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言辞的成语

言辞成语

查询形容人多的成语 输入人多 页面提示:已经搜索到人多的成语 点击下面的链接就能查看形容人多的成语的详细内容
第一个字发音为da 第三个字发音为yi的成语 在第一个框和第三个框分别输入da yi 可用于 成语接龙

形容言辞的成语 关于言辞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言辞的成语102条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抱诚守真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出处: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卑辞厚币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新唐书·李抱真传》:“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卑辞厚礼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笨嘴笨舌 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笨嘴拙舌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出处:杨朔《石油城》:“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币重言甘 币:指礼物;厚:重。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辩才无阂 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辩口利辞 指善辩的口才,犀利的言辞。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后汉书·班昭传》:“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陈言务去 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
出处:唐·韩愈《与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
诚心实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处:姚雪垠《长夜》二一:“刘老义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皇天有意为斯文,教人从诚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齐家治国为标准。”
齿牙余论 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出处:《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赤诚相待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赤心相待 赤心:真诚的心。真心诚意对待别人。
出处:元·乔梦符《两世姻缘》第一折:“做了一程夫妻,彼此赤心相待,白首相期。”
刍荛之言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词不达意 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词严义正 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出处: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词言义正 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不达意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村学究语 指迂腐浅陋的言辞。
大放厥词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德言容功 德:妇德,品德。言:言辞。容:容貌。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出处:《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日……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顿口拙腮 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回:“好妹妹,我是顿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恶言詈辞 中伤辱骂的言辞。
肺腑之言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出处: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肤受之言 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出处:《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甘言厚礼 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亦作“甘言厚币”。
狗血喷头 把狗血喷在头上。形容言辞刻毒,大肆辱骂。也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一清早晨,吃他骂的狗血喷了头。”
古道热肠 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古道热肠。”
鼓舌掀簧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指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出处: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何患无辞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黄钟大吕 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出处:《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郑玄注:“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
击玉敲金 如金玉被撞击而发出的声音。形容言辞铿然有声,正确无误。
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兄弟也,不知师傅所言,句句斩钉截铁,言言击玉敲金。”
精诚所至 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开诚布公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开诚相见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开心见肠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同“开心见诚”。
开心见诚 见:显现出。披露真心,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开心见胆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同“开心见诚”。
慷慨淋漓 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咳唾成珠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出处:《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后汉书·赵壹传》:“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口谐辞给 指言辞诙谐敏捷。
款语温言 指诚恳而温和的言辞。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
磊落豪横 形容言辞明快而奔放自如。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其实《石鼓歌》等杰作,何尝有一语奥涩,而磊落豪横,自然挫笼万有。”
沥胆抽肠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胆隳肝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胆披肝 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唐·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宋·司马光《体要疏》:“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
沥胆濯肝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美言不信 信:信实,真实。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讷口少言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鸟声兽心 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
剖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承变色而起曰:公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
朴讷诚笃 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
出处:《聊斋志异·蕙芳》:“马生其名混,其业亵,蕙芳奚取哉?于此见仙人之贵朴讷诚笃也。”
巧言利口 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
情见乎词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同“情见乎辞”。
情见乎辞 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出处:《周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情见乎言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同“情见乎辞”。
权变锋出 随机应变,锋芒毕露。形容言辞辩捷锐利。
拳拳盛意 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出处:鲁迅《书信·致蒋抑卮》:“拳拳盛意,感莫可言。”
劝百讽一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热肠古道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
软谈丽语 指谈话时态度温和,言辞柔美。
出处: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三:“饮酒娱乐,软谈丽语,交欢释闷者不为少矣。”
实心实意 指真诚实在的心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五儿听了,句句都是宝玉调戏之意,知这位呆爷却是真心实意的话。”
说地谈天 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形容话题广泛或巧于言辞。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三回:“指挥说地谈天口,来诱翻江搅海人。”
谈霏玉屑 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
枉费唇舌 白费言辞,不起作用。
心虔志诚 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恳。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
玄辞冷语 玄妙冷隽的言辞。
言简意深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出处:明·张溥《〈壬申文选〉序》:“言文行远,国家赖之。”参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言语道断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出处:《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
言约旨远 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出处:《太平御览》卷六一七引晋·郭澄之《郭子》:“言各有隔而不通处,张忽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便足以畅彼我之怀。”
义正词严 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义正辞严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有口无心 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序》:“总属有口无心,安用设身处地。”
有心有意 犹言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有嘴没舌 形容不善言辞。
语长心重 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出处: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符答林琴南君函》:“公书语长心重,深以外间谣诼纷纭集为北京大学惜,甚感。”
语无诠次 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出处: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灯下草创,语无诠次,字条行草,伏唯涵察。”
语重情深 犹言语重心长。
出处: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语重心长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语重心沉 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出处:康濯《东方红》第五章二:“孟老汉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气全消,甚至还进一步责备自己似的,哑默了半天,才又脑袋一抬,愣着两只深窝大眼,语重心沉地说。”
躁言丑句 丑恶的言辞。躁,通“臊”。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
真心诚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真心实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正色厉声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出处: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枝词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
出处: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词讼》:“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
枝辞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
出处:《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民报〉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拙口笨腮 嘴巴笨拙。指不善于言辞。
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当行;拙口笨腮,农人本色。”
拙口钝腮 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我等愚卤,拙口钝腮,不会说话。”
拙嘴笨腮 犹拙嘴笨舌。嘴巴笨拙。指不善于言辞。
出处:刘厚明《常河叔叔》:“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
拙嘴笨舌 拙:笨。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
出处:清·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作言造语 指编造虚诞的言辞。
出处:《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出处:清·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416917828.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言辞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