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比”出来的真知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海滨小学 杨 波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一年级上册 > 比一比 > “比”出来的真知

【问题的提出】

刚刚入学不久的六岁儿童,如何利用现有的认知规律理解理性知识?如何把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知识相结合,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如何把新的知识结构运用的恰倒好处?这是《比一比》这篇课文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解决的好,就会为今后的语言文字准确的运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为数量词在生活中、学习中的使用起了必要的规范作用;解决的不当,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案例描述】

在课前的备课中,我发现《比一比》这一课的重难点都是围绕着“数量词”的学习与运用,这时心中不由的有一种莫名的担心——孩子们能行吗?虽然他们聪明,但通过我平时的观察,这些孩子的语言的规范性还没有在脑海中建立起来。面对自己理智的分析,于是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满怀信心地走入了教室。

一、一语惊人

课堂上,师生愉快地交流着“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还好,还好,我的学生真聪明,不用我过多的讲解就学会了。还有一个难点,如果也通过了,这节课就ok了!”我心中不由得窃喜起来。“同学们,请坐好。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最后一个知识。请同学们先看图,图上的杏子和桃子有多少?”面对最后的“难关”我从容地面对。一个学生回答:“一堆杏子,一个桃。”不错嘛,对数量词的认识不少。“你回答的非常正确。”我满意地表扬这个学生,因为这个学生的回答为一些课外知识少的学生铲除了“堆”这个数量词的知识障碍。为了更好更多的运用与“堆”意思相近的数量词,我连忙说:“杏子可以一堆一堆数,还可以怎样数?桃子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一个杏子,一箱杏子,一筐杏子……桃子也可以一堆一堆数,一箱一箱数,一筐一筐的数。”望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样子,我悄悄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他们,“图上其他小动物和水果到底有多少?请你在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学生们好像听到了高兴事一样开始了小组活动。随着三声掌声小组活动完毕,看到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我知道他们一定对回答我的问题信心十足。“开始汇报”我也放松了自己那颗紧张的心,果然问题一个一个地被“小机灵鬼们”击破了,这时只见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我示意他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一群’与‘一堆’一样多吗?”啊?原来是考我呀,可这能比较吗?哎!该来的还是来了,虽然这个问题有些意外。

二、“比”出真知

冷静,冷静。面对着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我微微一笑,不知是苦笑还是好笑,总之,课堂中牵引与指导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点所在,我想了一想还是作个练习吧,因为练习是解决难点的好办法,并且我事先也准备这样的内容。所以,我马上说:“‘一群’与‘一堆’是不是一样多?我们一起做一个小练习。”出示练习:群 堆 一()人 、一()牛 、一()土豆、 一()苹果。学生纷纷举手,流利地回答:“一(群)人 一(群)牛 一(堆)土豆 一(堆)苹果。” 我赶忙做了一个小结,使答案清晰化:“同学们,这四个词语都告诉我们这些事物的数量很多,也就是说‘一群’与‘一堆’都是说事物的数量很多。”一波为平,一波又起。这时,一个学生的手出现在我的眼前:“‘一 群’与‘一堆’都是说数量多,那么它们有没有区别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深入,教师的引导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问题提的好,同学们先想一想‘一群人’中的‘人’,是怎样站的?”我顺势从学生身边的例子讲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学习兴趣,主动寻求真知。学生大声说:“一个一个紧挨在一起的。”通过自身经验的回想回答老师的问题,使学生更有自信。“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图,那一堆杏子是怎样放的?”学生急忙边说边做动作说:“堆成堆的。” 我急忙追问:“平时你们看到的‘一堆土豆’中的‘土豆’是怎样摆放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堆成堆的。”“什么是堆成堆的?”对细节词语的理解是解决难点的关键,我并没放过这个细节,而是更深一步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的思维。学生想一想说:“一层一层的放在一起。”我马上把学生的答案明确地描述并做出动作:“一层一层的叠在一起。” “那么,如果老师把‘堆’换成‘群’行吗?” 在解决完问题后,我的反问虽有些繁琐,但为了把难点落实的更加到位,也并不为过,反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肯定地回答:“不行,因为‘堆’与‘群’摆放的方法不一样。”我总结:“对,‘一群’与‘一堆’ 摆放的方法不一样,所相连的内容不一样,但都是表示数量多。”这时下课铃已响,回想本堂课,我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解决难点——数量词的运用。但这些对比都是建立在学生固有的知识层次上进一步发展而得来到的,只有让生活与新知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灵活地吸收真知。因此,学生的知识是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教学随感】

如何在固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的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让枯燥的、单调的理性知识化做生动、可感的画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感性认识,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生活与理性知识相结合。因此,我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把“堆”与“群”的数量作为知识的底线,把“堆”与“群”摆放的不同,区别“堆”与“群”作为知识的升华,很快就解决了本课的难点,把语文课演化成为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经验、运用生活经验学以至用的场所,使“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两沟通。

【案例点评】

本节课具有目标明确、教法精到,学生民主气氛浓郁、循循善诱等鲜明特点。尤其在解决难点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吸收反馈相结合,强化了学生对数量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在本课中该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这种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些对比都来自生活,才使生活帮助了学生开启了思维的大门;才使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了客观生活中理性的事物;才使生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数量词”这个知识结构。所以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就是这些潺潺的“泉水”才使得天真可爱的学生们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新的知识结构。但是针对这节课,如果该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这方面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使之学生会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