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名言 鹰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鹰的名言48条
明·詹同《出猎图》。欻(xū须):忽然。本句大意是:苍鹰突然飞起,像是一道闪电。以“飞电”形容苍鹰飞起时迅疾之势,既是比喻,又有夸张,文笔简练,形象生动。可用以描写雄鹰起飞之势。
明代大臣 詹同 《出猎图》唐·王维《观猎》。疾:原义是急速,这里有锐利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野草枯萎之后,猎鹰的目光显得特别锐利,很容易发现猎物;残雪消尽之时,马蹄踏在坚硬的路上,仿佛特别轻快。原诗是写打猎时的情景。这两句中的“草枯”、“雪尽”如素描一样简洁、形象。“鹰眼疾”、“马蹄轻”又富于很强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观猎时的愉快、欣喜心情。可引用描写寒冬将尽时的景色。
唐代诗人 王维 《观猎》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骥(ji计):千里马。这两句大意是:千里马虽老,壮志不衰.仍欲驰骋千里;饥饿的苍鹰时刻准备着,只待一声呼唤,就去搏击长空,冲向猎物。这两句在原诗中是作者表白自己虽穷困潦倒,但壮志仍存的。可用以表现有些人胸怀壮志,久而不衰.只待时来运转,发挥自己的作用。
唐代诗人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宋·司马光《之美举进士寓京师范此诗寄之》雄鹰乘着风直上天际;鲲借着海浪的力量,在化为鹏的瞬间借势而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与时俱进、乘势而起的意思。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之美举进士寓京师范此诗寄之》唐·章孝标《鹰》。自怪:自己感到奇怪。煞(shà厦):同“杀”,杀伤。吻:动物的嘴,这里指鹰嘴。胜:胜过,赛过。这两句大意是:雄鹰凌空翱翔,自怪身如闪电,掠地搏杀野兔,谁知嘴胜利刃。前句以“如电”比喻鹰飞之迅速轻捷,后句以“胜刀”形容鹰喙之锋利强劲,极富于表现力,原诗所写的是一只羁于人手的鹰,这两句实为设想之辞。“自怪”和“谁知”是设想雄鹰获得自由后翱翔长空和捕杀野兔的情景,它的轻捷勇猛不仅是人们料想不到的,甚至连它自己也会觉得惊奇。诗句想象力强,表现生动,可化用以描写雄鹰飞翔和捕猎的情状。
唐代诗人 章孝标 《鹰》唐·薛涛《鹰离鞴》。鞴(gōu沟):革制臂衣,打猎时用以停立猎鹰。锋:刀锋。高情:高远的情趣。这两句大意是:鹰爪像是刀锋,鹰眼像是铜铃,雄鹰在平野上捕捉野兔,堪称是一种高远的情趣。以“如锋”喻鹰之利爪,以“似铃”喻鹰之双眼,形象而又贴切生动。可用来描写猎鹰。
唐代女诗人 薛涛 《鹰离鞴》南唐·高越《咏鹰》。星眸:眸子如星光。摩天:擦着天空,形容飞得极高。这两句大意是:爪子白如雪,眸子亮似星,英姿雄风,世所稀见;它伺机待时,振羽欲飞,不飞则已,一飞摩天。两句诗把雄鹰的形与神都描绘出来,可用于写鹰,也可用来比喻待时而动,大有作为的人。
南唐文人 高越 《咏鹰》见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鲈(lú卢)鱼:一种体侧扁,嘴大,鳞细,肉味鲜美的鱼。脍:把鱼肉切细。“尽西风”二句:《晋书·张翰传》:张翰,吴中人,在洛阳居官。“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几句大意是:请不要说家乡的鲈鱼脍多么味美,尽管现在西风已经吹起,张翰可曾归去?(言外之意是:我不愿学张翰那样忘怀时事,心系桑梓,见西风起就弃官归乡。何况北国早已沦陷,我这个“江南游子”已经无乡可归了。)在中国原始宗教中有一种固执的“厚土”观念,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重土轻迁,故乡之情特别浓厚。因此,在中国文学中,桑梓之念,莼鲈之思,故乡明月,霜鬓乡音已成为历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归之情成为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感情。而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示自己为了抗金复国,以国家时事为重,不以家乡为念,不愿学习张翰那样弃官归乡,希望有所作为,一片赤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借典故言志,不仅经济笔墨,丰富词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仍可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水龙吟》见宋·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弄风:乘风。跑空立:马飞奔腾空面立。趁兔:追赶免子。掠地飞:贴地疾飞。这两句大意是:骄马乘风急奔,腾空立起;苍鹰追逐野兔,贴地急飞。这首诗写作者祭常山回来途中与同僚会猎的情景。骄马立空,苍鹰掠地,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如画,极有笔力和气势,并且把打猎队伍的英武矫健也烘托出来了。写健马、苍鹰的迅疾及会猎场面都可作借鉴。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祭常山回小猎》汉·刘向《说苑·杂言》。鹫(jiù就):一种大型猛禽。这两句大意是:性情温驯的麋鹿,要是它们成群结队,即使凶恶的虎、豹都要躲避它们;空中的飞鸟如果列队成行,就是凶猛的鹰、鹫也不敢袭击它们。弱小的生物只要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就能够变为强大的力量,即使是强大的敌人也奈何不得它。~的名句就说明了这种强弱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道理,启示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杂言》唐·李白《观放白鹰》。放白鹰:指放鹰捕猎。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胡”,此指西北边地。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这几句大意是:边地八月风急天高,一只雄鹰长着白色的锦毛,孤独地迎风飞翔就像一片飘飞的白雪,百里以外还能见到它纤细的羽毛。四句诗画出了一幅雄鹰展翅图:边地八月,风急天高,雄鹰展翅,直上九霄,白毛如同白雪,遥望能见秋毫。这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自然,雄鹰形象宛然在目。
唐代诗人 李白 《观放白鹰》唐·刘禹锡《白鹰》。喝杀:高呼。绿玉觜(zuǐ嘴):绿玉一般的鹰嘴。攒(zuān钻):通“钻”。玄金爪:乌金一般的鹰爪。擘(bāi掰):剖开,分开。这几句大意是:雄鹰疾飞而去,像是一个小点儿轻轻抛入云中,忽然又狂叫三声掠地而来,绿玉般的鹰嘴把鸡脑啄破,乌金般的利爪把兔心剖开。雄鹰的形象在这里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轻抛一点”,从视觉角度写其轻疾;“喝杀三声”,从听觉角度写其勇猛。高飞“入云”,低飞“掠地”,“攒”破鸡脑,“擘”开兔心,刻画真切,描写生动。可用来描写雄鹰捕猎之状。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白鹰》唐·柳宗元《笼鹰词》。凄风:寒冷的风。淅沥(xīlì西历):象声词,形容雨、雪、落叶等声音。飞严霜:降寒霜。翻:飞。披:劈开。霹雳:疾雷。掣(chè撤)电:闪电,形容迅疾。捎(shào烧):掠过。这几句大意是:冷风淅淅沥沥,空中飘飞着寒霜,苍鹰搏击长空,迎着曙光飞翔,它辟开云层,冲破朝雾,截断虹霓,如惊雷闪电一般掠过平冈。首句以“凄风”和“严霜”烘托肃杀的气氛,接着写苍鹰迎着曙光凌空飞翔,突出其矫健的雄姿,然后进一步以云雾、虹霓等的断裂进行渲染,最后以霹雳闪电为喻极写雄鹰的矫健,表现手法灵活,表达效果强烈,形象鲜明可感。可用来描写雄鹰搏击长空的情状。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笼鹰词》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百步洪:也叫徐州洪,在江苏铜山县东南二里,悬流迅速,乱石激涛,非常壮观。隼(sǔn损):一种凶猛的鸟。断弦离柱:像迸裂的琴弦飞出琴柱。飞电过隙:像闪电从空隙中一闪而过。这几句大意是:(百步洪急流中小舟)就像那兔子飞奔,鹰隼下落,骏马冲下千丈坡,又像那断弦飞离琴柱,箭头脱手而出,电光闲过空隙,荷叶上翻滚水珠一样。四句诗连用了七种形象,形容轻舟在百步洪急流中飞速冲下的样子,是运用“博喻”的好例子。所谓“博喻”就是用多种多样的比喻,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它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西洋人称之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写作上博喻使用得得体,可以加强形象性和表达效果。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百步洪二首》汉·王符《潜夫论·考绩》。暗:不明。劲:强。挠:弱。诬:受骗。驽(nú奴):能力低下的马。惑:分不清。这几句大意是:宝剑不试一试,则不知其利钝;弓箭不试一试,则不知其强弱;猎鹰不试一试,则不知其捕获猎物的能力高低;战马不试一试,则无法辨别它是不是好马。这四句讲的是一个同题,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事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住实践的检验。任何主观猜测、判断,都是靠不住的。只有亲自实践体察,才能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结论,才不会影响工作,造成失误。可用以说明凡事应经实践的检验。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考绩》唐·徐浩《论书》。隼(sǔn笋):一种凶猛的鸟。戾(lì丽):至,到。翚(huī辉):五彩的野鸡。翟(dí笛):长尾的野鸡。藻:藻饰。曜(yào耀):明亮。这几句大意是:老鹰和隼鸟缺乏彩色羽毛而高飞至云霄,是因为骨力劲捷而气势凶猛,五彩斑斓的长尾野鸡飞翔不过百步,是因为丰腴多肉而体力沉重;如果羽翼绚丽明亮又能振翅高翔,那就是书法中的凤凰。徐浩以禽鸟比书法,说明书法中的艺术精品应该既具丰采又涵骨力,像唐代书学理论家孙过亭所说的“恬憺雍容,内涵筋骨”,达此境界就如禽鸟中的佼佼者凤凰一样,绚丽而又健飞,两美兼备了。
唐代书法家 徐浩 《论书》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215212667.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鹰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