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名言 雾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雾的名言65条
清·黄遵宪《重雾》。本句大意是:大雾弥漫.城中漆黑一片。以“如漆”形容雾气之重,比喻贴切。可用来写城中大雾。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 《重雾》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睹:看见。本句大意是:拨开云雾始见青天。云开雾散,始见青天,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一般用于含冤受屈之人在得到平反昭雪后抒发个人的感慨;也适用于表明透过现象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作者在此用了动坷“拨”,表明云雾的散开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动的。云雾“拨”了才散,说明只有分析、清理各种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重新甄别、审理,才能使含冤受屈之人重见天日。可以此二句形容重见天日,或看清事物的本质。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两句大意是:隔着一层雾看花,朦朦胧胧,像中间隔了一层似的。这是作者化用了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来花似雾中看”的诗意,杜甫原是形容老眼昏花,王国维化用来品评姜白石的写景之作。这句话可用于文学批评,也常用来比喻对事物看不清晰。
国学大师 王国维 《人间词话》晋·清俪曲辞《子夜歌四十二首》其三十。雾露:偏义复词,即雾。芙蓉:即荷花。芙蓉与“夫容”谐声。莲;与“怜”谐声。怜,爱。这两句从字面看,大意是:雾气笼罩着荷花,朦朦胧胧看不分明。从谐声看.是写一个爱得炽烈的女子,埋怨她所爱的人态度暧昧.大意是:雾气使你的面貌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你到底爱不爱我。这两句明写景物,实写爱情。谐声设喻,语意双关,充分表现了民歌的本色。这种艺术手法在今天的写作中仍可借鉴。讲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也常举此名句为例。
《子夜歌四十二首》 《子夜歌四十二首》唐·裴士淹《游石门洞》。迸(běng蹦):喷射。这两句大意是:瀑布自高耸的岩石上喷射下来,好像无数颗亮晶晶的珍珠;瀑布在半山腰上洒落着,飞溅着,又似蒙蒙白雾。以“珠”“雾”比喻捶布迸溅之状,贴切生动。可用来描写瀑布。
唐代诗人 裴士淹 《游石门洞》唐·孟云卿《汴河阻风》。这两句大意是:白雾蒙蒙,似有鱼龙的气息;黑云重量,变幻出牛马的形状。见河上白雾,觉得有鱼龙之气;见黑云变幻,似见牛马之形,富有想象力。前句可用写雾,后句可用来写云。
唐代诗人 孟云卿 《汴河阻风》唐·刘禹锡《九日登高》。世路:人间处世之路,喻仕途。君门:帝王之门。这两句大意是:人间的处世之路像险峻的山河一样险恶,帝王之门笼罩着浓重的烟雾,仕途风波变化莫测。在封建社会,人心难测,处世艰难,而朝廷之上政治风云变幻,更如浓重的烟雾,深不可测,这两句以“山河险”,“烟雾深”来比喻处世之难,官场之险,令人惶恐,令人惊心。这种以物象表人情的方法可以学习。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九日登高》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蚩尤:神话传说中能造雾的神,这里用作雾的代称。蹴(cù促)踏:踏。这两句大意是:二大雾充塞寒空,崖谷间的山路被雾打湿后溜滑难行。“蚩尤塞寒空”用的是修辞学上的借代格,借代构成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传说中蚩尤能造雾,“蚩尤”与“雾”密切相关。“蚩尤”是借体,“雾”是本体。在上面这句话中,借体出现.本体未出现.但读者一看便知道借代的是什么了。
唐代诗人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唐·杜甫《发秦州》。磊落:错落众多。这两句大意是:在那高高的九无之上,明月悬挂,众星错落,云雾飘浮,苍苍茫茫。诗句描绘了一个星月高照,时有云雾飘浮的夜空,既阔大而高远,卫苍茫而疏淡。可用以写高天云月。
唐代诗人 杜甫 《发秦州》隋·杨广《悲秋诗》。断雾:断断续续的雾气。通:透出。残云:雨后空中尚未敢尽的云片。这两句大意是:秋目的阳光从断续的雾霭中透射出来,发出惨淡的光亮;秋雨之后,残云尚未散尽,从天边还传来隐隐的雷声。写秋天的薄雾残云景象可作参考。
隋朝第二代皇帝 杨广 《悲秋诗》南朝·粱·范云《效古诗》。阴山:今黄河河套以北,大漠以南山脉的通称。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这两句大意是:风卷黄沙蒙蒙一片,阴山山脉的树木被风沙折断;大雾弥漫,不辨东西,边城交河也消失在茫茫浓雾之中。写西北边塞风光可以引用。
南朝文学家 范云 《效古诗》明·顾璘《度枫木岭》。崚嶒(língcéng灵层):山势高峻。这两句大意是:登上枫木岭,忽然发现高峻的山峰都落在自己的脚下,再看自己的衣襟上,竟挟带飘绕的云雾。不言自己登山,却说高峻的山峰“忽在下”;不说自己置身于高山云雾之中,却言衣襟上“带云雾”,则登上极高的山岭已在不言之中了。这样写有意趣,诗味浓,避免了一般的平铺直叙。此诗的意境,写登高山时可作借鉴。
明代官员、文学家 顾璘 《度枫木岭》元·郝经《月丹》。月丹:山茶花的别名。绛绡:大红色的丝织物。这两句大意是:红山茶像是用红霞镶嵌的皱折的明月状的红玉,(那含香透亮的花瓣)像是香雾凝结着春光沾在剪出的红绢上。奇思妙想,比喻新颖。用丹霞、明月、玉盘、香雾、绛绡这众多的意象一股脑儿地形容山茶花,把红山茶写得很美,形状、色态、质地、透亮度、芳香味都一一写了出来,读之争人倾倒。
元初名儒 郝经 《月丹》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碣石:碣石山,六朝时已没入渤海中。潇湘:二水名,二水在朝南零陵县合流,合称请湘。这里碣石、潇湘代指塞北、江南。这两句大意是:斜月西沉,终于隐藏到茫茫的海雾中去了,在一片暗淡的夜色中,江南塞北之间的道路无穷无尽。《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诗,它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生、月升、月高、月斜、月落为顺序,描绘了人间的良辰美景和离别相思的痛苦。这两句写月落时的景色,在迷离恍惚的夜色中融进了远隔两地的游子思妇的离愁。所以全诗紧接着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尾,抒发了夜色将尽而离愁无穷的深沉感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唐·杨凭《春情》。这两句大意是:江南静春的春天云雨不断,不知几日才能放晴,春雨有时绵绵如丝,有时蒙蒙似雾,虽不淋人,却能沾湿衣裳。这是一首写惜春之情的诗。全诗是:“~。三湘二月春光早,莫逐狂风缭乱飞。”这两句以丝、雾比喻微雨,雨之轻细、迷蒙、湿润尽见。宋僧志南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可能受到后一句的启迪。
唐代诗人 杨凭 《春情》唐·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韦南踱冰:南陵(今湖北甫陵县)县令韦冰。宁期:哪里想得到。这两句大意是:哪里料想到我竟有幸遇赦,又忽然在此遇见相会无期的长安故人,我简直惊喜得茫然如堕烟雾之中。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还,在江夏(今湖北武昌)遇见当了南陵县令的长安故友韦冰,惊喜而作此诗。~两句把诗人绝处逢生,骤逢故友,喜上加喜,因事出意料之外而一时恍如梦境的迷惘心态,描写得十分生动。
唐代诗人 李白 《江夏赠韦南陵冰》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这两句大意是:春天水涨,人坐舟中起伏不定,如在天上云间;年老眼昏,看花犹似隔着薄雾。大历五年春,杜甫在潭州,有感于年老体弱,仍飘泊万里,遂作此诗。前句说春水弥漫,人坐在船中,云映在水底,随着波浪的起伏,就像行走在天上。后句说自己老眼昏花,看花就像隔着一层云雾一般,这两句从生活感受中来,写得十分真切;特别是后一句,可用以表现衰老的情态。
唐代诗人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宋·杨万里《晓雾》。这两句大意是:雾气润湿了人的胡须,却浑然不觉,太阳一照,才发现胡须尖上有细小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写雾湿人须,观察颇为细心,描绘也真切。“香雾”一词由杜甫《月夜》一诗化出,体现出作者对雾的喜爱心情。可用来描写早晨的雾气。
南宋诗人 杨万里 《晓雾》宋·杨万里《碧落堂暮景辘轳体》。烟霭(ǎī蔼):像浓烟一样的雾气。这两句大意是:满城的浓雾转眼问合拢来,对岸的人家全都见不到了。从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大雾,不直言雾浓,而写“隔水人家恰似无”,这种景象自然是雾气遮掩视线所致,这就使雾的形象真切可感。可用来描写大雾。
南宋诗人 杨万里 《碧落堂暮景辘轳体》宋·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幔(màn慢):帐幔,这里喻雾幕。含态:作出种种姿态。这两句大意是:忽然天气放晴,青山把雾幔卷了起来,白云还在作着各种恣态,仿佛给山石披上一件轻纱般的云衣。诗人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雾消云浮的山景,形状毕肖。写山间云雾之景可作参考。
宋代诗人 王庭珪 《二月二日出郊》宋·王安石《季春上旬苑中即事》。隐翳(yì义):遮掩。河汉:银河。欹(qī妻):倾斜。这两句大意是:地面上树林掩映隐约可见,朦胧的灯光笼罩于晓雾之中;天空中银河倾斜,月亮从长空向下坠落。从地面景色与天空景色写黎明的来临,景象逼真。“灯含雾”三字颇为新颖。可用来描写黎明景象。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季春上旬苑中即事》宋·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星河:银河。转:指银河在空中转动位置。这两句大意是:夜色将尽,天连着云,云连着雾,曙光在满天云雾中微微露出;天河渐转,千帆竞渡,充满生机的白昼即将开始。李清照是束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而这首词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笔力刚健,表现出豪放的词风和女作家健朗的气概,在作者的词作中不可多得。可用来描绘拂晓景象。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渔家傲》宋·寇准《句》。杜鹃啼血:杜鹃啼声凄惨,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相传鸣至出血方止。梅黄雨:夏初梅子黄熟时下的连绵阴雨,叫“梅雨”、“黄梅雨”。这两句大意是:初夏时节杜鹃悲啼,鲜血染红了遍地落花;梅子黄熟时分,阴雨如烟似雾,下个不停。暮春时节正是杜鹃啼鸣之时,也是落花之时,把遍地落花说成是杜鹃啼血化成,联想丰富,也符合节令特征。以雾状雨,正写出梅雨的特点,十分恰切。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 《句》宋·葛长庚《晓行遇雾》。这两句大意是:时已拂晓,茫茫夜雾将要散去,忽无忽有;雾去时春山显现,好像近在眼前;雾来时春山隐没,又遥遥不知所往。写作需要生活。作者晓行遇雾,有了真实的生活感受,所以才如此生动地描绘出“晓雾”的特征,使人如临其境。描写晓雾可作参考。
南宋道士 葛长庚 《晓行遇雾》清·沈受宏《渡海》。簸荡:摇晃动荡。这两句大意是:海上狂风奔腾呼啸,直刮得天昏地暗,把银山一般的海浪摇荡着掀入空中。以“黑雾”比喻急骤而挟带水气的海风,以“银山”比喻巨大的白花花的海浪,皆自然贴切。可用来描写海上的狂风巨浪。
清代学者 沈受宏 《渡海》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卷四十一地部六“九疑山”条。岫(xiù袖):峰峦。这几句大意是,峰峦连接着峰峦,一个个竞争着比高试远,峰项含着云霞卷着雾霭,分隔了杲杲红日与湛湛青天。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境内,盘基数郡之界,峰秀数郡之间,山罗九峰,各导一溪。~几句描述了九疑山群峰的高峻连绵,叠嶂重峦,霞蔚雾集,隔天蔽日,十分壮观。作者用骈文笔法,把高大的九疑山如画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既有地理上的真实,又不乏文学上的夸张,确为优美的山水游记,可用于描写山景。
宋代学者 李昉 《太平御览》三国·曹操《龟虽寿》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龟虽寿》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晦明:晦暗与明朗,指阴与晴。这几句大意是:山中有云,朦胧的景色显得更美;山中无云,明丽的景色宛如图画,山色因云之有无而或明或暗。云与山为伴,时高时下。作者写山间景色,用云加以映衬,使山色显得富于变化,趣味横生。可用来描写云雾变化中的山峰。
元代散曲家 张养浩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唐·陆龟蒙《雁》。弋(yì益):以绳系箭而射,这里指弓箭。衡阳:地名,在今湖南省,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这几句大意是:大雁由北向南,路途多么遥远,途中张着无数弓弦,不知在这充满杀机的征尘里,能有几只平安地到达衡阳?作者以大雁南飞,路途艰险,杀机四伏,抒发了人生坎坷,世途险恶的感慨。这种托物抒怀的比兴双关手法,增强了诗的含蓄性。可用以表现征鸿旅程的艰险,或抒写世途坎坷的感慨。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雁》唐·李白《嘲鲁儒》。鲁儒:指鲁地受儒家影响很深的读书人。鲁,周代鲁国,在今山东省。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经》(即今《仪礼》)、《春秋》。章句:分析经典的章节句读,加以解释,古时称为章句之学。经济策: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策略。这几句大意是:鲁儒眼界狭窄,行动迂阔,只知道死读书,问他治国安邦的实际本事,就如堕烟雾之中,茫无所知,到老死都束缚在章句之学中。李白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希望为唐王朝作一番事业,不愿老死于儒家章句之间。这几句就表现出他不受儒家传统束缚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中迂阔而充满儒酸味的读书人的生动概括。现在可化用来表现那种死读书,读死书,脱离实际,不懂社会的知识分子。
唐代诗人 李白 《嘲鲁儒》宋·苏轼《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一。的皪(lì历):鲜明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蒙蒙如雾的细雨还形不成雨点儿,映在空中似有似无,只有在牡丹的花瓣上有时见到它,晶莹闪烁好像滚动的明珠。写细雨写得入神,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可用以描写如丝如雾的细雨。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雨中看牡丹三首》清·金綎《舟晓》。这几句大意是:不一会儿,大雾弥漫,连天与水的界限也辨不清了,使我神情恍惚,好像置身于云海之中。“须臾”是形容大雾弥合之快,转跟之间即天水难辨,朦胧一片,自己本来坐于舟中,却如置身云海。这样突出自然景物给人造成的主观感受,就避免了纯客观的写生。可用来描写水面的浓雾。
清代学者 金綎 《舟晓》南朝·粱·萧泽《咏雾诗》。这两句太意是:雾气随风飘动,像是蒙蒙的细雨;映在阳光下,又像是游动的尘埃。诗人从主观感受的角度着笔,以细雨和游尘来比喻雾的迷蒙湿润、飘忽不定的特点,颇为形象。可用来描写雾气。
萧泽 《咏雾诗》唐·柳宗元《笼鹰词》。凄风:寒冷的风。淅沥(xīlì西历):象声词,形容雨、雪、落叶等声音。飞严霜:降寒霜。翻:飞。披:劈开。霹雳:疾雷。掣(chè撤)电:闪电,形容迅疾。捎(shào烧):掠过。这几句大意是:冷风淅淅沥沥,空中飘飞着寒霜,苍鹰搏击长空,迎着曙光飞翔,它辟开云层,冲破朝雾,截断虹霓,如惊雷闪电一般掠过平冈。首句以“凄风”和“严霜”烘托肃杀的气氛,接着写苍鹰迎着曙光凌空飞翔,突出其矫健的雄姿,然后进一步以云雾、虹霓等的断裂进行渲染,最后以霹雳闪电为喻极写雄鹰的矫健,表现手法灵活,表达效果强烈,形象鲜明可感。可用来描写雄鹰搏击长空的情状。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笼鹰词》见李商隐《杨柳枝词》。惹:招来,挑逗。每:每每,总是。依依:轻柔的样子。绪:丝头。拂:拂拭,扫。落晖:落日的光线。报:报答。这几句大意是:柳条笼着烟雾,总是那么轻柔地随风摇曳,无数丝条都在拂拭着落日的余晖;为了报答行人,请不要把它折光,一半留着送行,一半用来迎接行人的回归。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诗人咏柳而抒别情,笔下的柳条仿佛是有情的,它“含烟惹雾每依依”,并由折柳相送而生出折柳“迎归”的联想,将咏物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可用来咏柳,也可用来写送别。
唐代诗人 李商隐 《杨柳枝词》清·袁枚《良乡雾》。征鞍:征人的鞍鞯。这几句大意是:天没有下雨,鞍鞯却湿了,方知自己是在雾中赶路;清晨山间的花辨不清颜色,近处的溪水也只听到流淌的声音:人与人虽面对面也如相隔千里,整个早晨都好像是昏黑的五更。诗人善于采用铺排手法.从视觉、昕觉、触觉等多角度表现浓雾的存在,又从空间、时间角度极力渲染。这样,浓雾的特点就突现出来了。可用来描写山间大雾。
清代诗人 袁枚 《良乡雾》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细书:细细书写。甚雾:大雾,浓雾。寻常:古时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几句大意是:明月的光亮,可以使人看得见远处的东西,却不能在月光下细细书写;大雾的日子,可以细细地书写,却望不见一丈开外的东西。这几句说明世间各种事物各有其长短、利弊,人们应当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林训》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188011702.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雾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