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背篼》教学札记 用“求证法”教《背篼》

西塘桥镇刘庄小学 冯锡生

新学网 > 语文 >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 背篼 > 用“求证法”教《背篼》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探索和研究(即“怎样学”)的过程,不应该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平时对学生语文课程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所以,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

如何注重学生的探索研究过程呢?数学教学中的求证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和已知条件去研究、探索、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这里面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九册语文第四课课文《背蔸》是一篇描写山区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散文。文章语言简练而又充满乡土气息,是一篇教育学生勤劳俭朴的好教材。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以“山里的孩子,背蔸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让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梗概的基础上捕捉全文的中心句——“山里的孩子,背蔸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并找出重点词——“勤劳”。然后教师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农家孩子的勤劳?我设计了一个录音课件,要求学生按课件中的步骤去思考、分析、最后证明农家孩子是一个勤劳的孩子。

课件内容如下:(举例)

1、找句:我在课文第1自然段中找到一个句子(或第几页第几行)。

2、读句: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

3、想句:我想,黄昏归来已经很晚了。

4、证明:我从“黄昏打柴归来”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的孩子。

播放课件录音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交流。学生在仔细研读课文后,纷纷发言证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证明,进行汇总板书如下:

找到的词句 分析

证明

黄昏 炊烟 打柴归来 劳动回来晚

满满的 沉甸甸 打的柴火多

一捧捧山柿子 热情好客、节俭 勤劳的童年

一小捆药材 勤工俭学

脸上的泥渍和汗水 劳动辛苦

通过上面的学习过程,学生初步懂得了运用“求证法”从课文中找出例子来证明文章的重点句。但课文2、4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第一自然段末句和重点句均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学生不容易看出这些词句与重点句的关系,这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

例如,课文第2自然段(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的头发,小溪对他说悄悄话……)阅读的指导,我先让学生练习课后第3题(拟人句与陈述句的比较),然后启发学生:山风、鸟儿、小溪为什么对农家孩子这么亲热?学生能作出“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农家孩子经常上山打柴,吹惯了山风、听惯了鸟儿鸣叫声和小溪流水声。所以,这个句子证明了他是一个勤劳的孩子。”

用“求证法”阅读课文,有利于强化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少数学习上有困难的后进生,找出一点证明也可以。)但“求证法”也有其局限性,对于重点句子较难找的课文,就不宜采用此方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