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沈红

新学网 > 语文 >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 背篼 > 背篼课堂笔记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盛”: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会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4.品读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第1—4自然段。

5.学习作者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把自己对山里孩子的喜爱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写作方法,仿写片断。

一、猜谜导入。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的猜想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出示课题,读,从读音“背”,“篼”的部首猜想:背篼是怎样的东西?

课件展示现代背篼。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同学们默读课文,理解字词,并找出提示全文主要意思的重点词句。

交流字词。你有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

找到中心句的举手,手放下老师说一、二,然后大家齐读出来,看看大家读的是不是同一个词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读,

在这个全文的中心句里,重点词又是哪一个?再读,说说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读出怎样的语气,试读。试背,齐背

三、再读课文,梳理事例,初悟中心。

为什么说山里孩子背篼里盛着的是一个“勤劳的童年”呢?大家可按本单元的学法提示深入地理解课文。(出示板书)

(指读)我们在阅读时抓住重点词句后深入理解课文可以这样做:(1)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意思的;(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学习,完成(1)(2)步。

交流

通过,你能不能把刚才的学习与交流,分四人小组合作总结一下:读了课文,我认为山里孩子的勤劳体现在______还体现在_______更体现在______。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讨论,懂得了文中山里孩子的勤劳体现在打柴禾归来“沉甸甸的背篼(第5节)上,还体现在采回红红的山柿子分给邻家小弟弟们和把采回的药材交给爷爷上,更体现在“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上。

面对这样的孩子,你想说些什么吗?

四、品读课文,感情朗读。

师:你想不想身临其境,和打柴的孩子作伴一起回家呢?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边听边想象山里孩子打柴火归来的情景。(课文的录音1—5).

你们能体会出“沉甸甸”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吗?谁愿上来试着背一背“沉甸甸的柴禾”,也来“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走进”一下?

两位学生表演。同学读课文……背起沉甸甸的柴火,拐过,绕过,走过……)?

(两个学生先后上台背着“沉甸甸柴禾”——塞满书本的一个大背包,作打柴归来的表演。)

各走一圈后,请表演学生谈感受。背了这一段路感受如何?“背真酸”,“腰都直不起来了”。

同学们对“沉甸甸”的词义有了深切的感受。)

说说山里的孩子怎么样?(像你刚才一样苦吗?山里孩子打柴回来的路远比你刚才表演走的远何止10倍20倍。)此时此刻,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内心的感受,你会说什么?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几段呢?

练读,指名读,

山里孩子多么勤劳能干!

出示图片,当他背着“沉甸甸”的一背篼柴禾归来了,一路上,和他作伴的可真不少,你看到听到了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谁的身影,听到了谁的声音?

晚霞 山风 小溪 鸟儿

他们为什么都来与山里孩子作伴,送他回家呢?(读1、2小节)

是呀,这个山里的孩子如此朴实、勤劳,山风,鸟儿,小溪和我们一样的喜欢他。那作者喜欢他吗?……(生:喜欢)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喜欢他呢?(生:从作者的描写中知道他喜欢)说得好。

下面我们进行原句和变句的比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的。(出示比较题)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水声。鸟儿在树上叫着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较哪句话写得好,同意的一起读一读。

说说好在哪里。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你从作者拟人的描写中能读出什么比第一句更多的东西?)“梳理着说着悄悄话、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写出山风、小溪、鸟儿非常关心与亲近山里孩子。(读)

其实这份关心与亲近也是作者对山里孩子的。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把自己对山里孩子的喜爱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谁能用自己动听的声音代替作者把他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指名读

你们感受到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了吗?齐声读。你们喜欢山里的孩子吗?那我们就把喜爱之情寄于作者的描写之中,齐背这三句话。

下面,我们学习作者这一小节的写法,做一个小小的写作练习。课件出示。

显然,山里的孩子已经和他们成了朋友感情很深了----那是因为---他几乎天天去打柴。(非朝夕相处而几乎夕夕相处)

山里的孩子,这样的辛勤的劳动,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此时此刻,我们出要一起发出这样的感叹------------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喜欢山里孩子的人,把它变成了一首诗《山娃子》,你想听一听读一读吗?好,老师就把这首诗作为奖励,送给今天课堂上积极举手的同学。

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评课稿(张海明)

《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已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刚才听了沈红老师执教此文的第一课时,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新课程理念,训练扎实、教学灵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运用猜想,开启智能

猜想是一种跳跃性的创造思维,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猜想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勤思多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智能。在这节课中,沈老师就较好地运用了猜想教学法——

师: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的猜想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生:背篼)

师:(板书课题)出示课题,读,从读音“背”,“篼”的部首猜想:背篼是怎样的东西?(生:bèi)“篼”是个什么头?(生:竹字头)与什么有关?(生:与竹篾有关)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背篼”会是一种怎样的物具?(生:装柴草;装药材;盛东西。)

师:课件展示现代背篼。

师:课文中描写的山道

是“蜿蜒”的。“蜿蜒”是个新词,这两个字都有个虫字旁,由虫字旁我们会想到什么爬行?(生:蛇,蚯蚓等虫类爬行的样子。)那么,“蜿蜒的山道”会是一种怎样的山道?(生:弯弯曲曲的山道;曲曲折折的山道。)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可知,运用猜想法,加上教师必要的有所定向,学生能积极思维,学趣盎然,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抓住中心,感悟课文

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先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然后再看看文章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技巧来表达这一思想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阅读教学要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即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要把握准课文的中心思想,就必须善于寻找文中的中心词句,然后再以中心词句为“纲”提起具体内容之“目”。这正好符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阅读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方法。沈老师紧紧抓住这个训练重点,采用变序法,快速地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句,据此“一点突破”、“纲举目张”,使学生有效快捷地感语中心——

师:找到中心句的举手。老师说一、二,然后大家齐读出来,看看大家读的是不是同一个词句。(生:“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生都找对了)。重点词是哪一个?(生:勤劳)

由于沈老师已经把本单元的第5课提前上了,所以重点词句找得比较容易。

师:为什么说山里孩子背篼里盛着的是一个“勤劳的童年”呢?大家可按本单元的学法提示深入地理解课文。(出示媒体)

(指读)我们在阅读时抓住重点词句后深入理解课文可以这样做:(1)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意思的;(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学习,交流。

你能不能把刚才的学习与交流,分四人小组合作总结一下:读了课文,我认为山里孩子的勤劳体现在哪些方面?(生讨论后交流:黄昏打柴归来,拣山柿子,采药材换钱交学费)刚才是同学们集体讨论回答的,现在老师请一个同学来总结这个问题。(出示媒体:读了课文,我认为山里孩子的勤劳体现在______还体现在_______更体现在______。)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讨论,懂得了文中山里孩子的勤劳体现在打柴禾归来“沉甸甸的背篼“上,还体现在采回红红的山柿子分给邻家小弟弟们和把采回的药材交给爷爷上,更体现在“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上。

上面的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直奔中心”和“一点突破”的教法特征。沈沈老师在引导同学们从末节找出中心词句后,出示学法,再让同学们从1、5、6、节中找出具体事例体会“山里孩子勤劳”这一中心。这一侧重于理解内容的片断又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寻找中心词句——分寻具体事例。这样的流程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内容阶段具有普遍的教学指导意义。

三、品词赏句,多读多背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绝非是简单地多搞些练习、多做些作业,而应是形式多样地、生动有趣地进行品词赏句、感情读背等训练。在这些方面,沈老师的教学亦颇具特色——

1、.运用表演法品味词句

师:你们能体会出“沉甸甸”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吗?谁愿上来试着背一背“沉甸甸的柴禾”,也来“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走进”一下?

(两个学生先后上台背着“沉甸甸柴禾”——塞满书本的一个大背包,作打柴归来的表演。各走教室一圈后,一生的感受是“背真酸”,一生的感受是“腰都直不起来了”。同学们对“沉甸甸”的词义有了深切的感受。)

2、.运用比较法品味词句。

师:这个山里的孩子如此朴实、勤劳,你们喜欢他吗?(生:喜欢),作者喜欢他吗?(生:喜欢)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喜欢他呢?(生:从作者的描写中知道他喜欢)说得好。下面我们进行原句和变句的比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的。(出示比较题)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水声。(3)鸟儿在树上叫着。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

“沉甸甸”意思是虚,感悟山里孩子勤劳是实;通过原句与变句的比较,体会到作者由于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文辞生动活泼、充满儿童情趣;另外还懂得了写作时对主人公的感情不一定直叙,可以通过遣词造句自然地流露出来。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词句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作品只有让学生多读、读熟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沈老师在理解品析每一句段后,都注意要求学生感情朗读,有的段落当堂背诵,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同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阅读教学要求。

四、读写结合,文道统一

语言文字训练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统一、阅读中与片断练笔的有机的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对读写结合、文道统一的教学要求,沈老师共做了两处——

1、学生在整体感悟山里的孩子勤劳后,师:你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上。(生思考写话,然后请3生交流)

2、在师生体会第二节作者对山里的孩子喜爱描写后,下面,我们学习作者这一小节的写法,用5分钟的时间写一篇小小的作文练习。课件出示。

显然,山里的孩子已经和他们成了朋友感情很深了----那是因为---他几乎天天去打柴。(非朝夕相处而几乎夕夕相处)

沈老师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较好地把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随机的、渗透性的结合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

教学中,正如沈老师说的,在媒体上出现了不该错的3处文字,但当教学词语发现“积攒”写成“积赞”时,沈老师随机应变问学生:“你们发现什么?”既及时纠正了错误,又巧妙地教育学生要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

总之,沈老师以新课程理念,今天成功地给我们展示了她的教学魅力,对我们听课老师尤其是新教师是大有裨益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