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名言 善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善的名言864条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从:跟随。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这句已成习见的成语,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成公八年》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伐:炫耀。施:夸张。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要吹嘘自己的功劳。这些道理,都从“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而来。“伐善”、“施劳”,都是骄傲自满的表现,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谦虚谨慎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成就事业。为人处世,可引以为戒。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公冶长》唐·柳宗元《为裴令公举裴冕表》。本句大意是:善良与邪恶如同水火,不可以和平共处。作者认为:“忠邪不可以并立,~”,表现出作者耿直公正嫉恶如仇的性格。在柳宗元看来,善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从原则上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决不能和平共处。可以此二句说明善恶的对立。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为裴令公举裴冕表》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约:简练。尽:周详。这两句大意是:听他所说的话,简练而周详。说话是一种艺术,若能做到语言简练而表意周详,达到要言不烦的地步,那是须要认真下工夫的。这两句可用来形容某些人善于言谈。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宋·王安石《礼乐论》。迁怒:指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隶者己:指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诸,之于。贰(èr二)过;同样的错误犯第二次。端:开头。这几句大意是:不转移怒气,就要在自己身上寻找原音;不犯同样的错误,就要在错误开始的时候就制止它。“不迁怒,不贰过”本是孔子赞扬颜回的话,认为这是~种难得的修养,王安石在这里进一步作了阐发。他认为,要做到“不迁怒”,就要勇于反躬自省,在自已身上寻找致怒的原因;要做到“不贰过”,就要将错误克服在发端之时。前者要求人们善于自我检查,后者要求人们勇于及时改过,可引以自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礼乐论》宋·苏洵《心术》。本句大意是: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知道凭借各种形势来巩固自己。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自己的军队无所顾忌而有所仗恃。无所顾忌,置生死于度外,可以奋力杀敌;有所仗恃,知道我军必然不尝失利,就可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懂得利用形势巩固自己,就有旺盛的士气和战斗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心术》清·袁枚《随园诗话》。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就像吸纳百川的大海样啊!这是袁枚的经验之谈。他说:做学问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自高自大和见识浅薄。他打比喻说:“自高者如峭璧,时雨过之,须臾溜散(指雨水从峭壁表面流散),不能分润(不能浸透滋润到内里):自狭者如瓮盎受水(像大腹小口的陶器盛水一样),容担容斗,过其量则溢矣。~!旱九年而不枯(遭受多年干旱也不枯竭),受八洲而不满(吸纳整个大地的流水也不满足)。无他,善为之而已矣(没有其他奥秘,只因为他们善于广泛深入地学习罢了)”。~比喻贴切,说理透辟,容易被人接受。
清代诗人 袁枚 《随园诗话》战国·荀况《荀子·不苟》。养心:指自我修养。本句大意是:君子的自我修养以真诚为最好。“诚”是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有真诚、忠诚、诚恳、诚实等多方面的含义。撇开当时的封建内涵,那与奸诈、虚伪相对的“诚”,仍是当代应该提倡的一种精神文明,在讲为人处事的准则时可以化用。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不苟》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指浩荡博大.耿直刚强的正气。本句大意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可引用“善养路然之气”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坚贞的气节等。也可用于表现某些人能坚持正义.决不动摇,面临严峻的考验仍胸怀正气,不可侵犯。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宋·苏轼《石氏画苑记》。滑稽(gǔjī古机):指语言诙谐风趣。微:精妙,精探。中:符合,切合。这两句大意是:善于说幽默风趣的话,发言巧妙精到,切合事态。说话幽默风趣,以巧妙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这是一种艺术。可化用以形容喜剧演员、相声演员或其他语言风趣的人。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石氏画苑记》宋·陆游《万卷楼记》。经:指懦家经典。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当以一种经书为中心,把一种经书真正读通,就一通百通了。这是陆游著名的治学主张,谈的是读书精与博的辩证关系。读书宜精不宜滥,为了使“一经”达到“精通”的程度,又必须博览,这个“博”并非泛滥无归,而是以约御博,博中有精,紧紧围绕要“通”的“一经”去博览。如要读通《诗经》,就必须训诂名物,通古今异音,不能不读《尔雅》;必须明了礼制服饰,不能不读《礼记》;必须清楚《诗经》中引用的历史典故,不能不读《春秋》。如此等等,旁征博学,目的是为了读通《诗经》。这样把《诗经》读熟了,精通了,你也获得了丰富而广博的学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很值得学习。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万卷楼记》清·魏源《默觚·治篇十二》。受言:接受别人的意见。本句大意是:君子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虚怀若谷,善纳人言,可以增进人的聪明才智;而自以为是,闭目塞听,将使自已成为孤陋寡闻的庸人。~之言值得采纳。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魏源 《默觚·治篇十二》见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废:否定。本句大意是:不要用他不好的行为来否定他好的行为。这句明确指出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人的言行。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能以好而废其不好,也不能以不好废其好。只有实事求是,全面分析,才能正确地认识一个人。可借以批评那些攻击一点,不及其余的作法。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临川文集》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大乎:大于。与:偕同,跟别人一起。为善:行善,做好事。本句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别人一起做好事。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为恶”,已成为现在人们的习常口语和道德规范。但现在所说的“与人为善”通常指善意助人,“善”的含义也已和孟子所说的“善”有所不同。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贾(gu古):经商,做买卖。这两句大意是:袖子长了好跳舞,钱财多了好经商。原文中韩非引用这两句俗语,是为了说明条件越好就越容易办好事情。现在可用于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具备一定的条件,可资凭借的条件越齐备,事情越容易办好。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五蠹》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王诖语。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激浊扬清:比喻除去坏人.奖励好人。这两句大意是:除去坏人.奖励好人;憎恨坏事,好施善行。现在常以“激浊扬清”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敢于抵制邪恶,勇于匡扶正义。嫉恶好善,即韩愈所说的“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的意思。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彰:显扬。瘅(dan淡):憎恨。端:发端。这两句大意是:表彰显扬美善,憎恨邪恶.是王道教化的开始。此二句点出惩恶扬善与王道教化的关系,在作者看来,要实行王道教化,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必须从惩恶扬善着手。不惩恶,坏事成风,恶人气焰嚣张,社会必然混乱不扬善,正义得不到伸张,好人得不到鼓励,社会就谈不上治理,自然也谈不上王教。此名句可借以说明治理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尚的重要性。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宋·苏轼《上皇帝书》。吝:吝惜。从善:指听从别人的好意见。如流:像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比喻迅速而自然。这两句大意是: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改过不吝”最早见于《尚书》,“从善如流”出于《左传》。苏轼把这两条古训合而为一,在《上皇帝书》中说:“~,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所绝无面仅有”,可见他是作为一项很高的道德修养来提的。“改过”而“不吝”,“从善”而“如流”,确实不易做到。这两句对当今的思想教育仍有积极意义,执政者更可作为借鉴。“从善如流”现已成为成语,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上皇帝书》宋·普济《五灯会元》。扬(yáng扬):抛弃,丢下。这两句大意是:只要放下屠刀,立刻就能变成佛。《五灯会元》是一部宣扬佛教教义的书,~两句劝人改恶从善,比喻恶人只要决心悔改.就会立刻变成好人。后常引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般来说,要使恶人“~”是很困难的,我们不能对手持凶器的作恶者抱太多的幻想。但在特定情况下(如进行政策攻心)也可引用,至于对方是否真能“放下屠刀”,是要认认真真加以考察的。
宋代诗人 普济 《五灯会元》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慕:仰慕.敬仰思幕。这两句大意是:听到别人有美德,就对他仰幕;知道自己有过错,就感到害怕。仰慕别人的美德,就会向他学习;害怕自己有过错,就会惊惧面悔改。这两句是化用了《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句意。可引用以自勉或赞扬那些从善如流,知过而改的人。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陆象山集·语录》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缘:由。庆:奖赏。这两句大意是:灾祸是因为坏事做得多而积累起的,幸福是由于作好事而得的奖赏。做一件坏事,积一分仇怨,多一分灾祸,坏事的积累,最终会导致灾祸加身;做一件好事,积一分恩德,多一分福气,好事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幸福的来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两句可用于教育人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千字文》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察:洞察。眩:使目迷。伪:假象。这两句大意是:了解人并善于洞察事物,就很少被假象所迷惑。了解人的才能、性格和为人,就能对人的所作所为傲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加上善于洞察事物,如果所了解的人制造了假象,或者他人为所了解的人身上蒙上了一层假象,就难以被迷惑,而易于看透事物的客观本质。这两句用于说明知人善察,就易于看穿伪装。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两句大意是多作好事,广积善行的人,一定能顺利昌盛;多行不义,广积怨恨的人,一定要失败灭亡。俗语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侯一到,一切都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作此二句的注解。~虽带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但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还是有道理的。可以此劝诫那些行为不法者弃恶从善。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这两句大意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其长处而使用。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来使用,任用人才也要根据各人的长处来使用。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优点,只看到人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为一代英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与他的开明的人才观和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无关系。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见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置:任用。涂地:指肝脑流在地上,形容惨败。这两句大意是:任用将领不当,便会导致肝脑涂地,一败不可收拾。常言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周为将领是军队的首脑,是灵魂,“将失一令而军破身亡”,因而择将必须慎之又慎。战国时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赵括只知纸上淡兵,毫无实际经验,与秦兵交战时,中计被围,自己被射杀,四十余万将士降后被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可见择将必须小心谨慎。此二句说明择将的重要性。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高祖本纪》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振:同“赈”,救济。爱:吝啬。这两句大意是:行侠好义,无偿地救济穷人;急人之难,不惜倾家荡产,毫无吝惜之心。此句通过几件典型事例的罗列,表现一位侠义之士的品行。“振穷”与“救急”,“倾家”与“无爱”是两组近义词。这种近义词反复使用的写法,其妙处在于起刊强化作用,看似文繁,实则笔墨经济,形象突出。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见《荀子·议兵》。兵要:用兵的要领。善附民:善于使人民靠拢自己。本句大意是:用兵的要领在于能使人民归附于自己,能取得民心。能否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于能否取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道理在《左传》中就已讲得十分清楚。例如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僖公廿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卅三年秦晋般之战等,都说明了这一道理。此句可用以说明用兵之道在于争取民心。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议兵》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长(zhǎng涨):发展。这两句大意是: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二句告诉人们:为人应耿直、正振,好的传统和品质应保持下去,坏的习惯,恶的东西则不能叫它滋长。简言之,为人之道,应为善击恶,不然的话,“长恶不棱,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隐公六年》春秋·老聃《老子》第七十九章注。天道:天理,即自然的规律。亲:亲近。与:给与。善人:好人。这两句大意是:天理公道,无亲昵,不偏私,常常使善良的人得福。这是一种不足为训的天道观,但人们常借它来说明善人总会得到善报,因为天理是最公道的,以此来安慰、劝勉那些受委屈,遭挫折,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好人。这句名言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名言一样,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也从宏观上、总体上说明了具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陈寿《三国志》卷59,吴主五子传一旦做了一件坏事,做过的所有好事将化为乌有。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周易·益》。迁:迁移;古称改恶从善为“迁善”,这里有跟从、追随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见了善行就追随,有了过错就改正。这是我国最早的古训之一,今天听来仍非常亲切,可引作座右铭。
《周易》 《周易·益》《诗经·大雅·荡》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大雅·荡》《尚书·旅獒》。为山:堆土为山。九仞(rèn任):形容极高。仞,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亏:缺,欠。篑(kuì愧):竹制的容器,此指一筐土。这两句大意是:堆造九仞之高的高山,因只欠一筐土而不能完成。这是比喻做一件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努力就不能完成。从劝世来说,是告诫人们要善始善终,切莫虎头蛇尾;某些事情接近成功,最后的一步也许是困难最大的。如攀登珠峰,未能作最后一步的坚持,登不上峰顶,就会功败垂成。从哲学角度看,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积累限度才会引起质变,产生飞跃,如达不到其限度,突变是不可能产生的。
《尚书》 《尚书·旅獒》宋·林逋《省心录》。孩提:也作“提孩”,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可提抱的幼儿,这里泛指幼儿。这两句大意是:善于教育儿女的父(母),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古人已知幼儿教育的重要,现代人自不必言,不仅要“教于孩提”,而且要开始于胎教。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省心录》见《孟子·尽心下》。指:旨,意义。本句大意是:所说的话虽然很浅近,但意旨深远,这叫做“善言”。言谈、著文,首先要语言通俗浅近,令人易懂。在此基础上又能做到含意丰富深远,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后来人们多用“言近指远”称赞人们善于言谈。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汉·王充《论衡·佚文篇》。这两句大意是:文人的笔,是用来劝人为善,惩戒恶行的。王充在这里说的是一种写作目的,认为文人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劝善惩恶”。这里的“善”、“恶”,自然是以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但王充已经认识到文学的社会性,指明了文人的社会责任,这是应该肯定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家,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好人好事,惩戒恶行劣迹,爱憎分明,褒贬得当。从这个意义来看,~两句对当前的写作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佚文篇》汉·桓宽《盐铁论·贫富》。治:管理。这两句大意是:善于管理别人的人,首先能管理好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在治理别人的时候,才能口服心服。如果自己放纵恣肆,任意胡为,反而严格要求别人,自然会招致不满与抵制,“有令不从”。这句名言可供论述以身作则或严于律己的道理时引用。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贫富》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崇:崇尚。这两句大意是:弃绝道德,崇尚奸诈,就要酿成大祸啊!为人要讲究道德,与人为善,如果内心奸诈,积怨太多,就会受到报复,酿成大祸,那就悔之晚矣。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讲求道德,弃绝奸诈。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国语·楚语下》。悛(quān):悔改。这两句大意是:有了过错一定痛改前非,干了坏事一定觉得害怕。干了坏事而能够惧怕,犯了错误而能够改过,这样的人就能改邪归正,“回头是岸”。两个“必”字,强调了告诫的语气。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楚语下》战国·列子《列子·说符》。响:反响。这两句大意是:言谈美好,那么反应也美好;言论恶劣,那么反响也恶劣。言谈及反响如影随身,身长影亦长,身短影亦短。要想得到好的反响,就要有美的言谈。这两句可用来说明对某些人反响的美恶是其言谈美恶的必然结果,也可用来强调人要注重言谈美,不可口出恶语。
战国思想家 列子 《列子·说符》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假如。济代:济世,救世。独善:保持个人的节操。这两句大意是:假如没有济世的心意,保恃个人的节操卫有什么益处!个人活着要有济世为民的志向,努力为大众做一些有益的事,这样活着才有意义。假若活着不能有益干百姓,即使保持了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节操,卫有什么益处?这两句可看出李白以经世济民为已任,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的宏大志向。可用于自勉或勉人。
唐代诗人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唐·韩愈《送张道士》。寻:八尺,喻大材。尺:十寸,比喻小材。施:用。这两句大意是:在手艺高超的匠人手中没有可抛弃的材料,无论大材小材都会各有用处。高明的匠人,善于用材,高明的领导者,善于用人。这两句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善于用人者像能工巧匠量材而用一样,使手下的人个个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喻贴切形象,说理透辟深刻。
唐代文学家 韩愈 《送张道士》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嫉:痛恨,仇雠(chóu酬):仇敌。这两句大意是:憎恨坏人恶事,像对待仇敌一样;见到好人善事,像饥饿求食、口渴思饮一样。此二句是作者歌颂张正甫品德高尚的赞美之辞。作者说他为人耿直,嫉恶如仇;心地善良,广施仁义。“仇雠”二字.将其对坏人恶事的敌视态度,恨不得将他们都消灭掉的心情表现无余,“饥渴”二字貌似平常,实则高度赞扬了张正甫热切为民效力的行为。试想,还有什么比饥者求食、渴者欲饮更为迫切?~表现出张正甫鲜明的爱憎,可以此二句赞美那些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人。
唐代文学家 韩愈 《举张正甫自代状》宋·王安石《钱博》。黍:泛指各种粮食。善,好收成。蒿(hao)莱:泛指杂草。这两句大意是:要想获得谷物的好收成,必须先除去危害庄稼生长的杂草。两句既可仅用字面上的意思,说明农业生产中田间管理之一——锄草的重要性,也可用引申义,表现除恶扶善的重要性,或说明做任何事,要想达到目的,必须先除去不利因素。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钱博》宋·林逋《省心录》。这两句大意是:听到规劝自己的善言就拜谢,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高兴。这两句原出于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忠言往往是逆耳的,古往今来,不听忠告者比比皆是,要做到~并不容易,孟子本是把它作为圣人的品德来提的。现在我们以人民利益为重,没有什么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思想言行舍不得丢弃,因此应该学习古人~的品格。可化用以自勉。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省心录》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遗(wèi未):赠送。若:如。善言:有益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与其赠送人钱财,倒不如给人留下有益的话。儒家古训,重义而轻利。因此,赠人以钱财,远不如赠人以合乎儒家之道的善言贵重。钱财再多是有限的,而善言使人得益则是无穷的,这就是~的原因。这句话今天仍有启迪作:赠送同志、亲朋以金钱,不如给他以忠告,促使他努力奋进为好。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六本》清·唐甄。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通晓民情,通晓民情的人,必定亲近人民。
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论家 唐甄见宋·苏轼《策别十六》。养:养护,调养。逸:安闲,休养。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养护自己身体的人,使自己既能够得到休养,又能够经常劳动。身体常安逸,则易怠惰失神,血脉不畅;劳动过度,则又会神形疲惫,这些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正确的作法应是有逸有劳,劳逸结合,使身体一张一弛,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得到锻炼,如此调济,方能身体康健。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必须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人才能健康长寿。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策别十六》汉·李延年《佳人歌》。一作《李夫人歌》。独立:喻超群不凡。这两句大意是:北方有位美人,色绝当世,艳压群芳。据《汉书·外戚列传》记载,李延年因能歌善舞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主管乐府的协律都尉。他根据自己妹妹的相貌编了这首歌唱给武帝听。原文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听完叹息不已,后招延年妹做了夫人,捧为掌上明珠。李夫人死后,追尊号为孝武皇后。此诗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人物肖象,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很为后人称道。现在这首原诗除文学史以外很少被人原文引用,但由此演化而成的典故“倾国倾城”,却仍然是文学与口语中表现女子美貌的常用语。
汉代音乐家 李延年 《佳人歌》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工:工匠。善:做好。事:指工匠所干的活。利:使锋利。器:干活用的工具。这两句大意是:工匠想要把活干好,就必须先准备好干活所用的工具。~原是孔子回答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时所打的比喻,它生动地说明了“条件”对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性。缺乏良好条件,不仅会事倍功半,有些事情就无法进行。~已成为格言被广泛引用,告诫人们先准备好精良工具,才能把活干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卫灵公》春秋·管仲《管子·制分》。淘垒:指用于抵御敌人进攻的战壕和堡垒。这两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宁可没有坚固的工事,也必须有了解敌情的谍报人员。《史记·李将军列传》载:“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可见古来善战者,宁可取消防御工事的修筑,也必须要有部队的耳目——债察兵。当然,有条件时,二者应都有才好。可以此说明作战中侦察人员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制分》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假:借。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此句直陈其事,以简单描述的方法说理。它通过一个善于取长补短的特征,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善学者”的形象,在这一形象的刻划过程中表述了自己的治学观,陈述了自己衷心赞许的学习方法,意蕴丰赡,表述简练,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西汉·戴圣《礼记·学记》。长(zhang掌):增长。这里是发扬的意思。救:补救。本句大意是:教师,就是发扬人们的优点,并且补救他们各自缺点的人。《札记·学记》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人们的学习,有的缺点在于贪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容曷,有的缺点在干遇到困难就停止。这四种却点,是由于各人心理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缺点。所以文章接着说:“~。“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心理,故能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其缺点。这一段话充分肯定了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学记》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刑过:惩罚罪过。匹夫:泛指平民百姓。这两句大意是: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困是小民百姓而遗忘,主张以法治国曲韩非。认为法律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和有秩序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必须明确立法制度和执法的统一性.即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论述法不阿赏、赏罚严明时常引用此名句。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有度》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克终:坚持到最后。这两句大意是: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这是贞观十一年魏征向唐太宗上的奏章中的两句话。魏征说:国君开创基业时,没有哪一个不是深切忧虑、谨慎行事而且德行显著的;当大功告成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减,可见~。此二句点出生活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善始者多,善终者少。为什么呢?国君创业时处在深切忧虑之中,能竭尽诚意对待下属,同心同德;一旦得志,就放情纵欲傲视他人,连亲兄弟也疏远得如路人一样,下属为苟免祸患,就虚假应付,离心离德,所以“能克终者盖寡”。这里讲的虽是“君道”,它揭示的道理却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148410301.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善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