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拉萨的天空》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 拉萨的天空 > 《拉萨的天空》教学案例与反思

日光城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空气稀薄,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高,因而日照强烈,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3000小时,比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地区多50%~100%,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区,年辐射总量一般都在160×4184焦/厘米2以上。拉萨纬度偏南,太阳高度角大,海拔3700米,太阳辐射很强,其太阳辐射量高达202×4184焦/厘米2,而全国日照时数最多的青海冷湖,却只有168×4184焦/厘米2。拉萨日照强度这样高的城市在世界也是罕见的。同时,拉萨的日照时数可达3005小时,与同纬度相比,如宁波2087小时,重庆1188小时,其日照之长,也是平原、沿海地区城市所远远不及的。拉萨每小时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1000瓦电炉1小时散发的热量,是全国有名的“日光城”。

圣地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和“佛地”。公元633年,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拉萨以吐蕃王朝都城的地位,揭开了它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定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之地,定都后,筑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市的雏形。着名的大昭寺即在这一时期建造,山羊负土填湖的典故是建寺过程中的一段美丽传说。藏语羊叫“惹”,土为“萨”,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们便以"惹萨"作为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这一城市的名称。汉文史籍把“惹萨”一般译为“逻娑”、“逻些”。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地”,“拉萨”之名随之兴起,并取代了原有的名称。“拉萨”是藏语“圣地”或“佛地”的汉文音译。

第一课时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语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如:对天空的蓝,用“湛蓝”、“透亮”、“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描述,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题目“天空”入手,让学生明白,本文主要写的就是天空。然后开始教学文章中的生字新词。接着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这样顺势以“老师没有同桌,同学们做老师同桌,分享老师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为由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这个设计我自以为是水到渠成,过渡相当自然的,但后来发现学生们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完成到位,学生的读书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效果非常的好。我想这应该归功于我的预习和复习得策略。之前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对于第一课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预习和复习。另外对于这一课,之前去过高原,对高原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感悟,就讲给了学生听,他们听得很认真,也很享受,对于西藏的人文、宗教也有一定的了解,我想对于本课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吧。

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朗朗的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一课就会以程序化的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到,拉萨的天空最主要的特点是湛蓝、透亮。再让学生抓住这两个词,找找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我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总结,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有一个地方:窗帘,对于这个词,学生都知道,但为什么说天空是窗帘,与它相匹配的建筑物是什么?学生就有很多种说法了。因此,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画出描写天空“蓝”的句子,再与同桌交流感受。

另外,在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因此,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拉萨这个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赏了图片,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仅是浅显的印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导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感悟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第三课时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于课文的背诵,在指导学生背诵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清晰的层次,让学生通过读、想、背的方式不断感知课文内容,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升了对课文的感知和领悟。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朗读感悟的训练。

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因此在背诵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在练习中,填空部分我还不够满意,有些学生有多字、漏字、错字的现象,在这儿我着重提醒他们要注意,写完后用手指点着写的字,逐字逐句的朗读一遍,相信持之以恒一定能改掉这个不好的毛病。

课前思考: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第二组的第三篇课文,相比于同单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这篇文章篇幅稍短,生字词较少,学生阅读的障碍要少于前二篇课文,我想,能不能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发现课文中的问题呢?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来作一次尝试。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切入。

指名读题后,我没有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也没有介绍拉萨的地理、区域,而是直奔主题:“小朋友预习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下拉萨的天空留给你什么印象?”学生用“很美、一碧如洗、一尘不染、纯洁”以及本课中的“像蓝宝石”等词来形容,我把它们一一工整地写在黑板上。

二、找一找,用一用。

提出新的训练要求:“小朋友还想读课文吗?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拉萨的天空的?用笔划一划。”在学生读完后,我一边通过指名分节读课文的方法抽查和指导学生的读准、读通情况,一边交流课文中的词语。于是,黑板上又出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让人神往、蓝晶晶”这几个词,然后指名和集体朗读这些词语,理解词义。其中“湛蓝”一词重点指导读音,用“透明”来启发“透亮”的词义,比较“纯净”、“明洁”与“纯洁”的关系,用“蓝水晶”来形象地理解“蓝晶晶”,把“让人神往”和游人联系起来。 “黑板上的这些词都可以来形容‘拉萨的天空’,我们可以说‘很美的天空’,也可以说‘拉萨的天空很美’,小朋友像老师一样来说一说,好吗?”由于这种方式前几天已训练过了,所以学生轻车熟驾,一个个漂亮的词组和句子从一张张可爱的小嘴巴里飞出:“一碧如洗的天空;拉萨的天空一碧如洗。”“湛蓝的天空;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

三、学习生字,描红。(略)

教学反思:

学习《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我是让学生以导游和游客的身份去学习的。第一自然段先是欣赏完一组图片后,让学生从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去想,这一段描写中哪些词语最能深深吸引住旅游者?找到了“日光城”、“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向全世界游客介绍拉萨天空的如此之美。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能表达能力的方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学生紧紧抓住优美的词句,在说的过程中感觉到他们对拉萨的赞美之情,好像自己是真正的小主人一样,把自豪和欣赏都流泻出来了。《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得到培养。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课上完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拉萨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人。要当导游,必须能对课文熟读成诵,这就促使学生自主诵读,并在诵读中能够传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训练。当导游,使学生有了一个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与内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

课后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但所描写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认为欣赏图片可以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美与情感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情感愉悦是美育的魅力所在,情感共鸣却是获得美的体验的基础。正因为图片中显示出来的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学生对拉萨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由衷的向往之情,初步感受到蓝天之下的幸福生活之乐,才能真正解决心中的疑团,达到对美的认可。此后的学习,学生谈得有根有据,他们也能结合资料进行阐述。

课后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

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读,评评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

课上完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拉萨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人

课前思考:

一、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本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二、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伊始,引导学生与课题进行对话,让学生透过“眼睛”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精读课文,体会美

精读课文时,可以抓住“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这句话挈带全文,引领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感悟拉萨天空的美。

(意图: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同桌互读、指名赛读等读书方式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语言;能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缺憾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意图: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也是对文本音韵美、形象美、蕴涵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进行诵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的语言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传达美,陶冶心灵,培育审美情趣

课后思考:

图文合力激情感:课前的图片展示为孩子的情感投入奠定了基础,但是,图片的利用价值远没有结束。课堂上,当师生一起学习课文时,适时利用图片,将图片与文本恰当结合,形成合力,定能收到超值效果。《拉萨的天空》一文,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可以将教室里展示的图片充分地利用。在一副风景图片前,孩子们停住了视线,只见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白云下是一座座秀丽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清的小溪缓缓地流过。通过看图,结合读文,孩子们的情感一下进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被拉萨纯净、明洁的天空所吸引,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授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训练的角度来设计和操作教学的,教学的机动性和随意性较大,原来准备二教时的内容,结果上了三教时。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有些过激,是否有急于求成的感觉?但我还是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操练就像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一样,必须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而且这样的反复,还会很长。这将考验我们教育教学的耐心。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背诵。由于没有经验在指导背诵时有点不知从何入手,感觉很单调。这堂课我一边指导学生背诵一边复习一些知识。一堂课下来虽然学生基本都能把课文背诵出来,但是在引导和形式上还有很大问题。课后经过师傅的指导,我明白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能不能很快的背出课文而不感觉背诵很单调、乏味。同时背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用一些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像这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背诵时还可以利用图文结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听别人背诵的时候老师还可以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听了他的背诵你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什么?等之类的问题,使学生多一点想象,有助于学生记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