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钱学森》教学札记 融合“情”“理”“法” 凸显语文味

李伟忠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 钱学森 > 钱学森备课

特级教师孙庆博老师执教的《钱学森》一课,有机融合了语文的“情”、“理”、“法”,较好地实现了语文的教育功能。

1.贯穿全课的“情”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钱学森》一课也不例外。虽然文章语言简洁,几乎没有过多的细节描述,可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介绍,但是经过精心巧妙设计,此文成为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在教学中,孙老师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使之成为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教学时,孙老师紧紧把握情感脉络,设计了“情感三部曲”:先是初步感受“一刻没有忘记”,再是深入感悟“一刻也没有动摇”,最后回文到第一自然段,升华归心似箭的爱国情感。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钱学森那颗滚烫的爱国心,那份炽热的爱国情,内心油然而生的那份爱国热情也会自然流淌。

2.挖掘文本的“理”

这儿的“理”主要指“文理”,就是指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等,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本质特征。一篇好作品不仅具有形象性,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思路,这是文章的骨架,它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教学时,孙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内部,把握和领会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使教学走向有效与深刻。值得关注的至少有两点:

一是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情感。教学中,孙老师紧紧抓住钱学森的两处语言进行深入品析,尤其是“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孙老师创设了五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读深读透,真正感受到钱学森“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使命。

二是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品质。写人的文章,如果没有具体的事例,确实很难将人物塑造丰满。本文具体记述了在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故事。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朗读与辨析,突出了钱学森满腔的爱国热情。

3.值得效仿的“法”

此“法”就是“得法”,得教学之法。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技巧,有的可以程式化,供老师们学习与模仿。孙老师的教学设计,许多地方是匠心独运的,值得大家借鉴。

一是运用课文词组串起主要内容。在课的起始阶段,孙老师先出示填空:( )的祖国;( )的待遇;( )的生活;( )的条件;( )的贡献。然后请学生用上这几个词组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

二是选择重点语句构成整课教学。文本的教学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只有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这“适合”,既是指适合学生理解的,又是指对文本解读有益的。孙老师虽然只选择了课文的第2、4自然段中的几个语句展开教学,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抓住人物语言进行深入解析。解读人物,主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本文重点描写的是钱学森的语言,扣住人物的语言也就抓住了教学的“牛耳”。

四是针对课文内容展开有效拓展。本课教学,孙老师非常巧妙地选择了两处拓展内容:第一处是钱学森与母亲的通信,突出了亲人间的思念之情;第二处是诗人青勃的诗歌《归侨》,衬托出钱学森想早日祖国怀抱的急切心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