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点评

点评:

怎么会有庄稼的?你想过吗?联系上下文想想看。

灵魂里的杂草是指什么?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啊!

【欣赏】

一年前,哲学家和学生约定在郊外再见,而一年后,当学生如约而来,哲学家已飘然而逝。你是否为哲学家未能赴约而遗憾呢?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哲学家已经用他的方式给了学生如何根除杂草的答案--在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上种上庄稼,进而促使学生领悟到关于人生修养的真理--用美德占据灵魂。

这两节写得简洁而深刻,把哲学家最后一课的意义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揭示了出来。当学生如约而来时,见到的是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已经不见了杂草,而这些庄稼从何而来的呢?我们若联系前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自然会明白这些都是哲学家的安排。哲学家仅仅是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吗?不,他不愧是一个"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即使他的最后一课也不会偏离他一生探索的主题--关于人生的真理。于是,他借助于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并产生办法,然后他用作业的形式--要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根除杂草,让学生去发现根除杂草的最佳方法。从而使他的学生最终明白老师最后一课的意义--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学家是睿智而深刻的,他的学生也不愧为满腹经纶,他们都对"杂草"的意义有了深层的理解。旷野里的杂草就是自然界的杂草,而灵魂里的杂草则是不良思想,是人生中对做人有害处的"恶念",是与美德相悖的丑陋品性。

哲学家的聪明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在自然界里如何彻底根除杂草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教育启发了他的学生,而他的学生们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正确地理解了老师的用意,领悟到老师在最后一课指出的真理。

【表达方法提示】

让文章"亮"起来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文章要有精彩之处,不可平淡,有了精彩之处,文章自然会"亮"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为之叹服。

一篇文章若能让读者觉得有"亮点",就不失为好文章了。那么,这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亮点何在呢?大家一定会把文章的结尾视为精彩之处。的确,这篇文章的结尾为文章增色不少,是文章的闪光之处,他把哲学家最后一课的意义揭示了出来,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使人领悟到关于人生,特别是为人修养的真理--用美德占据灵魂。

文章先叙述一件事情--哲学家给学生上最后一课,平平常常,那有什么过分特别之处,而读者读到结尾时却豁然开朗,在内心闪过一丝会意的微笑,顿时觉得这篇文章立意深远,构思巧妙。原本平淡的叙述也因结尾的升华而显得充满了智慧的高度。寥寥数语,可以使文章顿生光辉,文章中的精彩词句的作用功不可没。

让文章亮起来的方法很多,有的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实现,有的依*动人的情节,有的则警句发人深思,有的借助于情感的抒发……无论哪种方法,读者总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句--使文章灿烂生辉的地方。因此,我们同学在习作时,为了把自己写作的意图说清楚,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可以根据需要也来一些精彩之笔,使文章更有深度,自然会令读者眼睛为之一亮。

【创新与实践】

1、你觉得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上得怎么样,谈谈你对这位哲学家的看法。

2、把课文最后两句话工整地写下来,制作成一枚书签,或写成一幅书法作品,送给自己或自己的好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