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党红英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故都的秋 >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生:清、静、悲凉。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一段。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师: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生1:槐蕊偏重于“静”。

生2:牵牛花偏重于“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凉”。

师:秋蝉、秋枣呢?

生4: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

师:从哪儿看出了?

生4: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师: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生读。

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生: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

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

生1: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谁还有补充?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师: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生:“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我们平时有没有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1:没有时间。

生2:没有心情。

师:这紫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生读课文相关语段。

然后师生一起读

师: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

生:借助槐蕊。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

生1:“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没有声音,静!

师:很直接的。其他同学呢?

生2: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师:分析得精彩而到位。注意了两个“极”的渲染。

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生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师:分析得真好。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业,哪有闲心去注意这些。

师:对呀。哪有闲心?!所以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

学生读,教师巡查。

生:细腻、清闲、落寞。

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

生: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