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小珊迪》片断赏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黄亢美

【阅读导语】

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杭州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2002年11月在杭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品课观摩会》上的一节阅读教学课。这节课的教学特色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有机的统一上,将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发。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王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拿到了博士文凭,他想在德国找工作。他找了第一家大公司,人家拒绝了他;找了第二家大公司,人家又拒绝了他;找了第三家大公司,人家还是拒绝了他。他想,自己有博士文凭,工作能力又强,大公司去不了,进小公司应该没问题。于是他就去找了一家小公司,谁也没想到,连那家小公司也拒绝了他。你们想想,会是什么原因呢?

生1:可能是德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人。

生2:有可能是他认为自己有了博士文凭,显得太骄傲。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位留学生也很纳闷,于是他指着那位德国人问:“请你告诉我,为什么要拒绝我?”德国人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查到了关于你的记录,记录里显示你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被警察抓过。”留学生听了非常吃惊,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我有博士文凭,我的能力很强,难道我的这张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我知道你有文凭,有能力。但是你缺了一样东西,而这样东西缺了,德国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录用你的。”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中国留学生为什么要逃票?

生2:中国留学生到底缺了什么东西?

师:这个留学生到底缺点什么东西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好好读课文,答案就在课文里。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教师所讲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悬念性,这种对比性的引入为下文理解小珊迪的美好品质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读了这篇课文,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生1:小珊迪受伤了,被马车压在身上,腿断了。但是,他首先想到要把买火柴剩下的钱找回给叔叔。

师:能把这一段读出来吗?

生1:晚上……“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你换零钱。”

师:大家想想,小男孩饿极了,还能大声说吗?

(期间又有两位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同学们理解“乞求”一词的含义,体会小男孩实在是太饿了,所以要读出像要饭的那样乞求的语气语调。让同学们体会后再请两位同学感情朗读,终于越读越好。)

【抓住“乞求”一词进行品味,理解其含义后再引导同学们读出“乞求”的语气语调,把“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以读代讲”真正地落实到位。】

师:还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生4:(读)可怜的珊迪……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走的时候,被马车撞倒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我可怜的小弟弟,我死了谁来照顾他呢?”小珊迪讲的话使我感到他非常的可怜。

师:从他的话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4:小珊迪临死还牵挂着自己的弟弟的生活。

师:他想死吗?不想死,他死了弟弟没人照顾。他当时又是怎么想的?

生1:很难过。

师:为什么难过?

生1:因为他死了没人照顾他的弟弟。

生2:因为他舍不得离开他的弟弟。

生3:因为他没能及时把零钱找回给那位叔叔。

师:怎么读才能把小珊迪那种难过的心情表现出来?

(先后有两位同学带着悲伤的语气朗读,感情渐起。)

师:大家再读这一段,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珊迪的内心世界里,去感受他的难过和悲伤……

(生齐读)

师:小珊迪带着对弟弟的无限牵挂,带着对那位叔叔的一丝谦意,永远地离开我们了。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师:小珊迪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留下的是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小珊迪死了,除了这位叔叔和他的弟弟之外,谁也不知道他死了,谁也不知道他是为什么死的。但是,文章里的那位叔叔被小珊迪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他在心里默默地说:“小珊迪,我永远也忘不了你!”他永远也忘不了小珊迪的什么呢?请大家把它写下来。

(教师出示如下的完形填空题)

请根据自己对小珊迪的感受和体会,写几句最想说的话:

小珊迪,我永远也忘不了你!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生各自在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同学们把写的语句读出来。)

生1:忘不了小珊迪兄弟之间的友谊,忘不了他诚实可信的面孔。

生2:忘不了小珊迪那诚实的精神,忘不了他那诚恳的面容。

生3;忘不了小珊迪那感人的事迹和悲掺的命运。

师:永远也忘不了他那乞求的神情;更忘不了他使人信任的面孔;更忘不了他对弟弟的无限牵挂和关爱。

【“忘不了”的完形填空,既能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对小珊迪的美好品质作了具体的不同概括,又把读与写、写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节课]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小珊迪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我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心里却在纳闷,如果小珊迪不急于把钱还给那位叔叔的话,我想马车就不可能撞着他,更不可能压断他的双腿,他就不会死去。所以,我就琢磨了:他干吗要把钱还给人家,难道他不需要钱吗?同学们,大家认真找一找,课文里有多处地方向你传递着小珊迪是非常需要钱的信息。

(生各自阅读,互相讨论,然后代表发言:)

有的说,他身上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脚又红又肿。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说明他真的非常需要钱。

有的说,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而不是躺在病床上。这也说明他实在太需要钱来医治他的双腿来保住自己的生命。

有的说,从“他在破衣里找了一会儿”可以看出他非常需要钱。因为他的钱就藏在破衣里,四便士对一般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对小珊迪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有的说,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以看出没有人来养活他们,他们是多么需要钱。

有的说,小珊迪卖火柴没有零钱,需要去换零钱时他“转身就跑”,说明小珊迪这时候太需要钱了。

(在以上学生的发言中,教师不时地进行点拨和补足。)

【让同学们从课文里找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的信息,这种“辐集型”的归纳理解法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于细微处见大义的读书能力。】

师:小珊迪和他的弟弟跟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一般的情况下,他们应该在哪里?(生齐:在学校。)是啊,他应该在学校学习,而不应该在大街上卖火柴,那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但是,他为什么进不了学校?因为他是孤儿,他没有钱。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压断了双腿,帽子找不到了,几个便士找不到了,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个需要找还他七个便士的叔叔。这就是我们的小珊迪。难怪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板书)“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谁来念这一句?

(请两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师:他不是那种人,具体的说,他不是哪种人呢?

生1:他不是那种拿了钱就跑的人。

生2:他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

生3:他不是那种不诚实的人。

生4:他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

生5:他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

【让学生把代指性的“他不是那种人”进行具体的扩展变说,这样的训练方式既能形象地感知小珊迪的高尚品质,又有效地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师:在这句话当中,你觉得什么地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该怎么读?

(先后有三位学生提出“诚恳”、“信任”、“断定”、“神情”等地方需要特别强调,并试着朗读。)

师:每个同学的感受是不完全一样的,你觉得什么地方应该强调、应该突出,你就怎么读。

(学生自由地感情朗读该段。)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教学新理念。】

师;他不是那种人,因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他自己,想到的是他的弟弟,是那位需要找回七便士的叔叔。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孩子啊!我们会忘记他吗?

生齐:不会!

师:我们会永远、永远的记住他。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位在德国留学但是却找不到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以后,对“中国留学生到底缺了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你们清楚了吗?(生:清楚了。)那么,你有什么话想跟那位中国留学生叔叔讲讲吗?下面先把它写出来,然后再说说。

(学生动笔写,写毕,教师请一些同学读自己写的语句。)

生1:叔叔,你好!我知道你缺少的东西是诚信。也许在你的眼里逃三次票不算什么,我觉得这可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你虽然有高学历,但是,我觉得你连一个小孩都不如。

生2:叔叔,你好!我觉得你不应该做不诚实的人,你应该像小珊迪那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生3:叔叔,你好!你认识小珊迪吗?他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应该如何把钱还给买火柴的叔叔。你连小珊迪都不如,竟逃了三次票,请你改掉这种不诚实的缺点吧。

……

【教者让同学们跟那位中国留学生叔叔“对话”的设计是很具匠心的,既有机的结合课文的中心进行了人文教育,又有效地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读、写、说的语文训练。】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王老师相信,小珊迪的诚实和守信一定深深地打动我们,从你们刚才的朗读中,从你们写给那位中国留学生的信中,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王老师相信,每一个人当他拥有诚信的时候,他的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每个人当他握住诚信的时候,那么,他所处的社会同样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们的期待;这,也是我们的呼唤。

下课!同学们再见!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的说明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也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的确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难以把握的。而王崧舟老师的这节阅读教学课却在这两者的有机统一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例如:抓住重点词“乞求”进行品读,要求读出“乞求”的语气语调,既“以读悟语”,又“以读悟情”;设计“忘不了”的完形填空,既是句子的扩展变说,又是对故事主人公小珊迪高尚品质认识上的升华;采用先写后说的形式与中国留德博士生的“对话”,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经典教例……概言之,王老师的课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内涵,才能科学地创造性地设计出两者有机统一的训练方式。

此外,这节课在学生的自主参与、全员参与、合作探究等方面也是极富特色的,很值得我们吸纳、效仿,进而创造出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