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主题教学设计的尝试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朱彬茹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第二单元 > 主题教学设计的尝试

一、起因

人教版的这套教材在编排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力求根据主题来选择文章进行组元,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选了五首诗歌,第三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选了四篇小说。既然选文的编排意图就是将同一主题的内容放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备课是否也可以打破一篇篇文章的局限从主题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尝试呢?

再看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对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按照这个说明,这个单元其实凸现了两个主题:一是聆听人类精英的思维,其中包括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二是学习精英们的语言表达,尤其是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选文的前两篇是演讲稿,后两篇则是书信。

因此我们不妨尝试着从整个单元出发选择几个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

二、实施

1、主题一:思维的角度:

⑴《敬业与乐业》:

①假设若干年后,你原本想靠自己的歌喉去打天下当个歌星,却因为父母的横加干涉而成了一名医生,整天与那些没精打采的病人打交道;你原本想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商业巨子,却因为沉迷网络太深荒废学业而成了一个“修鞋匠”,早出晚归地勉强糊口度日;再或者你即使如愿以偿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工作几年后却发现现实的教师生活竟如此不堪重负,那时的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选择也如此,面对不如意的职业,究竟是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潇洒跳槽,还是坚持“从劳苦中寻找快乐”原地努力呢?

②读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一文,它怎么看待职业问题?给了你什么启示?

③结合“学习”便是我们学生当下的“职业”这个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④梁启超先生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⑵《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

结合相关资料的阅读,谈谈雨果为什么对伏尔泰进行满怀激情的盛赞?

伏尔泰的伟大之处在哪里?雨果认为现实的世界仍是“野蛮还在,刀剑猖狂”,因此需要始终呼喊自由和平等。

⑶《傅雷家书两则》:

①读傅雷的两封家书,看看它们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目的?把两封信结合起来看,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坚强”?

②怎么理解“赤子之心”?

傅聪曾说过:“‘家书’的基本精神就是艺术的献身精神而不是功利。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赤子之心”是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中也许不如意,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和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称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感情,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③傅雷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里?

傅雷的严肃、严厉和脾气的暴躁是出名的,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上。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间最初的相处并非如朋友般融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和儿子对父亲一番苦心的理解造就了《傅雷家书》。傅聪说:“我不敢看‘家书’,一看便激动到一天无法做其他的事。”这种父子间的深情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的。

⑷《致女儿的信》:

①品读作者阐释爱情的这个故事,思考: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分别看到了什么?三种包含着“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的眼神;面对所看到的一切,上帝的态度分别如何?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追问:为什么第三次上帝不再发怒?为什么作者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②让我们一起来吟诵爱情的诗篇,说说你心目中最美丽的爱情故事。

③苏霍姆林斯基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说:“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当是理解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请你选择一种你对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下你对爱情的理解。

④上海某初中教材在编写中选编了一个爱情主题单元,这一作法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同的声音接踵而至。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⑸这四篇出自人类精英的文章其实都从不同的角度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和自己的思考,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目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只是一篇篇独立的课文,而是通过阅读打开一片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思想领域。

2、主题二:语言表达的角度:

⑴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5、6两课是演讲稿,7、8两课是书信,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和对比朗读,体会演讲稿口语性强(如《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讲话注意现场交流(如两篇演讲稿中对听众的关注,设问句式的使用引起听众的注意)、有感染力(反问句式、排比修辞的使用)的特点,书信书面语色彩较浓,更多一些细腻抒情(《傅雷家书》中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文字)和描写(《致女儿的信》中对故事环境等的描写)的特点。

⑵不同语言风格的差异:我们注意到这四篇文章由于背景、作者等诸多因素,它们虽都在明确一个道理,但语言风格却各不相同。

《敬业与乐于》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做的演讲,其言辞朴实敦厚,旁征博引,体现了一代文化大师的风范;《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其语言则是诗化的,极好地展现了雨果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其激情洋溢的语言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的尖锐抨击和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傅雷家书两则》的语言体现了傅雷作为一个著名翻译家的严谨表达和一位父亲对儿子所逢的感同身受;《致女儿的信》是一个著名教育家向十四岁的女儿解释爱情这个深奥的问题,其语言通俗、生动。

目的:语言是有生命的,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场合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语言表达。

3、主题三:说理的艺术:

本单元文章都属于议论性的范围,但四篇文章在阐述一个道理时所采用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⑴《敬业与乐业》是按照典型议论文的模式进行说理的,它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典范。

①理清行文思路,了解简单议论文结构。

提出论点:第1小节──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2~5小节:有业的必要和无业的害处。

论证论点第6~7小节:要敬业的原因和怎样敬业。递进

第8小节:要乐业的原因和怎样乐业。

总结论点:第9小节

②关于论证方法:朗读2~4小节与第8小节,明确这两部分分别采用了摆事实与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比较两种论证方法的好处各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试着用摆事实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要乐业,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来证明有业之必要,完成口头小作文练习。

③论证思路和论证形式:模仿第8小节前后两部分的论证思路和论证形式,完成仿写一:“学习好苦啊!”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是哪个学生都会常挂在口边的。但我要问他:“学习苦,难道不学习就不苦吗?”不学习…… 仿写二:凡……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坚持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第二,……第三,……

⑵《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一开始对伏尔泰的精彩评价马上激起了听众的共鸣──随后演说的基调暂趋平稳,雨果带领大家回顾历史──最后将伏尔泰的时代和现实的世界拉到一起,引起高潮。在说理上它有高低起伏的脉络层次、有真挚的情感、有精彩的语句,这些都是打动听众的因素。

⑶《傅雷家书两则》在说理上是一种朋友式的交流,让人乐于接受。

⑷《致女儿的信》在说理上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

比较:下面这段话也是对爱情的阐释,比较一下它和课文的表达,你认为哪种方式会让人更容易理解?

爱是一种关系,一个人只有爱是始终专一的时候,他才会有最牢固的、最崇高的爱。忠实于自己的爱情的人,意味着把自己的一部分给了所爱的人。爱,这不仅是充满激情的欣赏,为你所创造的美的一种享受,而且是为你所爱的人永无止境地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做真正的人》

目的:学会选择用不同的说理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三、一点想法

李海林教授在《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一文中指出:文选型语文教材具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是教材本身所要传播的信息,包括知识传播的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教学价值”是教材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比如《荷塘月色》一文,其“原生价值”是表达作者当时内心的苦闷,而其“教学价值”则是学生学会作者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即作者的言语智慧。

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既有区别又是统一的。因为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通过教材本身直接“陈述”出来的,而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隐含在这种“陈述”本身中。“陈述”自身隐含着如何“陈述”的智慧。学生通过对“陈述”的接受,间接地获取如何“陈述”的智慧。但教材的“教学价值”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指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本单元四篇文章进行思维角度的把握是否可以看作是对其“原生价值”的学习,而对其进行语言表达和说理艺术的探讨是否是对其“教学价值”的学习?如果是,那么我们这三个主题教学的设计,是否能实现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间的最佳结合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