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五首

章起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咏怀古迹(其三) >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五首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首句如疾雷破山,何等声势!次句如落日掩照,何等苍凉!”(金圣叹语)这是对前两句的艺术评价。从内容上说,有两点须辨明:一、不能像有的注家一样,因句中有“幸”,有“崩”这些帝王的专用词汇便认定杜甫是主张复汉的正统派。果如此,何不用“汉昭烈帝”的“汉主”而用偏安一隅的“蜀主”呢?其实,若联系其他杜诗便会知道,杜甫决不是正统派,他对鼎立的三国并无褒贬。二、窥吴的“窥”,亦在的“亦”,其感情色彩是不以破坏孙刘联盟为然。不过,这只是对刘备的这一次失策表示惋惜,并非嘲讽。据《蜀志》记载:“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遂帅诸军伐吴,次秭归。章武二年,败于虢亭,由步道还鱼腹,改鱼腹为永安。三年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诗题既然是借先主庙咏怀,所以一开始就点出夔州设庙的缘由,并非对先主作全面的评价。当然,全面评价是有的,在《谒先主庙》中可以看到。那篇慷慨缠绵、沉郁顿挫的长律的第一部分就是论述先主的始末的:“惨澹风云会,乘时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除后一句是指伐吴之失外,前三名都是充分肯定先主能与魏吴分庭抗礼鼎足而三的历史地位。“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虽然中道崩殂,但留下了在“复汉”旗帜下统一中原的“长策”,深信不疑地将创业垂统的重任交给诸葛亮。所以,对先主一生的事业,杜甫从来就充满了深厚的爱戴之情。这发端的两句诗就是以这种感情为基础的,往下的两句赞叹之词更加深了这种情怀。

“翠华”是翠羽装饰的旌旗,指代帝王专用的仪仗队。“玉殿”是帝王起居的豪华宫室。这都是缅怀当年先主驻跸于此的盛况,那如潮的旌旗剑戟,那庄严华丽的行宫,该是保等气派!不问先主当年情景是否如此,这样的描述是倾注了杜甫对先主的尊敬仰慕之情的。然而,这些排场今天都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了,眼前实有的却只是这万籁俱寂的“空山”和萧条破败的“野寺”助人倍增惆怅。“古庙”一联则是从遗泽在民的角度抒发对先主的爱戴之情。浦氏说:“‘走村翁’,言祀而正见不祀也。”郭曾火斤驳了他,说:“唐去蜀汉已远,当时伏腊犹走村翁,正见民心思汉,久而不泯。”撇开郭氏的正统思想不论,此说入情入理。问题是在“巢水鹤”上。诸家多引《抱朴子》“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的典故,可是这只能重复地加深祠庙形态的古老程度,内涵未免过于单薄,所以还应发掘这水鹤形象的本身。查水鹤入诗,应从《诗·小雅·鹤鸣》开始。此诗的头两句是:“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郑玄说这是“为教宣王求贤士而作”。因为鹤鸣高亮,可以声闻八九里,用以比喻贤士陈善献可的佳音最为的当。诗中又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说为政者理应求贤纳诲以资磨砺。杜甫让这样的水鹤来巢于先主庙中的杉松之上,当然有助于刻画先主的主要品德:礼贤下士。这样,就自然地如浦氏所云,“结以武侯伴说,波澜近便”了。

先主庙因先主殁于夔州,立庙于此,故有可说。武侯祠本在沔阳,后人在这里也有为之立庙,则完全是因为让他与先主庙“长邻近”的缘故了。“一休君臣”之说由来已久。《书·益稷》里就有臣子是帝王“股肱耳目”的说法。后来王褒演绎其义,说是“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得而成”⑦。道理虽然浅显,但真能做到的极少,特别是君这一面,倚仗威势,刚愎自用者比比皆是。这就显得先主对待诸葛的那种真诚爱惜和无限信任的态度更加难能可贵。后人作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了敬重先主的这一点。而杜甫亲历三朝皇帝,都没有知遇之恩。虽然怀抱“致君尧舜上”的大志,但立朝不过几个月,以后便只能在江湖上漂泊,朝廷早已把他抛弃了。这样的杜甫,在凭吊先主庙回顾先主诸葛鱼水君臣之遇时,又怎能不低回感叹呢。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五首中唯独这首韵脚豪放,是开口呼的洪音,再加以对句平仄完全相称,这就为激情唱叹在音韵声调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诗人可以抒发极度高昂饱满的情感。前四句的颂扬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杨西河释“纡筹策”的“纡”字为“志屈偃经纶”的“屈”字,并解说道:“世徒以三分功业相矜,不知屈处偏隅,其胸中蕴抱百未一展。万古而下,所及见者,特云霄之一羽毛耳。”说“三分割据”不足当其才,这不是对诸葛的历史评价。恰恰相反,这两个间隔相承的句子正是说,“诸葛大名”所以能“垂宇宙”,全在他“三分割据纡筹策”之功。这个“纡”字,应该按顾宸之解:“三分之业,费几许苦心,可谓纡曲其筹”⑧。诸葛归先主在建安十二年。那时的先主,一败于吕布,再败于曹操,率数千疲惫之师投靠荆州刘表,碌碌无所作为,又已经五六年了。而曹孙两家这时都已经成了真正的强者。曹操从建安以来就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现已拥兵百万之众,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力富强,地险民附。先主在这两强之间,不到十年居然争得了与之鼎立的地位,不是诸葛亮辅佐之功,那是万万办不到的。而诸葛亮也正因之而名扬天下,这也是势所必然。四句承二句,都是对“宗臣遗像”的描绘。“清高”,清洁高尚,再加一个“肃”字,就更显得肃穆庄严,气宇非凡了。“羽毛”则是具体形象的提炼。晋人裴启《语林》中记载,“诸葛武侯以白羽指挥三军”⑨。仇本集注中也有一条,谓“泽州陈冢宰注:‘武侯在军,常纶巾羽扇。’”这和《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民间传说完全一致。可见,诸葛亮手中那把白羽扇早就成了他深谋妙算、进退三军的权力和智慧的象征。杜甫哀悼李光弼的诗曰:“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这也是将“白羽扇”作为指挥权力的象征,很可能就是从诸葛那里借来的。所以,如果只用两三个字提炼诸葛的具体形象,这羽毛扇可算得是最具特征的了。至于句中的“万古云霄”则是指“宗臣遗像”存在的形式,言在此时空之内无人能比其“清高”,与“垂宇宙”一样,都是极力赞叹之词。

后截则转入痛惜,痛惜诸葛虽具伊吕萧曹之才干,但终未能成大功。所用的类比人物,伊、吕与萧、曹还略有区别。伊尹是商初大臣,为汤拔自“小臣”之间,助汤消灭了夏桀。汤去世后又忠心辅佐汤孙太甲。吕尚是周初大臣,文王起之于渔樵,《史记》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文王死,又辅武王夺得了天下。诸葛也正是这样“两朝开济”的老臣。萧曹的类比则是取其治理的才干。诸葛虽然未能助理天下,但二十年治蜀的政绩足可证明。这样就逼出一个问题:既然具有如此的才干,又得到两朝君主的倚重,何以仍然不能成功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是归咎于寿命。这里的答复就不同了,而是说,诸葛虽然“志决”于恢复,“身歼”于“军务”,而终归劳而无功者,其根本原因在于“运移汉祚”,即天命已经移易,再企图在刘汉旗帜下恢复全国的统一,只能是徒劳。杜甫所作的答复不但符合历史的真实,其延伸的涵意也很值得玩味。郭曾火斤曾说,“武侯之志在复汉,公之志在兴唐”,那么,杜甫是否也认为已经是“运移”唐祚了呢?检阅杜集,有此一说。还在成都时期,杜甫就写过一篇寄托深远、语意沉郁的《病柏》。其中有这样触目惊心的段落:“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号鸟志意满,养子穿穴内。”黄生说:“此喻宗社欹倾之时,君子废斥在外,无以匡救,而宵小根据于内,恣为奸私,此真天理之不可问者。”⑩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