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尹劲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 > 窦娥冤 >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感谢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落实上课班级,联系车辆,并全额解决了由此而产生的交通、录制、后期制作等诸多费用,还要特别感谢何立新老师和朱丹老师录像期间的全程指挥、指导和陪伴,感谢李文超老师和他的高2008级7班优秀而可爱的同学们。

2007年6月18日,在靳彤教授的推荐下,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室邀请,为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少数民族地区教研员培训班上示范课《窦娥冤》。

时间:2007年6月25日

地点:四川师大附中 高2008级12班

事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及课例研究

接受自家人的审视,比在外人面前出丑更让人忐忑。

高中新课程即将进入实验,如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迫切研究解决的问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应该怎样上?课程新理念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朱丹老师希望语文组通过观摩展示课和聆听专家们的评点,揣摩上课教师的课堂操作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积淀、形成自己的好课观,从而最终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语文课堂教学。

2007年6月,《窦娥冤》的修改又一次摆在了我的面前。

每当我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就把自己丢进书堆里,而这种方式似乎屡试不爽。

我翻出了《元杂剧史》(李修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和《西欧戏剧史》(廖可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增加了对关汉卿在世界范围的地位和作品影响的介绍,增加了国外对中国戏曲研究的成果。

我翻出了《文学语言引论》(张小元,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和《当代西方美学》(朱狄人民出版社,1994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重新优化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元杂剧常识和关汉卿的艺术地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学习兴趣。

2、借助中国和外国部分关于悲剧的经典文论认识窦娥形象的悲剧性。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引入了接受美学中的“前理解”(期待视界)概念。因为“前理解”会直接导致鉴赏者在面对同一个文本时出现“文化位差”、“文化时差”、“文化级差”,而且“前理解”(期待视界)的在场与介入是阅读中无须准备的自发准备,是一种无意识的在场与介入,它在某些方面预先决定着鉴赏的基本方向和持续力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课前展示学生喜爱的新新人类和时尚偶像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中借鉴中国古代戏曲元素的视频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学生与经典古代戏剧作品之间的“文化时差”。

然后,通过对元杂剧常识和关汉卿艺术地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欣赏兴趣,达到减小“文化位差”的目的。

最后,借助中国和外国部分关于悲剧的经典文论,指导学生对剧本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自能思考与即时表达中逐步减小“文化级差”,最终实现认识悲剧性,感受经典,靠近经典,了解经典的目的。

到此,教学理念第一次真正上升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高度,设计理念终于有了方向感和归属感。

随后,按照王老师和何老师的意见,重新筛选替换课堂上使用的文论:将恩格斯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放入学生预习素材,将别林斯基的“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重新放入课堂设问环节。

课例研究活动结束后,再次调整。2007年9月,改版后的《窦娥冤》被四川师大文学院教学法研究室列为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示范课,又一次付诸课堂。

时间:2008年11月13日

地点:四川省广安市 广安二中高2010级5班

事件:为2008年四川省中语会年会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研讨会献课

长跑中有一个时刻,是呼吸最急促,心脏负荷最大,血液循环最凝滞的时候。

就像黎明前的黑夜,让生命绝望,我做好准备,面对一切的可知与未可知,置之死地而后生。

得到参会献课的通知是2008年11月3日。我很慌乱。毕竟《窦娥冤》已经被我束之高阁半年多了,没有新的思考,也没有感觉了。

11月5日成都市教科所的的王秉蓉、戴宏等几位老师来到学校,再一次听我的《窦娥冤》。上完课后我的感觉只有四个字:一塌糊涂。

那天下午,我没有听到一句肯定和认可的话。

那天下午,王老师、戴老师、朱老师、易老师或委婉地提出建议,或直接地进行批评。

那天下午,我知道了自己上课没有激情,教态懒散,详略失当,节奏拖沓,吐字不清,板书混乱。

那天下午,王老师说我当初参加七校赛课时的亮点全部没有了,上成了一节没有新意的常规课。那一刻,我因为辜负了很多人的期望而无地自容。

那天晚上,我看着面前的讲稿,一片茫然。

在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翻来覆去的修改之后,我发现不知道怎么上《窦娥冤》了!

每一位专家都给予了我这个并不年青的年轻教师无私而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每一次点评都一针见血,每一处修改都有的放矢,可是,面对面目全非承载各式复杂理念的教学设计,我真的不知道怎么上《窦娥冤》了!

那天晚上,王老师和朱老师打来电话鼓励我,让我抛开所有的顾虑,把设计改回当初七校赛课时的方式,恢复我原来的风格。对她们的关心和鼓励我至今心存感激。

可是,面对越走越远,偏离自己设计初衷的讲稿,我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靳彤教授说,有争议的课才是好课,可是,争论到最后,我把自己搞丢了!

我不知道“恢复”从何入手。

于是,重新读剧本,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课文。

一直很喜欢在纸上书写的感觉,不紧不慢,有声有色。但又安于在键盘上敲击的习惯,快捷易行,干净整齐。于是,习惯常常战胜了兴趣。就像教学,一篇课文,一堂课总有太多选择,设计成这样,又想上成那样;似乎这样讲师生都舒服,那样上听课的老师专家也许更容易认可。欲忍不忍,欲罢不能,最后才不甘心的上了一条船。如果课堂效果不好就自我安慰,是学生预习不充分造成的,这个班思维不行,专家的标准太多无所是从等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