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

杨桦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赤壁赋 >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

在审美探求内驱力的推动下,作者的审美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畅神与超越阶段。

“作为悦神的审美经验,在西方经常是与对上帝的皈依感相联系的;在中国则常常是在欣赏大自然的广阔的场景上时,感到自己和自然和整个宇宙合二为一,似乎达到某种超道德的本体高度”。由于作者并没有满足和停止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追问,他需要获得更高层次的再创造的审美愉悦,而这只有对客体凝神观照,进行深层体验才能获得。过去不少论者都把“苏子日”这一段看成是单纯的抽象议论,这正是没有从文本意义上去理解的原因。在我看来,这一小节正是作者深层审美体验的结果,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任何认识和理解都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让自己的感知、想像和情感循着对象的指引和规范,自由地和谐地活动起来,而在最终获得的审美愉快中,蕴涵着对于对象所具有的社会理性内容的认识”。这正是审美认识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的区别。故而这一段开头仍然离不开眼前的客观对象:“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正是在对水与月──大自然、宇宙本体的观照、深刻体验过程中,作者从有限的具体形象中捕捉到了生活的本质的无限。“真正的精神潜沉(深层体验)敢于打碎它的现实性,以便在破碎的现实中重建精神的完整。能够这样携带着向将来开放的视野和不可重复的过去而前进。这正是我们称之为体验的本质”(德·伽达默尔)。作者把自己的审美体验推向了极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其实我与万物一样,也都是永恒的。既然如此,“长江之无穷”也就不值得羡慕了,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悲哀!至此,主客体之间的对峙和疏远完全消失,实现了真正的彻底的心物相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境界,亦即畅神的境界,也是实现个体生命自由的境界。在这种状况下,主体不再感到渺小、感到压抑,他甚至在对象身上直观到主体自身的力量和本质,在客体上注入了自己的人格和生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一种对生命本真意义的顿悟,也正是在这种顿悟中,主体完成了伟大的超越。“它不追求超越时空的存在,而追求就在时间之中达到超越和不朽。它也不离开现实的空间,而就在以大自然为永恒标志的感性空间中达到超越和不朽”。质言之,这种超越的结果和形式也就是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天人合一”。“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苏轼),主体由是获得高度的精神上的大自由、大解脱和大超越,达到一种感悟宇宙、人生真谛的“至乐”之境。故而“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是何等惬意!何等平静!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真正的极致状态的内心平静,“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故而能“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评论者多认为《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我想指出的是,审美初感阶段的“乐”和最高阶段的“乐”有质的不同。由乐到悲再到乐,不是一个“圆周运动”,而是层次逐次上升的审美心理运动。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审美初感的愉悦,偏重于感官的愉悦,也是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畅神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因而它是一种指向未来及永恒的超现实的审美体验,无疑地,这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能够升华人格、完善人性的审美感受。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之所以能够及时调适心境,完成艰苦而难能的超越,以一种旷达的乐观的态度

对待自己的处境,以积极的人世的态度继续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惫地跋涉前进,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他所受的儒、释、道哲学的影响,有他经世济时的政治抱负的支撑,也有他个人独特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但更主要的是同他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对自然美的审美活动在内。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给了他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正是作者对自然美进行深层次体验的一个艺术结晶,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它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但我们似不应把它看作一篇纪实性的游记,而应看成是一篇依据作者多次对自然美审美体验创作的具有巨大概括力的优秀艺术品。其中所描写的景物,并非是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审美意象。当他把这种审美意象用完美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就成了具有独特审美体验的艺术品。毫无疑问,作为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当我们循着作家的笔触去“再度体验”时,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对作家心灵过程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涤荡和洗礼。

────────

【注释】

⑴ [英]夏夫兹博里:《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P95

⑵ 饶学刚:《前后〈赤壁赋〉游踪考》《东坡文论丛第四辑》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⑶⑷⑼ 胡经之:《文艺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P64、P83、P68

⑸⑹ 皮朝纲等:《审美心理学导引》 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年P96

⑺⑽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P410

⑻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P316

──选自《名作欣赏》 2003年第02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