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

冯越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红楼梦 > 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

对于最后一点,我再次结合几何图示予以分析。

在对《葬花词》的原文解构时,我做出了如下几何图示:

感 答

现在我们予以补充:

1、根据前有论述给“问(A)、感(B)、答(C)”一个核心──“自我意识(D)

2、给出D到达A、B、C的三条辐射轴:

E:生本能与死本能、爱与不爱的矛盾冲突──感

F:生存的焦虑、对生命的无限渴求和求而不得的矛盾──问

G:对生命本身的认识:短而易逝、无意义──答

3、以d为圆心,以E、F、G为等长半径,做一个圆。

这是一个丰富和补充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红楼梦》的一个简单成书过程。换言之,就是说曹雪芹是先确立了一个创作的根点,然后由这个根点向四周进行辐射,最终完成创作,而所有的创作内容又能归结到一起。《葬花词》中所确立的根点即人的意识是和作者在开书第一回就标明了的,而由此辐射出的三条轴线无疑也是考据正确的:这些认识不仅从作者本身可以考证,而且作者在第一回中亦自述道“耕于篇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本旨”,这句话和 E、F、G的内蕴是一致的,都是“迷误”、“虚无”、“空幻”等。

从最终的几何图示上看,凡在《红楼梦》这个大圆内的,都可以回归到《葬花词》中去,这显然才是诗谶一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最简单的认识便是:凡是后楼梦中人物,都会有林黛玉一样的问答思,只不过深浅层次不同而已,但其根源是一致的,是出于自身的一种不可解释的虚无和危机感,这也正是《葬花词》所阐明的东西。林黛玉是一个宠儿,在不幸的生活中,幸运的担任了阐述全书主旨的重要角色,有时候我们不用看别的,单《葬花词》一文便足以奠定林黛玉在书中的地位了,而没能全面深入的解析《葬花词》又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

(由于图形无法粘贴,各位可以按照示意,自行构图,见谅。)

五、结语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需要深入理解和挖掘的东西还很多。而当代红学界的一些解说却是难以让人满意。或抠一字词,生硬的要将之与某一不相关的历史联系,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道家看见淫、政治家看见阴谋之类曲解误读不尽其数。前,与朋友言及《红楼》,称中国学术死板牵强,探讨一番,心有所感。我尝思及王阳明、俞伯平等先辈,其解红楼令今人无法企及,而今人之解,拾人牙秽者众,误人思绪者众,随声附和者众,无稽之谈者众,更为名利者众,实属不幸。近年,关于《红楼》一书的研究文丛目不暇睹,而有营养者少之又少,当与此相关甚密。

我今戮力而为,所评或欠妥,所论或不佳,然己之所思,值千金也。本文试图弥补某些不足,而其自身不足处更甚。在解读过程之中,笔者试图融合中西方学问的某些部分,以发掘《葬花词》在现代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下所能表现出的光辉,同时试图简单的用图示剖析《红楼梦》一书的基本成书过程,解释文本与作品思想之间的关系。力所不能及处,当贻笑大方,深望批评指正之。

────────

【参考文献】

⑴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岳仁校点;舒芜前言;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87年4月第一版,第201页

⑵⑶ 《红楼梦诗词品鉴》蔡江义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1月第一版,第99页

⑷同⑴ 正文第1页

⑸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9月第一版

⑹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二版,第180页。

⑺ 谢苗·路德维果维奇·弗兰克:《人与世界的割裂》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5月第一版,第115页

⑻同⑺ 第171页。

⑼ 涂成林:《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5月第二版,第2页。

⑽ 林冠夫:《红楼诗话》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第一版,第103页。

⑾、⑿、⒀同⑴,第168~170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