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李庆霞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红楼梦 > 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除了承受同时代人共同的心灵痛楚之外,曹雪芹还承受着家道巨变而带来的巨大惨痛和尝尽世态炎凉的辛酸。当作为社会的人的价值失落后,他就格外关注个体生命本身,探讨个体生存的价值。《红楼梦》比同时代作品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慨叹“繁华不在,人生空幻”,还在于它深刻地提出了“人的存在”的问题,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最能体现曹雪芹思想的艺术形象是贾宝玉。从对社会悲剧认识的方面来说,贾宝玉无疑是深刻的,只有他怀着博爱之心,哀悼着一个个美丽女儿生命的毁灭。因此鲁迅先生指出:“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⑨确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这个形象的价值。然而,就对生命个体关注的表达深度来说,作者在林黛玉身上寄托的情感远胜于宝玉。宝玉关注更多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黛玉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惟其是自身,体验才愈加深刻。在小说第一回中,作者自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与林黛玉的“片言谁解诉秋心”式的沉痛与酸楚何其相似。这仿佛在暗示,林黛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者的代言人。黛玉的创作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创作,黛玉的体验就是作者的体验,作者实际上是在借助林黛玉的形象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气质作自我人生的描述与表白。读林黛玉的词,总让人想到纳兰性德的词和王士祯的《秋柳诗》里抒发的人世苍桑感。“纳兰性德与王士祯却生活在康乾盛世,享受荣华,不应该有什么家国哀人生恨,然而其作品同样是极其哀怨沉痛的。”⑧无独有偶,纳兰性德的词也是哀婉凄清的,也有很多表达迷茫与疑惑的问句,如:

昏鸦尽,小立因谁恨?

──《忆江南》

古今幽恨几时平?

──《浣溪沙》

愁无限,消磨尽,有谁知?

──《相见欢》

他的痛苦,不来自于政治,也不来自于家庭,他的处境看上去比曹雪芹等经历巨大不幸的落拓之士顺利得多,但是被禁锢的心灵境遇却是相同的,故而发出这一阵阵哀音。在清代,就有人穿凿附会地说纳兰性德是《红楼梦》中宝玉的原型,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但却反映了纳兰氏与曹雪芹之间隐含着某种联系。有学者研究表明:纳兰性德与曹寅有过交往,互有诗歌唱和。⑩作为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当然有可能吸取纳兰性德的思想与精神,融铸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他当然也有可能读过纳兰性德的诗词,故而能够创作出那么多风格相似的诗歌。诗人是时代风雨最敏感的体验者,纳兰性德、曹雪芹们率先感受到了社会的病态与腐朽,感受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他们渴望着个性得到解放、生命能够自由舒展。这种渴望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已经发展为一股时代思潮,这就是自我意识觉醒、主体意识张扬的历史趋势。虽然这种趋势不断地被阻塞被扼杀,化作文学的伤感,但它不会消歇,而渐渐汇成一股潜流,缓慢地推动历史前进。探究林黛玉诗歌的价值,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吧。

────────

【参考书目】

① 成 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三联书店》

② 王振铎:《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

③ 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红楼梦学刊》

④ 刘宏彬:《对〈红楼梦〉诗歌文本的三级接受》 《红楼梦学刊》

⑤ 洪兴祖:《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

⑥ 周思源:《黛钗诗词差异论》 《红楼梦学刊》

⑦ 韦凤娟:《诗经和楚辞所反映的人与自然》 《文学遗产》

⑧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⑨ 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 齐鲁书社

⑩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诗词》 广东人民出版社

──原载《海南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