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几点思考

宋存义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 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历史以来最具有人文关怀的一个课程标准。它以全新的理念指明了语文教改的路子,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探究、个性的发展,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学生主体放在首位。“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此类见解在标准中随处可见,概括起来,就是个性化解读文本的问题。

个性化解读,就是要还学生以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使语文教学从学科中心主义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真面目。因此,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个性化解读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不再把作者看得高不可攀,而是把作者看作平等交流、对话的对象,认为所有文本的解读的最后实现是在读者手中。接受美学的开创者尧斯形象地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像是一本管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文本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正是读者的参与,作品的各种潜在、显在的意义才不断地被揭示出来。而读者个人经历,生活积累,兴趣爱好等,就势必形成每个人对同一篇作品的不同的理解。

建构主义则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个性化解读。建构主义运用于教育领域,其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个体”的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表述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时,用了有9个“自己”,强调学生的经验、体验、感受,这与建构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一、平等对话,才能真正体现个性解读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这个平等的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有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对话,是过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又一进步,是真正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体验解读。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它强调了读者积极主动参与与创造性解读活动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上的作用。在解读过程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对文本提供信息展开想像、联想,创造性、个性化地完成“第二文本”创作。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质疑。读书能疑,则说明思维在分析、比较、引申、联想,正入于书又出于书,高于书而不拘泥于书。“疑者,觉悟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秦宪章语)。尊重平等对话、个体解读,关键就要允许个体的存疑,并且与学生一起释疑,培养他们高品质的鉴赏能力。中学语文课本常见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固然对学生课前预习有帮助,但它的“提示”往往是单一性的,而不是多维性、辐射性的,教师的教学也按“提示”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定势思维,个性消弭。高三册《梅花岭记》的“自读提示”说“全文以史可法殉难为线索,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批判了那些热中功名利禄,毫无民族气节的卑下行径。”对史可法的评论历来都是正面的,学生自然以之为然,果真如此吗?“江都围急”,史可法临危受命,是要力挽狂澜的,可文中有没有写他视察前线、了解战情、召集战将运筹帷幄?没有!虽“吾誓与城为殉”,有大丈夫节气,但一到“知势不可为”,就忙着为自己后节操心。主将如此,那下面的人将是如何扫兴,还有战斗力吗?“城陷”就成了必然的事了!我们无意指摘史可法的为人,只是想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个性化解读,就要摈弃灌输式教学,教师该闭嘴时就闭嘴。让学生说话,也许说的不地道,不到位,但必须给他们一个平台,然后教师才相机而“导”。笔者组织有关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的讨论时,有学生质疑:“一次送别,作者流了四次眼泪,我表示怀疑。”“老师不是说过第一次把鲜花比作少女是天才,第二次是庸才,第三次是蠢材,朱自清老是用女生来作比,是不是他太那个了?或是没词了!”一语惊人,且居然与台湾作家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中的观点“英雄所见略同”!二、教师素养是个性解读的保证。新课标第一次明确界定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创设、保护、发展这个‘平等对话’环境的责任人”。教师要胜任这一新角色,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能老是当主角“独舞”,必须有当配角、伴舞者的心理准备。全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曾对本地区一些重点校语文教师作了一次专业素质调查:

1、是否经常看王小波、余华、余秋雨、韩寒、流行网络小说等作品吗;

2、每周上网几次;

3、有否自己订阅本专业的杂志;

4、每月是否看二本以上时新杂志;

5、是否通读《新课程标准》并有自己的体会;

6、抛开教参,能否自己解读并上好随便指定一篇没有教过的课文;

7、敢否与学生一起参加市以上统考;

8、有否被学生当场难住,是哪类问题;

9、发表几篇教学论文,有否写过或发表过文学作品。

从调查结果看:

第一、有的教师只会“教答案”,而不是“教书”!

第二,改变教法,与学生“一起上课”。我们往往低估学生的智慧及适应性,习惯“一言堂”教学,或尝试一下新方法,未能立竿见影,就抱怨学生素质太差,又回到老一套。其实,探索贵在坚持。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自动、有创意地学习,不要一切包办,放心不下。要学会与学生“一起上课”,鼓励、引导学生提问题,给他们空间,让他们个体解读。第三,正视自我,不忌出错。教师应当以开放的胸襟,迎八面来风,以海纳百川的襟怀迎接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充实自己。你不是上帝,不会也永远不可能全知全能,出错在所难免,问题不在出错,而在垄断知识,成为“师霸”。要真正实现个性解读,平等对话,就不必担心出错,就算有错,在平等对话交流、沟通氛围中,这“错”也是可爱的,甚或是沟通的润滑剂呢。北大学者陈向明介绍过美国的做法,说美国的教师为鼓励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交流,开始阶段还故意出错,让学生群而攻之!感动学生的,是你的人品、学识、教学艺术,个别地方的“缺”反而拉近你与学生距离,并且激发学生探知未知领域的勇气。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