秽,肮脏。这两句大意是:人们洗涤自己的心来除去坏思想,就像洗个澡来除去自已身上的脏东西。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多重比喻,先把自我反省比作“洗灌其心”。又把“洗灌其心以去恶”比作“沐浴其身以去垢”,这就把自我反省的必要性说得非常明白浅显,而易于被人接受。可用以自勉勉人。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四书集注·大学》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见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两句大意是:山何破碎,犹如风飘柳絮;身世浮沉,就像雨打浮萍。文天祥是宋末民族英雄,他在南宋危亡之际坚持抗元斗争,直到兵败被俘,壮烈牺牲。这首诗写于被元军俘获后过零丁洋之时,~是全诗的第二联,当时的南宋,几乎已经丢失了全部国土,八岁的末代皇帝赵昺把朝廷设在崖山海中.,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以“风飘絮”来形容十分确切。文天祥生当末世,虽官至丞相,危局已无法挽回。他在抗元斗争中孤军奋战,出生入死,曾一次被扣,两次被俘,如今身陷敌手,生死莫测,如此坎坷的身世,确实像无根的浮萍遭受风吹雨打,浮沉不由自主,生命朝不保夕。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精当,形象鲜明,感情悲怆,写危局和凶险的处境时可作借鉴。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见宋·文天祥《南安军》。这两句大意是:山河是千古不变的,城市却一时之间改变了模样(指被元人占领)。这是文天祥被俘北行途中写的诗。此时,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已被元军攻陷,陆秀夫背负着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宋王朝已经彻底灭亡,文天祥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这两句诗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春望》)的意境,通过鲜明的对比,抒写了江山易主的沉痛感慨。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南安军》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见宋·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县西南,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狂胡:猖狂的异族入侵者,这里指金人。这两句大意是:骑上战马击退猖狂的敌人,下了战马起草杀敌的文书。南宋的爱国作家陆游在这里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能驰骋疆场,运筹帷幄的文武全才的将领形象,他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实现书剑报国的夙愿。可是,“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qú,意为瘦)儒”,在投降派当道的南宋,陆游的愿望终究落空了,但他的著名诗句却与世长存,为他表白心迹.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观大散关图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见宋·陆游《示儿》。元:同“原”。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两句大意是:死后原本知道万事皆空,只伤心看不到全国统一。这是陆游的临终绝笔。陆游享年八十五岁,毕生以抗金复国为素志,但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弥留之际,他明知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不以为念,唯一的遗恨仍是“不见九州同”。诗句以质朴的语言倾吐生死不渝的爱国热忱,感人至深。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示儿》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见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鲈(lú卢)鱼:一种体侧扁,嘴大,鳞细,肉味鲜美的鱼。脍:把鱼肉切细。“尽西风”二句:《晋书·张翰传》:张翰,吴中人,在洛阳居官。“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几句大意是:请不要说家乡的鲈鱼脍多么味美,尽管现在西风已经吹起,张翰可曾归去?(言外之意是:我不愿学张翰那样忘怀时事,心系桑梓,见西风起就弃官归乡。何况北国早已沦陷,我这个“江南游子”已经无乡可归了。)在中国原始宗教中有一种固执的“厚土”观念,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重土轻迁,故乡之情特别浓厚。因此,在中国文学中,桑梓之念,莼鲈之思,故乡明月,霜鬓乡音已成为历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归之情成为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感情。而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示自己为了抗金复国,以国家时事为重,不以家乡为念,不愿学习张翰那样弃官归乡,希望有所作为,一片赤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借典故言志,不仅经济笔墨,丰富词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仍可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水龙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见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注语。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见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博:广博。未若:不如。要:要点。实:实际行动。这几句大意是:学习得广博,不如掌握住要点;掌握住要点,不如付诸实际行动,这几句讲的是“博”与“精”、“卸”与“行”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学的知识多而杂,样样都是半瓶子醋,不如学得少而精,能掌握住重点要旨,像“鼠五技而穷”不如“腾蛇无足而飞”(《苟子·劝学》)一样;掌握了重点要旨,不如用于实践,将所学转化为社会效益。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最后落脚到“行”上,突出了“行”的重要性。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朱子语类》
呦呦山头鹿,毛角自媚好,渴饮涧底泉,饥啮林间草。

见宋·陆游《山头鹿》。呦呦(yōu优):鹿鸣声。啮(niè聂):咬,这里是啃的意思。这几句大意是:山头小鹿呦呦地鸣叫,它的毛色、鹿角可爱而美好,渴了就饮涧底的清泉,饿了就啃林间的青草。鹿是食草动物,喜群居,性温顺,毛色美丽,头上的角很别致。诗句把鹿的声、形、习性都写了出来,使人感到十分可爱。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山头鹿》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仙名。

见宋·杨万里《水仙花四首》其三。仍:更,亦。这几句大意是:(水仙花)气韵奇绝芳香更奇绝,月光清丽高洁比不上它的清丽高洁。像俊秀飘逸的天仙不着地面行走,凌波水上姑且借“水仙”作为芳名。赞美水仙的体态、气韵、品格像冰肌玉骨、幽香飘逸的天仙一样美,因为它凌波于盈盈水面,才取了“水仙”这样一个美丽名字。语言含蓄风趣,写物形神兼备。

南宋诗人 杨万里 《水仙花四首》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见宋·陆游《陇头水》。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叫启明星、长庚星。传说太白星主杀伐,诗文中多用以比喻兵戎。南宋小朝廷主张对金“和亲”,以屈辱求苟安,故以“太白收光芒”喻之。这两句大意是:夜间观察天象,太白星收起了光芒,国家不会有军事行动,我想以死报国.已没有了战场。陆游毕生以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素志,以委身锋镝、裹尸马革为乐事,由于甫宋小朝廷以屈辱投降为国策,以至诗人壮志成空。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备,不图光复,颇为确切。由此引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慨叹,也十分自然。确实,对一个满怀壮志的爱国志士来说,没有比“报国欲死无战场”更可悲的了。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陇头水》
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

见宋·陆游《自勉》。养气:修养品节志气。完:完备。处身:对待自己的行为。端;端正。这两句大意是:培养志气节操.要使之完美无缺;对待自身的行为品德,要使之端正无邪。这两句话虽是作者写下来用以自勉的,但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值得全社会的人共勉。可供论述人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引用。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自勉》
一丘一壑也风流。

见宋·辛弃疾《鹧鸪天》[枕簟溪堂]。丘壑:指山水幽深的处所。本句大意是:这里的每一座山丘、每一道沟壑,都有着无限的韵味。辛弃疾遭到投降派排挤,离开官场闲居江西上饶农村,对那里的自然风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句以大笔总写山林风光,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鹧鸪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见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遗民:此指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的人民。胡尘:指被金人占领后烟尘弥漫的中原地带。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这两句大意是:遗民在异族统治下哭干了眼泪,引领南望宋王朝的军队又苦等了一年。这首诗写于公元一一九二年,离北宋灭亡已经有六十五个年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宋王朝苟且偷安,不图光复,遗民们的爱国之心却不能泯灭,他们在敌占区一年年,一代代地盼望着王师北伐,盼望着回到故国的怀抱,等待他们的却是失望接着失望。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却依然见不到“王师”的踪影。宋王朝早已把他们遗忘,而他们却还在年复一年地盼望着。透过这样一幅令人心碎的典型景象,陆游讴歌了广大遗民的爱国热忱,谴责了南宋王朝的投降国策,也表现了自己深沉的感慨。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见宋·杨万里《促织》。遣:使,令。这两句大意是:促织鸣叫一声就能使一个人感到悲凄,而它却整夜声声不断,到天亮仍无休无止。促织的叽叽细吟,极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勾起内心沉积的悲痛。它鸣叫一声就能勾起一个人的愁思,而今它却通宵鸣叫,到晓不休。这声声的低吟会使多少人悲伤,诗人没有明说,读者不言自明。一与多的递进悬念,是构成这两句诗情感发展的关钮;物与情的融汇,是这两句诗的突出特点。

南宋诗人 杨万里 《促织》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见宋·陆游《老马行》。燕赵:古代燕国、赵国,在今河北省及山西省部分地区。这里指代金国。这两句大意是:(老马虽然衰病,但雄心不减)一听到战鼓的声音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还能为报效国家、扫平燕赵贡献一份力量。显然,诗中的老马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马自况,极言战马虽属衰老,仍抱有为国家收复失地的雄心。一旦传诏北伐,擂响出征的战鼓,衰病的老马就会驰骋沙场,再显雄风,踏平燕赵,为国效忠。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老马行》
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

见宋·陆游《孤云》。阑:栏杆。尽日:终日。这两句大意是:不要惊奇我长时间地立倚栏杆,为的是爱那一片孤云终日悠闲地飘浮。这两句写一片整天悠闲的孤云,陆游爱它的闲散,倚栏相望,久久未能离去。从“莫怪”两字来看,诗人倚栏久立之举并不多见,因此才会引起人们之“怪”,才须要作出一番解释。也许,诗人此时的心境获得了难得的平静,正与悠闲的白云发生共呜?也许,他还在为世事烦心,同而特别羡慕白云的悠闲,而为之吸引?可见这两句并非纯写闲适之情,字里行间,仍蕴含着弦外之音。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孤云》
银河半落露华清,南斗阑干北斗明。

见宋·陆游《秋夕露生作》。露华:指晶莹的露珠。南斗: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共六颗,星斗形。阑干:横斜的样子。北斗:在北天排列的七颗亮星。这两句大意是:天河倾斜欲落,露珠清澈晶莹,南斗六星渐渐横斜,北斗七星闪烁光明。天上星河与地下露珠相互辉映,“半落”与“阑干”暗示夜已深沉。可用来描写夜色。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秋夕露生作》
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见宋·范成大《初夏》。永日:夏季昼长,故日永日。求,长。扇:扇动,指微风轻拂。这两句大意是:浓重的槐荫整天遮盖着屋头的阳光,麦花在微风的吹拂中飘散着清香。槐树生叶迟,八夏才成浓荫;麦子在三、四月间扬花,入夏才能闻到麦花的清香。作者紧扣景物的时令特征写夏景,虽字面不见一“夏”字,但读者已从所描写的物象里,感知夏的来临。

南宋诗人 范成大 《初夏》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见宋·陆游《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其二。玉骨:指诗人原配夫人唐琬的尸骨。陆、唐被迫仳离,唐氏改嫁赵士程,几年后陆游偶然与唐琬夫妇在沈氏园邂逅相遇,唐氏遣致酒肴,诗人也乘醉赋《釵头凤》词题于园壁,此后不久唐氏饮恨死去。墨痕:指诗人昔日在沈园壁上题《釵头凤》的墨迹。这两句大意是:唐琬玉骨早已化为黄泉尘土,(我)题《釵头凤》的墨迹仍留在沈园壁的尘埃中间。这是一首记梦诗。唐婉早已死去,沈园相遇也早成往事,但诗人对唐婉的怀念眷恋之情却怎么也不会泯灭。不但不会泯灭,缱绻之意反而随日俱增,愈老弥深。不仅白日思念,而且还要带进梦境。~两句就是写诗人在梦中又去重游沈园,见昔日题在园壁上的《釵头凤》墨痕于尘埃之中依稀可辨。通过梦中所见把诗人对唐琬缠绵不尽的悼亡深情,十分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

见宋·陆游《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潮》。拟岘(xiàn现)台:在今江西临川县。下临汝水,风景极佳。蹴(cù促):踏。这两句大意是:(雨中登上拟岘台),上望则黑云翻滚,如泼墨空中,满天乌黑一片;下看则浪拍水溅,雪花翻卷,半空尽是浪花。这两句写雨中景色:黑云白浪,上下映衬,有声有色,蔚为奇观。写浓云急浪可作借鉴。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潮》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见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这两句大意是:醉眼惺性中,仿佛见到松树在活动,我以为它要走过来搀扶我,便用手推松树说,“去!我不须要你搀扶!”写醉后狂态,形象逼真。可用来描写酒醉后的样子。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西江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见宋·辛弃疾《青元案》〔东风夜放〕。蓦(mò)然:突然。阑珊:稀疏,零落。这几句大意是:在人群里找了她千遍百遍都没找着,忽然一回头,却发现她原来在那灯火稀疏的僻静处。这首词先着力描绘南宋京都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一方面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灯火如昼;一方面是“宝马雕车香满路”,仕女如云。可是与作者相约的那个心爱的女子却不知何处去了。他“众里寻他干百度”,仍然渺无踪影;正在焦急之际,忽然一回头,却发现她正避开热闹的人群,独自站立在“灯火阑珊处”。词就在这不言而喻的欣喜中结尾了。由此可见,作者所追幕的,是一个品格高洁,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女子。在这种追求里,寄托着词人不愿与醉生梦死、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同流合污的情怀。粱启超认为这首词的词旨是“自甘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很有见地的。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引用这几句而赋予新义,认为这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通过孜孜不倦的千百次探求,最后有所发现,有所成就。这种引用古人的现成词语而赋予新义的作法,今天写作时值得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青元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见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纸上:书本上。躬:亲自。这两句大意是:学问只是从书本上获得终究感到肤浅,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实践,才能显出真知。这是陆游为教导他的小儿亍陆聿学习而写的诗。诗的全文是:“古人学句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学习书本卸识固然重要,但书本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深化,才能成为真知,成为自己的东西。此名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富于哲理,对每个人都有教益。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见宋·陆游《关山月》。沉沉:犹言洋探。按歌舞:打着节拍欣赏歌舞。厩:马棚。这两句大意是:在朱红大仃的深宅大院里,权贵们正接着节拍观赏歌舞,马棚里的战马肥胖老死,军库中闲置的弓箭也已腐朽断折了。~通过鲜胡的形象,揭露南宋投降国策导致的官场腐败、边备废弛的情景。现在可用来揭露批判反动统治者腐败误国的罪恶。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关山月》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枊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宋·谢枋得《蚕妇吟》在杜鹃啼叫到四更的时候,蚕妇就已经起来去照看桑蚕了;因为蚕多桑叶少,她很担心蚕吃不饱,不能快快长大。简直不能使人相信,在这透过柳树枝条能见到西沉月亮的时刻,在那高楼大厦里,歌女们还在为官人歌舞而没有归去呢!不信:不能相信。玉人:美人。南宋统治屈服对外妥协,不思国家的统一,整日沉醉在灯红酒绿之中,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而劳动人民却夜以继日地劳动,还维持不了生活。这首诗,通过对地养蚕妇女和官宦歌女的对比描写,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南宋文学家 谢枋得 《蚕妇吟》
不肯染时轻着色,却将密绿护深红。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见宋·杨万里《咏榴》。这两句大意是:石榴花不肯轻易把它的艳丽为初夏点染着色,却把它火红的花朵深藏在密绿的丛叶之中。用拟人手法写石榴花,构思新颖,别有意趣。

南宋诗人 杨万里 《咏榴》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宋·陆九渊《读书》。涵泳:深入体会,此指沉浸玩味于诗书之中.这两句大意是: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反复咀嚼、品味,这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此名句用一正一反的句法阐明道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这是属于说理的诗句,但使人不觉得它在说理,其语言自然通俗,犹如与人谈心,而诗味悠远,耐人玩味。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读书》
鲲鹏自有天池蓄,谁谓太狂须束缚?

宋·陆游《渔家傲》鲲鹏这个大鸟天池可以装下它,哪个人如果太狂妄自大的话就应该收敛一点。隐含的意思就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渔家傲》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宋·陆游《感事六言》。丹:丹砂,一种可作红色颜料的矿物。这两句大意是两边的鬓脚多年来已像雪那样白,一颗心直到死也像丹砂一样红。这是陆游八十四岁时的作品。此时,老诗人双鬓早己雪白,而耿耿丹心,老而弥坚。以“雪”喻白发,以“丹”喻赤心,十分贴切。而以“双鬓‘多年’作雪”和“寸心‘至死’如丹”相对照,更突出了丹心之坚定不移。写这首诗以后的第二年,作者就离开了人间,临终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嘱告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耿耿丹心,确实是至死不变。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感事六言》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万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俸禄。一品,是最高的官阶。高官厚禄不足为念,有了机会就要去救助民众。 苏:拯救;解救 元元:指人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五更读书示子》
冰轮斜碾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宋·陈亮《一丛花》[冰轮斜碾]。冰轮:形容冰清玉洁的满月。镜天:形容明净加镜的天空。练:白绢。这两句大意是:圆月斜转,仿佛在明净的长天碾过;月光像一匹白练铺在江面上,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寒光。词句以奇特的想象,精到的比喻,刻画出月行中天之状,写出了晓月之圆润,长天之清朗,江水之澄澈,月光之寒凉。这种新奇的想象和比喻,值得我们借鉴。用这两句词描绘江天月夜的景色,十分优美。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陈亮 《一丛花》
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古人。

宋·陈刚中《阳关词》在客店旁边不要因为柳树新生的枝丫而感到悲伤,大地的各个角落现在都是一样的春季,而四海之内又都是与我情同兄弟的好友,我走到哪里遇见他们,不都是古人相逢吗?

南宋诗人 陈刚中 《阳关词》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宋·陈亮《南歌子》[池草抽新碧]。本句大意是:春光就在繁花深处的鸟语声中。在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花丛深处,在悠扬宛转、悦耳动听的鸟语声中,人才最能体会到春天的存在,所以词人说“~”。可用来表现春天的喧闹和生机。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陈亮 《南歌子》
菊花到死犹堪惜,秋叶虽红不耐观。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戴复古《怀徐渊子》。堪:值得。秋叶:枫叶。这两句大意是:傲霜的菊花直到枯萎还受到人们的珍惜,枫叶尽管在秋风中染红,到底经不起人们仔细观赏。诗人认为:菊花色彩素淡,不畏风霜;枫叶虽一片火红,但未免太单调,因而人们多偏爱菊花。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有气节,有情操,有高尚品德的人,永远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有些名噪一时的人物,终将如过眼烟云一般转瞬即逝。以此二句来赞美菊花,十分恰切;亦可取其引申义,赞美有气节的志士。

南宋诗人 戴复古 《怀徐渊子》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寒夜》。寻常:平常。才有:一有。这两句大意是:窗前明月跟平常一样,但一有梅花的映衬,便非比寻常了。两句诗揭示了审美意象相互交融的道理。月亮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对象,诚然也美,但它的美感是单调的。若把它和其它物象相映衬,产生意象的交融,则会相得益彰,生发出新的意境。这里,作者在皎洁的月色下配上几枝疏梅,梅影深浅浓淡,随风婆娑摇曳,物象便多了层次感、动态感,平添了许多诗意,这就是“梅月”和“明月”美学意义不同的地方。

南宋诗人 杜耒 《寒夜》
清心而寡欲,人之寿矣。

宋·崔敦礼《刍言》卷上。清:清净。寡:少。这两句大意是:内心清净,世俗的欲望少,这样的人就会长寿。内心清净,摒除私心杂念,少起世俗的欲望,就能性情平和,不受气恼,血气顺畅,这样疾病自少,延年益寿势在必然。可用以说明长寿之道。

南宋文学家 崔敦礼 《刍言》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宋·范成大《鹧鸪天》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

南宋诗人 范成大 《鹧鸪天》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春日》其二。土膏:沃土。晌:—会儿。这两句大意是:春雨频催,肥沃的土地开始融动,一会儿工夫,万草吐绿,千花竞放,春天迅速来到了人间。“雨频催”写天气,“土膏欲动”写地气。“万草千花”写春意盎然,“一晌开”写变化迅速。两句诗就概括地写出了生机勃勃,万物复苏,转眼之间,无处不春的美好景象。可用于表现春色、春意和充满活力的春的气息。

南宋诗人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宋·方岳《别子才司令》。语人:同旁人说。这两句大意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如人意的事十中常有八九,而可以向他诉说的人十中却无二三。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许多挫折或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表现出一种人生艰难之叹,又含有一种淡淡的无可奈何之情。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一些利害相关又相矛盾的纠葛,因而形成了许多不便与人言及的秘密,“可与语人无二三”表现出一种人情隔膜,知音难觅的感慨。这两句以“不如意事常八九”与“可与语人无二三”的对举形成反比,使主旨更显突出。

南宋诗人、词人 方岳 《别子才司令》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宋·杜耒《寒夜》。炉:外面罩有竹制套子的火炉。汤,热水。这两句大意是:在严冬寒夜,有客人乘兴来访,因酒没有了,权且以茶代替;小竹炉里炭火初红,给室内带来了暖意,炉上水壶热汤刚沸,正好用来沏茶。首诗的后两句是:“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冬夜对饮,乐在御寒解闷;以茶当酒,别有一番情趣;梅月临窗,更给品茶聊天、消磨长夜的一对友人增添了望月赏梅的诗意。

南宋诗人 杜耒 《寒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宋·范成大《碧瓦》。两句大意是:尽管没风,但杨柳仍是漫天飘絮;尽管无雨,但棠梨仍是落花满地。诗描写了晚春的景色:满天飞絮,遍地落花。在许人看来,这是自然现象,不必责备风雨。此二句可用来形容晚春的景色,也可用来说明顺应物候而变化的自然现象。

南宋诗人 范成大 《碧瓦》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姜夔《契丹歌》。相间:一个隔着一个。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到来,草色青青,一碧万顷;芍药牡丹,相间发出鲜艳的红色。这两句是描写北方草原春色的。一提塞外,人们最容易跟沙漠、荒塞、春风不度等联系起来,姜夔笔下的塞北,却春色如许,美丽似画,令人目光一新。诗句的特点是视野辽阔,气势豪迈,与那些描写小园香径、柳絮杨花的诗相比,别有一番风味。用于描写草原的春色,描写大场面的春光,较为恰切。

南宋文学家 姜夔 《契丹歌》
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八。这两句大意是:有时会突然得到惊人的妙句,这是平时费尽心机也想不出来的。这两句虽然说的是所谓“妙手偶得“的情况,但如若平日不注意积累,胸无点墨,是断乎不会突然凭空想到惊人的佳句的。可供引用形容在诗文创作中,有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优美语言,而突然出其不意地得到新奇精美的词句的情况。

南宋诗人 戴复古 《论诗十绝》
风送寒蟾影。望银河,一轮皎洁,宛如金饼。

宋·葛长庚《贺新郎》[风送寒蟾影]。寒蟾(chán缠):指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为月的代称。这几句大意是:清风送来寒蟾的身影,遥望银河岸边悬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好像一只金饼。以“金饼”喻圆月,光辉闪烁,明浩耀眼,形象生动。可用来描写月轮。

南宋道士 葛长庚 《贺新郎》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一。篱落:篱笆。蛱(jiá荚)蝶:蝴蝶。这两句大意是:长长的白天,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蜒、蝴蝶在飞来飞去。这是描写农村夏日风光的诗句,全诗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在前两句描绘了初夏江南农村的优美景色以后,这两句从侧面写了江南四月农事的繁忙。正因为农民早出晚归地在田地里劳动,所以白天篱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蜒蛱蝶在翻飞穿行。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在写作时可以借鉴。

南宋诗人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范成大《晚步西园》。这两句大意是:是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春花,又是东风吹落了姹紫嫣红的众芳,同是一种东风,却为什么有两样心肠呢?问得有理却又无理,东风无法回答也无须回答,诗人的恋春惜花之情已从这有趣的问话中曲曲表达出来。写春风或写惜春可作借鉴。

南宋诗人 范成大 《晚步西园》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瞑。

宋·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这几句大意是:双燕最爱争着贴近地面疾飞,竞相夸耀看谁的姿态轻捷优美。因为贪玩,直到天色很晚才返回红楼上的巢内,一路上看够了暮色笼罩下的红花绿柳。这几句不仅写出了双燕轻盈地贴地竞飞的习性,而且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于双燕以人的心理,表现了燕子贪恋观赏风景以致归晚。特别是“红楼”二句,备受后人称赞,王国维称它有“化工”之妙。

南宋词人 史达祖 《双双燕》
微雨洒芳尘,酿造可人春色。

宋·石孝友《好事近》[微雨洒芳尘]。芳尘:春天充满花香的土地。可人:宜人。这两句大意是:蒙蒙春雨飘洒在芳香的土地上,酿造出一片宜人的春描写春雨化物、春色宜人等意境,可以参考此名句。

南宋词人 石孝友 《好事近》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这几句大意是:流逝的时光容易把人的年华抛在后面,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此三句写时间的流逝。“流光”句是说光阴似箭,逝者如斯,显得过于抽象,似在给人讲哲理,因而词人便以樱桃渐红,芭蕉转绿,形象地写出季节的推移。樱桃是一点点变红,芭蕉是一点点转绿,而青春、年华也正是在这渐红、转绿中消失,可谓别有情致。以此三句来形容晚春景致,感叹春光流逝,均十分恰切。

宋末元初隐士 蒋捷 《一剪梅》
何处桂花发,秋风昨夜香。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戴复古《长沙道上》。这两句大意是:是什么地方桂花开了,昨夜的秋风中充满了香气。桂花细碎且又生于叶腋之下,所以它不像大花冠的花儿那样惹人注目,人们往往先闻到风中飘来浓郁的花香,才惊喜地去寻觅桂花。诗人行在长沙道上,就是未见桂花而从秋风送来的香气中,感知到桂花开了。诗句清淡自然,却极得桂花之神。

南宋诗人 戴复古 《长沙道上》
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

宋·葛长庚《晓行遇雾》。这两句大意是:时已拂晓,茫茫夜雾将要散去,忽无忽有;雾去时春山显现,好像近在眼前;雾来时春山隐没,又遥遥不知所往。写作需要生活。作者晓行遇雾,有了真实的生活感受,所以才如此生动地描绘出“晓雾”的特征,使人如临其境。描写晓雾可作参考。

南宋道士 葛长庚 《晓行遇雾》
群鸦争晚噪,一意送斜阳。

宋·戴复古《访杨伯子监丞自白沙问路而去》。噪:大声鸣叫。这两句大意是:傍晚,成群的乌鸦争着乱叫,一心一意送斜阳落山。为了描写暮色降临的情形,作者选取暮鸦群噪的场面,并想象群鸦正在送别“斜阳”。诗句从极为寻常的描写对象之中表现出盎然的情趣,可用来描写聒噪的乌鸦,也可用来描写村野傍晚的景象。

南宋诗人 戴复古 《访杨伯子监丞自白沙问路而去》
所谓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说到透彻处,何止十年之功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和您谈一次话,胜过自己读十年书。形容对方学识渊博,见解高超,从谈话中使自己获益匪浅。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朱子语类》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第十三章》注语。即:就。以:用。其人:那个人。道:方法。还:回过头来。怡:整治。这两句大意是: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对付他自已。朱熹在《中庸》十三章注中说:“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列。故君子之治人也,~。”现在人们借用过两句话,常用以说明对付坏人就以他整治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整治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四书集注·中庸第十三章》
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慕:仰慕.敬仰思幕。这两句大意是:听到别人有美德,就对他仰幕;知道自己有过错,就感到害怕。仰慕别人的美德,就会向他学习;害怕自己有过错,就会惊惧面悔改。这两句是化用了《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句意。可引用以自勉或赞扬那些从善如流,知过而改的人。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陆象山集·语录》
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第二十章》注语。蚤莫:即早暮.先后的意思。至:达到成功。这几句大意是:接受道理有前有后,实行道理有难有易,然而能自已努力向上,永不松劲,那么,他们必能成功是一样的。~几句说事业成功者所走的途径不同,接受的道理有先后,对道理理解、执行上也有区别,但他们意志坚决,坚忍不拔。努力向上,不懈怠,不停息,这一点是完全一致的。这句说明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意志坚定。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四书集注·中庸第二十章》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锐:锐进,急进,速:速成。这两句大意是:确立志向应坚定而不是急于求成,成功在于坚持下去而不在于迅速见效。~二句说明凡事应注意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确立志向应考虑到是否有坚实的基础,而不要急于求成;应考虑到志向的坚定不移,而不是以冠冕堂皇的豪言壮语充数。事业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不在于迅速见效,若贪求速成,则必然要搞短期行为。可用以说明立志应符合实际,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

南宋词人,书法家 张孝祥 《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负我,切莫负人。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守口如瓶》。意:心思,指私欲。如城:如守城防敌一样。这两句大意是:守住自己的嘴巴,像瓶子一样严密,不要多言;防范自己心中产生私欲,像守城防敌一样,戒备森严。这里讲的是儒家的修身之道,强调要慎言语,防私欲,比喻可谓准确,富有形象性。但这种人生哲学则是不可取的。可用来讽刺那种明哲保身、思想守旧的道学先生;也可以“守口如瓶”来强调保密的重要性。

南宋词人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守口如瓶》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宋·辛弃疾《定风波》(听我尊前).这两句大意是:只要感情亲密,即使相隔千里,也觉得亲近;要相信,没有感情的人,即使面对面,也如同隔着山河。这是作者送友人范暾之游建康(令南京市)时即席而写的赠别词,词意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近。可用以表友情,写慰别。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定风波》
置虚器于水中,未充则唱,既充则默。

宋·杨万里《庸言》。置:放。虚器:空的器皿。充:满。唱:指发出声响。这几句大意是:把空瓶子放到水中,水未充满时就发出咕嘟咕啷的声响,水充满了就默不作声了。作者通过一个常见的物理现象阐述一种社会现象,形象地比喻那种所学不多、半瓶子醋的人,常常爱夸夸其谈,自我吹嘘;而越是经纶满腹、饱学多识的人则越发谦虚,不尚空谈。此句可借以赞美饱学而谦虚的人,讽刺浅薄而爱自我炫耀的人。

南宋诗人 杨万里 《庸言》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移:改变。这两句大意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天下大趋势的形成,是由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挤、军事、文化意识、大多数人的意志等等多方面的条件促成的,它一经形成,便具有不可改变性,要想凭一些人的主观意志和努力去改变是不可能的。这两句多用来说明人要认清天下大势,不可逆势而动。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三书》
人定兮胜天。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刘过《襄阳歌》。本句大意是:人要与自然作斗争,而且一定可以征服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观点与荀况的“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观点之争。荀子反对“天命”说,并且提出了“戡天”即征服自然的光辉思想。他说:与其尊崇天的伟大而思慕它,不如把天作为物质看待来制服它。刘过说的~即荀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定胜天”的思想已成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勇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强大的精抻武器。

南宋文学家 刘过 《襄阳歌》
三分诗,七分读。

宋·周密《齐东野语》。这句话所在的原文大意是:有一个人仰慕苏东坡的大名,拿了自己的诗朗读给苏东坡听。读完之后问苏东坡他的诗能得几分,苏东坡说可得十分,这个人非常高兴。接着苏东坡幽默含蓄地说:“~”,意谓诗作本身并不佳,只能得三分,而朗读得很精彩,可得七分.揭了那个人的底。后世引用这句话时,大多抛开它的原意,而用来强调朗诵的重要性。因为在诗歌欣赏的整个审美过程中,朗诵是很关键的一环。朗诵得体,可以使本来很平常的诗增色不少。还可供引用说明要想真正领略一首诗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必须反复朗读,用心体味。

南宋词人 周密 《齐东野语》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

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其一。听天:听任天然。这两句大意是,(张文潜笔下的)春天红花、秋日朗月和严冬冰雪,都一如自然天成,他不用前人、古书上的陈词滥调来雕琢描绘,而依仗着现实生活触发的创作激情,自然地予以展现。张文潜即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崇尚自然,反对雕琢,主张为情造文,不能为文造情,他的艺术追求是一个“真”字。杨万里的诗歌主张和张耒现实,所以他对张来的诗十分喜爱。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从生活出发,以真实的感情从事创作,不可因袭别人的陈词滥调编织自己的作品.

南宋诗人 杨万里 《读张文潜诗》
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诗家更道不。

宋·陆游《读陶诗》。夏木扶疏句:指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诗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还许诗家”句:意谓像陶渊明这样的句子,后来的诗人们还能写得出来么?不:通‘否”。这两句大意诗:请您看“夏术扶疏”这样的诗句,还有别的诗人能做得出来吗?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天然浑成、清新淡远,不假雕饰,自成风格,并开创了田园诗派。陆游主张以陶为师,对陶渊明十分景仰,晚年尤甚。~两句仅表现出陆游对陶诗的景仰,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晚年崇尚清新自然、闲适恬淡的艺术情趣。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读陶诗》
文章均得江山助。但觉前贤畏后贤。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王十朋《游东坡十一绝》其二。文章泛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江山助:指山川景物能激发、启迪诗人的情思。前贤:前代的名人,此指白居易。后贤:此指苏轼。这两句大意是:(白、苏仕途都有坎坷遭遇,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他们的)诗文成就均得到江山的帮助,但我觉得苏轼似比白居易高出一头,前贤也会觉得后贤可畏。南宋诗人王十朋酷爱苏轼诗文,在这首绝句里,他对白、苏两位大文学家进行了对比评论,表现出偏爱苏轼的倾向。现可借用这两句说明:壮丽的山川,优美的景物.往往能开阔人们的眼界,启迪人们的文思,使人们写出各种作品。而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停前进,文坛、诗坛上也会经常涌现出新人,他们以崭新的姿态,崭新时视野,崭新的技巧,创作出崭新的作品来。这些带有虎虎生气的后生晚辈,每每令功成名就的老一代诗人、作家感到后来居上,后生可畏。

南宋政治家和诗人 王十朋 《游东坡十一绝》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宋·戴复古《沦诗十绝》其四。须:应当。教:使,让。这两句大意是:应该让诗句从我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这两句告诉我们:诗贵创新,贵于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反映作者的独特个性,切忌拾人牙慧,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

南宋诗人 戴复古 《沦诗十绝》
烁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

宋·杨万里《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其一。炉槌:冶炼工具。缘:因,由。渠:它,指炉槌。这话句大意是:作诗为文好比炼铁,反复锤炼字句岂能缺少?但要写出绝妙好词,未必全靠熔炼字句的工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写出好诗,还得在捕捉诗情、提炼意境……等方面下工夫。诗的下两句是“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此名句可引以说明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熔炼字句,锤炼语言,不可或缺,但绝不能仅限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努力,还得有其它方面的工夫才行。

南宋诗人 杨万里 《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
欧公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宋·吕本中《吕臣童蒙训》。欧公:指欧阳修。窜(cuān篡)定:删改修订。这几句大意是:欧阳修写文章,写成后先贴在壁上,随时加以删改修订,有时改得通篇不留一个字。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一代宗师,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许多名篇,流传千古。这样一位在诗歌、散文方面造诣高深的作家,写文章还要先打草稿,贴在墙上反复修改,甚至改得一字不留,我们有什么理由仓促成文、草率定稿呢?

南宋诗人,词人,道学家 吕本中 《吕臣童蒙训》
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日秀。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之佚文。状:人物的情态或事物的形状。溢:充满,此处是充分展现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所抒发的感情见于语言之外叫作“隐”,所描写的情状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叫作“秀”。作家们创作诗文,历来讲究所渭“言外之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既寄托在诗文之中,又不在字面上表现出来,而是让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自已的思索、揣测、想象、联想去领会或休味。文学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篇章,便往往具有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同时,作家们在描写人物情态和事物的形状时,还要尽可能地细致准确、真实生动,力求能使读者觉得那些人和事物仿佛就在目前,具体可感。因此,“情在词外”、“状溢目前”或寄托遥深,或描写传神,是历代作家共同的追求。本名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家进行创作时,应力求描写生动传神并尽量使作品具有更深隐的含意,也可仅引用“情在词外”、“状溢目前”来评价、赞美某些作品。

南宋学者 张戒 《岁寒堂诗话》
诗家气象贵雄浑。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三。诗家:指诗人的作品。气象:景象。雄浑:雄健浑厚。本句大意是:诗歌中的景象以雄浑为贵(不可过于雕琢或朴拙)。戴复古的这首诗全文是:“曾向吟边问古人,~。雕锼太过伤于巧,朴拙惟宜怕近村”。作者认为,诗歌的语言如果过于雕琢就伤于虚浮,如果过于质朴就近于村俗,而雄健浑厚则是最好的境界.这是作者对诗歌辞采的要求,这种文学主张可以借鉴。

南宋诗人 戴复古 《论诗十绝》
语贵脱酒,不可拖泥带水。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脱洒:指干净利落。拖泥带水:比喻写文章不简洁。这两句大意是:语言以干净利落为贵,不能拖沓冗长。文贵筒明,语贵凝练。拖沓冗长既有害文辞的优美,又有害文意的表达。~两句论的虽是诗法,对作文也完全适用。

南宋诗论家、诗人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
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本句大意是:语言完了而意味却无穷无尽。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含蓄的诗境,言虽尽而寓意无穷,耐人思索,耐人寻味。刘勰《文心雕龙》所谓“情在词外”,所谓“物色(风物景色)尽而情有余”,“辞已尽而势有余”,指的就是这种含蓄的美。无论写诗作文,都应追求一种深度和厚度,避免因过于直露而流于浅薄。

南宋诗论家、诗人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
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陆游《读近人诗》。这两句大意是:在形式上过分修饰雕琢,失去自然本真,本是文章的一大弊病;故意标新立异,追奇求险,尤其损伤文章的精神和内容。这是写作的经验之谈,很有见地,有志写作者应以此为戒。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读近人诗》
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

宋·吕本中《吕氏童蒙训》。失:失误。野:粗糙。靡丽:浮靡华丽。气质:风骨,指雄健有力的风格,整顿:收拾。这几句大意是:初学作诗,宁可在粗糙浅俗方面有失误,不可在浮靡华丽方面有失误。失误在粗糙方面,尚不损害作品盼风骨;失误在浮靡方面,就不可收拾了。初学作诗,难以求全。失之于野,可必锤炼提高,无损于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风格;如果华而不实,言之无物,那就失去了修改的基础,“不可复整顿”了。初学写作者切不可误入歧途。

南宋诗人,词人,道学家 吕本中 《吕氏童蒙训》
兴者,先富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这两句大意是:兴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先说另一事物来引起所要吟咏的事物。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触景生情,固事寄兴,先将此种感情寄托于所见之景物,然后触类旁通,引出所要吟咏的事物。如《诗经》首篇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于好逑”,就是由眼前看到的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的雎鸠鸟.暗中比喻笃于伉俪之情时淑女与君子。前两句为起兴,用以引出后两句所要吟咏的青年男子追求妙龄女子之情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诗集传》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这两句大意是:比这种表现手法,就是用那种事物来比这种事物。这种表现手法,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比喻。通过比喻,可以把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礼记·学记》也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就是广设譬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诗歌,就没有文学。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比”在《诗经》里已被广泛运用,并被后世文学家所继承,将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诗集传》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赋:诗经三种表现方法(赋、比,兴)之一。敷陈:铺叙,详细地叙述。这两句大意是:赋就是对事物进行铺叙,直截了当地把它说明白。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赋是直陈,是铺叙,适合于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叙事性的诗歌及篇幅较长的抒情诗,常采用赋的手法。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诗集传》
登临自有江山助,岂是胸中不得平。

宋·洪迈《次韵蔡瞻明登中山》。这两句大意是:登山临水自然能得到江山的帮助,哪里是胸中有了不平才能引出诗情!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点,认为“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作品也都是作者的不平之鸣。洪适在这里表示异议,认为大于世界自能引起诗情,不必胸有郁结才挥毫作诗。这两句强调了客观事物对激起文思的积极作用,可化用以说明深入生活对创作的重要意义。

南宋文学家 洪迈 《次韵蔡瞻明登中山》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宋·陆游《舟中作》。这两句大意是:每个村庄都可以入画,每个地方都有作诗的素材。陆游这首诗,本意是赞扬江山风物之美,可用以说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文艺创作的素材。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舟中作》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宋·陆游《秋思》。并刀: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称为“并刀”或“并州翦”。卷:指诗卷。这两句大意是:诗情就像并州的剪刀帮样锋利,把大自然的秋色剪裁到了诗卷中来。陆游在这里以形象的比喻,说明诗人要以十分敏捷的文思,捕捉生活中充满诗情画意的题材。这与苏轼所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是一个意思,既强调了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又指出了文思对创作的重要。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秋思》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天机云锦:古代传说天空中锦缎般绚丽的云霞,是天帝的孙女用巧手在织机上织出来的。这两句大意是:(诗歌反映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有生活、有感受的作者自然会写出好诗)像神女织出来的锦绣任凭自己随意取用,剪裁时根本不需要剪刀和尺子。这是诗人陆游总结诗歌创作体会的一首诗。他用一个巧妙而美丽的比喻,形容作家有丰富的生活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自会挥洒自如,写出浑然天成的诗文来,决非凡人刀尺所能剪裁。把干巴巴的写作理论写得如此富于文采,足见作者的艺术功力。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便有诗。

宋·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其一。征行:远行。这两句大意是:关起门来寻觅句子不是作诗的方法,只要出门远行便能写出好诗。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只有深人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素材,引出创作的情思,从而写出好作品来。在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时可以化用。

南宋诗人 杨万里 《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宋·陆游《示子遣》。汝:你。果:果真。这两句大意是:你如果真正想学作诗的话,必须具备的素养应该在诗外去寻找和积累。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件困难的工作,而诗歌由于语言、形式上的诸多要求,更是很难学成的文学体裁。同时,要想写出优秀的诗歌,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字工夫,而且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能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把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仅仅在诗歌技巧下工夫还远远不够。“工夫在诗外”是杰出诗人陆游在自己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对每个立志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有教益和启迪。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必须具备深厚的生活基础,具备多方面的素养,也可仅引用“工夫在诗外”以评价、赞美某些诗人、作家的高深造诣。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示子遣》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四。意匠:指作文、绘画时的精心构思。纵横:奔放,不受拘束。这两句大意是:精妙的构思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刚劲的笔触纵横恣肆,任意驰骋。浩瀚的文思,是写作的基础,文思浩瀚则笔力纵横,笔力纵横则表达如意,正如苏轼所说;“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两句对创作时的构思和表达均有借鉴意义。

南宋诗人 戴复古 《论诗十绝》
蹉跎莫谴韶光老。 宋朝·南宋名人名言

宋·朱熹《四时读书乐》。蹉黠:虚度光阴。韶光:指人的青春。本句大意是:切不可虚度光阴,让美好的青春白白地老去。~言简意赅,蕴吉丰富,一句话写出了对时间的急迫感,对青春虚度的痛惜情,有感叹,有告诫,也有警示,可以视为劝学惜时的格言。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四时读书乐》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吕子约》。这两句大意是:从大体上说,学问只有两大范畴,获得知识,勉力实践而已。作为大儒,朱熹忠实地祖述儒家正统的知行观。多少年来,封建士大夫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一代又一代地做着“致知”、“力行”两大学问,养成了儒家学以致用,积极用世的基本精神风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同题,这种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朱熹文集·答吕子约》
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这几句大意是:学习不一定追求广博,关键的是所学的东西应当有实用价值;做官不一定追求显贵,关键的是所仕之职应当受之无愧。作者这几句话强调学以致用,官须称职,做到知与行统一,名与实相符。所以,~下面接着说:“学而无用,涂车刍灵也;仕而有愧,鹤轩虎冠也。”意思是: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就像送葬用的泥车草人一样,空好看而已;做官尸位素餐,受之有愧,无异于乘轩车的鹤,戴冠冕的虎,滥厕禄位罢了。这种学、仕观,现在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南宋学者 罗大经 《鹤林玉露》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宋·朱熹《学规类编》。濯(zhuó茁):洗,此为涤除。这两句大意是:涤除陈旧过时的见解,从而得来新的意义。此条阐明学习应该坚持除旧布新的道理,以之作为学者治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范。这在讲求师承,讲求“疏不破注’的传统十分盛行的时代具有破旧立新的积极意义。此名句短小警约,讲求对偶,既新且雅,带有明显的典籍文化的特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学规类编》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宋朝·南宋名言语录

宋·朱熹《性理精义》。循序:按照次序渐进。致精:达到精通。本句大意是:读书的方法,没有比按照由浅入深的次序逐步前进最终达到精通更重要的了。此条阐释读书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道理。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根基越扎实,建树大厦的保险系数就越大,今后就越有可能大有作为。假如违反学习本身的规律,幻想走捷径,跳跃式地学习,就不可能达到“致精”的境界。因此,“循序”和“致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朱熹揭示了二者的关系,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使该名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性理精义》
善学者通一经而足。

宋·陆游《万卷楼记》。经:指懦家经典。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当以一种经书为中心,把一种经书真正读通,就一通百通了。这是陆游著名的治学主张,谈的是读书精与博的辩证关系。读书宜精不宜滥,为了使“一经”达到“精通”的程度,又必须博览,这个“博”并非泛滥无归,而是以约御博,博中有精,紧紧围绕要“通”的“一经”去博览。如要读通《诗经》,就必须训诂名物,通古今异音,不能不读《尔雅》;必须明了礼制服饰,不能不读《礼记》;必须清楚《诗经》中引用的历史典故,不能不读《春秋》。如此等等,旁征博学,目的是为了读通《诗经》。这样把《诗经》读熟了,精通了,你也获得了丰富而广博的学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很值得学习。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万卷楼记》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宋·陆游《读书》。藜羹(līgēng犁耕):藜是一种草本植物,嫩叶可食,用藜做成的菜粥称为藜羹。这两句大意是:为读书而屡忘进食,一心要实现学富五车的平生目标。此条塑造了一个为追求知识而废寝忘食的形象。“藜羹麦饭”反映了主人公的俭朴,“冷不尝”反映了主人公的勤奋,“要足平生五车读”是他奋发追求的目标。由于目标明确,虽然生话请苦而乐在其中,诗句洋溢着一种自信而轻松的气氛。此名句平淡自然,不用奇字奇句,而以其精神境界取胜,故能风格独具,形象鲜明。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读书》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mingjudaquan/134473154731.html

名人名言朝代:宋朝·南宋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