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萧山思家桥:贺知章的故里

柴海生

新学网 > 语文 >  >  > 萧山思家桥:贺知章的故里

一、贺知章的生平和籍贯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越州永兴县人(即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及第,曾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四门博士、银青光禄大夫、秘书少监等重要职务。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和当朝权奸高力士、杨国忠等进行了坚决而巧妙的斗争,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敬重。大诗人李白才高压众,但他还是布衣寒士时,贺知章慧眼识英才,积极向唐玄宗推荐,并设法保护李白不受奸臣伤害,使李白成了天国的“诗仙”。后来李白作《对酒忆贺监》诗来追忆贺知章: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的诗文,新颖清秀,脍炙人口,其中《回乡偶书》、《咏柳》是妇孺皆知的名篇。最早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编者,把上述二首诗列为七绝第一。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回乡时,都喜欢引用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回家的心情。1992年,在香港的一次唐诗十佳评选中,《回乡偶书》被评为唐诗第十佳。

贺知章的书法,自幼就名扬乡里,人们拿着纸墨请他写就,以为墨宝藏之。到长安后,他常和同乡张旭等一起出城写草书等,使其“名扬上京”。他和张旭都被称为“吴中四士”,而他的“学生”张旭,后来被公认为中国的“草圣”。贺知章的草书《孝经》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毛泽东主席当年看了贺老写的《孝经》认定为“真迹”。公元744年,在长安当了50年高官的贺知章要回乡了,他向唐皇恳求萧山周官湖和镜湖剡川一曲 角 ,以做为放生池,皇帝“诏许之”。那天,玄宗亲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并命文武官员作诗相赠。贺知章荣耀至极,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乃文坛之千古盛事。

“辞农五十载,今日复东归。”这是贺老回乡前在长安说的一句话。有书记载,贺知章两次考中进士,但第一次未去上任,仍在萧山的农村里种田栽芝。37岁离开萧山,86岁才回乡。正月初五,贺老一行辞别长安,二月下旬到达萧山,其时春意盎然,柳叶初发,贺知章在萧山南门外的河边,看见一棵特别高大的柳树,触景生情,就写下了回乡后的第一首诗,《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老在萧山故里住了两个月后,去了会稽郡治(绍兴)定居。

二、贺知章故里考

贺知章是萧山人,新旧唐书、《辞海》等均有明确记载,对于其它个别说法,萧山历史学会的刘宪康先生曾撰文给予指正。但是我想,如果能在萧山发现贺老的故里,那是非常有意义的。

①1998年前,我邀萧山文管会倪秉章、施加农先生到萧山高桥村考察百柱庙,从中认识了百柱庙负责人田小青和箩婆寺负责人李光荣,并受两人之邀请,去箩婆寺和箩婆桥作历史文化专题研考。查清了箩婆桥并不是“罗波桥”的史实,而箩婆桥似与唐代的荷担僧有关。据毛西河集载,荷担僧姓贺,即唐代学士贺知章。当时李光荣先生拿来一本叫《花枷序》的祖传道书,说内中有萧山24桥联,看看是否有箩婆桥之联?结果我发现了思家桥的桥联:“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很明显,这里指的是乡贤贺知章!因为萧山历史上,奉旨还乡的仅贺知章一人。再看这本蓝皮线装道书,为光绪廿七年手抄本,内有陇西李家康红色印鉴二处,这肯定是珍本,于是我急忙赶到史家桥村的思家桥考察。无独有偶,该村的黄幼年老先生告诉我,他家藏有一本《招德龙图卷》的道书,内中也有和《花枷序》一样的24桥联,这进一步表明,思家桥与贺知章故里及故居有着重大关系,对该桥必须进行细致考察。1998年至2004年间,我先后十下史家桥村,反复核实,调查有关贺知章的史料、传说,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②思家桥是单孔梁式石板桥,为东西向,中铺三块条形石板。两边为八字形石台阶,各有十余级。南边的石梁板上刻有“思家桥”三个大字,北边的石梁板上刻有“仪方桥”三个大字。该桥由明代嘉靖年工部主事黄九皋重建,上世纪末,萧山县石岩乡的“思家桥及河岸”被定为县文物保护点,现为杭州市萧山区文物保护点。据《萧山县志稿》载,思家桥又名“史家桥、仪方桥”,在“埭上”,今为蜀山街道所辖。

思家桥的桥墩上有三处石刻条幅,有的字因岩石风化已经看不太清,但依然可辨。其中有一条石刻比较清楚,为“贺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此条仅“贺”字因“贝”部有一处残脱,是后来用放大镜看后才确定下来的。另一处上刻:“□□弦孙九皋重建”。还有一处是“□孙振廿三年重修”。综合上述石刻文字,可以确定,思家桥不是明代始建的桥梁,因为史家桥村没有明代的官员“奉旨还乡”,也没有明代任礼部郎官,又是学士的官员。而“仪方桥”之意,是指唐代礼部郎官所住的地方,这一点正好与贺知章的官职相合 唐时礼部高官称大仪 。贺知章被肃宗加封为礼部尚书。

从石刻文字中可以知道,至明嘉靖年时,该桥重修重建至少已达三次。最后一次重建至今,已有400多年,桥体基本完好无损。应当明确指出,该桥创始人是贺学士,而不是一般的乡绅,或者什么地方小官,贺知章的集贤院学士是唐玄宗亲自赐给他的,可谓名声显赫所以文人们爱称贺知章为贺学士。下句是“族长相继懿修”,意思是族长们要以美好的德行,一代代负责修缮下去。这样的修桥族规,在萧山从未所见。还有,民间嫁女,花轿不准抬过思家桥。这样的民约,在萧山也从未所闻。我以为这些乡规民约,都体现了对乡贤贺知章的尊重。而“族长们相继懿修”了多少次﹖我想当然不会只有一次二次,所以思家桥始建于唐,系贺知章回乡后建,是有据可证的,并非空穴来风。

③史家桥村不姓史,有人口近700人,大多为黄姓,是南宋时从湖北迁来的。据看过家谱的老年人说,唐宋时期,这里主要住着贺姓人,村里还有贺家园、贺家祠堂弄等地名,后来黄姓发族,贺家人逐渐减少,到文化大革命时,贺姓人只有一家了。2004年春,一位村民在挖地基时,出土了一堆瓷片,其中有晚唐时的越窑青瓷碗片、北宋中期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碗残片,说明在南宋前这里确住有村落。这种瓷片,村里仍可挖到。

2005年,我在协助村里维修甲科济美牌坊时,在区文管会得到一份浙江省文物普查资料,资料中“原地名”一栏上写着“史家桥村原名思家桥村”。村支部书记黄水久说,史家桥乃思家桥之讹传。思家桥村名是对贺知章“思家归乡”的纪念。这进一步证明,原思家桥村,是贺知章的故里。

④贺家园,在村南1里的文笔峰下,占地十多亩,黄幼年、黄水久先生带我到贺家园考证时,我发现了一个占地约五亩的古代石砌墙基,平面呈凹字形构筑,前有一条道路叫“百步禁界”,后面临小河。从所砌石基分析,它是古代贺姓的一个官家宅基,也有可能它就是贺知章的出生宅地。晚唐温庭筠到萧山游历,曾作《贺知章故居叠韻》一首,他见到的贺知章故居已成“废砌”,意即破落的残墙,墙上面长满了木莲花。难道这就是贺知章回乡后扩修的故居,难道这石砌墙就是温庭筠诗中的“废砌”﹖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考定。

⑤2003年,我分别与李维松先生、杜永毅先生到思家桥考察,此前杜永毅先生告诉我,他听人说有“文笔环季真之宅”的资料,建议我到绍兴图书馆去找。2004年,我在张家弄村的村史中看到了该村举人郭伦的《萧山赋》,内确有“文笔环季真之宅”一句,但文笔山四个方向都有“环”的山形,特别是南面的周家湖,曾被认为有贺知章的故居。于是我到浙江图书馆的古籍部查阅完整的《萧山周氏宗谱》,发现周家湖村人是宋嘉佑年时从绍兴诸暨县一带迁入,唐代并没有村落,故周家湖不是贺老所求的周官湖。考唐代的周官湖在文笔山东北的桥头陈一带,汉代周家人曾居此,与贺家园相邻。而贺家园环于文笔峰下,从总体上看也是成立的,又有显教寺的“环翠阁”可旁证,据此二条,文笔环季真之宅,应在文笔峰的北面,而贺家园的名称,正好与郭伦说的贺季真宅相应,这不像是巧合。

⑥晚唐小李白温庭筠东游吴越,秋季到达萧山,有《七夕》、《萧山庙》、《贺知章故居叠韻》等诗,说明他到萧山见过贺老故居,但这些诗无法确定贺老故居的具体位置。然而笔者又找到了温庭筠有关贺知章的另一首作于长安的诗,对确定贺老故里的地点有重要作用。全诗如下:

秘书省有贺监草题诗,笔力犹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

越溪渔客贺知章,任达怜才爱酒狂。

鸂鶒苇花随钓艇,蛤蜊菰菜梦横塘。

几年凉月拘华省,一宿秋风忆故乡。

荣路脱身终自得,福庭回首莫相忘。

出笼鸾鹤归辽海,落笔龙蛇满坏墙。

李白死来无醉客,可怜神彩吊残阳。

温庭筠在这首诗中,一开始就直说贺知章是“越溪渔客”,他经常坐着“钓艇”在山溪中“放钓”捕鱼。贺知章在秘书省任职时,常常梦想少年时期在家乡的横塘摸蚌、采茭白的情景,因此每年秋风起时,他就要回忆故乡。后来他向玄宗请求归乡,终于得到了皇上恩准,犹如出笼之鹤飞归“东海”。

这里我要特别说明,诗中的“横塘”是指萧山的哪里呢﹖查萧山的横塘地点不少于五处,如横塘倪、横塘泾等,大多是宋代以后得名的,其中年代最早的—处是上湘湖东的横筑塘,原名横塘、黄竹塘、范蠡塘等。北宋太平三年 978 ,萧山县安养乡 今义桥北 就有横塘里的地名。萧山八景之一的《横塘棹歌》也是指横筑塘一带。实际上,从范蠡遗鞭生黄竹的黄竹塘,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为横筑塘,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晚唐温庭筠所指的“横塘”,就是“吴越国”留下来的“横塘里”。

横筑塘到思家桥、贺家园只有1公里地,贺知章少年时常到此捕鱼、采茭白等是十分正常的,因此这首唐诗可以作为贺知章故居在思家桥的又一重要证据。从其它史料中还可以知悉,贺知章出生时的住宅近山临河,而文笔峰下的环翠溪与横塘河相通,船来舟往非常方便,这和历史资料符合。

三、贺知章故里考史料辩正及其它

近代研究贺知章故居,刘宪康先生跑在我的前头,他骑着自行车到贺家塘、周家湖一带寻访,收集了不少关于贺知章的传说,还写了论文。刘先生在文中认为,故里和故居有所不同,萧山是贺知章故里,当然有贺知章故居,但有贺知章故居及旧居,也不一定是贺知章故里。如京都长安、今之绍兴市等,贺知章都曾住过。而我以为,故居是专指住宅,古时的村落也可称故里,“里”本意是“村”的意思。

一位历史名人,在本县内往往有二处乃至三处住宅,是不足为怪的,如蔡东藩、任伯年等,贺知章37岁考取进士,首次外出任官,这与他“少小离家”说不相符。查《唐诗三百首》中的作者,平均寿龄约五六十岁,且多数不是平民,所以37岁显然不是“少小”。贺知章少小离开“思家桥”的家,是指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已能独立地生活与工作。关于这一点,已有一批学者研究后认为,贺知章37岁考取进士前,就已经离开了家,迁居到他地。如内蒙古出版社出版、王东生主编的《唐诗三百诗》注:“ 《回乡偶书》 作者37岁成进士,在此之前就已经离开故乡。”由燕山出版社出版、程季平编的《唐诗三百首》注中也说:“贺知章37岁时中进士,在这之前,已离开家乡,后一直在外为官,86岁才回故乡。”经教育部推荐、伊人著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注中,更为明确:“贺知章,越州永兴 萧山人。早年就离开家乡,37岁时中了进士,在朝廷做官,80多岁才回到故乡。”关于少年离家的原因,《萧山地名志》史家桥条中说:“相传古时本村外出谋生的人在内河上建一桥,以寄托思乡之情,故名‘思家桥’。”这表明,贺知章少年时为贫穷所迫而外出,这种情况在古代很普遍。显然,这里的“古时”必超过黄九皋时的明代,因为村民对黄九皋以后的事十分清楚。

贺知章少小离开祖地“思家桥”,并没有远去他乡,据清代康熙年间的文学家、明史撰修者毛奇龄考证,他迁徙到了本县来苏乡的云门寺。《萧山县志稿》在云门寺条下引用了毛氏的《荷仙词》,并介绍了“前担母,后担经书”的荷担仙。当时毛奇龄搞不清荷担仙是谁,为什么萧山来苏乡人要年年祭祀他﹖就去请教翰林院的先师们,先师告诉他:荷担仙就是唐代学士、萧山的贺知章,来苏乡云门寺即其宅。他少年信仰佛道,因此又叫他“荷担僧”。在《萧山县志》中,我找到了这样一条史料:“荷担僧姓贺”,故而“荷担僧”实为“贺担僧”贺知章,贺与荷乃音近之讹传。贺担僧用箩框担母又读经书,终于成为国家的大才,今城南箩婆桥就是他担母读经的地方。箩婆寺是祭祀他母亲的一个庙。他的《回乡偶书》之一,当作于文笔峰下思家桥村,之二作于绍兴市原千秋观,门前为镜湖 鉴湖 。贺知章少年时,曾去今绍兴乡试,客居镜湖。

考千秋观有二,一在绍兴,一在萧山。贺知章老年归乡,舍宅为千秋观,用作道场。据《会稽续志》载,绍兴的千秋观,在 会稽 县东南五里,但今未找到遗址。又《乾隆萧山县志》引毛奇龄的话说,千秋观在萧山县南。《唐朝诗人趣闻》一书中也说:“86岁的贺知章在家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 病逝。两年后,李白漫游到永兴,走访了贺知章的故居。”内所指均为千秋观,因为贺老羽化在千秋观。更值得注意的是《贺秘监外纪》中的记载:“两地 县 共供养贺监”,即贺老的千秋观道场,由绍兴、萧山各自供养,而萧山的千秋观应在来苏乡北的潘水河边。又据《新唐书》载:“贺知章,越州永兴人。”晚年归乡入道时“仍舍本乡宅为千秋观”。这里的“本乡宅”当然指永兴县的家,“仍”作“因”解。《旧唐书·贺知章传》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对贺知章故居的研究,最近见到了刘宪康、于立岳、杜永毅先生的文章。杜先生也是较早研究贺知章的学者之一,颇有成果,但对文中张文瑞《归厚驻即事》一诗的解释我不敢苟同。诗云:“年来剩得草堂赀,小筑城南地颇宜。湖亦有名邻贺监,村因不俗近西施。权鱼桥下堪垂钓,文笔峰前好赋诗……”杜先生解释说,清代青州府同知张文瑞,在萧山城南厉市湖旁筑了一所名“归厚庄”的住宅。又说:“厉市湖与贺监居处相邻,靠近文笔峰。这个说法与郭伦在《萧山赋》中所述一致。”而郭伦赋中“文笔环季真之宅”一句,杜先生则说为史家桥村的贺家园。但我认为,贺家园和厉市湖相距十里多,中有来苏周、贺家塘、老屋等村,还有石湖尖山,这就和“湖亦有名邻贺监”不一致了。考张文瑞诗中的贺监宅,首先是邻厉市湖,然后是近山,距他的归厚庄宅也不远。因为归厚庄旁的“权鱼桥”即在厉市湖东,为汉代孝子倪三相公为母求鱼之处;“草堂”可能是指“蜀山草堂”,约在厉市湖西4里。厉市湖等上述几处均在文笔峰之东约十里,而贺家园则在文笔峰之北约1里,两者相距较远,方向也不相一致。而我以为,张文瑞《归厚庄即事》中的贺监宅,实是指来苏乡的云门寺宅,即毛奇龄所说的云门寺贺知章宅。来苏乡云门寺距厉市湖仅三里,两者可谓真正“相邻”,而与文笔峰只能说相近,张文瑞和毛奇龄是同时代的人,张文瑞归厚庄诗中“厉市湖宅近贺监”,一定是受了毛奇龄来苏乡贺担僧宅考证之影响,因为云门寺就在厉市湖旁,是贺知章做道场的居地。萧山厉市湖还是贺知章青年时活动的主要地方,原来苏乡上水仙庙就一直有银青光禄大夫贺知章的神像。来苏十社乡民称他为“贺大夫”,每年香火不断。来苏民间还把贺知章称为“利市仙官”,供奉在五圣堂内。“利市”即厉市湖,明代亦写成“利市湖”,清代又有“里墅湖、里市湖、厉墅湖”等写法。“仙官”即“饮中八仙”贺知章,萧山民间还称他为“荷担仙”,后来当了大官,故名“仙官”。《花枷序》中说,利市仙官为本乡本家人,民间当作平安神、财利神来供奉。综上所述,张文瑞归厚庄诗中的贺监宅是指来苏云门寺宅,不是贺家园,因此两者不能互相印证。

(2005年7月于萧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