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九年级小说单元备课设想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实验中学 陈惠芬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 > 九年级小说单元备课设想

一、新课标中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提出如下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九年级上、下册小说单元的篇目

两册所涉及的小说单元3个,课文12篇,还有3个综合性学习。

1、九上第三单元:少年生活 《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2、九上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

3、九下第二单元:世态人情、精神风貌 《孔乙已》、《蒲柳人家》、《变色龙》、《热爱生命》

4、综合学习:《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走进小说天地》

三、九年级上、下册小说单元的教学认识

在阅读今年我省课该实验区语文毕业考试说明和新课标对中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以后,笔者对小说教学有如下新的认识:

1、教材所选的小说虽不会作为考试的阅读材料,但它可以成为学生最爱的体裁,可以成为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载体。所以,在小说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所选的小说,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读课内小说,并且能自然地延伸到读相当程度的课外阅读材料。

2、小说是生活中阅读人群最广泛的读物,随着中考难度系数的降低,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放下思想包袱,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小说。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所选的小说,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训练学生学会快速阅读;训练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品味小说;启发学生学会联系实际读出自我,读出对自然、社会、人生、写作的有益启示;指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地阅读。

3、从考试内容的层次要求可以把小说阅读的目标定位为:

基础层次:能正确辨识常用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熟读精彩语段,默写或仿写精彩语句。

中级层次: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高级层次: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

4、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小说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型的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小说教学的基本流程

传统的小说教学流程为: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整个流程的关注点是教师,其主要目的是教懂,教师的作用是导入与输入。

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教学流程应该关注学生,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主动去学,并且会学。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我们要适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更要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进行教学。

总结我们的教学实践,依据学的规律,可以把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分成以下四步:

1、教师创设情景或指引方法。目的在于导入阅读状态。

2、快速阅读。重在教学生如何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3、精读。重在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综合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对叙述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的理解力,对内容和表达的探究能力,对作品情境和形象的感受能力。

4、反思与创新。重在引导学生由作品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增加有创意的阅读,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评判能力。

五、对小说单元教学的想法

1、吃透编者意图,把握编写主旨,进而组织教学活动。

九上两个小说单元的编写主旨一是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二是结合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第二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

所以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

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在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意图中。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完成课堂教学,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青春随想”,比较适合初三年龄段的学生。要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志向。教材设计的活动形式比较多,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做。要注意不要和以前的“成长”主题活动重复。

第五单元学习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几个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人物的习惯,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也要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语汇。

学习本单元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要交代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看清人物活动的大背景。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这一课,就应当让学生知道“七星聚义”的经过和事发后晁盖率众上梁山这个结局。交代的方式要灵活一些,只述梗概,不说细节。

⑵要把人物的分析讨论放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切忌泛泛而谈。为此,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杨修之死》的插叙部分说明杨修已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而他不知有所收敛,依旧恃才放旷,以致干犯军令,招来杀身之祸。

⑶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学完本单元后,再自拟题目写一篇探究心得。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是“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它将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认识金钱的历史变化、社会含义和经济价值。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观察、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还要求学生学习写作调查报告,强调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九下第二单元学习小说。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专题,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

编写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主要因素──人物,了解小说的主要特点,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鲁迅小说有两大主要的人物系列:农民和知识分子。前者如《故乡》《阿Q正传》等,后者又可分为两种类别,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的主人公都是五四前后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觉醒起来的新式知识分子,而《孔乙己》和《白光》等塑造的则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本单元所选的小说《孔乙己》,在短短的两千多字的篇幅中,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一方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一方面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戏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贯穿了鲁迅小说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颇具特色的讽刺幽默小说。它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态度的几次变化,活画出了一个对上献媚、对下欺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官僚的形象,在惹人发笑的同时,启人深思。

《热爱生命》以极其细腻准确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讲述了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路,最终靠着顽强的求生意志活下来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硬汉子”身上,无疑寄予了杰克·伦敦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

所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学习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学习上一个小说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设计了多项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学习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活动可以着重回顾和总结自己的阅读经历,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小说故事、小说人物和阅读经历,也可以学习小说的虚构手法,为你所熟悉的小说人物重新设计命运。

2、避免小说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⑴应避免的误区之一: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割裂开来。

语文就是生活,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讲的一句话,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学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这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这个人当然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他们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但他们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而我们的老师在讲小说时,好像是在讲着一个与自己与今天毫不相干的人和事。讲19世纪末的俄国,讲20世纪初的中国,讲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丑恶灵魂,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讲其中人物的命运。我们或鄙视或同情或叹息或愤怒……于是,我们让学生认识到了封建主义的罪恶、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小说不是历史或政治读物,也不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只配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

我们在小说教学中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小说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此处例子暂时省略)

⑵应避免的误区二: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忽视、削弱教师的引领作用。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但是,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引领作用的不到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引领作用削弱,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此处暂缺例子)

⑶应避免的误区三:把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与人云亦云的模式和误区。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指文学文本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准,拔高其精神境界。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不少语文教师在“主题诠释”上投放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准绳,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上述两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创新思维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乏补。而一旦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参考书偏离时,常常不能正确地加以评价、肯定和激励,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学生在自己思维的成果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之后产生思维上的惰性,满足于教师或参考书对文本分析的主题的理解,从而极大地扼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处还未补上例子)

所以,对小说主题的诠释,应以多元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着纷繁多样的理解、丰富多彩的阐释。”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常常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时,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给不同的人和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濡染,它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和意义。正因为如此,作为伟大的作品的鲁迅小说,读者对其主题的理解往往也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也一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因循教材和教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这在客观上显然无视于阅读主体的思维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与人云亦云的模式和误区。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文本的主题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发展活力。对于一个文本主题的解读,只有带上学生自身体悟经验的色彩,他们才能真正学有所获,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永久性的智力成果。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作品主作出多元的解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检验一个思维过程或结果是否属于创新思维的范畴,有三个重要标准:

①独立性;

②发散性;

③新颖性。

由此可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鼓励学生作多元的解读,正符合这三个指标:

①学生对作品作出的多元性的解读,以其个性鲜明的思维为基础,他们解读作品所得到的意蕴,是他们独立思索的结果;

②学生们解读结果往往是多样的,从而表现为很大程度的发展性;

③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解读过程,常常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学生得到的不同的主题解读,都会无一例外地具有不同的、新的因素,具有很强的新颖性。

⑷应避免的误区四:过分依赖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这几个单元的篇目,有不少是名家名篇,已有一些篇目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比如《孔乙几》以及《水浒》、《红楼梦》的片段,我们的老师可能会花很多精力从影视作品中截取一段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会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但如果处理不当,过后可能犹如过眼云烟,对文本内容一知半解。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间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所以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更具体一点说,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老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优雅的语言来表述“这样的”一些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而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