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五首

章起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咏怀古迹(其三) >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传世以来,在诗坛上得到普遍的青睐,同时也引来聚讼纷纭的诠释。这虽然在不少问题上给读者带来不知所从的困惑,却也给研究者提供了全方位选择的方便,可以让人们择善而从,或者在难辨真伪的情况下径可以随其所爱。

关于诗题就有争论。一派认为,“咏怀”、“古迹”本两题,“讹合而一,并读殊不成语”(浦二田语);一派则谓“五诗咏古即咏怀,一面当作两面看”(杨西河语)。浦二田语殊不深省,即使分为两题,那光秃秃的“古迹”二字也不能做题目用,而杨的“咏古即咏怀”也已经将“古迹”偷换为“咏古”。笔者认为,诗坛上通常所说的“怀古”就应该是“咏怀古迹”的缩写,四字诗题,并无不妥。

这五首怀古诗不一定是一时之作。咏怀所凭借的古迹,上自夔州的先主庙和诸葛庙,途经归州的宋玉宅和昭君村,下流直至江陵的庾信宅。所以写作时间应以大历三年初出峡前后为宜。编排次第或者是作者事后所为,其中也具匠心。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前四句追叙大乱以来自己的遭遇:先是在东北的风尘之际“支离”,后又在西南的天地之间“漂泊”。“东北风尘”指安禄山发动的战乱。从至德元载(756年)开始,到乾元二年(759年)底抵成都,在这三四年间,杜甫先是携家口逃避战乱从奉先奔白水、鹿阝州,又只身投奔肃宗行在,途中为叛军截路,被迫藏慝在已经沦陷的长安城。后来冒着生命危险潜行到风翔行在,拜左拾遗。不过三、四个月,因得罪皇上,被放还鹿阝州省亲。还京就列后,才半年,贬华州司功。越一年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寓同谷,最后,入蜀至成都,开始西南的“漂泊”。用“天地间”是为了要突出这暂避“风尘”的“西南”给自己提供了“漂泊”的最大空间。杜甫漂泊到西南定居成都以后,曾几何时便先后两次逃避兵乱,在西川又漂泊了一年多。本准备扁舟下荆楚,未能如愿,又回到成都。不久,为生活所迫,计划取道三峡,离蜀北归。谁料到病魔缠身,竟在夔府孤城停滞下来,一住就是两三年,其生活的困顿和心身的憔悴可想而知。三四句便是表达这种情怀的。“三峡楼台”、“五溪衣服”,多么美丽的藻饰!可是,那是怎样的“楼台”呀!当时还有其他诗句描绘这种“楼台”:“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岩”①,“殊俗状巢居,层台倚风湍”②。“五溪”指的是五溪蛮,是当时那一带的少数民族。《后汉书》说他们“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彩衣服”。七八百年过去了,衣着的质量会有进步,但衣好五彩的习俗仍保留下来。杜诗还说,“殊俗自人群”③。和这样的人群杂处,当然很难打入。在这样的环境中淹留岁月,只能徒增异乡异域的感慨罢了。这两句诗用艳句写哀情,寓沉痛的心情于华丽的描述之中,让人们从它与现实的反差中细品其辛辣的韵味。后四句是写庾信。“羯胡”指异族降将侯景。庾信遭遇的乱世便是从侯景叛梁开始的。庾信以南朝大臣出使北朝,被终身留用。虽然官品显著,可他内心却十分痛苦。庾信又是著名的“词客”,文才过人。在“暮年”时期,他把南朝的流丽与北朝的刚健很好地结合起来,深沉地把自己伤时怀土的“萧瑟”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震撼了整个江南词坛。

这首诗前后两截虽然分别写杜甫和庾信,但骨子里却浑然一体。前截专写杜甫,若从异乡漂泊、异族杂处的角度理解,二人并无不相同。后截除“羯胡”一词因时势不同别有所指外,将“庾信”换成“杜甫”则无不吻合。他们都遭遇到降将乱国的浩劫,他们都怀抱着伤时怀土的悲哀。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狼狈流离,至于暮齿。”这里的“狼狈流离”正就是杜诗中的“支离”、“漂泊”。所谓“二毛”、“暮齿”,时间也完全一致。从杜甫这面说,最后两句不但是自况,而且是自负。“最萧瑟”的内涵就是他所感受到的时代的大悲哀和身家的痛苦,这当然是不幸。可是,差堪自慰的是,到了“暮年”,他也和庾信一样,能够运用他超人的天赋和文学才能把这些所历所感表达出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流传当代,永垂后世。就整个诗坛来说,这时的杜诗以及杜甫的诗论还远没有被普遍推崇,甚至还遭到有些文人的冷嘲热讽,这一点,我们从《戏为六绝句》中已经窥探到消息。不过,同样的事实是,杜诗在当时诗坛上也已经获得了不少爱好者,杜甫的同时人任华写的《杂言寄杜拾遗》对杜诗的诸多赞许,因任诗的真伪不定,在此就不再引证了。可是,还有其他的时人呢。高适、岑参等都是名诗人,对杜诗都有赞许。韶州牧韦迢赞杜为“大名诗独步”,衡阳判官郭受称杜的“新诗海内流传遍”,并不全是溢美之词,这从杜甫的答诗中也可看出。杜在给郭的诗中说:“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药裹关心诗总费,花枝照眼句还成。”不问杜甫如何谦虚,这里有两点事实不容否认:一、杜诗当时确实有相当的名气;二、杜甫身体虽然很不好,但耕耘不辍,经常有新诗流传出去。当时润州(今镇江)刺史樊晃,在杜甫逝世不久出了一本《杜工部小集》,其序文就说,前此就杜甫的“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只是因为战乱,“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颂者,皆君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并且说,他已经打听到杜甫的儿子在江陵,“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云”④。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首诗与前首的衔接点在两个词语上。第一个是“摇落”。“摇落”与前首的“萧瑟”义近,原来都是指草木的凋零、衰落,都是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困顿和孤独。杜甫的“萧瑟”、“摇落”前首已经表述过了,那么宋玉的呢?晋人习凿齿在《襄阳耆旧传》有记载,大体是说,宋玉出身低微,曾师事屈原。又说他通晓音律,文章也好,故得以接近楚王。不过,虽曾进谏献策,未被采用,所以很不得意。他的自抒怀抱的代表作《九辩》也说明了这点,那里面说:“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这是为自己的“失职”、“羁旅”而“惆怅”、“自怜”。又说:“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这是在倾诉造成自己“坎廪”、“廓落”的政治背景。那么,在这样的逆境中宋玉的立身之道是什么呢?“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生平那样“萧瑟”的杜甫,对如此“摇落”的宋玉,怎能不“怅望千秋一洒泪”,发出沉痛的共鸣呢。第二个词语是“亦吾师”的“亦”字。这个“亦”字,不必像有的注家一样,舍近求远,让它与屈原挂钩,应该是紧挂前首的庾信。只不过,杜甫对这两人各有所师。对庾信是师其“暮年诗赋动江关”;对宋玉则是师承他的“风流儒雅”。所谓“风流儒雅”,这里是指文章的一种风度:一方面风流倜傥,一方面又不失大雅之音。所以,杜甫在面对“江山故宅”慨叹空余“文藻”之后,紧接着便点出《高唐赋》以申此义。这篇赋的风流倜傥处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意态非凡的巫山神女,其词曰:“其始出也,日对兮若松木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袂障目而望所思。”这完全是日初出时美丽的巫山神女峰的倩影,引人遐思。赋中说,便是这位神女,在楚之先王游高唐昼寝时,托梦先王,“愿荐枕席,王因幸之。”临行,留下话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先王起视,果如其言。于是为之立庙,号曰朝云。这当然不是正声,正声是在这篇赋的曲终奏雅;宋玉侍从的楚襄王听说先王有此乐事,也游高唐希企能够邂逅神女,宋玉于是趁机进谏,说果真如此,不仅事先要沐浴斋戒,慎择吉时,而且还要能够“发蒙”。何谓“发蒙”?宋玉自己解释道,要具有作为君主的真正觉悟,就是要能够做到:“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这种联系虽然未免牵强,但这种精神──寓雅正于风流倜傥之中,正是杜甫所推崇和效法的文风。蒋绍孟在笺释最后两句时说:“至今行舟指点,徒给念于神女襄王,玉之心将有不白于千秋异代者。”(杨本所引)后人结念于神女故事,并无可指责,因为《高唐赋》的情节和词藻优美动人,又与巫山的奇景暗合,即使现在楚王行宫以及高唐观朝云庙这些建筑早已泯灭,可是舟人仍然迷恋于此,从中得到一点美好的慰藉,这乃是宋玉文学魅力之所致。杜甫自己的夔州诗中就有不少这类的迷恋,如:“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