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安乐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安乐的名言

安乐名言 安乐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安乐的名言24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忧愁患难足以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死亡。人生谁不厌忧患而喜安乐?但忧愁患难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清醒,使人振奋,因而得以在奋斗中求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丧失斗志,使人麻木怠情,因而无力抵御祸患,势必导致死亡。这是古人从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总结出来富于辩证法的经验教训,可用于告诫人们不可耽于安乐,而要具有忧患意识。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下》
劳动才能给人以安乐。 安乐名言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 朗费罗 《献给一个孩子》
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元代戏曲作家 石君宝
离了名利场,钻入安乐窝。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
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这两句大意是:意惬神旷,陶然自乐,忘记了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此名句典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描写情感,贵在独抒性灵。~两句正是通过内心的情性表现,写出了超脱自我任情适性的“魏晋风度”与独到的心理感受。可用以表现忘却流年的喜悦之情。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关于安乐的名言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
退一步行安乐法,与三个好喜欢缘。

宋·刘过《赠术士》退后一步行走,是最好的避让方法;对人家说三个好,尤能见其喜欢缘。

南宋文学家 刘过 《赠术士》
留下应该除掉的人的命,是最不仁慈的。美国作家 爱默生
不可讥诮遭遇不幸的人们,因为谁可以保证自己能永久安乐呢?法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 拉·封丹
只有心甘情愿地坚持正确的东西,才能从中得到不可言喻的安乐。 安乐名言 马蒂尔
热不可除,而热恼可除,秋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除,而穷愁可除,春在安乐窝中。清代学者 山阴金先生 《格言联璧》
除了人的劳动,没有真正的财富。即使有金山银海,世界上不会多一粒谷;人类也不会增添一些安乐。英国诗人 雪莱 《麦布女王》
出舆人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汉·枚乘《七发》。舆(yú于)、辇(niǎn捻):车轿。命曰:名为,叫做。蹷痿(juéwěi决伟):下肢瘫痪的病症。机:机兆,征兆。洞房:幽深的内室,后称新房为洞房。清宫:阴凉的宫殿。媒:媒介。皓齿娥眉:美女的代称。娥眉,一作蛾眉。伐性:伤人性命。甘脆肥脓:指各种美味食物。脓,通“醲”,醇酒。这几句大意是:行路全用车轿,就是下肢瘫痪的征兆;居住幽深的房屋和阴凉的宫殿,就是感寒受热的媒介;迷恋娇娃美女,就是砍人性命的斧头;专吃美味饮食,就是腐蚀肠胃的毒药。总是以车代步,足不踏地,久而久之,下肢的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故称“出舆入辇”是瘫痪的征兆;老住在幽室深宫,不见阳光,不经清风,易于感寒受热,故称“洞房清宫”是寒热之媒介;贪恋娇娃美女,好色无度,身体大受亏损,故称“皓齿娥帽”是伤人性命的斧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虽可令人饱享口福,但食之过量,必然伤害肠胃,故称“甘脆肥脓”为腐肠的毒药。以上四个方面都是富贵人常做之事,也是他们常得之病,他们自以为这种生活是享福,殊不如正是戕害自己的生命。作者或用夸张,或用比喻指明其危害,发人深省。语句上排比铺陈,极有气势,也加强了语意。这种夸张、比喻、排比和铺陈的手法可以借鉴。这几句本是作者用以警醒当时的楚贵族的,可化用以告诫那些图安逸、好享受的人。

西汉辞赋家 枚乘 《七发》
人富贵不得,人安乐不得,人满足不得。……让他们受难,让他们今日不知明日餐,他们就会互相搀扶,相濡以沫了。 关于安乐的名言 列西鸿
安乐死是饮鸩止渴——对这个社会而言。这个社会更为需要的,不是安乐死合法化,而是给与更多的生命活下去的理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记者 柴静 《你参与的是一个人的生命》
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张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

明·吕坤《呻吟语·人情篇第十三》身处患难的时候,心里存有安乐;身处贫贱的时候,心里存有富贵;身处委屈的时候,心里存有广大,就没有不泰然的时候。把深渊山谷视为康庄大道,把疾病视为健壮,把不测之祸视为平安无事,就没有不安稳的时候。分有所受,即有所限,短不可迟寸阴,长不可速箭漏,是以达者任之。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吕坤 《呻吟语·人情篇第十三》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268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乐名言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下》
只有做出伟大事业的,或是教人怎样做出伟大事业的,或是用适当的庄严风格来描述这些大事业的人们才配得上“伟大人物”这个称呼。但是只有使生活变成更幸福的,提高人类生活中纯洁的享受和安乐的,或是为未来的更持久、更纯洁的幸福生活铺平道路的事业才配得上称为伟大事业。英国17世纪诗人 密尔顿 《为英国人民辩护》
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都多灾多难,唯中间阶层灾祸最少。中间阶层的生活,不会像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那样盛衰荣辱,瞬息万变。而且,中间地位不会像阔佬那样因挥霍无度、腐化堕落而弄得身心俱病;也不会像穷人那样因终日操劳、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唯有中间地位的人可享尽人间的幸福和安乐。英国作家 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女人就该具有女人的一切天性——温良、耐心、长期忍受、可信、无私、宽宏大量。她的神圣义务就是安慰不幸者,鼓励丧失目标者,帮助忧伤者,拯救堕落者,亲近孤独者——一句话,对于叩击她那扇友好大门的所有遭受创伤和折磨的不幸儿童,她都用同情来治愈他们的不幸,用自己的心胸为他们提供一个安乐窝。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得病后,医治有效时,我积极配合大夫的治疗,我从心里感激他们。可是,总有医治无效的这一天,但病人又疼痛难忍,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非常痛苦。这时,能不能不要再做无谓、无可奈何的、痛苦的挣扎,而是医生在病人及家属的共同要求下,在法律公正的监督下,使病人有尊严地加速离开? 关于安乐的名言乒乓球运动员 庄则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土墙。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已不见于记载。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而遭杀;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荐,被桓公提拔为相。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百里奚:见本书《万章上》第九章注。拂:违背,不顺。拂(bì):通“弼”,辅佐。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下》
我也不知道我会写到什么时候。说不定有一天我写到一半的时候倒下去就死掉了。人们都怕谈死亡,这对我来讲是一点都不怕的。它是一条必然的路,当你生下来的时候就注定了。我自己经历过太多次生死,耳闻的、目睹的,我自己也曾经走近过死亡,太多了,所以我把这些看得很淡。我觉得人最可怕的不是死亡,最可怕的事情是“老”、“病”,你很老了如果还不断地生病,这样会拖累你的儿女。看到那些老年人已经很衰弱了,神志不清了,还苟延残喘,在病床上缠绵很久,我就会思考,我觉得安乐死是应该成立的,因为你已经没有生存的价值了,成了植物人。我现在也老了,常常听到一些老朋友过去了,我每次问的第一句话都是怎么过去的。我有一个朋友叫白景瑞,是一个导演,他去的时候是在出租车上,前几分钟他还在吃火锅,上了出租车和人家谈判谈了一半就走了,我就觉得他很幸福。我觉得死亡不是悲哀,而是死亡之前你有没有经历痛苦,如果没有经历痛苦,那就是一种幸福。原名陈喆,台湾女作家 琼瑶

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599645208.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安乐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