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的特点与使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辛国俊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相关知识积累 >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的特点与使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即将在实验地区试用,为了帮助老师们理解与把握教材,我们同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标准本”一年级上册教学参考用书。现就这本教参的特点与使用作一说明。

一、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材的编写意图、特点与要求要使用好一套教材,教师必须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其特点与要求,而这也正是教参应发挥的最主要的作用。

教材编者从深刻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出发,认真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的基本思想,将简约化(目标简、内容简、练习简,符合小学减负的要求);民族化(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化(传递了现代科技和世界文明的重要信息)的基本特点具体体现在每一册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上。

这些在“标准本”一年级上册教参开头的总说明中,都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老师们必须认真阅读,并反复领会。

1、要把握“标准本”一年级上册的基本特点

其一是“博采众长,富有新意”。课本编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立足于大胆创新,其“新意”表现在教材“注重德育渗透、注重情感因素、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课堂教学效益、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诸方面的特点。

其二是“简化头绪,减轻负担”。简化头绪表现在一是“类型不多”,全册教材仅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和“课文”四部分组成。二是“内容控制”,例如拼音教学只要求准确拼读、正确书写,不要求直呼、默写;识字教学本册只要求认识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的教学内容暂未列入。课文教学不搞繁琐分析,强调精讲多练,话记乐背。

这样做的目的是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其三是“突出重点,便教利学”。本册教材各部分的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比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点是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这一习惯的培养贯穿一个学期,反复提醒,反复训练,真正让学生养成这方面的“良好习惯”。再如“课文”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做到了“便教利学”。

以上三个特点教师应牢记在心,并切实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2、要明确“标准本”一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

一套教材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科学严密的,它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犹如一把梯子,能引导学生逐级登高不断成长。

而随意降低“目标”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观拔高“目标”又会加重学生负担,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所以,“目标”的制定和执行都应该十分严肃、慎重。

本册数参在《说明》中对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等方面的总的教学目标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目标的制定来自实践又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我们认为是比较确切合理的,希望老师们能严格执行这些目标。此外,每一课教学内容也都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供老师们在备课教课时把握。

3、要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后,教学方法便是关键了。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方法不当则是重要原因之一。虽然编出了一套好教材,但如果方法不更新,而是新调老唱,新经歪念,教学质量仍有可能上不去。所以,我们的教参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在《说明》的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注意事项”就着重谈了这个问题。

例如拼音教学,教材上配有“情境图”与“语境歌”,意图是激发兴趣、加强拼音与口语经验的联系,不要花费过多时间来搞看图说话和背诵儿歌,而应把声母、韵母和拼读练习作为重点。在音节教学时,不要依靠教师领读,而要致力于学生独立拼读能力的培养。

关于课文教学,要求教学中以朗读背诵作为重点,一定要指导学生先把课文读通读顺后再作必要的讲解,一定要力避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识字教学要做到四个结合:音形义结合;与认识事物结合;与听说读写结合;与写字结合。写字则讲求质量,不单纯追求数量,等等。

《说明》是一册教参的总纲,每个老师拿到教参后,务必要把《说明》认真地多读几遍,最好同年级的老师在一起多讨论一下,不仅能读懂、领会,还必须吃透。有的老师拿到教参就翻过《说明》,只是迫不及待地去看每一课的教参内容,其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只会支离破碎地了解内容,难免会出偏差,影响教学效果。

二、帮助教师具体把握每一课教材的特点与教法

如果说《说明》是纲,那么每一部分每一课的教参便是目。纲举目张,抓住了总纲,各个环节也就容易理解和把握了。每一篇课文教参的编写体例,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学目标”(或称教学要求)。它明确地提出每一篇课文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备课教课的依据,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一般来说,教学目标从三方面来提:一是读的要求,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复述等;二是字词的要求,明确指出本课要学会多少生字,有多少字只识不写,以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等;三是内容感悟的要求,如《家》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等。

第二部分是“教材说明”。这一部分是对教材内容的概括和简要的分析。因为我们强调“多读感悟”,力避繁琐分析,所以,这部分内容都比较简明扼要,一般点到为止。有关课文的体裁、作者及背景等也在这部分作一说明交代。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内容会逐渐加深,这部分的说明也会写得更充实一些,以帮助教师在钻研教材方面更深透一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

第三部分是“教学建议”。这是教参中的重点内容,就具体课文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出可供借鉴参考的建议。这一部分中,具体的方法、步骤可以不同,但“以读为本”的基本思路不变,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不变,这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此前提下,这部分一般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读书指导”。要求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板块一般来说可分两个步骤,其一是指导学生“初读感知”,具体要求是帮助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读顺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初读时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图文对照,使学生的感知更具体形象。其二是指导学生“细读感悟”。这一步不同于以往的逐字逐句串讲分析,仍然立足于指导学生朗读。而这时的指导朗读必须具体落实在关键的词句上,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进而体会领悟课文的情感,即“入境入情”;再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从内容的外化到内化又到外化的过程,即从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感悟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复述等),这是实验教材教学的最有特色、最重要的方法。这部分的教参内容,着重在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说明其描绘的意境,以及朗读的方法,帮助教师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入境入情,从而达到某种感悟。例如课文《大海睡了》,教参在“细读感悟”部分,告诉你:诗的前四行,用“闹”和“笑”把风与浪比作顽皮的孩子,白天活泼调皮,晚上才停止嫁闹;诗的后四行又把大海比作母亲,明月和星星比作孩子,用“抱着明月”、“背着星星”两句话表现了大海母亲对孩子深情地关怀爱护。引导学生在读这几句话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进入“母爱”的情境之中,自然会感悟到许多。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教师干巴巴的说教会有效得多。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用抽象的道理去代替学生自己的感悟,用死记硬背的条条杠杠去束缚学生的想象。于是,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样的语文教学质量怎么能提高呢?

第二板块是“积累内化”。包括识字写字、背诵、复述、赏读等方面的指导。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所以,教参在这部分写得比较多的是生字的读音,生字的笔画、笔顺以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只有让学生对学习的生字笔笔不苟,有了字词的正确的积累内化,才能为读写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板块是“迁移练习”。这是指知识的应用。主要方式是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辨词、组词、造句等。特别是要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练习类型,以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四板块是“实践活动”。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我们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大大加强,实践能力也会提高。当然设计的实践活动必须与课文内容有关,也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课外阅读、故事会、参观访问、小型研究或实验、演课本剧、参与社会实践等等。通过实践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第五部分是“参考资料”。包括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知识介绍、词语解释以及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断等,目的是给老师的教学以具体的启发和借鉴。我们希望老师们在试用实验教材的过程中,把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体会等随时寄给我们,以便在今后教材修订时能选用上去,丰富我们的教参内容。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教参教参,只是给大家以“参考”,决不能代替老师自己的钻研和备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来硬套。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校情班情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和教参,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标准本一年级上册教参,由于时间编写仓促,尚有许多不足。希望老师们在使用中多提出宝贵意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