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考虑的成语 关于考虑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考虑的成语103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巴前算后 | 思前想后,反复考虑。 |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劳生忧忧,巴前算后,每怀不足之心,空白了头,没用处,不如随便度日的好。” | |
百密一疏 | 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
出处:清·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 |
不揣冒昧 | 揣:估量,考虑。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
出处:晋·郭璞《〈尔雅〉序》:“璞不揆梼昧,少而勿焉。” | |
不顾大局 | 不考虑整个局面或形势。 |
不顾死活 | 顾:顾念,考虑。连生死也不考虑了。形容拼命蛮干,不顾一切。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伙之类,尽皆打碎。” | |
不加思索 | 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
出处: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 |
不假思索 |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
出处: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 |
不识大体 | 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
出处:《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 | |
长虑顾后 | 虑:思考;顾:回头看。从长远考虑问题。 |
出处:《荀子·荣辱》:“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 | |
长念却虑 | 思前顾后,反覆考虑。却,后。 |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记》:“人小乘非位,莫不恍忽失守,偷安日日,独能长念却虑,父子作权,近取于户牖之间,况诛猾臣,为君讨贼。” | |
长算远略 | 犹言深谋远虑。 |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名将晚谬》:“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 |
沉谋研虑 | 指计划周密,考虑详尽。 |
出处:宋·苏舜钦《复辨》:“不亲烦务,而专以沉谋研虑,将以鼓舞天下之民,以行乎事业也。” | |
沉谋重虑 | 指计划周密,考虑详尽。 |
出处: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阮文达公拟疏》:“是沉谋重虑,制胜万里,师徒不劳,兵矢未折,功莫伟焉。” | |
沉思熟虑 | 深入思索,仔细考虑。 |
出处:茅盾《虹》:“像受了什么刺戟似的,梅女士忽然戴着一付沉思熟虑的面孔。” | |
称德度功 | 称:衡量;度:估量。对被任用的人既要考虑到他的品德,也要考虑到他的功劳。 |
出处:《管子·君臣下》:“称德度功,劝其所能。” | |
迟迟吾行 | 迟迟:慢慢地。原指慢慢考虑考虑再走。形容恋恋不舍地离开。 |
出以公心 | 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
从长计议 | 用较长的时间慎重考虑、仔细商量。 |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且待女孩儿到来,慢慢的与他从长计议,有何不可。” | |
措心积虑 | 犹言处心积虑。指长久考虑在心。 |
出处:宋·何坦《西畴常言》:“逮迹其自为,则因循惰弛,罕克自强,措心积虑,甘心为小人,而不以为病。” | |
胆大心粗 | 做事胆子在,但心粗。考虑不周全。 |
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衙鼓,唬得我手忙脚乱,使不得胆大心粗。” | |
胆大心细 |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
出处:《旧唐书·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 |
胆大心小 |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
出处:《旧唐书·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 |
独断独行 |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
出处:清·容闳《西学东渐记》第十九章:“予已预备随时辞职,以便足下独断独行。” | |
独断专行 |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
出处:草明《乘风破浪》九:“她好像完全看不见他的显著的成绩,而成天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独断专行。” | |
独行独断 |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同“独断独行”。 |
出处:郭希仁《从戎纪略》:“彦彪令各营于肩章均添‘四标’字样,官长进谒皆称邱大帅,俨然以兵马都督自居,调遣布置,独行独断。” | |
独行其是 | 是:对的。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
防微虑远 | 虑:考虑,思虑。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
出处:唐·郑亚《唐丞相太尉卫国公李德裕会昌一品制集序》:“由是洞启宸衷,大破群议,运筹制胜,举无遗策,防微虑远。” | |
奋不顾身 |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 |
忿不顾身 |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同“奋不顾身”。 |
出处:《镜花缘》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义是趋,都是忿不顾身,竟将王宫内院视为儿戏。” | |
付之度外 | 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
出处: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
刚愎自用 |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 |
刚戾自用 |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同“刚愎自用”。 |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 |
高瞻远瞩 |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 |
各自为政 | 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
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 |
公而忘私 |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
出处: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像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国中,究竟能有几个?” | |
顾后瞻前 | 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同“瞻前顾后”。 |
出处:《封神演义》第五三回:“你往我来,遭着兵刃命随倾;顾后瞻前,错了心神身不保。” | |
回心转意 |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 |
计深虑远 | 计:计谋;虑:考虑。计谋想得很深远。 |
出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首也。” | |
计行虑义 | 计:计策。行:实施。虑:考虑。义:道义。实施计策前要考虑到是否合乎道义。 |
兼权熟计 | 兼:涉及的不止一方面;权:衡量、比较;熟:深入细致;计:考虑。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 |
出处:《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 |
疗疮剜肉 | 挖身上的肉来医治伤口。比喻只顾眼前,不考虑后果。 |
出处:清·壮者《扫迷帚》第24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 | |
虑周藻密 | 藻:辞藻,措辞。密:缜密。思路严谨,措词缜密。考虑周到,辞采细密。 |
出处: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三册)第二节:“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 |
率尔操觚 | 觚:方木,古人用它来书写。率尔:不加思索;操觚:指作文。原形容文思敏捷,后指没有慎重考虑,轻率地写。 |
出处:晋·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 |
难进易退 |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虑,去官时唯恐不速。 |
千回万转 | 形容经过很多曲折或反复考虑。 |
出处:元·范居中《秋思》:“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 | |
千虑一得 | 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 |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 |
千虑一失 | 失:错误。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 |
千思万想 | 无数遍的思索、考虑。犹言千思万虑。形容用心极苦。 |
出处:明·袁宏道《去吴七牍·乞归稿一》:“千思万想,惟有乞休归田一节,可以慰此朝夕悬望之情而已耳。” | |
前思后想 | 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后想。” | |
轻举妄动 | 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
出处:《韩非子·解老》:“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忘(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 | |
轻虑浅谋 | 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密。 |
出处:《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五年》:“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虚远谋,挑怨速祸。” | |
如意算盘 | 比喻考虑问题时从主观愿望出发,只从好的方面着想打算。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好便宜!你倒会打如意算盘!十三个半月工钱,只付三个月!你同我了事,我却不同你干休!” | |
三思而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
深计远虑 | 犹深思远虑。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
深谋远虑 |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 |
深谋远略 |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 |
深思熟虑 | 反复深入地考虑。 |
出处:《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史记·穰侯列传》:“愿君熟虑之。” | |
深思远虑 | 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
出处:《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先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 | |
深图远算 |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同“深谋远虑”。 |
深惟重虑 | 犹深思熟虑。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
深猷远计 |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同“深谋远虑”。 |
盛必虑衰 | 兴盛之时必须考虑衰微之时。 |
鼠肚鸡肠 | 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
出处:明·烟霞散人《斩鬼传》:“鼠肚鸡肠,一包粪也存不住,要你何用。” | |
鼠腹鸡肠 | 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三十一回:“不是说这贼三寸货强盗,那鼠腹鸡肠的心儿,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 |
思不出位 | 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
出处:《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
思前想后 | 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 |
思深忧远 |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 | |
贪蛇忘尾 |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
出处: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 |
探口而出 | 犹言脱口而出。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
通计熟筹 | 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
出处:清·林则徐《报告抵粤日期并体察洋面堵截趸船情形折》:“拟于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虎门、澳门等处,与水师提臣关天培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 | |
脱口而出 | 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八回:“虽然不至于通部滚瓜烂熟,大约一部之中,至少亦有一半看熟在肚里,不然怎么能够脱口而出呢?” | |
误打误撞 | 指事先未经周密考虑。 |
出处:元·关汉卿《双赴梦》第二折:“[牧羊关]板筑的商傅说,钓鱼儿姜吕望,这两个梦善感动历代君王,这梦先应先知,臣则是误打误撞。” | |
先公后私 | 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
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 |
先人后己 | 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
出处:《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 |
小肚鸡肠 | 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 |
出处:刘绍棠《鱼菱风景》二:“‘正大,不要小肚鸡肠……’吴钩轻声低语。” | |
心细如发 | 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亦作“心细于发”。 |
出处: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颇闻棋诀在善守,心细如发才如斗。” | |
心细于发 | 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同“心细如发”。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谁想这位十三妹姑娘,力大于身,还心细于发。” | |
一相情原 |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亦作“一厢情原”。 |
一相情愿 | 一相:也作“一厢”,一方面。指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同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
出处: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叔又谓刘胜柳,所谓一相情愿。” | |
一厢情原 |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原”。 |
一厢情愿 |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愿”。 |
出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有人说:‘你这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 |
一心一路 | 犹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
出处:明·冯梦龙《挂枝儿·多心》:“初相交,指望你一心一路;到如今,眼面上做工夫。” | |
一心一意 |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
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 |
一致百虑 |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 |
忧国忘家 | 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
出处:《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 |
渊图远算 | 深谋远虑。 |
出处:《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论》:“世祖顾命,情深尊嫡,渊图远算,意在无遗。” | |
远虑深谋 | 指计划周密,考虑深远。 |
出处: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 | |
远谋深算 | 犹言深谋远虑。 |
出处:叶圣陶《冥世别》:“他们这样说,就见得我们的行动都出于他们的计划,他们有何等的远谋深算。” | |
远瞩高瞻 | 犹言高瞻远瞩。 |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平山堂》:“既而惮其劳也,携筇散步,随意所之,远瞩高瞻,不复造极。” | |
瞻前顾后 |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 |
指挥若定 | 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
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
置之度外 | 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 |
字斟句酌 |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 |
自行其是 | 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
出处: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四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不注意遵守请示报告制度。” | |
顾前不顾后 | 只顾及前面而忘了后面。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一听见有人告诉了,把我吓昏了,才这么着急的顾前不顾后了。” | |
顾头不顾尾 | 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 | |
鹿死不择荫 |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
出处:见“鹿死不择音”。 | |
鹿死不择音 | 指庇荫的地方。音,通“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 |
三思而后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
着三不着两 |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4914185613990.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考虑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