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逃避的成语 关于逃避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逃避的成语40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安贫守道 |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
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 |
安于现状 |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
出处:刘少奇《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 |
安于一隅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
避迹藏时 | 指逃避时世。 |
出处:唐·贾至《微子庙碑颂》:“而君崎岖险阻,避迹藏时。” | |
避世金马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 |
避世金门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见“避世金马”。 | |
避世离俗 |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
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 |
不辞劳苦 |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
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 |
东藏西躲 |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
出处: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 |
东躲西藏 |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
出处: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 |
遁入空门 |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
遁世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 |
遁俗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 |
遁逸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 |
高飞远走 | 形容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 |
出处:《后汉书·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 |
和光同尘 |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
浑俗和光 |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 |
混俗和光 |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
看破红尘 |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 |
乐天安命 |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同“乐天知命” |
离世遁上 |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
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
临阵脱逃 | 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
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 |
寝丘之志 |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
释知遗形 | 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 |
守道安贫 |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
守分安常 |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 |
退避三舍 |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
一瞑不视 |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 |
与世浮沉 |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
出处:宋·司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若无人,故所至龃龉。” | |
与世俯仰 |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
出处:《宋史·文苑传六·米芾》:“[米芾]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 |
与世无争 | 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
与世偃仰 | 偃仰:俯仰。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
出处:《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 |
与物无竞 | 指与世人无所争竞。 |
出处:《北史·薛辩传》:“湖少有节操,笃志于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 | |
远走高飞 | 指象野兽远远跑掉,象鸟儿远远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
出处:《后汉书·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 |
凿坏而遁 | 坏: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等。遁:逃避。谓隐居不仕。 |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 |
知命乐天 | 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
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 |
知足常乐 |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
指李推张 | 指相互推委,逃避责任。 |
出处: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 |
罪不可逭 | 罪责不可逃避。 |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七回:“某等不能速来归顺,罪不可逭。” | |
罪责难逃 | 指不能逃避犯罪所应负的责任,一定要受到惩处。 |
出处: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凤化县南丹卫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绩废事,非独自败坏,抑且罪责难逃。”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276115052.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逃避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