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拉萨的天空》听课有感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 拉萨的天空 > 拉萨的天空听课有感

语文教研组研究《拉萨的天空》一文的教学,发出了共同感叹:文章写得真美,可是这么美的文章教起来却很觉得为难:散文通篇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这样的美文处理不好便会因过多的讲解分析而被肢解得失去美感,难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只读不讲,学生对文中大量生动、贴切的描写语言又难有真切的感悟。

孙双金校长随堂听了其中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上完课以后这位老师显然还没有从教学实践中顿悟出灵感,便将大家的困惑求救于孙校长。孙校长虽然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但他对这篇优美的散文产生了很高的兴致,欣然答应自己来上这一课。

正如他课前所说的那样,这样的语言优美的散文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

让我们一同回味孙双金校长这堂美文赏读课。

情境一:看板书,猜意图,形成阅读期待。

师:这节课,孙校长给大家上课,同学们欢不欢迎?

生(一齐大声):欢迎!

师:欢迎有什么表示?

生热烈鼓掌。

(简洁、亲切的开场面一下子让课堂的氛围热烈起来。)

师:今天我们接着李老师教学的进程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看老师写课题,猜一猜孙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板书。

师板书课题,“天空”字蓝色粉笔写。

生:“天空”字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我猜这篇课文主要写得就是天空。

师:你猜得有道理。

生:“拉萨”两个字写得比较大,我猜是为了突出“拉萨”的天空,而不是写别的地方的天空。

生:“的”字写得比较小,提醒我们要读轻声。

师:你读一读题目。

生读题。

师:注意字体的颜色。

(适当的点拨给了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向。)

生:拉萨的天很蓝,所以老师用蓝色粉笔写“天空”二字。

师:你真聪明。老师的板书都是有意图的,大家以后要注意看。

(猜谜是孩子极喜爱的游戏。语文课一开始让学生猜谜,学生学习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同时也激发起学生今后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的关注。)

情境二:观天空,练说话,调动起生活经验。

师:拉萨的天空很蓝,我们南京的天空呢?到走廊上去看一看。想一句话回到教室里来说一说南京的天空。是去看,去想,回来再说,不要打扰旁边的班级上课。

生轻轻地走出教室,在走廊上仰头观看,指指点点。两分钟后回到教室坐好,纷纷举手。

生:南京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眼望不到边。

生:南京的天空看不到云彩。

生:南京的天空上看不见几只鸟儿。

师:看不见鸟儿,怎么数呀?重说一遍。

生:南京的天空上看不见小鸟。

生:南京的天空亮闪闪的,太阳照在栏杆上发出金光。

还有人要说,师示意停下。

师:能写一篇文章吗?

生(几个人争强好胜):能!

师(笑):看了一分钟就能写一篇文章,真了不起!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把拉萨的天空写成一篇文章的。

(语文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去表达,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能不喜欢吗?活泼形式背后是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训练,学生生活体验的调动更有利于对文章的进一步感悟。)

情境三:以读代讲,建构话题,引领读书内化。

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指名朗读。

师:你读得很流畅,但不叫朗读。

生动情再读。

师:第一自然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湛蓝。

师:有不同的或补充的吗?

生齐:透亮。

(找关键词,这是将学生的阅读由普通认读层面引向理解感悟。)

师: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孙校长没看过,谁能告诉我。

生:“湛蓝”就是很蓝。

生:“湛蓝”就像我手中的笔杆的颜色,蓝得发光,蓝得透亮。

(举起手中的钢笔)

(儿童极富表现的欲望,能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将令他们何等自豪!)

师:读一读,让我们听出湛蓝、透亮。

指名读,齐读。

师:作者光用“湛蓝”、“透亮”形容拉萨的天空还觉得不够,还打了个比方——

生齐:像蓝宝石。

师:“蓝宝石”什么样子?

生:是非常蓝,闪闪发光。

师:这是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起读。

生齐读。

师:谁有本事背下来。有本事背的把书合起来,背不上的可以看一下书。大部分学生将书合上,挺胸抬头背诵。

师:背下来还不够,谁能再说说:

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谁说得好,谁是江南才子,江南才女。

生略做思考,纷纷举手。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蓝宝石。

生笑。

师(笑):这是书上的,说自己的。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蓝钻石一样。

师(亲切地):没离开石头。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一粒粒蓝沙子。

师:不太恰当。

生(女):拉萨的天空,好像清水洗过的蓝绸带一样。

师(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江南才女。

生(男):拉萨的天空,好像一块巨大的蓝玻璃。

师(鼓掌):江南才子。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太阳照射下的海面。

师(热情地与其握手):握手是最好的赞许,有更精彩的课后可以和孙校长合影留恋。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一望无边的海水一样。

师:才女。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蓝油漆一样。

学生哄堂大笑。

师:差一点点,用美好的事物来形容。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清澈的小溪。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一幅蓝色的油画。

生:拉萨的天空,好像一条蓝领巾。

生又笑。

师(作诧异状):蓝领巾?

生:是的,国外有蓝领巾,就像我胸前的红领巾一样。

师:有那么大的蓝领巾吗?可不可以用前面一位同学说的“蓝绸带”。

生微微点头,信服地坐下。

师: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巧妙的话题帮助学生完成读书内化,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感悟。真情而艺术的赏识给了学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激情,表达的欲望,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阅读中的统一。)

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师:“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句我不懂,谁能给我说说。

(巧妙地将自己隐藏起来,把舞台留给学生,是孙校长一贯的教学风格)

生:“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拉萨的天空很蓝,作者把它比作海水了。

生:说话的声音碰到蓝天,伸手能摸到蓝天,说明拉萨的天空很低。

师:拉萨的天空为什么很低?

生:拉萨的天空很蓝,很干净,看上去很低。

师:对,而且拉萨的海拔很高,离天很近。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齐读。

师:读这两句孙校长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叫《夜宿山寺》,会背吗?

生齐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呼醒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理解新知,又让学生学有所用,乐而好学,可谓一举两得。)

师:中秋节晚上,我和家人去北极阁赏月,站在玄武湖畔看见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八月十六,我们一家人又到南师大紫金校区赏月,那天天上还漂浮着片片白云,看上去更美。明月在白云的映衬下更美。读下面一句,是什么把拉萨的蓝天衬得更美。

生自由读:“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师:红花虽美还需绿叶相衬。读一读,体会体会。

(语文学习也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过程,孙校长的动情地描述既是在浅显地阐述景物搭配的美学原理,同时也将学生引入有效学习的最佳心境。)

师:刚才我们选出了江南才子,江南才女,现在我们要选出读书大王。谁能读好这一段。

指名读,让学生打分。

生:我给他打99.5分。

师:为什么扣他0.5分?

生:他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但还没能读出拉萨海拔的高,蓝天很低。

师:你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生动情朗读,引得热烈掌声。

师:我给你打106分,让人感觉到说话声能碰到蓝天,伸手能摸到蓝天,读得很有味。齐读,能不能读120分?

生齐读。

师:120分。这么长,这一段能不能背下来?我背不出来,能背出来的,我拜他为师。

生争相举手,跃跃欲试。

指名背,学生背得动情而流畅。

师(走到他跟前,热情地握着他的手):你真了不起!

师(对大家):能背的一起背。

生大多站起来背,由于兴致太高,声音震耳欲聋。

师(笑):这叫喊书,不叫背书。

生再背,很有感情。

师(拱手):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向你们学习!

生(不约而同,摇手):不敢当,不敢当!

(临近下课,学生学习热情有增无减,孙校长变幻新奇的赏识艺术刺激着学生,使之始终保持最佳的兴奋状态。)

情境四:巧妙收尾,轻松解词,趣味悠长。

第三段

师:读一遍,这句话能背出来吗?练一练。

生齐背。

师(引读):拉萨的天空蓝得——

生(齐):让人神往……

师:什么叫“神往”?

生:拉萨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生:精神和灵魂前往。

生哄笑。

师:今天大家书读得好,明天跟孙校长一起去拉萨游览欣赏湛蓝、透亮的天空,好不好?

生(大声):好!

师(笑):开个玩笑。拉萨的天空很美,大家心里都想去,这就叫“神往”。

听完孙校长的课,我们和学生的感受一样,收获着无尽的快乐。

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语文学习是快乐的,课堂上他们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他们感受到登山般的喜悦而惬意,情感的闸门不断地开启,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快乐中发展了语言和思维,充实中培养了情感,成长中获得了自信。

对于我们听课的老师来说,这样的一节语文课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关于美文教学困惑的顿悟,更为我们明确了理想的语文课堂的胜景。

孙校长的这节课是朴实的,来不及准备任何现代化的辅助手段,整节课都以朗读、背诵为目标,也以朗读、背诵作手段,但朴实中充盈着情感的魅力,智慧的魅力,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在阅读中欣赏评价,在阅读中表达迁移,在阅读中探究创造,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的灵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