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目光的成语 关于目光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目光的成语108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矮人观场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予观宋景文近体,无一字无来历,而对仗精确,非读万卷者不能,迥非南渡以后所及。今人耳食,誉者毁者,皆矮人观场,未之或知也。” | |
矮人看场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 |
矮人看戏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清·赵翼《论诗》诗:“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 |
矮子观场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全心即佛,全佛即人,直是饥人见饭;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何殊矮子观场。” | |
矮子看戏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 |
白面儒生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 |
白面书郎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出处:唐·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 |
抱残守缺 |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
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 |
抱残守阙 |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 |
闭关自守 | 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无事则民勤于耕稼,以广军储;有事则民习于弓矢,以莅武事。此真霸王之资也。闭关自守,又何忧乎?” | |
别具慧眼 | 慧:聪明,有才智。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
出处:宋·叶寘《爱日斋丛钞》:“(杨万里)又有《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 |
不合时宜 |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 |
不入时宜 |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 |
不识时务 | 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
出处:《后汉书·张霸传》:“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 |
不晓世务 | 不知晓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
出处:《宋史·王安石传》:“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 |
不学无识 | 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
出处:宋·叶適《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 |
长算远略 | 犹言深谋远虑。 |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名将晚谬》:“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 |
尺泽之鲵 | 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 |
触目如故 | 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
出处:宋·李昌令《乐善录·洪州刘生》:“未周岁,公主忽告殂,国主不胜其哀,怒曰:‘吾不敢复见刘生,其官物不一与,遣归洪州。’生恍疑梦觉,触目如故。” | |
吹毛数睫 | 比喻目光短浅,只注意微末细节。 |
出处:《明史·黄道周传》;“自古迄今,决无数米量薪,可成远大之猷;吹毛数睫,可奏三五之治者。” | |
单见浅闻 | 指见识短浅。 |
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四:“其末年所以为天下后世虑者,未易为单见浅闻者道也。” | |
登高望远 |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
出处:《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 |
登山小鲁 | 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
出处:《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
洞察秋毫 |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洞隐烛微 | 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
出处: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 |
洞幽烛微 |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
出处:明·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 |
洞幽烛远 |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
出处:明·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 |
斗筲之人 |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
独具只眼 | 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 |
出处:宋·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 |
独学寡闻 | 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
杜默为诗 | 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 |
短见薄识 | 指见识短浅。 |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庞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人。” | |
多嘴献浅 | 指胡乱说些没见识、不起好作用的话。 |
出处:《醒世姻缘传》第二回:“这一定有多嘴献浅的人,对那强人说我在大门前看他起身,与街坊妇人说话。” | |
耳目闭塞 |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
凡夫肉眼 | 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
出处:《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唐·玄奘译《赞弥勒四礼文》:“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 | |
放眼世界 | 放眼:放开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狭小范围内。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
出处:元·张养浩《过李溉之天心亭之二》:“放眼乾坤独倚栏,古今如梦水云间。” | |
封己守残 | 指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
出处:清·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言理学者……薄文苑为辞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己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 | |
肤见谫识 | 浅陋的见识。 |
出处:明·李东阳《〈琼台吟稿〉序》;“彼肤见谫识,管窥蠡测,岂复能尽其妙哉?” | |
肤见謭识 | 浅陋的见识。 |
高明远识 |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
高瞻远瞩 |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 |
孤陋寡闻 | 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
固执己见 |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
出处:《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 |
顾盼神飞 | 左右顾视,目光炯炯,神采飞扬。 |
出处:《红楼梦》第三回:“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 |
观场矮人 | 指见识浅鄙者。 |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与紫庭诸葛孔明之出祁山,屯兵五丈原之失,叹陈寿之论孔明,分寸不失。观场矮人,未可与论古今也。紫庭见解超卓,迥出伦类,天下不多见也。” | |
管见所及 | 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
出处:《抱朴子·勤求》:“故世间道士知金丹之事者万无一者。而管见之属,谓仙法当具在于纷若之书,及于祭礼拜伏之间而已矣。” | |
寒腹短识 | 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 |
出处: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 |
金刚眼睛 | 指目光锐利能洞彻原形的眼睛。 |
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 | |
晋惠闻蛙 | 比喻愚昧寡闻。 |
出处:语出《晋书·惠帝记》:晋惠帝昏庸愚昧,尝在华林园听到蛙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乱,百姓饿死,曰:“何不食肉糜?” | |
井底蛤蟆 | 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
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妾阅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凤。” | |
井底之蛙 |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
井蛙醯鸡 | 醯鸡: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
井中视星 |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
出处:《尸子·广释》:“因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 |
开阔眼界 | 指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眼光要放宽。 |
坎井之蛙 | 坎井:坏井,废井。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
出处:《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 |
埳井之蛙 | 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同“坎井之蛙”。 |
款学寡闻 |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
出处:《庄子·达生》:“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 | |
蠡测管窥 | 蠡:瓢;管:竹管;窥:人小孔缝隙里观看。用瓢来量大海,从竹管的小孔看天空。比喻见识片面狭窄,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 |
蠡酌管窥 | 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三卷:“蠡酌管窥,一至于此。” | |
明察秋毫 |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目光炯炯 | 炯炯: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 |
出处: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先达葛苍公讳麟,号瞿庵,性敏多才,状奇伟,目光炯炯有英气,胆力过人。” | |
目光如豆 |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
目光如炬 |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 | |
目光如鼠 |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或行为不正。 |
出处: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112》:“虽然他的目光如鼠,各处乱翻,我有时也有些觉得讨厌。” | |
浅见寡闻 | 浅见:肤浅的见解;寡闻:听到的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赞》:“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
趋时奉势 | 迎合时尚,依附权势。多用作贬义。同“趋时附势”。 |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六卷:“若是他得了官时去看他,教人道我趋时奉势。” | |
趋时附势 | 迎合时尚,依附权势。多用作贬义。 |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如此人趋时附势以得富贵而自为乐者也。”元·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二》:“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于薄俗哉?” | |
肉眼愚眉 | 比喻见识浅陋。 |
出处: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畅道天理难欺,人心怎昧,则他这肉眼愚眉,把一个黑旋风爹爹敢来也认不得。” | |
少见多怪 | 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
出处:《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 |
深谋远虑 |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 |
深谋远略 |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 |
深图远算 |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同“深谋远虑”。 |
深猷远计 |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同“深谋远虑”。 |
神摇目夺 | 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 |
识时达变 | 认清时势,通达权变。 |
识时达务 | 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
识时通变 | 认清时势,通达权变。同“识时达变”。 |
适时应务 | 适合时宜,顺应世务。 |
鼠目寸光 | 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
随俗浮沉 | 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随着潮流走。 |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 |
螳螂黄雀 | 比喻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略语。 |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打虎功思悬赏,杀人身被官拿,试看螳螂黄雀,劝君得意休夸。” | |
瓮天之见 | 瓮天:坐在瓮中观天,见天不大。比喻短浅的见识。 |
出处:宋·黄庭坚《再次韵奉答子由》诗:“似逢海若谈秋水,始觉醯鸡守瓮天。” | |
小眼薄皮 | 比喻眼界小,爱贪小便宜。 |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8回:“你娘与我些什么儿?他还说我小眼薄皮爱人家的东西。” | |
燕雀之见 | 比喻浅薄的见识。 |
出处:清·戴名世《朱翁诗序》:“[翁]乃欲为鸿飞之冥冥,于人世已不复置其一喙,而吾犹呶呶焉为之悲怜其遇,其犹燕雀之见也夫!” | |
一般见识 |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若知是我,怎么敢骂,我不和你一般见识。” | |
以管窥豹 | 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 |
出处: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
以郄视文 | 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扁鹊名)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 |
以锥刺地 |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 |
因袭陈规 | 沿用老规章。因袭:继续使用。陈规:过时了的规章制度。 |
鹰瞵鹗视 | 鹰、鹗:两种猛禽;瞵:眼光闪闪地看。形容用凶狠的目光盯视着。 |
出处:晋·左思《吴都赋》:“狂犷狯,鹰瞵鹗视。” | |
鹰觑鹘望 | 觑:看;鹘:一种猛禽。目光像鹰、鹘一样,十分敏锐。形容视觉敏锐。 |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崔生鹰觑鹘望,去门缝里一瞧,那笑的却是一个女孩儿,约有十六岁。” | |
鹰视狼顾 |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 |
鹰睃狼顾 |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同“鹰视狼顾”。 |
出处:《天雨花》第二一回:“鹰睃狼顾为非善,柳黛蛾眉杀气横。” | |
用管窥天 | 从管子里看天。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譬犹以管窥天,讵知天之阔狭。” | |
牖中窥日 | 牖:窗户。隔着窗子看太阳。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罱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 |
与时推移 |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
出处:唐·李白《冬夜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 | |
与时偕行 | 变通趋时。 |
出处:《易·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 |
与世推移 |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
出处:《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
渊图远算 | 深谋远虑。 |
出处:《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论》:“世祖顾命,情深尊嫡,渊图远算,意在无遗。” | |
远见卓识 | 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
远谋深算 | 犹言深谋远虑。 |
出处:叶圣陶《冥世别》:“他们这样说,就见得我们的行动都出于他们的计划,他们有何等的远谋深算。” | |
远瞩高瞻 | 犹言高瞻远瞩。 |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平山堂》:“既而惮其劳也,携筇散步,随意所之,远瞩高瞻,不复造极。” | |
鹯视狼顾 | 指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
坐井观天 |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 |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
出处:《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246665414253.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目光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