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教学指导 人教选修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约12课时)

一、知识要求及变化

1、整体定位

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对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整体定位。为了更好的把握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整体定位。标准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整体定位如下:

“用空间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空间向量的引入,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基础上,把平面向量及其运算推广到空间,运用空间向量解决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2、课程标准的要求

(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① 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②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④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 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 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参见例1、例2、例3)。

④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3、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化和深广度分析

空间向量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维数增加所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运用向量方法与综合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例如:(03年.现行理、新课程理(18)、江苏、河南(19).0.137)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1=2,DE分别是CC1与A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Ⅰ)求A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求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

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和直棱柱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像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满分12分.

解法1(Ⅰ)连结BG,则BGBE在面ABD的射影,即∠A1BG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

如图所示建立坐标系,坐标原点为O,设CA=2a

A(2a,0,0),B(0,2a,0),D(0,0,1),

A1(2a,0,2),E(aa,1),

EGDG

,解得a=1.

A1B与平面ABD所成角是

(Ⅱ)由(Ⅰ)有A(2,0,0),A1(2,0,2),E(1,1,1),D(0,0,1).

ED⊥平面AA1E,又EDì平面AED

∴ 平面AED⊥平面AA1E,又面AEDAA1EAE

∴ 点A1在平面AED的射影KAE上.

,即lll-2=0,

解得

.故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

解法2(Ⅰ)连结BG,则BGBE在面ABD的射影,即∠EBG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

FAB中点,连结EFFC

DE分别是CC1、A1B的中点,又DC⊥平面ABC

CDEF为矩形.

连结DFG是△ADB的重心,

GDF

在直角三角形EFD中,

EF=1,∴??……4分

于是

?∴

A1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是

(Ⅱ)连结A1D,有

EDABEDEF,又EFABF

ED⊥平面A1AB

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h

则??

又???

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

4、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与大纲比较

内容

《标准》目标表述

《大纲》目标表述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1)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2)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4)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2)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3)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 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 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参见《标准》p55~56例1、例2、例3).

④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1)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2)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计算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了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凸多面体的概念.

(4)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5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6)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7)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8)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间的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阶段性要求与终结要求的说明

按照《课程标准》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进行的教学要求,既是阶段性要求也是终结性要求.

二、重点和难点

1、重、难点的分析

教学重点是:

①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几何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掌握空间向量的加减运算及其运算律.

②掌握空间向量数乘运算的定义和运算律,了解共线(平行)向量、共面向量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并能理解共线向量定理(不要求学生会证明此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 并能运用它们证明空间向量的共线和共面的问题.

③了解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或称内积、点积)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④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 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并会在简单问题中选用空间三个不同向量 作为基底表示其它向量.

⑤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规律,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理解平行、共线向量坐标间的关系式,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两个向量共线或垂直,掌握向量长度公式、两向量的夹角公式、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会用这些知识解决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及简单立体几何问题.

⑥理解并掌握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的难点是:

①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

②如何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的计算问题

2、重、难点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3 . 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例4)

例4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

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

(1)求证:PA∥平面EDB

(2)求证:PB⊥平面EFD

(3)求二面角C-PB-D的大小

(一)教学任务分析

1 .通过利用向见方法解决例4 这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广泛作用,再次熟悉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三步曲”.

2 .结合例4 的解题过程,重点讨论如何利用已知条件适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展示向量方法与坐标方法相结合的优越性.

3 .结合例4 ,对立体几何中的三种方法(综合法、向量法、坐标法)的联系进行分析与小结.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例4 的解法(坐标法与向量法结合).

难点:适当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及添加辅助线.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回顾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三步曲”

分析例4 的已知条件及求解内容,考虑如何通过坐标把问题向量化

分步讨论例4 的解法

结合例4 的解法,再次回顾“三步曲”讨论建立坐标系在解法中的作用

讨论思考题

小结练合法、向量法、坐标法的联系

做练习题,布置作业

(四)教学情境设计问题

问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问题1 :回顾前面讨论过的问题,请你概述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一般经历怎样的过程.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可以归纳为三步:( l )把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2 )进行向量运算;〔 3 )由向量运算解释几何问题,间题1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解题通法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例题从整体上归纳解题过程,留给学生一定时间,使其通过思考能明确认识“三步曲”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并能简明地叙述出来,为对本节后续内容的整体把握作准备

问题2 :阅读例4 ,请你找出其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这些求解问题能用向量方法解决吗?

通过阅读题目,使学生明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和求解的问题,从需要完成的任务理出本题可以用向最解决的大体思路.

学生独立阅读并分析题意,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和计算二面角,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利用向量解决.

问题3 :从例4 的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看,你认为应怎样把问题向量化?如果建立坐标系,应怎样建立?

初步建立已知条件与求解内容两者间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通过把向量坐标化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结合题中条件建立适当坐标系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己知条件中有“三条线段两两垂直且彼此相等”这一条件,使学生由此联想到选择这些线段所在直线为坐标轴、以线段长(正方形边长)为单位长度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意识到这是适合本题的坐标化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写出点p , A ,B,C , D , E 的坐标.并进一步写出等的坐标.

问题4 :考虑例4 ( 1 ) ,要证PA∥平面EDB,应如何入手?

运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需证明PA与平而EDB 内一直线平行.找出这条直线的过程可以锻炼直觉观察能力;证明两线平行可以巩固对直线的方向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的理解.

教师从“PA∥平面EDB”出发,启发学生考虑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pA 与EG有平行关系,从而自然地想到写出的坐标,并由=k证出PA∥EG ,进而证出PA∥平面EDB

问题5 :考虑例4 ( 2 ) ,要证PB⊥平面EFD,应如何人手?

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需证明pB 与平面EFD 内两相交直线垂直.找出这两条直线的过程可以锻炼分析已知条件以及看图能力;证明直线间的垂直关系的过程可以巩固对两非零向量的 “数量积为0 ”的几何意义的认识

教师从“PB⊥平面EFD出发”,启发学生考虑直线与平而垂直的判定条件,让学生讨论:应证明pB 与哪些线段垂直,用向量方法怎样证?

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写出主要证明过程,即PB⊥EF(已知)

·=0,

PB⊥DE PB⊥平面EFD

问题6 :考虑例4( 3 ) ,求二面角C-PB-D的大小,应如何人手?

计算二面角的大小,首先要找出其平面角,转而计算平面角的大小.计算角的大小时,向量是非常有力的工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巩固对运用向量方法求角度的掌握.

教师从“计算二面角C 一pB 一D 的大小”出发,启发学生如何找出相应的平面角,让学生讨论:哪个角是二面角C 一pB 一D 的平面角,用向量方法怎样计算它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考虑:点F 的坐标对计算是否垂要?怎样利用题中条件确定点F 的坐标?

让学生通过讨论写出确定点F 坐标的过程,再进一步考虑并表达通过cos ∠EFD=计算∠EFD 的过程

问题7 :考虑例4 后的思考题.

思考题1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中坐标化对简化计算所起的作用.思考题2 可以加强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学生结合刚讨论过的例题,对思考题进行思考和讨沦,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注意不要就题论题,而要透过例题看到解题中的基本想法.

小结立体几何中的不同方法.

加深对不同方法(综合法、向量法、坐标法)的特点和联系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及联系,认识到应根据问题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

练习,布置作业.

独立思考,巩固提高.

练习题3 作业:习题3.2 A 组9~ 12 题B 组2 , 3 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