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马说》写作特点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马说 > 《马说》写作特点

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韩愈的文章很讲究语气的表达,读起来颇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非学会“审辞气”不可。下面举一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此句中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4、设喻浅而立意深:文章短而有波澜,设喻浅而立意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笔论断就一反常情,醒人耳目。本来,只有有了千里马这个客观存在,才有可能被伯乐所认识。作者从反面提出,就特别强调了在现实中伯乐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的两句,论证了这句话的合理性:一是说在现实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是说即使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去识别,也会遭受摧残而不以千里称。然后又以饲养千里马为例,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即使是千里马也不可能发挥出它千里的特长来,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作用。最后,又从反面论述由于不知马而认为天下无马,进一步强调了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论点。“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带有感叹的反诘句收束全文,加强了语势,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识人才,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极大愤慨和谴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