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假如》教材理解 《假如》教学参考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上册 > 假如 > 假如教材全解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儿童诗歌,作者大胆采用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一个小朋友要用神笔给小树以阳光雨露,给小鸟以米粒,给不幸的西西一双好腿的强烈心愿,表现了新一代儿童关爱他人,希望给人快乐的美好心灵和人文情怀。

这首诗共有4节。前3节每节内容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仿。每一节都由三部分组成,先以“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开始,再说用它干什么,最后说为什么这样做。第4节只有一句诗“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使本课内容意味悠长,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整首诗内容浅显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浓郁动人,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的极好教材。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1幅对应第1、2节内容,画的是沐浴着阳光的小树郁郁葱葱、树上的小鸟食宿无忧、愉快生活的情景。第2幅是表现第3节内容的,坐在轮椅上的西西悲戚的眼神、无助的举止,与有了一双好腿的西西笑容满面、快乐奔跑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两幅图画面形象生动,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内涵。

课后还编有3道练习题。第1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旨在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第2题是想象练习,重在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第3题是写字练习。

教学目标

(一)认识“寒、袭、击、觅、饿、泣”6个字,会写“击、叹、泣、粒、腿、幸、哭”7个字及以下词语:叹息、哭泣、米粒、不幸。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读或听听神笔马良的传说故事,对马良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有些部件是原先学过的。教学时,可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偏旁和部件记认生字。

2.写字。

“击”字,“二”字加一个“山”字,要提醒学生中间的一竖长,写在竖中线上,旁边的两竖短。

“叹”字,左窄右宽,“口”的位置略向上些,靠近“又”的起笔。

“泣、粒”两字写法相似,都是左窄右宽,右边是“立”字,注意左右两部分的结构比例要恰当。

“幸”字,上边是“土”字,下边“羊”字少一横。

“哭”字,上窄下宽,可用拆字法,分解为两个口和“大”再加一个点;也可想象“哭”字的两个口像一双眼睛,一点是一滴挂在眼角的眼泪。写时,中间的横笔在横中线略上一些,一点在右“口”之下。

这些字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后,再让学生看清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描红、仿写,最后可听写。

(三)朗读指导

每小节开头的“假如”读轻些,后略停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表示心中充满无限的幻想和希望。下面写“我”真诚要为小树、小鸟、小朋友西西解除困苦,让他(它)们都生活的幸福、快乐的心愿,展示了“我”纯洁、美好、善良的心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我”内心的感情,引起共鸣,使读文如同出自内心,不要只从技巧上指导:哪儿读得高,哪儿读得低,哪儿读得快,哪儿读得慢。

(四)理解感悟

这是一首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诗歌,可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感情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读中理解诗句,读中感悟语言,读中体会情感。

第1节,让学生边读边想,说说“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上太阳和云朵。让学生理解画上太阳,是用光和热温暖小树,画上云朵,是以雨露来滋润小树,使小树长得更高大更健康,从而更好地抵御寒冷的袭击。同时,白白的云朵像棉花,像被子,感觉能给小树带来温暖,这也是学生童心童趣的体现。可适时插播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我”这样做能给小树带来温暖和力量。

第2节,说说“我”为什么要给小鸟画许多米粒。对“小鸟饿得喳喳地哭泣”一句,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饥饿中的小鸟是怎样的,它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现在的小鸟又是如何的呢?

第3节,学生读诗后,先观察课文插图中的西西坐在轮椅上的表情和神态,并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残疾人的生活情况,理解西西的“不幸”和痛苦,感悟“只坐在小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发出轻轻地叹息”这一诗句所蕴含的意思。再结合有了一双好腿的西西在飞奔的画面,说说此时的西西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想法,从而体会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是多么有意义、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想想课文中的“假如”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才能使这“假如”成为现实,你想做文中的“我”吗,以升华学生的情感,培育人文情怀。

(五)实践活动

1.向小伙伴说一说神笔马良的故事。

2.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先说后写。

3.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把一些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写在空花朵上。

(六)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举例

(一)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直至读通、读顺。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共有几节,每一节讲什么。

3.对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4.检查初读情况。包括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初步感知语言。

(二)检查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节,了解神笔马良,明白“我”要给小树画什么。

2.交流讨论:“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和云朵?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小树遭受寒冷袭击的情景,体会“我”这样做的原因和对小树的爱护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节。第二节着重讨论“我”为什么给小鸟画米粒;第三节理解“西西有了一双好腿后是怎样的”。可联系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帮助理解、感悟。

(三)深读课文

1.以“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给谁画些什么”为话题,拓展延伸,加深情感体验。

2.把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背下来。

3.说说读了这篇诗歌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

(四)写字指导

(五)课堂练习

参考资料

《神笔马良》: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他很喜欢画画,可是家里穷,连一支笔也没有。一天,他放牛回来,路过学馆,看见里面有个画师,拿着笔在给大官画画。

马良看得出神,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他对大官和画师说:“请给我一支笔,我想学画画。”

大官和画师听了哈哈大笑,说:“穷娃子也想学画画?”他们把马良赶了出来。

马良气呼呼地说:“我偏不信,穷娃子就不能学画画!”

从此,马良用心地学画画。他到山上去打柴,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天上的鸟。他到河边去割草,用草根在河滩上画水中的鱼。他见到什么就画什么。

有人问他说:“马良,你学会了画画,也去给那些大官们画吗?”

马良摇摇头说:“才不呢!我专给咱穷人画!”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马良画画进步很快。可是他依然没有笔。他多么盼望能有一支笔啊!

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忽然屋里闪起一道金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出现在他面前。老头儿给他一支笔,说:“马良,你现在有一支笔了,记住你自己的话,去给穷人画画!”

马良真高兴啊!他立刻拿起笔在墙上画了一只公鸡。奇怪,公鸡活了!它从墙上飞下来,跳到窗口,喔喔地叫起来。原来白胡子老头儿给他的是一支神笔。

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给村里的穷人画画。要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有什么。

大官听说马良有一支神笔,带着兵来捉他,把他带到衙门里,要他画金元宝。马良恨透了大官,站着一动不动,大声说:“我不会画!”大官气极了,就把他关在监牢里。

到了半夜,看守监牢的兵睡熟了,马良用神笔在墙上画了一扇门,一推,门开了。马良说:“乡亲们,咱们出去吧!”监牢里的穷人都跟着他逃出去了。

大官听说马良逃了,就派兵去追。可是马良早已画了一匹快马,骑上马跑远了,哪里还追得着!

一天,他走到一个地方,那儿天气干旱,庄稼都快枯死了。农民们没有水车,用木桶背水。杭育杭育!真够吃力。马良说:“我来给你们画几架水车吧!”农民们有了水车,都很高兴。这时候,人堆里忽然钻出来几个官兵,拿铁链往马良颈上一套,又把他抓去了。

大官坐在大堂上,不住地吆喝着,“把马良绑起来!”“把他的神笔夺下来!”“快去叫画师来!”

画师来了。大官叫他画一棵摇钱树。画师拿起马良的神笔,就画一棵摇钱树。大官欢喜得很,急忙跑过去摇,不料头撞在墙上,额角上起了个大疙瘩。画仍旧是画,没变成真的摇钱树。

大官走过来,给马良松了绑,假装好声好气地说:“马良,好马良,你给我画一张画吧!”

马良想夺回神笔,就一口答应说:“好,就给你画一回吧!”

大官见马良答应了,非常高兴,把神笔还给他,叫他画一座金山。

马良什么也不说,用神笔在墙上画了个无边无际的大海。

大官恼怒了,说:“谁叫你画海?快画金山!”

马良用笔点了几点,海中央出现了一座金山,金光闪闪,满山是金子。

大官高兴得直跳,连声说:“快画一只大船,快画一只大船,我要上金山运金子去!”

马良就画了一只大船。大官带了许多兵,跳上船就说:“快开船!快开船!”马良画了几笔风,桅杆上的帆鼓起来,船直向海中央驶去。大官嫌船慢,在船头上大声喊:“风大些!风大些!”马良又加了粗粗的几笔风,大海涌起滚滚的波涛,大船有点倾斜了。大官心里害怕,着急地说:“风够了!风够了!”马良不理他,还是画风。风更猛了,海水咆哮起来,山一样的海浪不断地向大船压去。大船翻了,大官他们沉到海底去了。

马良又回到村里,给穷人画画。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教师可安排学生对《语文同步读本》(二年级下册)中的《神笔马良》和《信》进行拓展性阅读。第一篇文章是对《假如》一文中马良这一人物的补充,使学生懂得他手中画笔的神奇以及他乐于帮助穷人的品质,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我们学会写信时,是否也像诗中的“我”那样想到了别人,当我们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本领时,有没有想过为大家服务。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