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满足的成语 关于满足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满足的成语165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安安逸逸 | 安闲舒适,自由自在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给他娶了亲,原想大家安安逸逸的过日子,不想命该如此,偏偏娶的嫂子又是一个不安静的,所以哥哥躲出门的。” | |
安分守己 | 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
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 |
安分知足 |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 |
安贫守道 |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
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 |
安时处顺 |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
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
安于现状 |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
出处:刘少奇《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 |
安于一隅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
安之若素 |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 |
避世金马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 |
避世金门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见“避世金马”。 | |
避世离俗 |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
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 |
残民以逞 | 残:残害;逞:称愿,满足某种心愿。残害人民,来实现某种愿望,使自己称心如意。 |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 |
惨然不乐 | 表情凄楚的样子。 |
出处:唐·陈鸿《东城老父传》:“自老人居在道旁,往往有郡太守休马于此,皆惨然不乐。” | |
茶饭无心 | 没有心怀喝茶吃饭。形容心情苦闷。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忙得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 |
偿其大欲 | 偿:达到,满足。欲:欲望。大欲:野心。指满足了他最大的欲望,或达到了他的野心。 |
出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日寇原欲在中国求偿其大欲,但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 | |
超然自得 |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 |
称心快意 | 遇事如意,心情舒畅。称心:恰合心愿。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
出处:《与妻书》:“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 |
称心满意 | 称心如意。 |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我果有功名之分,若得一日称心满意,就死何恨。” | |
称心如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
出处:宋·朱敦儒《感皇恩》词:“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 | |
趁心如意 | 称心如意。指符合心意,满足愿望。趁,通“称”。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 | |
趁心像意 | 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满足,遂。趁,通“称”。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 |
逞心如意 | 犹言称心如意。 |
出处: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锤书先生》:“反过来说,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 | |
痴男怨女 | 旧指爱恋极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 |
愁肠百结 | 愁肠:忧愁的心肠。百结:极多的结头。忧愁苦闷的心肠好象凝结成了许多的疙瘩。形容愁绪郁结,难于排遣。 |
出处:《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愁肠百结虚成着,口口口行没处论。” | |
愁山闷海 |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 |
愁云惨雾 | 形容暗淡无光的景象。多比喻令人忧愁苦闷的局面。 |
出处:宋·释道源《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时有圆应长者,出众作礼问曰:‘云愁雾惨,大众呜呼,请师一言,未在告别。’” | |
踌躇满志 |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
出处:《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
春风满面 | 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
出处:宋·程节斋《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 | |
得步进步 | 已进了一步,还要向前进一步。比喻野心大,贪心永不满足。 |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宁失败后,法人得步进步,海疆处处戒严。” | |
得意洋洋 |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
遁入空门 |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
遁世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 |
遁俗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 |
遁逸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 |
耳目之欲 | 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 |
出处: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 |
二满三平 |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同“三平二满”。 |
出处:宋·陈亮《三部乐·七月送丘宗卿使虏》词:“小屈穹庐,胆二满三平,共劳均佚。” | |
富在知足 |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 |
竿头日进 |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
割肉饲虎 | 饲:喂。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既舍弃生命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贪欲。 |
各安生业 | 各自安于赖以生活的职业。生业:谋生之业。 |
出处:《北史·隋炀帝纪》:“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 | |
各得其所 |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
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
各得其宜 | 指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
出处:《荀子·正论》:“圣王在上,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 |
各取所需 | 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 |
出处:巴金《在尼斯》:“读者们不是一块铁板,他们有各人的看法,他们是‘各取所需’。” | |
公私两利 | 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同“公私两济”。 |
出处:《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 | |
供不应求 | 供:供给,供应;求:需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求。 |
出处:巴金《忆觉醒与活动》:“当时在成都新的书报很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 | |
酣畅淋漓 | 酣畅:畅饮,引伸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形容非常畅快。 |
出处:《晋书·阮修传》:“常步行,以百姓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宋·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 |
酣痛淋漓 | 形容非常畅快。同“酣畅淋漓”。 |
出处:清·魏源《夜雨行》:“仓卒不工且快意,酣痛淋漓聊一贾。” | |
和光同尘 |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
忽忽不乐 | 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
出处:《史记·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勿勿不乐。” | |
滑泥扬波 | 指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
浑俗和光 |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 |
混俗和光 |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
吉祥如意 | 祥:祥瑞。如意称心。多用祝颂他人美满称心。 |
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恶限临逼。” | |
极情纵欲 | 竭力满足自己的情感和贪欲而不加节制。 |
出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 |
家藏户有 | 指家家都有。 |
出处:昆曲《十五贯》第六场:“本县民风浇薄,赌风极盛,这骰子么,家藏户有,不足为奇。” | |
兼善天下 | 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
出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
骄傲自满 | 看不起别人,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
出处: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八:“既登宥密,颇骄傲自满。” | |
皆大欢喜 | 皆:都。人人都高兴满意。 |
出处:《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守奉行。” | |
尽如人意 | 尽:全;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
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李艮翁礼部墓志铭》:“然议者但以为恩泽侯挟贵临民,安得尽如人意。” | |
酒醉饭饱 | 比喻饮食得到了满足。 |
出处:元·杨显之《酷寒亭》:“我如今且不打你,等我吃得酒醉饭饱了,慢慢的打你。” | |
旧恨新愁 | 新的愁苦和以前未排解的苦闷。 |
出处:宋·向滈《如梦令·道人书郡楼》词:“旧恨新愁无际,近水远山都是,西北有高楼,正好行藏独倚。” | |
聚敛无厌 | 聚敛:搜刮,盘剥。厌:饱,满足。尽力收刮钱财,永远也不满足。形容非常贪婪。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王夷甫妇郭泰宁女,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干豫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 | |
看破红尘 |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 |
可心如意 | 符合心意。 |
出处:宋·朱敦儒《感皇恩》词:“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 | |
哭丧着脸 |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那老头子哭丧着脸,不知说了一句甚么话,符老爷登时大发雷霆起来,把那独脚桌子一掀,匉訇一声,桌上的东西翻了个满地。” | |
快心满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同“快心遂意”。 |
快心遂意 | 犹言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
劳心焦思 | 劳:费;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
出处:唐·杜甫《忆昔二首》一:“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 |
劳心苦思 | 费尽心机,苦思焦虑。 |
出处:唐·杜甫《忆昔二首》一:“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 |
乐天安命 |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同“乐天知命” |
离世遁上 |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
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
两全其美 | 美:美好。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
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 | |
淋漓尽致 | 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
出处:明·李清《三垣笔记·崇祯补遗》:“(刘若愚)著《酌中志略》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 | |
率土同庆 | 犹言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
出处:唐·白居易《贺上尊号后大赦天下表》:“臣某言:伏奉七月十三日制书,大赦天下,跪捧宣布,蹈舞欢呼,自天降休,率土同庆。” | |
满面红光 | 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
茫然若失 | 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 |
闷海愁山 |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
出处:元·施惠《幽闺记·三十二缨闺拜月》:“听说罢姓名家乡,这情苦意切,闷海愁山将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泪珠流血。” | |
逆来顺受 |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 |
普天同庆 | 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
出处:《三国志·魏书·郭淮传》:“今溥(普)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 | |
溥天同庆 | 遍天下的人一同欢庆。 |
讫情尽意 | 指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不加控制。 |
愀然不乐 |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
出处:《荀子·修身》:“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 |
寝丘之志 |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
柔肠百结 | 柔和的心肠打了无数的结;形容心中郁结着许多愁苦。 |
出处:《花月痕》二七回:“秋痕给跛脚提醒这一句,柔肠百转,方觉一股刺骨的悲酸,非常沉痛!整整和跛脚对哭到天亮。” | |
柔肠寸断 | 柔软的心肠一寸一寸地断开。形容女子的忧愁苦闷。 |
出处:清·沙张白《再来诗谶记》:“先夫之亡,妾柔肠寸断。” | |
如有所失 | 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南朝宋·刘孝标注:“怅然若有所失。” | |
如愿以偿 | 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 |
如坐春风 | 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
出处: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 |
入乡随俗 |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 |
若有所失 | 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 | |
三平二满 |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
出处:宋·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妨,老即休。” | |
释知遗形 | 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 |
守道安贫 |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
守分安常 |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 |
随波逐流 | 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 |
随寓而安 |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同“随遇而安”。 |
随寓随安 | 犹言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
随遇而安 | 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 | |
遂心快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同“遂心如意”。 |
遂心满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同“遂心如意”。 |
遂心如意 | 犹言称心如意。亦作“遂心满意”、“遂心快意”。 |
出处:《红楼梦》第四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么遂心如意的。” | |
贪得无厌 | 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贪婪无厌,忿类无期。” | |
贪婪无厌 | 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同“贪得无厌”。 |
贪惏无餍 | 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同“贪得无厌”。 |
贪求无厌 | 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 |
贪求无已 | 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同“贪求无厌”。 |
贪猥无厌 | 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同“贪得无厌”。 |
贪心不足 |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 | |
贪欲无厌 | 犹言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天下一家 | 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 |
出处:《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 |
恬然自足 | 指胸中恬淡,无处不感到满足。 |
出处:《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故和靖能高卧孤山,而足迹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而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诚甘心于隐,而非假借也。” | |
痛快淋漓 | 淋漓:心情舒畅。形容非常痛快。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3回:“买了一票砖,害得人家一个痛快淋漓。” | |
退避三舍 |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
文理俱惬 | 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 |
出处:《旧唐书·陆扆传》:“扆文思敏速,初无思虑,挥翰如飞,文理俱惬。” | |
无精嗒彩 | 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同“无精打彩”。 |
无精打彩 | 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言毕,只是长吁短叹无精打彩的,不象往日高兴。” | |
无情无彩 | 犹无精打彩。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
无情无绪 | 没有心思,苦闷无聊。 |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绪。” | |
相得益章 | 指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
像心称意 | 指称心满意。 |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公子身边最讲得话、像心称意的,有两个门客,一个是萧管朋友贾清夫,一个是拳棒教师赵能武。一文一武,出入不离左右。”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290615374.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满足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