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长春版: 长春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参考

一、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仍沿袭前面两册教材的编排特色,采用主题板块的形式。全册共有十二个主题板块,依次为:快乐地玩、汉字家园(一)、幽默、汉字家园(二)、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更健壮、童年的问号、山水花鸟、动物趣事、寓言、相信自己、过年。每个板块的内涵都很丰富,拓展了语文学习空间,为儿童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过程。

二、关于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我们进行识字教学,首先要明确识字教学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两种识字要求:认识学会

认识教材中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在课文和其他语言环境中能认识,大体知道意思。不要求具体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

学会要求学会的字,要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1、掌握识字方法,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识字上有不竭的动力。

3、能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

这就要求识字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还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二年与一年的区别:识字仍然是重点,不过学生已经有基础,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教学时要把握总体要求:识认分开,多认少写。注重识字方法的迁移。发现规律点拨方法。要注意培养独立识字能力,注重生字巩固积累。(低估学生已有水平)

(1)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重视预习)切忌查字典是为了组词。

(2)注意在一节课的不同环节巩固生字。眼见为实组词实效性。

组词要加强预设性,要考虑到实效性,不要人为增加学生的负担。将生字编入短文(套用课文编)、故事中、词句中、游戏中,注重实效。参与面广、能全体不要一半,能同桌学习的不要小组内,自主的一个人学习也是很必要的。

(3)注意采用不同方式巩固生字

复习巩固环节非常重要,这个复习不只是一节课上的不同环节也不是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只是应付考试,而是要关注过程性学习。一要做到学习新课之前,复习前一课学过的生字,推荐过的自测、互测和读卡片开火车比效果不一样的;二要一个板块学完后,小集中复习。(听课时前面学过生字抽查)开展活动:争当识字大王,送识字喜报,让每一堵墙都发挥识字功能,给学生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课外识字,学过字在课外发现和运用。要保底不封项,学生的差异尖着生的培养不要死抠书本。将生字编入短文(套用课文编)、故事中、词句中、游戏中,注重实效。参与面广、能全体不要一半,能同桌学习的不要小组内,自主的一个人学习也是很必要的。

(4)引导交流识字方法,突出重点,体现弹性。

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以培养其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贵在得法,有了方法贵在应用。新大纲指出“注重学生识字能力”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会更好的提高其自学能力,促其发展。(上期是教下期要有选择运用,教师要适时点拨总结归纳)识字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是为学生自主识字提供基石。随着基本识字方法的掌握,便可开始放手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识字。

教学中采用了三步法:(1)分析归类;(2)选择方法;(3)学习交流,总结提高。总结点拨学习汉字的规律和方法。归类识字,一字带一串,如相同偏旁部首、同音字、形似字等,发现生字和熟字的联系:减一减换一换加一加,同时注意区别用法,加强字形分析与意义结合,减少错别字(经验教师处理的方法:一支和一枝的处理)

3、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教师范写指导还是必要的。注重讲评指导,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①抓共性,抓特点、抓变化,不用每个字都范写的。主要是抓住难点重视写前指导(不用橡皮,整洁性)一个比一个好看最后一个为准进行评价。

(6)加强连词书写,避免别字,注重听写本课的生字词,组常用的词语。抄写词语,师得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比如说要抄三遍,第一遍可以读着抄,第二遍则可以默写,然后检查一下正误再默第三遍。实践证明,许多原来死抄的学生改用这种方法后,在默写字词时,准确率提高了许多。

(7)适度抄写句子,教给方法,提高速度,听写句子,要连句听。感悟标点的用法。

两种识字方法的展示

《数星星的孩子》一课用两种不同形式展示随文识字具体方法,处理时一种是随文集中式,一种是随文分散式。不管哪能形式,目标是一致的,首先找准低段语文教学的位置和方向,那就是会认字,会写字,会读课文(文通字顺,有感情),而且识字是低年级的重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