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倔强的成语 关于倔强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倔强的成语43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二百五 |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
傲头傲脑 | 形容倔强、桀骜不驯的样子。 |
出处:《儒林外史》第二七回:“现今之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 | |
不可理喻 | 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 |
不劣方头 |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
出处: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 |
方头不劣 | 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不劣:倔强不驯顺。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
出处: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 |
方头不律 | 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同“方头不劣”。 |
刚愎自用 |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 |
刚戾自用 |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同“刚愎自用”。 |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 |
梗顽不化 | 指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
出处:《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 |
孤行己见 |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
出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 |
孤行己意 |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
出处:鲁迅《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想,原来是一个孤行己意,随随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样如此傲慢。” | |
固执成见 |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同“固执己见”。 |
出处: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 |
怙顽不悛 | 犹言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
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 |
胶柱鼓瑟 |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
桀敖不驯 |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同“桀骜不逊”。 |
出处:茅盾《追求》:“学生们侮辱师长,如此桀敖不驯,即使现在不入‘西歪’,将来要做‘西歪’也是难免的。” | |
桀傲不恭 |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同“桀骜不逊”。 |
出处:《二程遗书》附录《门人朋友叙述并序》:“人有不及,开导诱掖,惟恐其不至。故虽桀傲不恭,见先生,莫不感悦而化服。” | |
桀傲不驯 |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同“桀骜不逊”。 |
出处:储安平《在塔里木河的下游》:“就在这蜿蜒的沙山脚下,流着来自千里以外,历史上久享盛名的这条旷达、豪壮的、同时也是桀傲不驯的塔里木河。” | |
桀骜不恭 |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同“桀骜不逊”。 |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围乃共王之庶子,年齿最长,为人桀骜不恭,耻居人下,恃其才器,阴畜不臣之志。” | |
桀骜不逊 |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 |
出处:宋·陈亮《酌古论·先主》:“臣恐既解之后,胜者张势,败者阻险,桀骜不逊,以拒陛下。” | |
桀骜难驯 | 指凶悍倔强,难以驯服。 |
出处:《清史稿·土司传六·甘肃》:“故土官易制,绝不类蜀黔诸土司桀骜难驯也。” | |
倔强倨傲 | 倔强:执拗;倨傲:傲慢。执拗而又傲慢。 |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功》:“倔强而倨敖,自称老夫。” | |
橛守成规 | 拘守已有的规章制度。 |
出处:黄人《(清文汇)序》:“然则操斯文进退去取之枋者,其犹横分区域,橛守成规。” | |
硁硁之愚 |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
出处:《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 |
牢不可破 | 牢:牢固。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 |
泥古不化 | 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
出处:《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 |
泥古拘方 |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 |
强嘴拗舌 | 说话倔强的样子。 |
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一:“谢庆元倒了威了,但还是强嘴拗舌:‘我家里的事,要你们管吗?’” | |
食古如鲠 | 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
守经达权 |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
出处:《汉书·贡禹传》:“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宋史·洪迈传》:“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 |
随圆就方 | 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同“随方就圆”。 |
顽梗不化 | 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
出处: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 |
顽固不化 |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
出处: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 |
以古制今 |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 |
榆木圪垯 |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
榆木疙瘩 |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 |
榆木脑袋 |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
出处: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 |
榆木脑壳 |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
出处: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 |
知雄守雌 | 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 |
执而不化 |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
出处:《庄子·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 |
执迷不悟 | 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 |
姿意妄为 | 任意胡作非为,常指极端地固执己见和偏爱自己的习惯,常含有一种几乎难以抑制的反复无常的意味。 |
出处: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察其原因,不外有少数顽固分子,不顾民族国家利益,姿意妄为。” | |
坐地自划 | 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他。 |
出处:郭沫若《文艺论集·新旧与文白之争》:“凡是文言的作品都一概视为陈腐观念,也是坐地自划。” |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出处:《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464618710.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倔强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