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超然的成语 关于超然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超然的成语42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安贫守道 |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
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 |
安于现状 |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
出处:刘少奇《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 |
安于一隅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
避世金马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 |
避世金门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见“避世金马”。 | |
避世离俗 |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
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 |
超然不群 | 超脱于世俗之外。不与众人合群。 |
出处:《清史稿·吴文溥传》:“[吴文溥]其为人有韬略,超然不群,能作苏门长啸。” | |
超然独处 | 指超出世事离群独居。 |
出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曰:‘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 |
超然独立 | 指超出世事离群独居。 |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 |
超然绝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指远过于寻常之辈。 |
出处: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 |
超然迈伦 | 伦:同辈。超越同辈,无人可比。 |
出处:宋·许顗《彦周诗话》:“东坡《海南诗》、荆公《钟山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 |
超然物外 |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
出处:宋·苏轼《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 |
超然象外 |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
出处: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
超然远举 | 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 |
出处: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 | |
超然远引 | 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 |
出处:清·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超然远引,而子胥乃恋恋不去,终以谏死于吴。” | |
超然自得 |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 |
超然自逸 | 超脱世事,安闲快乐。 |
出处:汉·袁绍《与公孙瓒书》:“故为荐书恳恻,冀可改悔,而足下超然自逸,矜其威诈,谓天罔可吞,豪雄可灭。” | |
超然自引 | 指超脱世事,自动引退。 |
出处:晋·陆机《豪士赋序》:“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 | |
超逸绝尘 | 指不拘滞于世俗,超然物外。 |
出处:《宣和书谱·空鲙帖》:“往昔字学之流,其初笔法安在?惟其胸次笔端超逸绝尘,暗合法度,则其草创便为一物之宗。” | |
遁入空门 |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
遁世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 |
遁俗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 |
遁逸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 |
和光同尘 |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
浑俗和光 |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 |
混俗和光 |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
看破红尘 |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 |
乐天安命 |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同“乐天知命” |
离世遁上 |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
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
寝丘之志 |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
释知遗形 | 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 |
守道安贫 |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
守分安常 |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 |
退避三舍 |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
岩居川观 | 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 | |
与世浮沉 |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
出处:宋·司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若无人,故所至龃龉。” | |
与世俯仰 |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
出处:《宋史·文苑传六·米芾》:“[米芾]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 |
与世无争 | 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
与世偃仰 | 偃仰:俯仰。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
出处:《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 |
与物无竞 | 指与世人无所争竞。 |
出处:《北史·薛辩传》:“湖少有节操,笃志于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 | |
知命乐天 | 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
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 |
知足常乐 |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389917424.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超然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