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文学作品解读方法初探

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 张银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 文学作品解读方法初探

一、从文本生成上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至今仍为评论界和学术界广泛使用。所谓“知人”,就是要理解作为社会的人和作品主人两重身份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信念、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师承流派等因素所构成的复合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甚至规定着作品的生成。据此,我们可以更贴切地理解作品内涵。例如西方戏剧作家易卜生在《人民公敌》中说,“少数派往往是正确的”,“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独的人”。按照其传记作者哈罗德·克勒曼的说法,这是易卜生对《群鬼》发表所引起的敌视与谩骂所作出的愤怒的回答。而我国宋代的朱熹在他的绝句《春日》中,表达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儒学集大成者“读圣人之书,学圣人之道,得到圣学滋润时的一种心理感觉”。

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品与其产生时代的关系。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面貌、文化思潮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约地作用于作品。把准时代的脉搏,有时就会发现理解作品的关键,找到揭开奥秘的钥匙。比如五四时期一些青年的婚恋观:“两个男女有爱情,便可共处,爱情尽了,当然分手。这根本没有什么可奇怪,可羞耻,可惊骇。更用不着发什么恼!爱情原与天气是差不多一样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念在鲁迅《伤逝》中子君与绢生的悲欢离合里就有所反映。至于英国作家劳伦斯在他的小说《虹》里浸透着西方特有的基督教“原罪”思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可见“人”与“世”是形成作品的重要元素,二者与作品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指导学生理解把握这些信息,对于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辨认作品的情感意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从文本本体上涵泳诵读

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在纵向上由语言的语义层、语态层、语象层、意蕴层动态有序地构成作品的表层文义和深层的典型形象、情趣韵味、思想意蕴。解读文学作品必须对作品的外层的构成及含义有所了解,否则对作品内在意蕴的解读就无从进行。一方面,语言词汇作为一种符号,有概念性、语法学、修辞学含义,具有“所指”“意指”和“能指”的作用。因而解读的时候不能不细究其指示的意义。同是“月”一词,杜甫“月是故乡明”之“月”和老舍小说《月牙儿》之“月”就不可混为一谈。另一方面,作品语言中的语态、语气、语势表现了作家特定的情绪情感,不同的语态决定了不同的含义。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若是陈述语态,则不过是说明一种事实,与相思无关;若是感叹语态,则不过是表现诗人的惊叹。只有设问语态,才显出寄语相询,亲切盼答,眷恋情深,相思意厚。

解读文学作品仅仅弄清其外层要素的构成含义还不够,更要理解把握其深层的意蕴。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意象和意境有典型性与非典型性、主要与次要等差别。如一部《西游记》,妖魔鬼怪、神人仙兽纷纷出场,但中心人物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一个叛逆而智慧的“孙悟空”。至于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所传达出的羁愁旅思、辛苦劳顿这类“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反复按照作品语言的节奏、声调、韵律去吟哦,融进自己的人格、气质、品性和思想,对作品进行发挥创造,方能把握。

三、从美学价值上审美体悟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能够产生动人心魄、摇曳性灵的美感。学生解读文学作品,实质上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思考、审美判断的过程。文学作品的美,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客观生活的再现美;二是主体情思的表现美;三是形式技巧的传达美。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解读文学作品实际就是从语言艺术中求真,求善,求美。

求真,就要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事态场面之中去思考其所表现的自然生活、社会历史的本质。如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生活的图画”,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这一经典判断,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

求善,就是从作品所表现的主体的情感、意蕴、人格、理想等方面去发现其所具有的人性本质的崇高性。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张扬了自强自信、雄视千古的个人魅力,展现了一种豪放美。而巴金的《灯》以“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传达了人类向往光明的哲思美。

求美之“美”,是文学作品特殊的形式结构、技巧手段,是作品不可或缺的美的构成部分。解读文学作品时不可不思考。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传达的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炼句与炼字)、布局结构、表现方法、形象塑造等方面。在具体的品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艺术表现手段去体悟其中的妙处。

四、从艺术联系上比较赏析

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赏析,就要将不同的文学作品放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考察,进而去发现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这些联系和影响包括作品的文化背景、形象情感、审美价值、语言技巧、结构方式、风格流派等因素之间的或异或同、古今传承、中外借鉴。

比如戏剧家曹禺的《原野》诞生至今,几度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其焦点之一是:《原野》是对奥尼尔的《琼斯皇帝》的简单模仿还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有的研究者从作品的题材、主题思想、创作方法上将两部作品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认为《原野》是一部既有借鉴性而又有独创性的现实主义名著。有些现代散文名家的风格虽然在闲适平淡上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通过对其作品的比较玩味后便会发现,他们的作品绝不雷同:周作人以冲淡悠远见长,朱自清以清丽细腻感人,沈从文以宏阔瑰丽撼动人心,张爱玲以细碎凄清博人同情……

即便同一作家,对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之后也会有新的发现。如果仔细审辨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和《祥林嫂》中对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就会发现这二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意义:狂人的心理有着病态人的理智,而祥林嫂的心理却不乏正常人的病态。

五、从文化形态上系统探究

文学艺术在本质上属意识形态的范畴。引导学生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作为整体进行理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思路。只有用有机整体观念、多向多元的思维,去动态地研究作品中各因素的联系和它们所构成的结构层次,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主体审美状态下的功能和价值意义,才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