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五单元》课文学习导航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第五单元 > 《第五单元》课文学习导航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都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给朱元思述说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的信,寥寥一百余字,把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学习这篇课文,要了解作者写作的特点,作者描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抓住“清”和“急”的特点,第三段写“奇山”,多层次多角度描绘。同时,写景技艺高超,特别擅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山水的奇异之处。要反复诵读,运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另外,要体会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这篇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不求宦达、不慕荣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五柳先生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在这性格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五柳先生自由洒脱,态度率真,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凭自己意趣,任意所为,漫游天地无羁无绊的隐士高人形象。他的生活极其简陋,但是五柳先生并不以此为苦,相反安然自若、泰然处之,他之所以能这样不羡慕荣华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安于贫穷,淡泊名利,是由他的志趣使然。他的志趣是“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作者通过描写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以及他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五柳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学习本文,要善于透过朴素洗练的语言、看似平淡的内容,体会其深刻的寓意,能够透过五柳先生的行为、生活,领会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课文通过写作者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表明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文章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指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一是对比“同舍生”;一是表现自己内心的乐趣,也就是“中有足乐者”。通过对比,勉励马生。作者现身说法,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诗词曲五首》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先写对被贬谪、遭弃置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接着推开一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最后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赤壁》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过零丁洋》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忧愤悲苦的情调,是铺垫;结尾两句激情慷慨的绝唱,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是主旨。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水调歌头》上片写对月吟酒,下片对月怀人。这首词既反映了作者宦海失意时的思想苦闷,也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被排斥被冷落的政治地位迫使其在佛道境界去寻找排遣解脱之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作者最终体会到人间真情,词人以豁达的胸襟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山坡羊•潼关怀古》借“怀古”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不论怎样改朝换代,劳动人民都不能摆脱痛苦处境的客观事实,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学习这几首诗,要先背诵,再仔细品味;对诗中的名句,要做分析,知道它好在哪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诗词欣赏水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