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二组》教学建议

浙江省嘉兴市清河小学 胡 焕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三年级上册 > 第二组 > 《第二组》教学建议

【主题】

名人故事。

【教学建议】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感悟做人之道。

典型语言信息:抓内容精彩之处;抓关键性的词语运用之处;抓课文留白之处。

1、抓内容精彩之处:

略。

2、抓关键性的词语运用之处:

例:《小摄影师》:

第七自然段中有一句话: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吩咐”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文章小男孩对大作家怎么可能“吩咐”?下面看教师的教学片段:

师: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读句子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3、抓课文留白之处:

略。

二、感悟与质疑和谐共生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胡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

──清·唐彪

这段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重视感悟,也要重视质疑,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要选择质疑的时机;要给予质疑的时间;要重视问题的梳理;要点拨质疑的方法。

1、要选择质疑的时机:

第二单元的课文,故事性较强,可质疑在先,感悟在后,并在质疑解疑上多花时间。

2、要给予质疑的时间:

⑴留一点耐心给所有学生。

⑵让思维之花静静地绽放。

3、要重视问题的梳理

略。

4、要点拨质疑的方法:

第一层次:课文词句的疏通性问题:

这类的问题学生好理解,教学中学生往往不难提出。

第二层次:思想内容的探究性问题:

引导学生有的按课题问为什么叫,为什么叫《奇怪的大石头》等,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

有的抓住重点句段,如例:《灰雀》:

生: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

师: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

生: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

生: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

生:列宁怕小男孩难堪。

生: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老师有着极佳的教学洞察力,教者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第三层次:表达形式的鉴赏性问题:

例:《小摄影师》结尾有意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上去很矛盾,但联系上下文就明白,小男孩好不容易进来。这时高尔基是懊悔、自责。因此高尔基不见记者,但想见小男孩。

第四层次:课文知识的延伸性问题:

例:《小摄影师》:

小男孩还会再来吗?

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积累与运用双管齐下

创设情境,在模仿中练习。

寻找“缝隙”,在缝隙中思维。

任何文本不能把细节面面俱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缝隙。

例:《灰雀》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这里的省略号教师可以做文章,其实这里省略号道破天机,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想说却不敢说的心灵世界。

四、阅读与表达携手共进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

例1:《灰雀》:

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例2:《小摄影师》:

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如果他再来,高尔基会怎么做?如果他不来,少先队的墙报怎么办?选择其中一种结果,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再说给同学听。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遇: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在练笔中,也可不求全尽意,可以因时因境而异。抓住课余生活的“闪光点”,写片段,写短文;写日记,写周记;写记叙文、随笔等等,均是练笔的途径。只有学生勤于动笔,养成习惯,对于提高学生遣词用语的能力,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将会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