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苏武牧羊》教材理解 一腔忠节泣鬼神——《苏武牧羊》教材解读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付娱

新学网 > 语文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 苏武牧羊 > 苏武牧羊教材全解

《苏武牧羊》是国标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一板块的一篇课文。本板块主题为“正气歌”,取材于《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的五言长诗《正气歌》。本板块共有3课,分别是歌词《苏武牧羊》、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七言绝句《狱中题壁》和《自题小像》。这个板块课文的内容的共同特点是颂扬人间浩然正气、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坦荡的情怀。

本板块是小学生进入六年级的第一个学习板块。在情感基调上,本板块课文突出了一个“爱”字,即爱国,甘洒一腔热血;爱民族,不畏凶悍强敌。《苏武牧羊》是本版块也是本册的第一课,写的是苏武历尽十九年苦难,信念不改,大节不亏的事。本课的课文内容是一首歌词,作者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国文教员蒋荫堂。此歌词既写出了苏武十九年的生活之苦,精神之苦,又写出苏武十九年不肯变节,不向匈奴低头的高尚气节。内容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根据教材特点,课文在这一单元所处的位置,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处的年段特点,教学重点如下:

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夯实,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六年级了,很多语文能力在学生身上已经悄然形成,有些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不讲?我的回答是“不”。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增强,很多内容可以少讲,略讲,但绝对不可以不讲。在《苏武牧羊》这一课中,看似简单的一课,却在字音、朗读停顿上有着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字音

在本课的认字表中,要求认的字只有三个,这三个字除“旄”这个字学生比较陌生外,其他两个字字音不成问题。而“旄”学生只要认识,读音也不成问题。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几个字:“历尽难中难”中有两个“难”字,都读四声,第一“难”字是指“被牵连而扣留”,第二个“难”字为“北海放牧中的苦难生活”。一难未脱,又遭一难,故文中为“难中难”。“空帏”的“帏”字应读为二声,容易读成三声。最后一句“拱扶汉德威”的“拱”为三声,而在我就是受了歌曲的影响(先会唱歌,后会的歌词),一直把这个字理解为“恭敬”的“恭”。语文教学要有预见性,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在前面,把教学备细、备精,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效率极高。

2、断句

本文为歌词,很多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一开始就放歌曲给学生欣赏,且不知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朗读的训练。一旦歌曲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朗读就会成为问题。最为突出的一句是“任海枯石烂”,在歌中“任”与“海”两字相连,而在真正朗读中却要断开,为“任/海枯石烂”。所以这里建议在学生真正明白课文的意思,能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欣赏歌曲。

二、历史背景,为深入了解课文做准备。

《苏武牧羊》是尽人皆知的动人故事,但对于只有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知其人,却不知或不全知其事。只知苏武被扣十九年,大节不变,却不知这十九年为什么被扣,受了怎样的苦难。而这些这是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可以将这些问题提前留给学生,在课上的需要的时候讲出来。

三、对比写法,升华主题,敲定人物形象。

本文有上下两段歌词,这两段歌词中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而这两个对比恰恰是课文理解的文眼。第一处为“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可以抓住“尽”和“难中难”这两个词语。“难中难”在前文中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提,可以让学生结合资料来理解。“尽”这个字大有文章可做。苏武到底历尽了哪些苦难呢?“尽”到什么程度呢?结合上文,学生就可以知道:“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苏武被流放到今贝加尔湖地区,“穷愁”是十九年的生活写照:他真的很“穷”,因为十九年来匈奴不给他粮食,在那天寒地冻之地,他也找不到粮食,他只能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来啃,甚至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他真的很“愁”,愁之一,整整十九年,他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和不会说话的羊群,孤独、寂寞是他十九年生活的代词;他每日为“衣食而愁”。当然这个“愁”字在后文更有深意。一个“尽”字,可以概括他所有经历过的苦难。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旧是“心如铁石坚”。一个“坚”字,写出他坚贞的爱国之情,坚持的不肯变节之志,虽历尽磨难,但心仍坚守,此人、此举令人钦佩。

第二处对比在第二段歌词中,“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注意两个字“任”和“稍”。“任”在这里为“任凭”的意思。第二段歌词写的是苏武在精神上所收到的十九年的折磨。这也是上文的“愁”之二,即家愁。“群雁汉关飞”看到南飞的大雁,苏武怎能不辛酸?大雁也有自由,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北风吹起,大雁向南飞去,那正是汉关所处的位置,此时的苏武多么希望自己也变成一只大雁,展开欲飞翅膀,飞回自己的祖国,飞回自己深爱的亲人身边,但他只能一年又一年的望。那一只只飞翔的精灵身上寄托的是苏武已经破碎的期盼的心。更让人心碎的是下几句,“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苏武心中最重要的,最心爱的两个人——亲娘、妻子,只能相隔两地,翘首相盼。三更同梦,醒来两行空泪。读读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让人心动、心痛。但话锋一转“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稍”为“稍稍”或“稍微”的意思,在这里是即使身心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但苏武的大节却没有一点点的改变。一个“稍”字写出在民族气节与思亲家愁上的苏武断然的抉择。

抓住两处对比,就是抓住了这篇课文的文字之本。韩军说,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教学要回归“文字”之本。“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教学中,若关注精神,须由文字引发,抓两处对比,在文中追根溯源正是“着力于文字”,而透过文字,抓住的正是苏武那令人钦佩的精神,由文字贯穿,引发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四、朗读,体会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这首歌词篇幅不长,韵脚清晰,第一小节押“an”韵,第二小节押“ui”韵。语句长短相适,读起来朗朗上口。值得注意的是,因受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感召,本课容易被学生读得慷慨激昂。而真正的朗读应该在读到苏武在生活上受到的苦难即“雪地又冰天”到“旄落犹未还”和精神上所受的苦难,即“转眼被风吹”到“两地谁梦谁”,读这些语句时要语速缓慢,饱含同情、悲凉的语气。每一小节的最后两句则要读出赞叹、尊敬、高昂的语气。

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引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怎样从作品中感受美,感受情?在前面的解读中,这是引导学生去读,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由此感受苏武高尚的气节。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