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功夫的成语 关于功夫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功夫的成语73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案牍劳形 | 案牍:公文。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
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宝刀不老 |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 |
抱枝拾叶 |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出处: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奚事抱枝拾叶,徒金铁国会立宪之云乎?” | |
波波碌碌 | 奔走忙碌的样子。 |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指望一举状元及第,峥嵘发达。谁想今日波波碌碌,受如此般辛勤也。” | |
超尘拔俗 |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 |
超尘出俗 |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 |
超世拔俗 |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超尘出俗”。 |
喘息之间 | 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
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遊釜中,喘息须臾之间耳!” | |
大处落墨 | 落墨:落笔。原指画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你老哥也算得会用的了,真正阔手笔!看你不出,倒是个大处落墨的!” | |
大处着墨 | 原指画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你老哥也算得会用的了,真正阔手笔!看你不出,倒是个大处落墨的!” | |
得失在人 | 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
滴水穿石 | 水不断下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
风尘碌碌 | 碌碌:辛苦忙碌的样子。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 |
出处:明·金毓峒《金鹤冲诗·按部泾原韩国主招宴暧泉二首(其一)》:“风尘碌碌惜年华,选胜陪游帝子家。” | |
工力悉敌 |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官昭容》:“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 | |
鸿篇巨制 | 鸿:巨,大。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 |
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今鸿篇巨制,照耀寰区。” | |
毁于一旦 | 于:在;一旦:一天。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 |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 | |
汲汲忙忙 | 行动急迫或事情繁忙。 |
茧丝牛毛 | 形容功夫细密。 |
出处:清朝黄宗羲《答万充宗质疑书》:“吾兄经术,茧丝牛毛,用心如此,不仅当今无与绝尘,即在先儒亦岂易得哉?” | |
将勤补拙 | 以勤奋弥补笨拙。 |
出处:唐·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 |
降本流末 |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筋疲力尽 | 筋:筋骨;尽:完。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
出处: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巽》:“蹇驴不材,骏骥失时,筋劳力尽,罢于沙丘。”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 | |
九转功成 | 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
出处:《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 |
开花结果 | 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开花结果自馨香。” | |
累足成步 | 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 | |
离本徼末 |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出处:《汉书·严安传》:“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 |
炉火纯青 | 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
出处:唐·孙思邈《四言诗》:“洪炉烈火,洪焰翕赫;烟示及黔,焰不假碧。” | |
满天星斗 | 星斗:星的总称。布满天空的星星。比喻事情多而杂乱。后形容文章华美。 |
出处: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 | |
忙忙碌碌 | 形容事务繁杂、辛辛苦苦的样子。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 |
磨杵成针 | 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
出处:《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 |
磨杵作针 | 形容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 |
末学肤受 |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
出处:汉·张衡《东都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 |
墨突不黔 | 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
木鸡养到 | 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
驽马十驾 |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
出处:《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
七事八事 | 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
弃本求末 |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同“弃本逐末”。 |
弃本逐末 |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 |
日不暇给 | 暇:空闲;给:足够。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 |
出处:《汉书·高帝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宏远矣。” | |
日理万机 | 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 |
出处:《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 |
日无暇晷 | 晷:日影,指时光。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 |
出处:清·李宝嘉《南亭笔记》九:“文忠有世交侄某,乞文忠为之汲引。时值军书旁午,文忠日无暇晷,亦遂亡之。” | |
日有万机 | 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同“日理万机”。 |
入海算沙 | ①到海底数沙子。比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
山溜穿石 |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 |
舍本求末 | 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出处:《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 |
舍本逐末 |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 |
绳锯木断 |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
事在人为 |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 |
水滴石穿 |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 |
损本逐末 | 犹舍本逐末。谓抛弃根本,专在枝节上用功夫。 |
出处:《隋书·李谔传》:“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 |
铁杵成针 |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
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
吐哺捉发 | 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同“吐哺握发”。 |
吐食握发 | 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同“吐哺握发”。 |
心坚石穿 | 意志坚决,能将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坚定,事情就能成功。 |
出处:宋·江邻几《杂志》引封特卿《离别难》诗:“佛许众生愿,心坚石也穿。”宋·王懋《野客丛书》卷二十八:“世言:‘心坚石也穿。’” | |
寻流逐末 | 犹舍本求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寻行数墨 | 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 |
一馈十起 | 馈:以食物送人,这里指吃饭。吃一顿饭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 |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 |
一日万几 | 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 |
出处:《尚书·皋陶漠》:“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 |
一天星斗 | 比喻事情多而杂乱。 |
出处: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 | |
营营逐逐 | ①忙忙碌碌。②竞相追逐。 |
出处:明·宋濂《抱瓮子传》:“夫子恒营营逐逐于一瓮间,无乃自苦乎?”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 | |
有志竟成 | 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
早出晚归 | 早晨出动,晚上归来。 |
出处:《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 | |
自强不息 |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
功到自然成 | 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师父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 | |
铁棒磨成针 | 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铁杵磨成针”。 |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十章:“拼着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的迟,实在收效最速。” | |
铁杵磨成针 |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
求人不如求己 | 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 |
有志者事竟成 |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
皇天不负有心人 | 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付出一份劳力就得一分收益。 |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318915849.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功夫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