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作者:戴圣
戴圣档案资料:西汉学者
戴圣名言 戴圣经典语录 共收录戴圣的名言91条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饮食:食欲。男女:性欲。大欲:最基本的欲望。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死亡和贫苦,是人最厌恶的事情。食欲和性欲,是人从生理上产生的最基本的欲望,而死亡和贫苦,则是人从自身的生存出发所最厌恶的,这些都是人的本性所产生的自然的心理。我们可以用前两句说明追求饮食性爱是人的基本欲望,也可以用后两句说明求生存避贫苦是人的本能。但是,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可以不顾“饮食男女”,不避“死亡贫苦”,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传统美德。
《礼记·礼运》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治世:治理较好的、安定的社会。以:而。乖:不顺。思:引申为悲感。道:规律,事理。这几句大意是:治平之世的音乐必然充满安闲与欢快的情调,显示了当时政治的和顺;动乱之世的音乐必然充满怨恨与愤怒的情调,显示了当时政抬的乖悖;被别人征服的国家的音乐,必然充满悲哀、忧愁的情调,显示当时人民正在遭受苦难。每个时代的音乐与当时的政治总是息息相关的。音乐与文学一样,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流露,因此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曲折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的特点。这几句可供论述音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时引用。
《礼记·乐记》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抗:举起来。队:即“坠”(zhuì缀),从高处落下。折:转折。槁(gǎo稿)木:枯木。倨:直而折曲。中(zhòng众):正好符合。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凶:弯曲。钩:圆规。贯珠:一个接一个串起来的珠子。这几句大意是: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转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钱锺书先生根据《乐记》中这一段话,提出了修辞学上的一种手法——“通感”。所谓“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高亢的歌声如用力举物,就跟人的肌肉运动(触觉)联系了起来;下滑的歌声,如物件下坠,就跟人的视觉联系了起来;刚直的歌声、委婉的歌声都能引起听众情绪的起伏变化,这就是说,音乐不光使人感到悦耳,还能沟通人的其他感觉;不光表现出声音之美,还能“声入心通”,表现出音乐感动人的力量来,“通感说”虽然是今人提出来的,但~这段话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通感”现象。
《礼记·乐记》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身处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巴结奉迎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去苛求别人,那么就不会产生怨恨。
《礼记·中庸》西汉·戴圣《礼记·礼运》“大道”系指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天下为公”系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个人、那个党、那个派所独有的
《礼记·礼运》汉·戴圣《礼记·学记》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这是“发财”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处。东汉大儒郑玄将这句话注解为:“仁人有了财富则务于施与他人,以此来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则将身心投入到敛财中去,以追求财富的积累。”如何处理仁德与财富的关系,是治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财发身”还是“以身发财”,是判断“仁”与“不仁”的标准。为官者应当以自身道德的圆满为先,将财力用于完成自己的事业,而不应当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使自己沦为追逐财富的工具。
《礼记·大学》西汉·戴圣《礼记·曲礼》礼仪对于人来说,就象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蘖:酒曲,类似酿酒用的米。
《礼记·曲礼》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慎其独:在独处无人时.对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本句大意是: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即从此来。一个人要保持美好的品德,不须要别人监督,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那些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具有双重人格的两面派人物,当引此名句为戒。
《礼记·大学》西汉·戴圣《礼记·表记》。失足:举止不慎重。失色:容貌不庄重。失口:说错了话,言语不当.这几句大意是: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颠要端庄,不要说错话和说不该说的话。~几句可用以劝人要谨言慎行,对人不要说不该说的活,也不要作不该作的事.免得授人以柄.招致非议。
《礼记·表记》西汉·戴圣《礼记·坊记》。贵人:把别人看得很尊贵。这两句大意是;把别人看得尊贵而把自己看得轻微.先考虑别人而后考虑自己。尊重别人胜过尊重自己,别人的利益重于自己的利益,这是古人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妄自尊大、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人所不齿的。~的古训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只是今人在提倡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主张尊重自己,无须自轻自贱。在论述培养谦虚、礼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时可化用此句。
《礼记·坊记》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居:处于。言:盲论,指应该提出的意见。这几句大意是:处于一定的职位,而没有在那个职位上所应该提供的意见,君子为其感到羞耻(或:是君子的就应当感到羞耻);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君子为其感到羞耻(或:是君子的就应当感到羞耻)。处于一定的职位,就要有在那个职位上应该提出的意见,有在那个职位上应该有的行为;如果尸位素餐。始终没有在那十职位上应该提出的意见,或只是说说而不去做.是君子的都为这种行为而感到羞耻。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讥讽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
《礼记·杂记下》西汉·戴圣《礼记·曲札上》。毋(wú无):不要。苛得:苟且求得。难(nàn)危难。灾难。这两句大意是:面临财富,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取得;面临危难,不要用不正当的方法求幸免。这两句古训,告诚人们不取不义之财,不求苛全性命.要做到临财不贪.临危不惧,至今仍可引以自勉或勉人。
《礼记·曲札上》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尚:崇尚.注重。这几句大意是:礼节贵乎有采有往。只有往而无来或其有来而无往,都是不台乎礼数的。在国家与国家,团体与团体,人与人,朋友与朋友的交往中,礼节上很重视有来有往,互相都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和礼仪规格,习惯上称之为“礼尚往来”。现在也用以比喻对方对我怎么样,我就对对方怎么样。而“来而不往非礼也”一句,又多喻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种对付敌人的手段。
《礼记·曲礼上》西汉·戴圣《礼记·表记》。醴:甜酒。甘:甜美。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交往不用虚言藻饰.就像水那样清淡,小人的交往多用甜言蜜语,像醴酒那样甘甜;君子之交如淡水相合久成江河,小人之交如甜酒相掺久乃败坏。交友应待之以诚而不在表面上的甜言蜜语,《礼记》这段话用浅显的事理作比喻,很显有启迪作用。
《礼记·表记》西汉·戴圣《礼记·三年问》。创(chu6ng窗):伤口,愈:病好,这两句大意是:大的伤口愈合的日子要长,剧痛之病痊愈就会缓慢。经受巨大的创伤必须有一定时期才能恢复。经历大的波折或战乱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正常。可用于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象,提醒人们避免巨创剧痛。
《礼记·三年问》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胖(pán盘):安详舒坦。本句大意是:胸襟开阔,身体自然安适舒坦。胸襟开阔,诸事提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自寻烦恼,思想无郁结,新陈代谢顺畅,自然会精神舒泰,身体安适。后也指心情开朗或无所用心,则身体肥胖、壮实。也有说“心宽体胖”或“心广体自宽”的,与此义同。
《礼记·大学》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宝:珍爱,珍视。忠信:忠诚信义。这两句大意是:不珍爱金玉,而把忠诚信义当作宝贝。古人在这里把“忠信”看得比“金玉”还要贵重。封建时代的“忠信”,自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今天如能赋予新义,从为人处事应信守革命道义的角度来理解,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礼记·儒行》西汉·戴圣《礼记·太学》。这两句大意是:天下万物有本有末,经营百事有始有终。此二句以精当的语言,点出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的区别,言外之意就是:办事时应先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那么枝节问题、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作者还认为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因而要注意根本求源,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钳匙。此名句对分析问题,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礼记·太学》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征:证验,证明。本句大意是: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都不能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胜于雄辩。只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才是真理。因此,不管你说得如何好,说得如何动听,未经过验证的理论和事实,我不能给予全信,表明了作者重视实践的观点。
《礼记·中庸》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竟:通“境”,边界。国:指都城。门:主人的家门。讳:这家主人长辈的名字要避开,不能直称,谓避“家讳”。这几句大意是:进入别国的国境,要问一下有哪些是法令不允许的事项;进入都城,要问一下该地的风俗习惯;进入人家,要问一下应避的家讳。这几句集中表达了应体察民情,入乡随俗的观点。在作者看来,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才能不闹笑话,不犯忌讳,不触犯别国的法令。这样作,一是尊重别人的权力、习惯;二是可使自己与别国人民结合在一起,更好地生存下去。可以这几句说明应了解和尊重异国他乡的风俗。
《礼记·曲礼上》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鹦鹉:鸟名,羽毛美丽,舌圆而柔软,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猩猩:猿类,形状略似人。这几句大意是:鹦鹉虽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但它仍是飞鸟;猩猩虽也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但它还是走兽。巧嘴的鹦鹉和猩猩,虽善于学舌,有“能言”之名,却仍然改变不了它们作为禽兽的本质。比喻看问题不能只看形式而重在看其实质。
《礼记·曲礼上》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欲:要、应该。信:诚。这两句大意是:感情要真诚,语言要精巧。这两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表达的感情一定要真实,这样才能打动人心;作品的语言一定要力求精美,这样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供引用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要抒发真情实感,要讲究语言工巧。
《礼记·表记》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毋(wū无):不要。剿(chāo抄)说:窃取别人的言论为己说。剿:通“钞”。雷同:附和别人的说法。这两句大意是:不要窃取别人的言论,伪装成为自己的学说;不要附和别人的说法,作别人的传声筒。此条反对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的学风,也反对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没有超越与创造意识的作风。该名句句式简短,句型相近,既给人以力感,又给人以节奏感:六个字分两截,整整齐齐,给人斩钉截铁的强烈印象。
《礼记·曲礼上》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孤陋寡闻:学识偏狭浅薄,见闻不广。这两句大意是: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一个人再勤备,他所能读的书与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独学”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治学的人应该以文会友,加强横向联系,互相交换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交流中,一方面可以获得许多自己不曾涉足的领域内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见闻,同时也是一个整理、消化和运用自己固有知识的好方法.《礼记·学记》提出~的见解,为加强同道间的交往提供了理论依据,意义十分深远。同时,由于语句质朴真切,有劝谕告诫之意又让人不觉,因而接受起来很方便,这是此名句千古流传的秘密所在。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自反:自我反省。这几句大意是: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对某些知识困惑不解,然后才能奋发自强。这几句是强谓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只有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味妄自尊大,自满自足,蔚不会积极上进。可供勉励青步年刻苦学习时引用。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审:详尽细密。笃:忠实,切实。这几句大意是:学习应该做到的境界是: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细密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切实地实行。这是儒家的治学标准。该标准强调“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反映了中华文化鲜明突出的实用理性特点,指出了学习的规律性,是迄今仍然具有实用价值的值得继承的文化遗产。
《礼记·中庸》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嘉肴(yao摇:美味的荤菜。弗:不。旨:滋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这几句大意是:即使有美味的莱肴,不吃,是品不出它的美味来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是不会懂得它的优越的。此条从反面立论,阐述治学的道理.先以生活中品尝美味的小事起兴.引出学习的重要性,表现手法含蓄、曲折,耐人寻味。~几句以劝学为宗旨.足以启迪心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其表现手法也值得借鉴。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困:不够。这两句大意是: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书之后更感觉自己学识不够。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一条很精辟的见解,其立足点在于强调实践对于人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只有深入学一学,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只有亲自教一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明白的知识。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才会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由此而形成学习与实践互相作用的循环过程。此条立足于体验.表现出很强的“悟性”.带有华夏民族文化的浓重特点。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本句大意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互相增益、互相促进的关系。本名句阐述“教”与“学”这两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范畴的辩证关系。名句没有把“教”凌驾于“学”之上,而是把它们相提并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阐发了深刻的道理,道出了二者关系的实质,具有极强的哲理性,故而成为从古至今信奉不疑的教育原则。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这两句大意是:擅长歌唱的人有能力让别人跟着他歌唱,善于教育的人有能力使别人继承他的心志。本名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以善歌者为例引出善教者,提出了检验“善教”的尺度——教育对象能否“继其志”。阐发的道理有理有据,颇有层次,审视的角度也是客观的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失:过失。这两句大意是:教育者要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然后才能挽救他的过失。本名句提出了一条教育原则。这条原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设立的。它强调,教育者必须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否则将会无的放矢。因此,“知其心”是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救其失”,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此原则与现代数育法是相吻合的。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学记》。长(zhang掌):增长。这里是发扬的意思。救:补救。本句大意是:教师,就是发扬人们的优点,并且补救他们各自缺点的人。《札记·学记》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人们的学习,有的缺点在于贪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容曷,有的缺点在干遇到困难就停止。这四种却点,是由于各人心理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缺点。所以文章接着说:“~。“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心理,故能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其缺点。这一段话充分肯定了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名词用如动词.表示“治理”的意思。本句大意是: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教育和学习是首要的。此名句直蕾教育的极端重饕性.把它提到建屋治臣的根本方略的高度,有力地突出了教育的地位,显现出教育在一个国家政治生括中的重要位置。由此可以看出,重视教育.砖系我茸优良的民族传统.足以成舟我们今无发屉教育事业的借鉴。元代政治暮t后车官至中书平章照事(宰相)曲不忽术荨曾蛤元世祖忽必烈上疏,疏中就说过:“赦古之王者,~。盖自尧、舜、禹,汤,文、武之世,真不有学,故其精隆于上.倍美于下.而为后世所法。”他引用《学记》上的话,论证了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学校的重要性,并把优先发展教育视为化民成俗,提高国民紊质时重要手段.可谓是有远见卓识的。
《礼记·学记》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庶人:平民百姓。这两句大意是:仪礼不适用于普通的平民百姓,刑罚不能加于上层社会的贵族大夫。此二句露骨地反映了封建法律的不平等性。“礼”与“刑”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不过是欺骗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而已。封建社会“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宋苏辙《上皇帝书》)的畸形法律制度,一方面纵容了特权阶层,另一方面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对,它的流毒甚远,为害极深,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在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必须进一步肃清法不治贵的流毒。
《礼记·曲礼上》西汉·戴圣《礼记·夫学》。生财:增加物质财富,大道:重要的方法,基本的原则。众:多。寡:少。疾:快。舒:慢。恒:经常。这几句大意是:国家增加物质财富有一个基本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增加得快,耗用得慢,这样国家的资财就会经常富足。这几句以简洁的语言说明了一条朴素的真理。可供引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及速度对于国家经济的作用。
《礼记·夫学》西汉·戴圣《礼记·王制》。这几句大意是:如旱一个国家没有够用九年的积蓄,可以说这个国家“财力、物力不足”;如果没有够用六年的积蓄,可以说这个国家“情况紧急”;如果没有够用三年的积蓄,可以说这个国家“不是个国家”。这段带有夸张意味的议论,强调了必要的财力物力储备对于一个国家命运的决定作用,可供引用论述积蓄的重要意义。
《礼记·王制》西汉·戴圣《礼记·懦行》。守:操守,志节。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在社会精神领域内,贵义贱利是我国占代正统的义利观。《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刘向《新序·义勇》:“见利不动,临死不恐”,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强调精神价值,轻视物质利益的非功利性特点,使中国的政治精神有着明显曲伦理道德趋向,在特定条件下有助于人们克服物质的不足,振奋精神,执着追求一种高尚的理想。对进一传统观念应给历史的肯定。
《礼记·懦行》西汉·戴圣《礼记·懦行》。称:举,辟(bì毕)通“避”,举:选拔,推荐。怨:有仇怨的人。这两句大意是举荐人才,对内不避自己亲属近人,对外不避与自己有仇怨的人。荐贤举才要有求实精神,不计个人恩怨,一切出于公心,而不应君与个人的关系如何。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任用干部处理公事要出于公心,大公无私,不避亲怨。
《礼记·懦行》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好(hào浩):喜爱。恶(wù悟):厌恶。这几句大意是:人民所喜爱的,就也喜爱,人民所厌恶的,就也厌恶。这几句主要是对统治者来说的。作为统治者,一言一行,特别是处理政事,制订政策,要合乎民意,喜人民之所喜,恶人民之所恶,与人民保持一致。
《礼记·大学》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这两句大意是:得到众人就得到国家,失去众人就失去国家。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就得以巩固,失掉人民的拥护,国家就要灭亡。过两句说明了重民爱民的重要性。
《礼记·大学》西汉·戴圣《礼记·王制》。量(liàng亮):审度,估量。这两句大意是:制定国家财政计划,以估计收入的多少,作为支出的根据。制定国家经济支出的计划,应以收入的多少作为依据。支出超出了收入,少则会带来经济困难,多则会造成经济崩溃。这两句可用来指导制订国家的经济支出计划。人们也多用“量入为出”来作为集体、家庭和个人经济支出的一个原则。
《礼记·王制》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张:拉紧弓弦。弛:弛放松弓弦。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既要严,又要缓,这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这一段话原意是讲治理国家的法则。大意是讲在治理国家上,只讲严而不讲缓,周文王和周武王是不会这样做的;只讲缓而不讲严,又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不肯僦的。既有严又有缓,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法则呀。这是孔子对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能够做到宽严相济的赞扬。因为其中强调对立双方的辩证关系,因而对人们很有启发作用。在现实生话中,我们常常赋予这段话以新的生命力,用以说明要劳逸结合,刚柔相济,既要严肃紧张,又要生动活泼。
《礼记·杂记下》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嗟(Jie阶)来之食;据《礼记·檀弓》记载:春秋时齐国大饥,有一个叫黔(qian前)敖的人在路上给饥民施舍饭食。此时,一个衣冠不整的饥民走来,黔敖喊道:“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那个饥民抬起眼睛注视着他说:“予唯~,以至于斯也”(意思是“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落到这种地步啊!”),终于辞谢不吃.以致饿死。后以“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甚至别有用心的施舍。嗟,一种不礼貌的呼唤声。本句大意是:不吃“嗟来”的食物。~表现了一种清高的骨气。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就把解放前夕美国施舍的“救济粉”称为“嗟来之食”,认为“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并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古老的名句。
《礼记·檀弓下》西汉·戴圣《礼记·表记》。口惠:口头许人以好处。实不至:没有实惠,本句大意是:口头许给人好处而实际上没有给人好处。许给人好处,就要给人好处;许给人好处而没有给人好处,就是虚情假意,谎言骗人。这样,轻则失信于人,重则招致怨恨,好口惠者不可不思。此句多用于形容口头上许愿很多而实际上不予兑现的人。
《礼记·表记》西汉·戴圣《礼记》上自皇帝,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道德、品性为根本。若人们不将修养自身的道德品性为根本,就不可能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国家,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我所疏远的人却反过来厚待我,这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礼记》西汉·戴圣《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礼记·中庸》西汉·戴圣《礼记》至诚:极其真诚诚恳。指精神所至,可以推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同神仙一样。
《礼记》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成子高病倒在床。庆遗进屋问他说:“您的病已很危急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后事该怎么办呢?”子高说:“我听说过,活着的时候要对人有益,死了也不要害人。我纵然在活着的时候无益于人,难道死了要危害于人吗?我死之后,就找一块不长庄稼的地把我埋了吧。” 成子高:国子高,齐国大夫。庆遗:齐国人。请:治理的意思是询问。大病:重病治理纸委婉的死亡。乎哉:表示反问的语气词。不食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
《礼记·檀弓上》汉·戴圣《礼记·聘义》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掩:遮盖;瑜:美玉的光泽,比喻优点。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优点遮盖不了缺点。
《礼记·聘义》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能就会了,可是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果真能照这样自去做,那么即使再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在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坚强。
《礼记·中庸》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不要因为处在暗处,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只要是君子,即使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对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礼记·檀弓上》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礼记·中庸》西汉·戴圣《礼记·礼运》遗:遗失的东西;户:门。东西丢在路上没有人拾走,夜里睡觉都不需要关门防盗。形容社会风气好。
《礼记·礼运》戴圣的作品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名句
推荐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作者:戴圣经典语录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1344655982960.html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