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李红利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故都的秋 >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

【课前分析】

1、文本特点分析:

作为一位才情奇异的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忧伤、愤世、过敏、真率造就了“自我小说”一派,其散文创作更处处发散着独特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描绘的是三十年代的老北京风味,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障碍,尽快融入韵味丰厚的文字之中,真正体验到彼时彼地“物”“我”交会而酿就的无限诗意。其次应通过发散思维与迁移训练,触动学生的自我心灵,使之以“我”观物,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2、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但喜爱文学者占多数,如不纠缠于作家作品的定性分析,以自然、新颖的方式导入新课,激起兴趣,并授之以“渔”,使之深入体会,各抒己见,应该能够点亮思维的火花。教读本课的时令正是秋天,自然和人文的美感也会浸染学生。

【确定目标】

1、理解作家以一枝妙笔营造出的特定氛围,沉郁的情感所展现出的审美个性。

2、学会以点评的形式品味、鉴赏文中的画面。

3、披文入情,激发个人对自然景致的情怀。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节成功的课应从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入手,形成和谐的教学情意场贯穿始终;其次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融于其中进行“心灵体验”,在教师的激励与引导下,最终获得能力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对于本篇课文来说,应表现在不以支离破碎的内容讲解强加于人,提倡用心阅读,认识、反馈、思考、实践,实现观照内心的个性化阅读。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古今中外咏秋佳作,挑选出令人“心有戚戚焉”的美文美句,汇成《秋日奏鸣曲》板报;观察自然秋色,写《我眼中的秋》随笔一则,课前由学生朗读自己文中的得意之处。

目的:营造氛围,窗外风景与窗内风情共同酿出浓浓的秋意,学生受到感染,心中有了强烈的期待。

二、情境导入及学法点拨

1945年9月,一个肃杀的秋日,郁达夫在新加坡被日本宪兵秘密逮捕,遇害时年仅49岁。49岁也正是人生的金秋季节。其实秋在他的生命里早已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因而郁达夫笔下的秋似乎比别人要格外地来得深,来得浓,来得不一样。对于蕴涵着如此深沉情愫的经典篇章,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走入呢?

出示课件:金圣叹批注《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一段。

教师点拨:所谓阅读,并非单纯的旁观活动,也不仅仅是对文意的理解。它是对个人世事阅历、情感指向的验证,是基于文本的思维火花的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因而最有效的方式应是直接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或评、或疑、或叹、或思,从他人的文章中读出不同的美,读出自我,并将这一瞬间的灵感组合成句展示出来。

面对着课本每页的“留白”,何不让你的思维之舟直抵作者心海、去感受哪怕最细微的涟漪?

目的:处处不离“秋”,时时不忘“情”。古典的“绝妙好辞”让学生领略了眼前一亮的点评境界,踏上了“深层阅读”的台阶。在一片静谧之中,思维的帷幕渐渐拉开。仔细、反复的阅读后,学生陆陆续续拿起了笔,洁白的书页上,心仪的段落旁,第一次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深浅浅的几串脚印、浓浓淡淡的数瓣心香。

三、不同层次的推进

1、语言的感悟:

点评伊始,当是“分花拂柳、寻香觅踪”,学生如同辛勤的探宝人,在山间小路上细细搜检,试图拾到最红最大的落果。此时的语感,是那样的自然又舒展。

如学生点评“秋日小院”一段:我喜欢作者的用词。秋日的阳光没有夏季的炽烈,没有冬天的虚弱,是那么的舒服、温和,自然而然地从叶缝中“漏”了下来。

一枝弯弯绕上去的牵牛花,数茎细长的秋草,如同一幅恬淡的国画,逼真地出现在眼前,让人忍不住伸手去触摸。

最美的风景总有最多的人驻足流连,例如“秋槐”:

作者不写落英而画落蕊,角度别致,更能引人共鸣。也许,真意尽在细微处。

谁都走过铺满秋叶的马路,谁都见过扫街留下的细痕,但有谁能将此情此景描绘得如此微妙而生动、如同清淡易碎的一个梦影?

再看对“秋雨”的品味: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场景历历如在目前:我看到了云散雨停,天空恢复了秋高气爽的本色;我闻到了落叶的清香在润湿的空气中酝酿;我也听到了桥头树底那随意的招呼声,清凉的秋意漫上心头。

学生细腻的直觉与作者深沉的情思自然地融为一体,完全摒弃了来自教师外在的强加的主观因素,更自由地驰骋自己的思维想象,不自觉地浸入了作者所营造的那种境界。

2、创造性的解读:

当学生深深地被文本吸引、打动,就会本能地寻找、关注与个性契合的语言点和文学现象,“见他人之所未见”,踏入新的学习领域。在品读“秋蝉”一段时,两个同学出现了争论。一个认为课文前一段写槐树,后一段写鸣蝉,一动一静,突出了秋的多姿多彩;另一个认为“鸟鸣山更幽”,蝉的残声衬出了秋日的闲适静谧,与文章的基调更相符。两人引经据典,争得不亦乐乎。说者有理有据,听者兴致盎然,有什么必要硬去打断各自的阅读体验、贴上一张统一的标签呢?以此为契机,我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尝试新的方法,以达到思维的开放、表达的创新。当孩子们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我知道,他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领略了不一样的风光。试看对“秋雨”一段的新感受:

阵风阵雨,云过日出,文中短短的两句话,读来却似听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哗──”风儿掀开了紧闭的幕布,细雨飘洒奏响出场的乐章。云儿颇不甘心地渐行渐远,姗姗来迟的太阳却被谢幕的掌声弄了个大红脸。“息列索落”的伴奏音仿佛一直回响在耳畔,不知疲倦地演奏着《秋日的私语》……

在对于秋槐之美的再次感知中,敏感的心灵变得开阔而舒展:

日日走过、又日日错过那路边的槐树,只有这一刻,我才发现它是秋天最美最浓的风景。不只如此,它还帮我拣起了一些久已遗忘的瞬间:在春日的柔风里漫天舞动的柳絮,调皮地停在你的掌心,又怎样灵巧地从指缝溜走;冬天早晨的雪地上,小心翼翼地印下第一枚脚印,怎样从心底漾出一丝丝奇异的甜蜜……希望在很多年后,每一朵云、每一颗星依然能唤起我的感动,我相信,幸福会由此而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