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内心的成语 关于内心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内心的成语121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九回肠 | 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回肠:形容内心焦虑不安。 |
出处: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唐·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风微烟澹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 |
安心乐意 | 原指心情安宁,情绪愉快。后多指内心情愿,十分愉快。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四回:“我看二嫂子如今倒是安心乐意的孝敬我妈妈,比亲媳妇还强十倍呢。” | |
悲从中来 | 中:内心。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 |
出处: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 |
变脸变色 | 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
出处:《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那知李尚尚一听,就变脸变色地发起脾气来。” | |
变颜变色 | 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
出处: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直瞪两眼,问道:‘怎么回事?’” | |
表里如一 |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 |
不露神色 | 内心活动不在脸上流露,以防别人察觉。 |
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十六:“南飞生不露神色,只是两手微颤,龙树古坦然的和别的会员说闲话,像没有看见选举结果似的。” | |
缠绵悱恻 | 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
出处:晋·潘岳《寡妇赋》:“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 | |
触目伤怀 |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
出处: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不能自己。” | |
触目伤心 |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
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 |
触目恸心 |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
出处: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 |
触物伤情 | 触:触动,感动。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 |
出处: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 |
刺心刻骨 | ①犹刻骨铭心。指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内心极其悲愤。 |
出处:清·陈确《答恽促升书》:“遵教及此,直是刺心刻骨,弟诚多言矣。” | |
刺心切骨 | 指内心极其悲愤。 |
出处:明·于晃《乞恩疏》:“古今人臣于忠,未有如臣父之惨烈也。臣之痛愤,刺心切骨,何时可已!” | |
呆里撒奸 | 形容外表痴呆,内心奸诈。 |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休呆里撒奸,我手里使不的你巧语花言。” | |
动心怵目 |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
出处: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 |
动心忍性 | 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
出处:《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 |
翻肠搅肚 | 形容内心极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 |
出处:杨朔《雪花飘飘》:“不过也怪,自从部队逼近下花园,百岁忽然翻肠搅肚的想念起爹爹来了。” | |
肺腑之言 |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
出处: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 |
拊心泣血 | 形容内心悲痛之极。 |
出处:《旧唐书·良吏传上·薛大鼎》:“请勿攻河东,从龙门直渡,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则足食足兵。既总天府,据百二之所,斯亦拊心泣血之计。” | |
腹心相照 | 腹心:内心;照:映照,见。以真心相见。比喻彼此很知心,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这相知只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 |
甘心如荠 | 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即使承受再大的痛苦也觉得很甜美。 |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 |
甘之如荠 | 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指事如乐意为之,虽苦亦甜。同“甘心如荠”。 |
出处:《晋书·刘沈传》:“投袂之日,期之必死。葅醢之戮,甘之如荠。” | |
感人肺腑 |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 |
出处:常贵田《喇吧声声》:“轻重缓急,悠扬悦耳,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 |
感人肺肝 | 形容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 |
出处:唐·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今考其文至论事疏,感人肺肝,毛发皆耸。” | |
感人心脾 | 形容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 |
出处:清·顾彩《焚琴子传》:“[琴子]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 |
感深肺腑 | 犹言感人肺腑。形容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 |
出处:《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过道台听了,心上甚是钦佩;又想起刚才相待的情形,竟是感深肺腑,一心一意想要竭力报效。” | |
刚中柔外 | 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
出处:《三十六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 |
古井无波 |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
出处:唐·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 |
古貌古心 | 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度。 |
出处: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上,古貌又古心。” | |
和衷共济 | 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
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 |
厚貌深辞 |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
出处: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 |
厚貌深情 |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 |
出处:《庄子·列御寇》:“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 | |
厚貌深文 |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
出处:清·陈梦雷《绝交书》:“指天誓日,厚貌深文,足以动人。” | |
徊肠伤气 | 肠回转,气伤断。形容内心伤感。 |
出处: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 | |
惶惶不安 |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
惶恐不安 |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
回肠百转 | 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同“回肠九转”。 |
回肠九转 | 好象肠子在旋转。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 |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 |
屐齿之折 | 形容内心喜悦之甚。 |
出处:《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 |
计过自讼 | 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
假仁假意 | 伪装仁慈,其实内心奸恶。 |
惊耳骇目 |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 |
惊见骇闻 |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同“惊耳骇目”。 |
出处: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 |
惊心惨目 | 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 |
惊心怵目 |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
惊心夺目 | 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
惊心骇目 |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
惊心骇神 | 指内心感到十分震惊。 |
惊心骇瞩 |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 |
出处:《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 |
惊心裂胆 |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同“惊心破胆”。 |
惊心破胆 |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
疚心疾首 | 疚:久病,忧虑。因歉疚而内心不安。心中不安,头痛脑胀。形容十分悲痛忧愁或不安。 |
出处:《魏书·显祖记》:“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明发不寐,疚心疾首,是以广集良医,远采名药,欲以救护兆民。” | |
居仁由义 | 内心存仁,行事循义。 |
居心不良 | 居心:存心;良:善。存心不善。指内心存在着恶意或阴谋。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 |
空谈快意 | 快意:使内心感到痛快。信口开河地高谈阔论,却不付诸行动,只是为了口头痛快。 |
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或者只是空谈快意,并不准备真正去做。” | |
口传心授 |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 |
礼为情貌 | 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
乱箭攒心 | 攒:积聚。乱箭身在心上。比喻内心极度痛苦。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见父亲倒在一个壁角边乱草之上……淹淹止存一息。二子一见,犹如乱箭攒心,放声号哭。” | |
芒刺在背 |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
出处:《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 |
貌合神离 | 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
出处:《素书·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 |
绵里藏针 | 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
出处:元·石君宝《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 |
铭感五内 |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
目断魂销 | 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 |
目窕心与 | 指眉目传情,内心相许。 |
内峻外和 |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
内柔外刚 |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
出处:《易经·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 |
内省不疚 |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
难言之隐 | 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总觉得无论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总有许多难言之隐的;若要问其所以然之故,却是给妇人女子弄出来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 | |
怒形于色 | 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 |
牵肠割肚 | ①形容非常想念。②形容内心悲痛如刀割。 |
出处:元·白朴《小石调·恼煞人》曲:“为忆小卿,牵肠割肚,凄惶悄然无底末。” | |
拳拳盛意 | 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
出处:鲁迅《书信·致蒋抑卮》:“拳拳盛意,感莫可言。” | |
人心皇皇 | 见“人心惶惶”。人们内心惊恐不安。 |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 | |
人心莫测 | 犹人心难测。指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
出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止凭此一线未死之人心,以为鼓荡,然而形势昭然者也,人心莫测者也。” | |
人心难测 | 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 |
色厉胆薄 |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
色厉内荏 |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 |
深中笃行 | 指内心廉正,行为淳厚。 |
深中隐厚 | 指内心廉正忠厚。 |
外方内员 |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
外方内圆 | 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
出处:《后汉书·致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圆),朋党奸,罔上害人。” | |
外简内明 | 指对人表面上简易,而内心明察。 |
外宽内忌 | 指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
外宽内明 | 指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
外厉内荏 |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
外巧内嫉 |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
外柔内刚 | 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
出处:《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 |
外圆内方 | 圆:圆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 |
违心之论 | 与内心相违背的话。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若说过多,不独太偏,竟是‘违心之论’了。” | |
文圆质方 | 指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
无动于衷 |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 | |
喜见于色 | 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同“喜形于色”。 |
喜形于色 | 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 | |
心焦如火 |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
心如刀剉 | 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
心如刀锉 | 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
出处:元·周文质《蝶恋花·悟迷》曲:“病魔,心如刀锉,对青铜知鬓皤。” | |
心如刀割 |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 | |
心如刀绞 |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 | |
心如刀搅 | 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
出处:元·汤氏《赛鸿秋·北》套曲:“废了经史,弃了霜毫,每日家闷恹恹如痴似醉魂暗消,额似锥剜,心如刀搅,无语寂寥。” | |
心如刀锯 | 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
出处: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不刺则俺这歹名儿怎地了,惊急列心如刀锯,颤笃速身如火燎。” | |
心如古井 | 古井:年代久远的枯井。内心象不起波澜的枯井。形容心里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 |
出处:唐·孟郊《烈女操》诗:“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 |
心无挂碍 | 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
出处:唐·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离颠倒梦想。” | |
秀外慧中 | 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
出处: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 | |
言不由衷 |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 |
言无不尽 |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
出处:《北齐书·高德政传》:“德政与帝旧相昵爱,言无不尽。” | |
饮恨而终 | 饮恨:心里怀着怨恨和冤屈。内心满怀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
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 |
忧形于色 | 形:表现。忧虑的心情在脸上表现出来。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忧虑。 |
出处:《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 |
悠然自得 | 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 |
悠游自得 | 悠游: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 |
由衷之言 | 衷:内心。出自内心的话。 |
出处:清·恽敬《辨微论》:“曹操之令,皆由中之言也。” | |
于心何忍 |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
出处: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 |
震撼人心 | 撼:摇动。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 |
出处:《后汉书·任隗传》:“窦宪秉权,专作威福,内外朝臣莫不震撼。” | |
正身清心 | 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静内心。比喻修身养性。 |
直内方外 |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
出处:《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 |
直抒胸臆 | 胸臆:胸腔,内心,引申为心意。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
出处:明·胡震亨《唐音癸签》第十回:“杜公七律,正以其负力之大,寄悰之深,能直抒胸臆,广酬事物之变而无碍。” | |
自愧弗如 | 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妻亦心贤之,然自愧弗如,积惭成忌。” | |
自我陶醉 | 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指盲目地自我欣赏。 |
出处: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诗:“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
敢怨而不敢言 |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
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 |
画虎画皮难画骨 |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
知人知面不知心 |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放迟了,见他远去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246608214246.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内心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