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三国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朝代:三国时期名人名言

三国历史(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名言 三国经典语录 共收录三国名人名言131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志当存高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三国文学家 曹植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三国名言语录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前出师表》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 孙权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

见三国·蜀·《诸葛亮集·治军》。陈:同“阵”。这两句大意是:敌人要固守阵地,就选择他守备薄弱的地方发起攻击;敌人要兴师出兵,就用出人意料的战术突然袭击他。战争中就是要用“有备”去攻“无备”,以“有意”去胜“不意”,以超乎常规的奇兵奇谋克敌制胜,古今中外许多战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治军》
尸位素餐,难以成名。

见三国·魏·曹植《矫志诗》,尸位:占居职位而不尽责。素餐:白吃饭。成名:取得好名声。这两句大意是:白白地占居职位而不克尽职守的吃闲饭的人,难以取得好名声。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想赢得人们的称赞,取得好名声,就要勤奋努力,克己奉公,干出点成绩,作出点贡献。如果总是禄禄无为,尸位素餐,就难免被人们指责、议论。本名句可供劝诫人们奋发有为时引用。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矫志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诫子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轻:轻视。然:如此。这两句大意是:文人相互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知识分子往往互相轻视,或由于自矜自高,或由于忌妒他人,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陋习。今天,随着社会的进化,文明的发达,大家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共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前提下,这种陋习已有所克服,但还不能说已经根除。这两句多用来说明文人相互轻视由来已久,也用来反对文人相互鄙薄。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典论·论文》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纳履(1ǚ吕):整理鞋子。整冠:正帽。这两句大意是:在瓜田里不提鞋子,在李树下不整帽子。在瓜田里弯腰提鞋,就会造成偷瓜的嫌疑;在李树下举手正帽,就会造成偷李子的嫌疑。《君子行》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就是以这两句比喻明智的人应防患于未然,避免嫌疑的产生。今有“瓜田李下”、“瓜李之嫌”等成语,则分别指容易涉嫌的场合和容易被误会的嫌疑。如《北史·袁聿修传》:“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三侠五义》第五十二回:“他因家下无人,男女不便,有瓜李之嫌”。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们要避免嫌疑。

三国文学家 曹植 《君子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三国·曹植天地是永恒的,永无终极,人生是极其短暂的,就象朝霞,绚烂夺目一时,转瞬消逝,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在短暂的瞬间,尽量活出自己的意义。

三国文学家 曹植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三国·魏·曹植《矫志诗》,都蔗:粗大的甘蔗。这几句大意是:粗大的甘蔗虽然味道甜美,但当作手杖来拄则必定断折,谗佞人的蜜语巧言听起来很舒服,但按照它去办事则必定失败。这几句说明用人行事不能光看外表,而要讲求实用,不然的话,就会受骗上当。这种用比喻补充说明问题的方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矫志诗》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人:贤能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得到贤能的人就安稳,失去贤能的人就危险。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国家安危重在得人。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秋胡行二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七步诗》现代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七步诗》
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三国·魏·曹植《王仲宜诔》。华:花。思:文思,灵感。这两句大意是:文章像春天烂漫的花朵,文思如山间奔涌的泉水。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称赞“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文思敏捷,创作丰富,诗文精美。现在可供引用评价、赞美古今其他有成就的作家、诗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王仲宜诔》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五仪解》一个人若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考虑问题若能明辨是非,通达事理,说起话来就不会自以为是。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五仪解》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三国名言语录

《孔子家语·王言》曾参问:“请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上位尊敬老人,下民就更孝敬;上位重次列,下民就更顺长者;上位爱施舍,下民就更宽厚;上位亲近贤者,下民就选择交友;上位德行好,下民就不会隐藏错处;上位不贪利,下民就耻于争斗;上位廉洁谦让,下民就会耻于供上的太少,这就叫七教。这七种教化,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政治教化有这样的基本原则,那么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确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那么还有什么不正呢?所以,君王首先在自己身上树立仁德,这之后大夫就忠了,士讲诚信,百姓敦厚,风俗纯朴,男人朴实,女人正派,这六点是教化达到的结果,散布到天下四方,不会出现空隙,纳入到不大的屋民不会显得满塞。用礼来划分人的等级尊卑,用道义立身处世,用顺从礼法的原则行事,那么,百姓厌弃坏的,就像热水放入雪一样不相容。”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王言》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自己聪明智慧,要保持愚笨的样子;功劳覆盖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样子;既勇敢而力气盖世,要保持怯弱的样子;财富拥有全天下,要保持谦逊的样子,这就是所谓谦让了再谦让的办法。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王言》所以说,天下最仁德的人,能聚合天下最亲的人;天下最圣明的人,能推举天下最有才能的人。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王言》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 周瑜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在臣》。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修养道德,确立操守,不因为困窘而改变其志向节操。汉乐府《猛虎行》有“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之句,君子修道立德,决不能随波遂流,见风使舵,从而丧失品格,为人所不齿。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在臣》
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

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康诗二首》其二。义:情义。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之交。重在情义.不必经常厮守相随。郭假叔认为君子相交,义最重要。所以他说:“天地有明理.远近无异同。三仁不齐迹,贵在等贤从。”微子、箕子.比干被称为殷朝“三仁”,他们的事迹不同,但重义却是一致的。现在可以给“义”以新解释.表明交友要以理想、原则、志趣为重。

三国·魏学者 郭遐叔 《赠嵇康诗二首》
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三国·魏·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枉:弯曲。这两句大意是:上面不正,下面就弯曲;上面混乱,下面就叛逆。~和《意林·政论》说的“上行下效”,晋代杨泉《物理论》说的“上不正,下参差”,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说的“上邪下难正”,郁冈樵隐《缀自裘·铁冠图?夜乐》中说的“上梁不正下粱歪”等等,意思相同,都是说明作君主的人不好,下面做臣子的就台跟着学坏。因此,地位在上的人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名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教育意义,都可引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君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秀:出众,突出。摧:摧残。堆:土堆。湍(tuān):水势急,这里是冲刷的意思。非:非议,诽谤。这几句大意是:嘉木高出于树林,必然首先遭到大风的摧折;土堆突出于堤岸,必然首先遭到急流的冲刷;品行高出于众人,必然受到世俗的诽谤。品行出众的人,容易遭到忌妒,受到攻击诽谤,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众人的这种作法又显然是不正确的,作为品行高尚的人,当然应该顶住这股风,坚持自己的作为。在这几句中。作者以“木秀於林”和“堆出于岸”的遭遇,恰如其分地阐明了“行高于人”者的遭遇,这种以物理喻人情的方法很巧妙。今天有俗话如“树大招风”、“雨淋出头椽”、“枪打出头鸟”等,也都有类似的意思。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三国时魏国文学家 李康 《运命论》
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遗(wèi未):赠送。若:如。善言:有益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与其赠送人钱财,倒不如给人留下有益的话。儒家古训,重义而轻利。因此,赠人以钱财,远不如赠人以合乎儒家之道的善言贵重。钱财再多是有限的,而善言使人得益则是无穷的,这就是~的原因。这句话今天仍有启迪作:赠送同志、亲朋以金钱,不如给他以忠告,促使他努力奋进为好。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六本》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未然:还未发生。处:置身于。这两句大意是:高尚的人要预防还未发生的事情,不要置身于犯嫌疑的境地。曹植《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高尚的人应洁身自爱,行为要明智,对于可能被误会和怀疑的处境要预先避免,以免受嫌疑不好洗刷。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们要处事谨慎,要避开嫌疑。

三国文学家 曹植 《君子行》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行:行动。小人:道德低下的人。这两句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道德低下的人只是以自己的舌头说话。君子重行不重言,他并不大肆宣扬,自我炫耀,而是以行为表明自己人品的高尚;小人重言不重行,他说得天花乱坠,以言语惑众正是为了掩盖自身的鄙陋。这两句用于教育人要重在做而不要重在说,也用于说明不可轻信那些说得美妙动听的言论。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颜回》
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没:沉没。这两句大意是:船没有水不能行走,而一旦水进入船内,船就会沉没。“舟”与“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互为依附的条件。就“行”来说,是矛盾双方相对稳定的结果。一旦超越“舟浮于水”的条件,矛盾双方向其反向转化,则会产生舟沉于水的结果。可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向人们提示处事的方法。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
春生者繁华,秋荣者零悴。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荣:茂盛。零:凋零。悴:憔悴。这两句大意是:春天生长的植物逐渐花繁叶茂,葱茏昌盛;秋天茂盛的植物不久将枝枯叶黄,憔悴凋零。这两句用自然规律说明一种社会事理:生得其时者,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生不逢时者,即使很有才干,也难于大有作为,从而说明时运、机遇、条件的重要性。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虫名,又名马蚿,长寸许,体如圆筒,躯干有二十余个环节,每节生出一对脚,切断后仍可蠕动。这几句大意是:百足虽然死了还能蠕动,这是因为扶持它的脚多的缘故。这几句比喻一个有权势的人,或财力雄厚、势力很大的集团、家族,一旦人死了或集团、家族垮了,其势力影响仍然残存,因为扶持它的力量多,还会保持着虚架子,不至于立刻破产。如《红楼梦》第二回介绍贾府说:“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如先前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这几句《意林》引《鲁连子》为:“百足之虫,断而不蹶(仆倒),持之者众也”。

三国曹魏王公 魏明帝曹睿之子 曹冏 《六代论》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涓(juān娟)涓:细小的水流。壅(yōng拥):塞止。这两句大意是:不堵塞细小的水流,最终会成为大江大河。溪水虽小,汇而成江河;凡事虽小,积而成大业;注重具体的、平凡的积累,最终必将得到丰硕的收获。同时也说明了哲学上的一个道理: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即引起质的变化。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观周》
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游气回肠:形容音乐十分动人,能使人柔肠回转,气息摇荡。气:指人的精神状态、情感意趣。这两句大意是:歌声感动人的心灵和耳朵,使人柔肠为之转折,感情为之摇荡。这两句极写歌乐之美妙,使人悦耳动心,荡气回肠。可用以盛赞动人的音乐,也可仅用“荡气回肠”或“回肠荡气”来形容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大墙上蒿行》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这两句大意是:善于运用比喻的人,用一句话就能说明几件事;不善于运用比喻的人,用许多话还说不明白一个意思。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好的比喻既要贴切,又要含义深广,否则将会越比越胡涂。可用以说明运用比喻时应妥为选择。

三国时魏国思想家 刘劭 《人物志·材理》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文章:指诗、文创作。经国:治国。经,经营.治理。不朽:指永不消亡.这几句大意是: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曹丕强调了文章的价值,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肯定文学要为政治服务这一功能,从而突破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这对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名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时引用。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典论·论文》
思心一至,不闻雷霆。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材理》刘炳注。这两句大意是: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事,即使霹雳闪电也会充耳不闻。此条是对“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筵之声”一条的发展,其目的仍然是颂扬专心致志的学习境界,但比前者更简约、更精警、更具有格言特征。因此也更上口,更易于流传。

三国时魏国思想家 刘邵 《人物志·材理》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蜀·诸葛亮《诸葛亮集·诫子书》。这两句大意是:不学习,没有方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没有方法成就学业。这是诸葛亮劝诫子女的名言。它讲述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人的主观努力与成就学业的关系等等,从而给人指明了学习的正确途径以及应遵循的治学方法,简约而深蕴哲理,通俗而易于接受。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诫子书》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虞:预料。这两句大意是对敌情没有准备,对意外事变没有预见的人,不可“统领三军。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领兵的将领,更要有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有对敌情的准确预料,否则,敌人突至,将措手不及。此二句以精辟的语言点出:身为将领,必须有勇有谋,有备能虞,否则只能算是匹夫之勇。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说“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就是这个道理。此二句可作为择将的标准之一,或作为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苑·戒备》
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三国·蜀·诸葛亮《将才》。这几句大意是:作为一员将领,应该是富贵却不骄傲,打了胜仗却不自矜,有才能而能礼贤下士,正直刚强又能忍耐。诸葛亮很显然是按照儒家的标准选择将领的,那就是既有儒家的道德修养,又有勇士的才能和气度;既是风度翩翩、知书达礼,又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应该说,诸葛亮择将的标准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才》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注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国·蜀·诸葛亮《诸葛亮集·哀死》。这两句大意是:古时擅长带兵的将领,对待部下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这是诸葛亮讲为将之道的话。~两句下面的文字是:“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意谓:遇到险难时,他身先士卒;论功行赏时,他退身在后;对伤员病号,含泪抚慰他们;对死难的士兵,悲痛地埋葬他们:对饥饿的士兵,自己让食给他们吃;对受冻的士兵,脱下衣服给他们穿;对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重用他们,给以应有的俸禄;对勇敢善战的部下,奖赏鼓励他们。领兵的将领能做到这些,就所向无敌了,诸葛亮讲的这番道理,对于所有领导者应该都有启示作用吧!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哀死》
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唯:只能。劝:劝勉,鼓励。无:不要。薄:微薄,引申为减轻。这几句大意是:只能鼓励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不要耽谋农民耕种收获的时间;只能减轻农业税收,不要使农民财富用尽诸葛亮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重农思想,自他登上政治舞台后,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使地狭人少生产落后的蜀国,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有较快的发展,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就是他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直至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治人》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鸱枭(chīxiāo吃消):一种性情凶狠的小鸟,喻小人。衡轭(饿):衡,车辕前的横木,轭,横木下夹住马颈的曲木。衢(qú柴):道路,这两句大意是:鸱枭在车上叫嚣,豺狼在路上横行。恶鸟在乘舆之旁,喻君侧多恶人;豺狼横行,喻奸邪当道。~两句比喻小人得志,正直的人处境危险。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
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三国·魏·王肃《礼丛子·居卫》.长:长处。短:短处。这两句大意是:选取人的长处,丢弃人的短处。人无全美,善于用人的人,能取人的长处,弃人的短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句词简义丰,具有格言性,因而百代习传,至今仍活在人们的笔下和口中,引用率颇高。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礼丛子·居卫》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荆备。卑鄙:出身卑贱。猥:表谦意的词。颇:看望。咨:询问。这几句大意是:先帝不嫌弃我出身卑贱,承蒙他委曲自己,屈身往返,三次到茅庐中看望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传诵人口的成语“三顾茅庐”即出于此。现在呵用来表现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地多次邀请有才能的人出来工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这两句大意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甘洒热血;生死之际,视断头如回家一样坦然。此名句通过质朴的语言,恢宏的气魄直抒胸臆,表现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捐”、“赴”二字写出国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敢精神,“视”、“归”一句显出为国而死的骄傲神情,意气雄壮慷慨,昂扬奋发。尤其后句,在承传中演化为“视死如归”的成语.成为表现壮士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习惯用语。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这两句大意是:将自己的身躯交给锋利的刀刃,性命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此条极写忠勇的士气。诗句毫不雕琢,把气冲牛斗的战斗热忱用近于口语的文字表现来,更生动、更感人、更富有气势。尤其“弃身锋刃端”一句。忠勇气概似乎从锋刃流泻出来,战场的险恶凝于笔端。统现全句.抒情慷慨昂扬.写志积极奋发.语言铿锵有力,常为今人写作时援引。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这两句大意是:我们本是同母所生,为何这样绝情地威逼呢?据《世说新语》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于是曹植应声而对,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它与上文“煮豆持作羮,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一起,用贴切的比喻,一语双关,看似同情“豆”的遭遇,实是抒发自身的悲怨。诗句恨中有怒,怒中带斥,情绪激然。后人常以此比喻骨肉自相残杀。如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曾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一诗,即化用此典。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七步诗》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比:近,挨着。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即使相隔万里,也感到就像近邻一样。黄初四年,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到京师洛阳朝会。进京后,曹彰暴薨。后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而行,以叙契阔之思,但监国使者不许二人同行,曹植愤激之下写下了这首赠别的名作。此条直抒胸臆,于豪放之中蕴含无限离别之痛,旷达之外凝聚自慰之心,表情达意,不落俗套,为后人称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即从此化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
实淡泊而寡欲兮,犹咍乐而长吟。

三国·魏·曹植《蝉赋》。淡泊:平静恬淡。咍(hai嗨)乐:快乐。这两句大意是:内心平静恬淡而没有多少私欲啊,依然快快乐乐地长声吟唱。这两句托物抒怀,借赞美蝉的“淡泊”、“寡就”、“咍乐”、“长吟”等习性,抒写自己不慕名利、不求富贵的襟怀和吟啸自如、怡然自乐的心境。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蝉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苟全:苟且保全。这两句大意是:在这战乱的时代里,只希望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那里作官扬名。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表白心迹的话,说明当时未出草庐,躬耕南阳的初衷,就是不愿在乱世之中求闻达。此句可用于表现在乱世隐居避世,不愿出仕作官的人的心态。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这两句大意是:(我有感于先帝三顾茅庐的礼遇,)在兵败之时接受了委任,在危难之中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在将要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一道《出师表》,其主旨是劝诫后主修明政治,“开张圣昕”,知人善任,表示自己要继承先帝遣志,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息,其中也回忆了自己跟随先帝刘备的历史。此名句即出自文章的这一部分。它以直陈其事的方法,通过在。败军之际”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写出一腔忠心赤胆,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为后人沿用至今。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出师表》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ju居)躬:弯腰表示恭敬,引申为小心谨慎。已:停止。这两句大意是:小心谨慎,尽心尽力,直到死去为止。《后出师表》中所言史实多自相矛盾,一般认为是他人的拟作,并不出自诸葛亮之手。但由于~以直抒胸臆的表观手法,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诸葛亮公而忘私的品格,因此它和诸葛亮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后世赞美忠臣品格或表示耿耿忠心的常用成语。现在引用时,“力”常作“瘁”(cui翠)。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后出师表》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三国·魏·曹植《散马篇》。接:迎射。猱(náo挠):一种似猿而小、动作敏捷的动物,攀援时轻捷如飞,故称“飞猱”,散:碎裂。马蹄:箭靶名。这两句大意是:抬弓迎射行动矫捷的飞猱,俯身射散称为“马蹄”的箭靶。此名句塑造了一个弓马娴熟、箭无虚发的英雄少年的形象。写作上以赋的手法直陈其事,通过“仰”、“俯”、“接”、“散”四个动词状写人物动作,一着一式,生动逼真,大有呼之欲出之妙。可用于描写善骑射者的英武气概。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散马篇》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狡捷:矫健而敏捷。剽(piāo漂):行动迅猛。螭(chī痴):传说中形状如龙,黄而无角的猛兽。这两句大意是:矫健敏捷赛过了猿猴,勇猛剽悍如同那虎豹与虬螭。这是原诗在追述游侠少年勤于武功,弓马娴熟的往昔经历之后·对其人物形象特征的一个概括。两句前写柔的特点,后写刚的特点,刚柔结合,刻划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塑造又是通过比喻手法,让人通过形象的联想而完成的,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今天在历史体裁的文学作品中,~仍时常可见。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皎:明亮。迫:临近,接近。灼(zhuó茁):鲜明。芙蕖(qǘ渠):荷花。渌(lù录):清澈。这几句大意是:远远望去,明亮得像初升的太阳,霞光万道;从近处细看,鲜丽得像渌波中的荷花,亭亭玉立。这几句用比喻和烘托的手法来写洛神各种惊人的美丽,可用以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和娴静的身姿、神态。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洛神赋》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荣:盛。曜:照耀。华:光彩。茂:茂盛。这两句大意是:容光焕发,有如秋菊;神采奕奕,有如春松。此名句以比喻手法表现人的容貌,使读者通过对秋菊、春松风采的联想展现笔下形象之美丽。其笔曲,其韵足,含蓄蕴藉,诱人想象。今天在评书和历史小说中描写人物美貌与风采时仍可运用。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洛神赋》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绰(chuò辍):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媚:美好。这两句大意是:情意缠绵,绰约多姿,谈吐从容,言语柔媚。此句正面描写洛神宓妃的谈吐与风韵。前句写身段形态,后句写音容笑貌,形容宓妃言语娓娓,姿态翩翩,笔法十分凝炼,声、态、形、貌俱佳。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时有引用。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洛神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这两句大意是:体态轻盈,翩翩如鸿鹄惊飞;身姿优美,柔婉似游龙乘云。此名句以比喻手法表现宓妃的体态身姿,借鸿飞的矫健,龙腾的委婉,巧妙地写出美女的风韵,既生动形象又诱发想象,成为描写中国古典女性美的典范之句,后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名句,即化用此句意境,承继此句衣钵而成。可化用以描写女子轻盈矫健的美。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洛神赋》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三国·魏·曹植《杂诗》。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有那么一位美人,她的容貌就像融融春日里的桃李花一样光彩照人。此名句以比喻手法写人物肖像,委婉含蓄。虽然诗的原意是通过象征手法,用美人迟暮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以施展的情怀,但由于此名句笔法委曲,形象生动,具有洗炼简洁而形神并出的特点,故后人常用它来表现美人容貌,南国佳人也由此成为后世文人时常表现的对象。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杂诗》
行徒用息驾,休着以忘餐。

三国·魏·曹植《美女篇》。行徒:走路的人。用:因。息驾:停车,此指停步不走。忘餐:忘掉了吃饭。这两句大意是:路上行人因看见美女而止步,休息着的人也为她的美丽而忘记了吃饭。这是用侧面描写,也叫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人物的美丽。它和《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用的是同一表现手法,但把八句压缩为两句,从路人的出神、失态中,反衬出女子的美丽动人。现在人们用“回头率高”形容女性的美,也是这个意思。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美女篇》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章》其九。蹑(niè聂):追。景:日光。飞:指飞鸟。这两句大意是:骏马像疾风奔驰,像闪电飞逝,像追赶太阳,像追逐飞鸟。两句形容骏马飞驰的情景,连用四种事物作比喻,极写马的神速,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博喻”。

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章》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三十八。砥砺(dǐlì底厉):磨刀石。裳带:衣带。这两句大意是:泰山变得磨石一样小,黄河变得衣带一样细。这本是刘邦封侯时发的誓言,表明自己永不夺取功臣们的爵位,除非~。从本义来看,是托物明志,即以泰山、黄河为喻,表现一种不变的决心。这个角度,今天写作时仍可借鉴。阮籍在这首《咏怀诗》中从相反的意义上化用了这个典故,用以感慨功名难恃,人生如云,世态变化莫测:“~,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为患害。”后世即以“砺山带河”代指功名。

三国魏诗人 阮籍 《咏怀诗》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三国·魏·曹植《赠徐干》。惊风:暴风。这两句大意是:暴风一刮,太阳就匆匆落山了。作者在这里用了“惊风”、“飘白日”、“忽然”等字眼,好像太阳忽然间给暴风吹落了似的,以此渲染风力之大,语言精警动人。~是《赠徐干》诗的开头两句,发端突兀,出人意外,作者用精警的语言打动读者,力避平庸。所以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说“陈思(曹植)极工起调”。这种不同凡响的“开头”值得学习。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徐干》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七哀诗》。流光:指月光,清光似水,给人以流动的感觉。徘徊:回旋荡漾。这两句大意是:皎洁的月亮照在高楼上,溶溶如水的月光正在回旋荡漾。诗句所描写的是一个凄清的夜晚,冷月寒光,徘徊徜徉,烘托了少妇对月怀人,孤独寂寞的婉转愁思,古人以为这是建安绝唱。这两句诗可用来描写月光,也可用以引出对月怀人的思绪,“徘徊”两字既形容月色荡漾,也喻指愁思萦绕。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七哀诗》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曜(yào耀):照耀。青春:黄节注曰:“此诗作于夏日,而言青春者,谓雨后日出,可爱如春。”时雨:及时雨。这两句大意是:雨过天晴,阳光可爱如春地照耀着大地;时雨刚洒过地面,使涤滤过的空气中没有半点灰尘。这两句写雨过天晴、白日照耀的美景。在原诗中本是比喻太于曹丕的,除去喻意,用来描写雨后日出,清丽可爱的自然环境,也是很好的句子。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侍太子坐》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这两句大意是:萧瑟的秋风使天气转凉,草木飘摇坠落,露水凝结成霜。这两句以人的感觉和自然景物的变化,显示了深秋的气象。可用于表现深秋情景。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燕歌行》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

三国·魏·阮籍《达庄论》自是:自以为是。章:同“彰”,清楚,明白。自建:自我夸耀。立:建立,有实绩。自以为是的人糊涂,自我夸耀的人无功。

三国魏诗人 阮籍 《达庄论》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三国文学家 曹植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阮籍《咏怀》丹、青:丹砂、青雘,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料,不易褪色。始终不渝,光明显著。

三国魏诗人 阮籍 《咏怀》
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在事情发生前就预先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并且采取了应对的措施,这样当事情发生时,就不会发生危险。反之,此前没有考虑,没有应对的措施,一旦事情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必须先考虑到它的坏处;想要考虑某件事情的成功,必须先考虑它的失败。反应出一件事情都是有对立的两面的,有好处必然会有坏处,有成功的可能,必然会有失败的可能。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思虑》
有文事必有武备。

三国·诸葛亮在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强大的“武备”来保障“文事”的开展。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三国名言语录三国时魏国思想家 刘劭 《人物志·英雄》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魏晋学者 袁准 《袁子正论》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震。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文学家 曹植
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三国名言语录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善养者终之,旁忧者半之,虚用者夭之。三国文学家 曹植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三国名言语录三国魏诗人 阮籍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三国文学家 曹植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勤攻吾之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出师表》
浓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高必坠,务厚更丰。三国文人 卞兰
劝农业,无夺其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名在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名言语录三国文学家 曹植
美功不伐,贵位不喜。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生,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心书》
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三国文学家 曹植
交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以朱,则赤,染以蓝,则表。三国时期蜀汉学者 谯周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三国名言语录三国时期蜀汉学者 谯周
交不为利,仕不为禄。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古之君子,绝友不出丑语。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求时之过已。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三国名言语录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防奸以政,去奢以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凡物穷则思变,困则谋通。魏晋玄学家 王弼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mingjudaquan/134473155247.html

名人名言朝代:三国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